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采编工作转型与创新探讨

2022-05-30胡毓娇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创新策略传统媒体新媒体

胡毓娇

摘要:在科技赋能的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采编工作在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当前传统媒体采编工作转型的问题与现状,通过分析传统媒体采编工作轉型与创新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挑战,重点阐述了几点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采编工作的转型与创新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工作转型;创新策略

在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已经呈现出“断崖式跌落”的现象,传统媒体被倒逼改革以求得更加长远的生存与发展。而采编工作的转型与创新将直接关乎到传统媒体行业的未来发展。

传统媒体采编工作转型背景及现状

行业媒体咨询数据显示,有超过70%的网民将电脑和手机等互联网媒介作为获取新闻信息以及相关知识信息的主要途径,报纸、杂志以及电视等传统媒体仅占三成左右。在信息化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逐渐从原来的传统媒体转向了新兴媒体。与此同时,传统媒体还面临着大量的广告客户脱离的现象,相关资讯数据表明,在2014—2018年期间中国数字广告市场占比不到40%,但是截止到目前数字广告的市场已经超过60%。面对商业经营中出现的危机,很多传统媒体都纷纷选择采取减少发行、减少版面甚至裁员的方式来维持生存。据统计,当前我国传统媒体行业中的离职人员主要选择了其他企业以及自由创业等路径,同时还有部分传统媒体从业者前往了高校以及从政等方向。

传统媒体采编工作转型的原因

媒介生态环境的影响

所谓的“媒介生态”一词,最早其实是由来自加拿大的学者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效果一览》这本书中首次提出来的。“媒介生态环境”指的就是大众传播机构所生存与发展的现实环境,主要包括了政策环境、技术环境、资源环境以及竞争环境。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大部分都属于党刊党报,依然有着其“事业性质”,但是又兼顾着“企业管理”的特点,是一种具有双重属性的经营团体。在这种略显僵化的体制下,作为媒体人的“自由表达”的权利其实是被削弱的,记者报道选题受限,直接影响了记者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来自传统体制内的禁锢让大部分传统媒体从业者十分苦闷。

新闻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每一个媒体从业者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曾经怀揣着一个无比崇高的新闻理想,即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的、肩负“道义与正义”的新闻媒体人而不断努力。当时当“无冕之王”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现实“洗礼”之后,面对繁杂的社会乱象难免出现了无能为力的无奈感,媒体行业的各种“潜规则”以及相关制度的漏洞和缺陷逐渐磨灭了其最初的新闻理想。另一方面,相较于新兴媒体,传统媒体采编工作的薪资待遇相对有限,尤其是对于部分已经步入中年阶段的媒体工作者来说,自身理想的破灭、社会乱象的层出不穷、自身家庭的经济压力都无疑进一步加速了其工作转型的进度。

对新闻职业的重新规划

在社会背景与科学技术都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下,媒体行业的发展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媒体从业者的角度来看,掌握新理念,学习新技术与新知识对于媒体工作的开展来说已经必不可少。传统媒体采编从业者在行业领域内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已经逐渐进入了自己的“舒适区”,尤其是对于一些不甘平庸过活的媒体人来说,走出“舒适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与需求,学习现代化的新媒体技术与知识,挑战自我进入新领域是其人生新阶段的新规划。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采编工作遇到的挑战

新媒体信息传播速度更快,独家报道困难

进入到新媒体时代,广大媒体从业者在进行新闻信息采编工作的时候往往已经不需要自己亲自前往事件现场去把握相关事件的发生过程了,仅仅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等一系列新媒体平台就能够实现与相关对象的深入交流和沟通。即使与采访对象之间相隔着很遥远的距离,也能够通过网络线上的形式进行交流,甚至能够实现“面对面”交流,从而实现深入且有效的沟通。并且这种沟通形式还可以通过后续的技术跟进来不断加以完善,使得整个采编过程与实际的最终报道完成过程之间始终实现无缝衔接。但是在这个衔接过程中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包括采编对象由于彼此之间存在较远的空间距离而导致的相互表达的信息存在误解,难以表达精准,这就容易出现相关信息报道存在失实的情况,进而弱化相关信息的应有价值。与此同时,由于新媒体平台以及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进一步拓展了相关信息的传播范围与传播力度,由此也就促使每个大众都能够在第一时间接触到相关新闻信息内容,一方面能够为广大群众带来一定的便利,但是对于传统媒体行业来说,尤其是对于传统媒体语境下以报道“独家新闻”为使命与荣誉的传统采编人员却失去一定的工作价值,要做到新闻行业内的“唯一采编”将会变得十分困难。

