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纪录片如何展示文脉传承

2022-05-30张惠菊何静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雄安新区文脉

张惠菊 何静

摘要:文脉传承,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是民族兴盛的精神力量,也是城市繁荣的文化自信。新媒体时代,展示厚重磅礴的历史文化,将古今一脉做好传承,方便更多受众接受观看,微纪录片提供了一个新的形式。河北卫视微纪录片《文脉·雄安》在这方面做了探索,从小切口引入,对某一具体特定事物展开论述,勾连古今,让观众在短短5分钟内,穿梭在雄安新区的过去、现在、未来中,感受雄安新区文脉的流淌不息。

关键词:雄安新区;文脉;微纪录片

传承民族文化,保护雄安文脉

近年来雄安新区纪录片回顾

为更好宣传雄安新区,保护雄安新区文化传统,出现了一系列关于雄安新区的纪录片。比如2018年2月推出的10集纪录片《典藏雄安》,由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影视委员会、河北冀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制作,分别以《芦荡烽火》《淀区味道》《水乡文韵》《弦歌不缀》《淀边武林》《历史烟云(上)》《历史烟云(中)》《历史烟云(下)》《制舟作苇》《千年成淀》为题,十个主题全面概括雄安古今,该纪录片2018年2月7日至9日连续三天,在河北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播出,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并荣获第23届河北省影视艺术“奔马奖”。

2018年4月播出的《我的名字叫雄安》由广东广播电视台马志丹工作室制作出品,摄制组长达108天的蹲守记录,从拍摄的21个有名有姓的雄安普通人中,选择了四个人物,剪辑成一部52分钟的人物纪录片。该纪录片于2018年4月9日在广东卫视首播,编导刘阳说:“这部纪录片会纠正很多人对于雄安新区的片面想象,例如不少人认为新区的人拆迁致富,但其实对于新区成立对当地人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人们在努力迎接未来的时候,有奋斗、创造,也会面临抉择、分离,这些都是纪录片故事的重要源泉。”

2019年12月推出的18集纪录片《记录雄安》由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和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制作,探索雄安历史文脉的传承,寻求雄安未来。走进雄安的遗址遗存、水面舟楫、武术弦歌、烽火文学、美食手艺,领略雄安的自然环境、千年积淀的历史底蕴。

2019年2月河北卫视播出的12集微纪录片《乡愁·雄安》由河北广播电视台制作,节目中展现了雄安新区的那些人那些事,有的人醉心于老手艺,有的人全情投身到非遗传承,有的人立志将白洋淀的美景尽收画中,也有的人将跨越时光的老物件悉心收藏……通过这些人,他们对故乡的眷恋,对一件事的坚守,展现出淡淡的乡愁,人物是血液,让雄安新区鲜活起来。以上这些纪录片或恢弘、或细腻,全景式地展现了雄安新区的状况,传播着新区文化。

由河北卫视出品的《文脉·雄安》在汲取以往纪录片经验的基础上,采用微纪录片的形式摄制。2022年4月1日开始在河北卫视新闻联播前后播出,在客户端同步推出,之后被学习强国和新华社转载,收获一致好评。从节目目前播出的3集可以看出,该节目以雄安新区的名字由来、地下战道、榷场等具体小口切入,通过专家讲述、旁白描述、影视剧插入、地图文献史料等多种表现形式,尽可能地增加信息量,时空穿梭中将雄安新区立体化展现在观众面前。为增加受众群体,方便更多年轻人“快速充电”,了解雄安新区的古往今来,《文脉·雄安》采用微纪录片的形式,在短短的3至5分钟时间内,讲述清楚事件由来、发展的历史脉络,短小精悍的创作让观众回味悠长,得到不少年轻观众的认可和关注。

互联网大背景下,微纪录片体量较小,在传播方式上更加便捷,人们随时随地在手机上就可以观看。文脉传承是很宏大的题材,但是通过微纪录片的方式,拆分成一个个的单元组,便于制作,更方便传播,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中,显然具有很好的传播价值。

瓦桥、榷场、古战道……

小切入口巧妙勾连古今

文脉是什么,是文章的脉络和肌理,文章所包含的内在联系。用来表示城市历史文脉时,一般是指息息相通的文化血脉,“究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大尺度的思维,是城市演进和发展中的历史沉淀。文脉承载着历史,照射进现实,一个没有文脉的城市不会是一个有温度的城市。研究雄安新区的文脉,有助于为雄安新区的未来发展、文明建设提供可借鉴之处,总结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脉动,更好地掌握城市的发展。

