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领域存在的潜在风险分析
2022-05-30丁妍
丁妍
摘 要: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与否,直接影响着国家主权的完整与否,决定着统治阶级政权的组织形式和发展方向,意识形态领域也从过去的相对稳定期,变为当前的极其活跃期、风险频发期,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潜在风险。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现如今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领域存在的潜在风险则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意识形态;社会思潮
一、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思想上层建筑的部分。“意识形态”是在近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中形成起来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法国哲学家德斯杜特·德·特拉西最先提出了“意识形态”的概念。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
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了深刻阐述。他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當前,我国正处于大变革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和不同方面的潜在风险。
二、潜在风险
(一)国内方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在思想信仰上的滑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但由于市场经济具有两面性,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道德与价值准则。此外,市场经济不断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追求更高利润,出现了消费主义思潮在社会中出现,长此以往的发展势必个人思想道德水平的下降;另外受到西方媒体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将个人享乐、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放在第一位,抛弃了求真务实的生活方式,与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民族传统和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背道而驰,“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一信念收到极大冲击。
当代中国正处于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各种社会思潮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认证。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外来文化和思想进入国门,充斥在人们的周围,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竞争与博弈导致社会价值观念的分化,人们的政治行为、经济行为、道德行为不在具有唯一性,导致其在选择会时的迷茫,进而失去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导致不同的社会群体对现实社会的态度也不相同。多重挤压的价值多元化状态在某种程度上会削弱社会的整合力,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削弱其在价值观念和信仰领域的权威,不利于社会思想稳定。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随着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使意识形态争论复杂化。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为信息传播与交流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渠道,另一方面也使得各种社会思潮的交锋更为激烈。新兴媒体发展加大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大众思想的引领难度,削弱了对社会舆论的控制力度,增加了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和隐蔽性。民众可以是自主的参与信息创造与传播者,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诸如谣言、不良思潮以及各种煽动性的反党反政府言论利用网络渠道大肆传播,一些境外势力冒充本国网民混淆视听,煽风点火,一些不知事实真相的群众更容易受其影响,从而引发思想混乱,危及意识形态安全,影响社会稳定。
(二)国际方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为了获得更大的消费市场,通过话语霸权和网络信息技术潜移默化地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其价值观念、文化及生产方式。绝对的经济优势使得他们同时掌握绝对的话语权,这也就必然使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将在长时间内对发展中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例如在今天对我国使用经济渗透和文化渗透等隐性意识形态渗透方式,造成了人们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的多元化,威胁着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中西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不断进行攻击。苏东剧变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资本主义把他们“和平演变”的重心转而对向中国,利用多重渠道大肆宣传他们的价值理念,从而达到掌控社会思潮话语霸权的目的。例如通过电视互联网、文化产品、商品为载体,直接进行西方的价值观念宣传。近年来,我国思想领域出“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等社会思潮,都是西方国家以学术交流为名义向我国渗透的结果。表带有浓浓的政治意图和意识形态色彩,利用各种思潮的渗透来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发达国家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进行意识形态的冲击。当前我们正处于网络信息化时代,而西方发达国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源地,世界上绝大部分的信息资源掌控在他们手上,便于发达国家推行他们的信息霸权和信息殖民主义,给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峻的挑战,在网络世界上给我国意识形态斗争开辟了的新战场。
三、总结
当今时代,全球化已成为必然趋势,社会变革已成为中国发展的迫切要求,非传统安全已成为安全领域的主导力量,当前的社会安全与稳定不仅依赖于传统的军事实力的提升,还离不开意识形态上安全与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作为一名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始终把准意识形态斗争的“指南针”、握紧“方向盘”、守好“主阵地”、筑牢“防火墙”,坚决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既要认清当前客观现实,又要积极主动自觉维护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复杂多元的社会思潮;立足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坚持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从而降低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①高宏强. 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与国家安全观的共生关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7.
②陆健健. 网络时代的中国信息安全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7.
③丁娜. 政治安全框架下的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D].海南大学,2016.
④魏立飒.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安全格局构建[D].河北经贸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