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探讨
2022-05-30贾爽
贾爽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散文这种文学样式具备了优美的辞藻和令人深思的意境,以及一些独到的艺术展现手法,其注重布局、构建方法、艺术手法的运用和变换。阅读散文能够充分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性,不同主题和表达形式的散文能够给学生们不同的精神影响和情感体验。在初中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过程中,提升自己对美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
1.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情感
散文的创作在强调作者自身的情感和感受时,通常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在文中还会结合作者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和主观思想,通过情感丰富的文字表达形式,呈现出作者的情感体验。例如在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一课中,朱自清先生用极具描述性和情感性的语句展现出了江南的春色之美,用清新的语言将读者带入文章的意境之中,去感受春的浓郁色彩。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也需要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去感受文章所抒发的真情实感。
因此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们解读这一篇文章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身处的境遇,另一方面需要让学生们通过朗读的形式,用声音传输情感,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春》的创作背景,1932年朱自清先生在事业与爱情上双双丰收,因此在作品中也强烈地表现出了他在现实生活中愉快的心境。根据创作背景的讲解,再让学生们去判断整篇文章的基调,并且让学生用同样的情绪去朗读,在朗读的过程当中,可以配合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的面部表情以及肢体的动作,从而充分展示文章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感感悟中认识文学作品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把握散文的内在美
散文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诗词中对事物感情表达温婉含蓄的特点,作者通常会将自身的情感寄托在一些對景色、细节的描写当中,从而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感。学生在散文审美性阅读的学习中,需要透过现象看其本质,深入作者的内心,才能够切实体会到其中丰富的情感和艺术性质。
例如在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散步》中,作者便是用散步这一件事情来描写了背后浓浓的亲情,用简单的词句,勾勒三代人的情感,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藏深刻的意境和哲理。教师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首先需要对文章的重点词句加以分析,让学生看到语言背后的感情,知道为什么这个词语、这句话在这里运用得巧妙。其次需要将有丰富感情色彩和体现文章主题的语句着重挑选出来,让学生们对其进行朗诵或者背诵,加深学生的情感感悟能力以及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在阅读和理解中感受作者的言外之意,从而挖掘散文中的内在美,透过现象看其本质,感受文字背后所表现的深层蕴意。
3.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散文的文学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其中的文学构架和感情呈现都是有体系的。散文的取材、表达形式、感情都不受具体的约束,既可以是遥远的也可以说是近在咫尺的,既可以通过对一件事情的描述来表达情感,又可以用同一种情感去诉说多种事物,其形式的灵活和自由,并不影响作者想要抒发的中心思想,作者可以用朴素的语言也可以借用多种修辞手法。因此在中学散文审美性阅读中,需要学生具备充分的发散性思维,从多个角度去看待文章本身和文章背后的情感。
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让学生能够跟随作者的表述进入感情世界当中,并且运用自己的思维,在散文中探究和挖掘,有理有据地解读出自己独到的看法和情感。例如在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中,教师就可以利用情境再现的手段让学生上台表演文中的情景,从而为课堂设立一个充分的感情氛围,再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辨析和解读,教师不为问题的解答下定论,也不片面地评价学生的对错,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自我思维的平台和时间,让学生在文章当中找到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这样的课程模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感受文学的审美性。
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是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提升自身审美能力以及积累对美的认知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在文学作品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充分了解和认识作者想要传达的意境之美,也能够在积累和解读中提升自我,从认识美到了解美,再到创造美;让学生在文学中获得审美体验和享受审美的同时,能够有对美的判断和塑造能力,这就是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