千年古城,一脉相承。《文脉·雄安》重在讲述城市故事,让与城市相关的一条条脉络贯通过去、现实与未来。而这一条条脉络在展示的时候,没有采用宏大的叙述方式,而是从一个个小切口展开。这样的讲述方式便于集中力量,解决一个个问题,从而将一个个点讲透挖深,做到单看每一集都不断档。

在第一集《千年雄州》中,切入口是那座清水河上屹立千年的瓦桥。由河北省政府参事室特聘研究员、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梁勇站在瓦桥之上,引领观众视线,讲述历史上的瓦桥关、周世宗柴荣设置雄州等史料解析,展示雄州厚重的历史。通过影视剧模拟拍摄、地图演示等方式,将一幕幕历史事件上演。讲述完历史,镜头一转,当年的瓦桥已变成现在的这座钢筋水泥桥。一座桥见证了人生的离别,也见证着时代的更迭,这里既是暂时停留的驿站,也是踏上征途的起点。短短几分钟,将雄安的历史讲述清楚,还延续到当今的城市发展。

第二集《宋辽古战道》中,梁勇又置身地下战道中,身临其境讲解雄县在古代的重要军事地位。也是通过小切入口—古地下战道。华北平原上无天险可凭,北宋王朝创造性地修建了地下战道,古地道以雄县城铃铛阁的八角琉璃井为进口,经邢村大台向东北与孤庄头祁岗村地道相通,并与霸州永清等地相连,长度至今为迷。专家猜测,如果把古战道全部发掘出来,将是一道地下长城。地道内翻板、方灯处、存物处和通气口等各类军事设施保存完好,引馬洞、藏兵洞、议事厅、迷魂洞、兵器室一应俱全,堪称军事堡垒。关于古地道,传说是杨六郎建造,而史书记载上是北宋著名大将何承矩主持修建的。微纪录片讲述战道的结构、设施、修建者、具体参与的战争和对后世的影响,将雄州作为宋代最重要的边防重镇、对辽战争的最前线的位置展现出来。近代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也利用地道抗击侵略者。如今,地道之上已是繁华城镇村庄。这座古战道见证了历史,也见证了传奇。

第三集《雄州榷场》的切入口是榷场。榷场的起源是一千多年前,辽军南下,宋辽签订“澶渊之盟”。而后,两国以白沟为界撤兵,并设置榷场,开展贸易。因此雄州地区不仅是军事重镇,还是经济特区,当时在白沟驿站商贾云集,是茶马互市和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一代代的传承,奠定了雄州一代民众热衷商业贸易的民风,如今的白沟一带还是重要的商业贸易城市,正在努力成为新的城市发展标杆。

切口虽小,但是却像一颗颗珍珠,串联古今,将雄安新区历史文化中的一条条脉络从起源、演变到发展串联起来,讲述得有理有据,厚重历史得以用这种方式呈现出来,清晰可见。一个个小切口串联起来,就是雄安的大文脉。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雄安承载了历史,学习和发扬这种传统文化精神,才能更好地照耀未来。传统中有我们的精神基因,文化中有民族的志气底蕴。只有读懂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民族为何生生不息,领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如何博大精深,才能坚定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受众关注度大幅提升

微纪录片,打开触摸历史的另一扇门

微纪录片再怎么“微”,实质还是纪录片。首先,与传统纪录片相比,传统纪录片时长长,多以宏观的全知视角展开叙述,将所有内容一一讲述,导致观众审美疲劳,尤其是年轻观众,不会将注意力长时间投放在一个纪录片上。而微纪录片则恰恰相反,时长短,一般在4—10分钟,开门见山,节奏紧凑,直奔主题,让观众一目了然。而且微视频传播速度很快,也是传统纪录片不能相比的。但是对于厚重的重大的题材,微纪录片难以像纪录片那样做到面面俱到,深度、厚度、长度上必然不能企及。其次,微纪录片并非普通意义上的短视频,创作上不是随意拍摄普通民众日常化视角,也不会将娱乐性作为目的,而是非常严谨的纪录片專业拍摄手法,有确切的历史依据和科学的拍摄角度。微纪录片的重大意义在于吸引了一批年轻受众,并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实现纪录片价值功能的回归。

