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课程与考试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思路

2022-05-30罗超榕

高考·下 2022年5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策略方法

罗超榕

摘 要: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格外重视持续发展,以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指导,抓住人地关系这条主线,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形成科学的人地协调观。随着课程与考试改革的深化,如何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一线地理教育人员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此为切入点,结合课程与考试改革展开分析,希望能助力高中地理教师创新地理教学思路,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程与考试;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方法

在课程与考试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要注重突显本体性知识,这需要教师重新认知地理学科内容,了解地理教学对象现实情况,做好“课改”及“考改”工作方案。面对传统高中地理教学时出现的问题,教师应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一、课程与考试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的影响

一方面,在课程与考试改革背景下,提高了高中地理在高中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受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高考属于针对教育及学习成果进行评级的过程,对应的高考分数,直接影响高中生未来升学走向,是高中生进入大学深造的一道门槛,高考对于高中教育而言,具有重大影响,在高中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高考的不断变革,我国教育事业日趋成熟,新高考对学生在高中时期各个学科的学习,都具有直接影响。在新高考影响下,高中地理学科的地位及作用逐步提升。要求教师注重改变传统高中地理教学观念,采用全新的地理教学方法,注重突显学生主体性,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

另一方面,在课程与考试改革过程中,全面提高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要求。首先,在课程与考试改革背景下,全方位地提高了高中地理学科地位,教师及学生均高度重视地理学科,乐于在地理学各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促使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品质有所上升。其次,增加了新高考背景下的科目考试机会。传统考试模式下,高中的二年级下学期会举行地理学科结业考试,但是给地理学科的准备时间却少之又少。目前,在课程与考试改革背景下,提供多种考试方案,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为考试做好准备,集中精力学习地理知识。最后,在课程与考试改革要求下,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的主体性凸显。受新课标指引,高中地理教学关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围绕“以生为本”的原则,展开各项教学活动,真正调动了学生在地理实践中的主动性。在这种背景下,需要教师意识到针对学生展开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地理教学时突出学生课堂主体性,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能动性,全方位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以真正满足课程与考试改革要求。

二、课程与考试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思路分析

(一)依托教学内容挑选案例,运用案例高效教学

在高中地理教学时,通过使用案例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教师遵循趣味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所选择的案例要具有合理性、科学性,且符合课堂教学要求,令学生对课堂知识产生好奇心。在案例教学时,首要任务在于教师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精心挑选案例,明确案例呈现方式,致力于加强案例教学效率及质量。

例如,在讲解“宇宙中的地球”时,教师发挥多媒体作用,配合案例教学手段,用多媒体视频为学生展示宇宙中的地球方位、地球和宇宙的关系以及地球运动轨迹等相关视频及Flash模拟动画片段。同时,教师结合课堂教学抛出“宇宙大爆炸”理论,并针对这一案例展开细致讲解。通过教师播放纪录片,令学生了解地理理论研究进程,并认识更多天文学家。由此可见,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可促进学生深入掌握地理理论知识,启发学生深刻思考,总结课堂教学内容[1]。另外,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设置相应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讨论。比如,若太阳光照不稳定或者太阳光照消失,地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综合分析八大行星运动特点,讨论地球星际空间是否具有稳定性以及安全性?通过设置一系列探究问题,令学生针对地球这一知识点进行深层次了解,加强课堂教学实效性。

(二)结合地理知识适当设疑,指导学生自主探索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后,要求教师教学时突显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深入探索。为此,在案例教学时,教师应科学使用案例,设置对应问题,鼓励学生深层次分析及解答。在设置问题时,要坚持“由浅入深”原则,否则极有可能令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畏难情绪。