新媒体环境下对信息报道的独特性要求更高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由于传播力度与传播范围的扩大化,传播内容本身就很容易出现同质化的现象,近年来,相关新闻信息同质化的程度越来越强,这就需要相关从业者从相关信息本身的复杂程度和多元程度入手,通过不断丰富信息的内容与形式强化信息的独特性。这就更加要求媒体采编岗位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对象采访和信息整合的时候能够从多个角度入手进行信息报道,提升相关信息的质量。反之,如果采编人员一味只是在扮演一个信息传递员的角色的话,那么其在新媒体环境的存在价值几乎为零,毕竟当前阶段人人都能够利用新媒体技术和新媒体平台进行相关信息的记录与传播,甚至成为新闻信息的制造者。而作为专业的媒体人必然需要找到更加独到的切入口,对相关信息进行更加深入与详尽的解读和合理有效的剖析以及更加趣味精彩的评论才有可能让读者对于这些官方媒体报道的信息充满兴趣。而这也就大大提升了媒体采编人员的工作难度。

传统媒体人较为自由散漫,缺乏运营能力

受到职业背景以及教育背景的影响,部分传统媒体采编人员的性格相对比较自由散漫,这部分媒体人转型到新媒体领域的话,其工作时间将转变为以白天为主,与传统媒体行业的晚上工作时间相颠倒,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很难做到快速调整和适应;另一方面则是传统媒体采编从业者在新媒体环境下转型之后的运营能力很难与各类新兴博主相抗衡。在传统媒体视阈下,其运营基本上都是以广告收入的形式进行盈利。而在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从业者在转型之后很难突破之前的盈利方式,习惯于将重心放在广告上面,导致其实际的盈利模式相对较差。而且新媒体在信息传播的互动性与实时性等方面存在很明显的优势,基本上能够完胜传统技术支撑下的传统媒体。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采编工作转型与创新的具体策略

在观念上率先突破,实现思维更迭与提升

传统媒体采编从业者如果在思维上依然固步自封,拒绝创新与转型的话,那么无疑将成为其工作创新与转型的壁垒。思维能力的创新一方面要求其能够进行立体化思考,一定要成为一名“全感记者”,不仅需要运用到传统媒体采编工作中的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还需要灵活采用触觉、味觉以及嗅觉等多重感官,从而获取更加立体化的信息。另一方面,还需要具有动态思维,只有拥有了动态化的思维,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快速与多元的变化,传统媒体记者更多依赖的都是静态思维,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加考验记者的动态化思考能力,这就需要广大采编从业者不断锻炼自己在此方面的能力。

比如,作为一名传统媒体采编从业者,为了能够实现思维与视野的突破与拓展,其应该从“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角度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所谓的“引进来”指的就是“引进”他人的工作经验和思维视野。在整个过程中,传统媒体采编工作者需要从日常工作与生活入手,通过与工作伙伴进行定期的交流与沟通,学习其先进的工作技能和工作理念;通过与采访对象进行及时的采访总结与回访,了解自己工作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与漏洞,并通过听取其意见及时进行工作调整,从而实现多角度、多层次与多元化的“知识补充”。而“走出去”指的则是作为一名媒体从业者不应该局限于办公室格子间中,应该通过去不同的地方进行交流走访等形式实现与外界的深入沟通。一方面需要定期参与行业领域内的学术交流活动、论坛交流活动等活动来及时掌握和了解新媒体行业的发展动态,及时进行知识补充;另一方面则是需要与广大的“同行”进行交流与沟通,通过前往一些兄弟媒体单位进行短期调研或者交换培训等方式,学习与掌握其他媒体从业者的工作模式,不断进行自我更新。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等双重策略,传统媒体采编从业者可以有效实现思维、视野以及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等多方面的全方位提升,能够为其工作转型与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坚持内容为王,了解掌握大众需求在数字化背景下,新闻媒体的采编人员往往需要更多的信息量才能够形成对采访对象以及相关事件的全方位认知,进而形成具有一定创新性的采编思维。相较于当前各类新兴媒体中的新型媒体从业者,传统媒体采编从业者的最大优势就是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一线采编经验以及严苛的职业道德操守。面对信息化背景下的信息乱象等问题,作为传统采编从业者需要在充分融合新媒体技术与平台优势的基础上,始终坚持以大众的实际需求为核心,以节目内容质量为王的工作原则。

