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育人”遇上“双减”
2022-05-30陈存梅
陈存梅
学校工作的使命是“育人”。当“育人”使命遇上“双减”工作,我们有了高品质的管理、课堂、课程和服务。
一、有了高品质的管理
“双减”工作进一步强化了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迫切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淡化对应试、分数的刻意追求,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在落实“双减”工作的日常管理中,我们认识到,管理工作,“理”字当先。
理“双减”概念。我们采用管理人员宣讲与学科教师分享相结合的形式,帮助教师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在心理上愉悦接受,在行动上扫除障碍。学校还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形成減负合力,营造家校协同的高质量育人生态;在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推动下,加速形成家校育人联盟。
理“双减”思路。根据集团思“享”会、校区办公会、教师研讨会、家长访谈会等会议的情况反馈,我们理清“双减”工作思路:以优质课堂为“双减”工作关键点,以分层弹性作业为“双减”工作支撑点,以课后服务为“双减”工作突破点,以特色课程为“双减”工作平衡点。在“双减”工作中,立足学生能力发展实施多元评价是一项重要任务,评价需有多元主体的参与,评价过程要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做到全面、客观、综合、科学。
二、有了高品质的课堂
落实“双减”工作,高品质的课堂是关键点。我们通过各种活动,引导教师讨论“为什么要在课堂变革上发力”“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是什么样子的”等问题。人人参与,个个行动,在思想的碰撞中,教师们的课堂观有了转变。
集体备课助推高品质课堂生成。在原先以学科年级组为单位研讨的基础上,创建学科大组群,研讨备课备什么、怎么备、成效如何。我们采用“集中十分组”“线上十线下”的双轨形式,“专家主讲十教师分享”“飞书平台十课例研讨”的双主线,为高品质课堂的打造蓄势助力,引导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将教学设计改为以学习活动架构为主的学习设计,使课堂有明确的任务;自己不只是讲课,还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共同探究与实践。这样的课堂通过生生对话、组组对话、师生对话,形成多维度的、有深度的互动,以学生为中心,让学习真实发生,将教的课堂变为学的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此外,我们还积极探索个性化、综合化、主体式、大单元和分层弹性作业设计。
“青蓝结对”助力高品质课堂提升。我们采用“帮扶带”的方式,让青年教师不再“摸着石头过河”。管理人员走进课堂,推门听课,精准把脉,发现课堂提升点,通过精细梳理,提炼共性问题;管理人员紧扣问题,带头上公开课,在示范中引领,在互动中碰撞,达到提升课堂品质的目的。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师徒结对名单,举行“青蓝同心向未来”的结对活动,“老手”拉“新手”,一起向前走,更有力地提升课堂教学的品位。
我们在课堂中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减压。“小先生”语文课堂、“小魔术师”英语表演、“七巧板变形记”数学课堂等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轻松学习,让教师智慧成长。
三、有了高品质的课程
万伟博士在《课程的力量——学校课程规划、设计与实施》一书中提到:“课程是一种机会,是一种不可小觑的力量,是学生人生发展的轨迹。”我们秉承“好课程奠基好未来”的育人理念,因需制宜,将学生的成长需求放在第一位。如何既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又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学校以“众筹课程行动”为破冰点,建立“校内教师+家长导师+外聘专家”的聚合模式,打造高品质校本课程。
“众筹课程”通过学校家委会,面向全体家长发布课程“招募令”,主要涉及生命课程、德育课程、智识课程、艺术课程、科技课程以及家长课程六大类。缘聚有兴趣、有特长、有时间的家长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及课程开发。在家长自主申报、学校课程中心审核的基础上,明确课程评价标准,通过遴选和培训,增强家长的课程意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建立教师与家长的协作机制,组建“学习共同体”,形成家长课程资源库,确保课程实施不因人员变化而受影响。在此基础上,坚持公益导向,向社会众筹,增强课后服务及课程开发的多样性。
目前,学校开设58个校级延时课程和1。个“星期七”课程,其中,由家长领衔开发的课程有36个。学生在高品质的众筹课程中进入不同的空间,体验不同的角色,在多彩的课程里拔节生长。
四、有了高品质的服务
减负得来的时间要还给学生,让学生参加更丰富的活动,如体育锻炼、艺术创作、社会实践……从而实现减负增效,真正落实育人的根本任务。课后服务是“双减”工作的“大舞台”,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助推器”。实践中,我们不断尝试、逐步优化,主推“课内作业十体育锻炼十一班一品十特色课程”的课后服务模式,让静态服务、“一班一品”、特色课程交错进行,确保课后服务全方位落实。体育锻炼的内容丰富多彩,跳短绳、跳长绳、踢毽子、踢足球、跳兔子舞……学生身心愉悦、乐在其中,学习压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一班一品”为我校“双减”工作的突破点,辅导教师结合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和年龄特征,每个年级确定主题内容,开设多样化的班级特色活动。一年级为“动起来”;二年级为“诵起来”;三年级为“练起来”……
实践过程中,我们通过课后服务项目的灵动设置,打造“人人有特长、班班有特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局面。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融入社会,从小我走向大我。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课后服务升级至课后育人的层面。“大讲堂”“大课间”“大阅读”,结合主题式综合活动、项目化学习,开展阅读、游戏、科普、体育、艺术、劳动技能、拓展训练等活动,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长。
在与“双减”同行的美好时光里,我们践行“四问”的育人价值观——“今天你笑了吗”“今天你读了吗”“今天你想了吗”“今天你跑了吗”,让儿童维持童年最幸福的表情,让最美的童书在最美的童年里缤纷,让奇思妙想在童年的世界里飞扬,让儿童站在童年的跑道上勇敢去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