5分钟左右的时长,能否讲好一个故事,阐述清楚一件事,这是考验微纪录片的最重要的方面。在《文脉雄安》中,我们得到了一个肯定的答案。从目前已播的几集中可以看出,第一集《千年雄州》4分48秒,第二集《宋辽古战道》5分43秒,第三集《雄州榷场》3分52秒,这个时长还包括片头和片尾。从这几集中,对于雄州名称来源演化、古战道、榷场都进行了详细地交代,对认识雄安新区某一方面的历史做到了深耕细织。因此,选题的小切入口是关键,一集交代清楚一件事。《文脉雄安》导演王玉倩介绍,接下来,节目还将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人文化等一系列关于雄安新区的文化传承。这些看似没有关联的小脉络,连接起来就是雄安的历史现代,照射出雄安的未来。

微纪录片作为一个刚长出萌芽的新形式,还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的地方。《文脉·雄安》在不断的拍摄过程中也在找方法,总结经验。首先,团队制作离不开专业人员和拍摄技术,一些大场面的拍摄要求会很高,并不是随随便便的视角和构图就能完成。微纪录片讲究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视频主要内容表达出来,所以对拍摄制作水平的要求就更高。时代在变化,技术在革新,但对于微纪录片这种新兴产物来说,拥有强大的技术手段支撑也是极其重要的。其次,在几分钟的时间内,将内容的精髓表现出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对编剧的要求非常高,何处取舍就显得非常关键。第三,受众不能只照顾年轻人,中老年人也应该是微纪录片的一大主要群体,他们对内容更加关注,对新生事物会有逐渐的接受过程。普通受众接受微纪录片这种新形式本来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他们或是被动接受,或是暂时接受,因此,但好的内容始终是吸引他们的关键。

也有专家表示,在今后,微纪录片有可能会成为广告宣传的主要方式,因为微纪录片的特点就是时长短,所以很符合广告宣传。用微纪录片来作为广告宣传会给人一种很专业的视角。但是,从近年来一些优秀的微纪录片也可以看出,微纪录片也许会成为人们认识、了解、学习新事物的主要途径,极大提高学习工作效率,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加快学习、工作完成的专注度。不仅如此,微纪录片还可以成为保留回忆的一种新方法。人们不再局限于用单一的照片和视频,来记录过往的生活回忆,微纪录片可以记录下人们过去的点点滴滴。由上所述不难看出,微纪录片市场广阔,在不远的将来,这种形式在很多方面都将大放异彩。在融媒体时代,微纪录片要制定好自身的叙事策略,用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的叙事题材、更加平民化的叙事角度,利用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将要表达的细节扩大化,在有限的时长里表现更深刻的现实意义,引发人们的思考,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带给人们艺术的享受。

文脉作为一个城市的记忆和命脉,连接古今,照耀未来。深耕文化题材,讲好饱满、生动的雄安新区故事,《文脉雄安》通过一个个小切口,让雄安新区的文脉清晰展现,厚重的文化历史通过微纪录片这种形式有效传播,满足了不同受众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薛珊,微纪录片的个性塑造与价值认同—以《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为例[J],汉字文化,2020,(24):134—135.

[2]池志勇,刘琳,保护传承雄安新区历史文脉的研究[J],文化视野,2017,(12):95.

[3]张振民,现代城市和历史文脉[J],安徽建筑,2009(1):9—15、21.

[4]汝雪姣,新媒体时代中国纪录片微观化走向探析[J],中国报业,2022(2):78—79

[5]杨丹滴,微纪录片传播的优势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以“二更”微纪录视频为例[J].声屏世界,2021(11):65—67.

[6]耿田田,赵哲,数字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的传播特征[J]。文化产业,2016(12):52-54

[7]茆贵鸣,从城市记忆探究盐城的文脉传承[J],江苏地方志,2019:41—48

[8]徐丹丹,秦宗财,符号表征与意义生产:微纪录片中的城市集体记忆生产研究[J].传媒,2021.(5下):

[9]温杰,孙晨,融媒体视野下微纪录片主流文化价值的国际化表达[J].声屏世界,2021(8):62-63.

[10]闫晓从,赵丹琳,周焕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中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载体设计与实践[J],工业设计,2021(10):126—127

(作者单位:河北广播电视报社)

猜你喜欢

雄安新区文脉
王亦如:只为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河北雄安新区发展SWOT分析及对策
认清建设雄安新区的根本战略意图
唱衰雄安新区论调为什么站不住脚
杨谊兴:积极参与“雄安新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社会化改造项目
杨谊兴:积极参与“雄安新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社会化改造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