比如,为了能够在纷繁的新兴媒体海洋中,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具有价值性的信息,相关传统媒体采编工作人员还是应该以职业道德为底线,从大众切实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开展工作。在整个过程中,相关采编从业者可以以广大群众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为主题创设一个“民生追问”的板块栏目。相较于传统的报纸栏目,该栏目需要采编人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工作。首先需要在“线上”利用微博、微信等公开平台广泛收集大众当前最为关心和亟需解决的问题,采编人员需要先在线上对这些大众信息进行一轮筛选与评定,从中选择出最具代表性或者最有报道价值的信息进行重点标记。之后与涉及该信息的群众取得联系,通过线下走访与采编的形式掌握事件与问题的发展动态,并通过带领群众亲自前往相关执行部门等形式实现问题的深入解决。其中包括“养老保险问题”“孩子升学问题”以及“停车难问题”等关乎到大众日常生活与工作方方面面的问题。在解决完成之后,媒体从业者需要将整个过程详细呈现在报道中,从而为其他有类似问题的群众提供解决模板。这个工作过程其实就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有效融合,实现了传统媒体采编工作的创新,有利于获取大众的关注。

探索事件真相,充分利用媒体手段实现有效沟通

受到数字化时代信息快速传递的影响,广大群众在这种知识爆炸的背景下很容易出现信息选择障碍等问题,所以如何帮助受众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更加精准地接收到真实的、有价值的信息就是作为媒体从业者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作为媒体采编从业者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大众得到更加新鲜与真实的信息,而这完全可以通过现代化的高效沟通与交流来实现。

比如,为了真正利用好新媒体技术,实现采编工作的创新与转型,相关传统媒体从业者应该进一步提升对采编前期准备工作的关注与重视,并以此为契机增进对采访对象的了解,提升新闻采编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整个过程中,传统媒体采编工作的从业者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与相关的新媒体平台实现与大众之间的实时沟通与交流。在整个过程中,作为媒体采编从业者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在各大新媒体社交平台上进行个人账户的注册与应用,其中包括“微博”“微信公众号”“豆瓣”“知乎”等。与此同时,还需要通过实名制的方式与大众进行交流与沟通,一方面在媒体节目采编之前通过听取大众的声音进行选题的确定,使其能够更加贴合大众的实际需求和观看意愿;另一方面在报道之后也需要及时听取来自大众的建议与意见,及时进行后续总结与调整。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够进一步获取更多的事实真相,也能够走进一线,贴近群众,切实发挥出新技术在传统媒体采编工作创新与转型工作中的应有价值和作用。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體采编工作的转型与创新势在必行。相关从业者应该在秉持传统媒体优势的基础上,借助新兴媒体的技术优势与平台优势,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通过提升采编内容的质量、创新自身的思维与观念以及增进与大众的实时有效沟通等形式,使传统媒体采编工作焕发出新活力。⑨

参考文献:

[1]李桂荣,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广播新闻采编策划特点及创新[J],西部广播电视,2019(1):1.

[2]李翔: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采编策划特点及创新[J],传播力研究,2020(5):1.

[3]施良德,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广播新闻采编策划特点及创新探究[J],传播力研究,2020(1):2.

(作者单位:海西晨报社)

猜你喜欢

创新策略传统媒体新媒体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互动与互补:《新周刊》微博传播策略浅析
关于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思考和浅谈
新形势下企业干部管理的创新策略探究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创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