比如,在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知识过程中,教师即可这样为学生呈现案例,并设置相关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并尝试独立探究及学习。即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亚热带沿海地区在农耕这一方面,先由水稻田向甘蔗地变化,再到鱼塘以及花卉棚,通过分析农业景观变更,能说一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吗?激励学生思考以及在组内相互探讨,并进一步了解农业区位因素有关内容,分析市场需求、技术手段以及交通工具等为农业带来的不同影响。在高中课堂上,科学使用地理教学例子设置问题,更易于打开学生内心的好奇之门,不断增强教学质量与水准[2]。

(三)创设地理概念教学情境,深刻理解地理概念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大气”这一部分知识尤为关键。然而,因大气部分内容包含众多抽象概念,学生理解起來难度较大。比如,气压场、水平气压梯度力等知识相对抽象,加大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学生在学习时通常使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相关知识,很难有效应用所学知识。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学习困境,应针对不同教学概念设置不同情境,吸引学生走进真实情境,进一步剖析地理教学概念。

比如,在讲解“地球上的大气”时,提到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相关内容时,教师为了促使学生牢牢记忆这一部分知识,可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设置情境。在正式开课前,教师用投影仪为学生展示闯关东中的一个片段。主人公担忧黄豆被冻伤,带领自家伙计点燃玉米秸秆。为学生展示这一片段后,提出有关问题,即燃烧玉米秸秆防止庄稼受冻这一现象,能用科学知识解释吗?在情景导入后,学生的好奇心被点燃了,纷纷进入思考状态,并积极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见解。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借机引出大气运动影响因素有关概念知识,既可吸引学生关注,又能促使学生高效记忆[3]。

(四)深度挖掘地理教学内容,强化地理学习效果

在高中地理实际教学中,有效应用案例,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增强学生积极性,令学生在地理课堂中自觉学习,并深层次思考,独立解决地理难题。教师为了实现理想化教学效果,应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合理引进案例,为学生提供适用的知识材料及素材。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令学生深度分析,并与组内同学相互讨论,总结及归纳知识内容。

例如,在讲解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时,教师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为学生呈现黄土高原绿色生机画面,以及黄土高原漫天黄沙、土地贫瘠等画面,将两种画面进行对比,指导学生在比对不同时期的黄土高原景象时进行思考,在讨论案例过程中,了解黄土高原景象变化原因,分别从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以及人为原因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通过表象看透地理知识本质,最终将课堂所学知识内化于心,为后期深入学习地理奠定基础[4]。

(五)结合生活建构情境,指导学生学习地理

在地理学科教学时,既总结了生产、生活现象,又概括了自然现象内容。例如,《流浪地球》这个影片,颇深广大学生青睐。其中,包含了大量地理知识,如地球自转与公转等。为此,教师在讲解这部分知识时,便可以联系该影片。通过生活中常见情景营造地理学习情境,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真正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如在高中地理教学时,教师需加强培养学生画图能力。这时,地理教师可以再次结合现实生活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教师在地理课程教学时,应注重缩小地理教学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间的距离,将具有逻辑性、抽象性的知识融入生活情境中,改变传统且单调的地理教学方式,以便能在生活化情境中传递知识,鼓励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进行探究。

例如,在讲解“水循环”知识时,要求教师通过示意图,为学生展示水循环过程,并且讲解相关地理意义,了解不同的水循环类型,促使学生形成人地发展观念。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济南城市内涝时人们外出交通图,二张法国城市风景图。教师可以形象地向学生表明济南被人们称之为“泉城”的原因。夏季频繁暴雨为城市带来了严重灾害,产生了重大的内涝事故,为市民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法国地处欧洲西部,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全年降水相对频繁,但城市内具有良好的水循环系统,是人们所谓的“海绵城市”。在教师播放相关视频后,便可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海绵城市的含义吗?”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由总结海绵城市特征,如“城市如同一块海绵,具有优良的弹性,能够很好地应对外界环境,尤其是外界水环境,可以有效地吸水、蓄水,而且还可以渗水”。教师便可继续深化教学情境,“海绵城市内部需要怎样运转呢?”导出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工作图,为学生小组讨论提供了素材,而学生通过阅读素材即可总结海绵城市内部水循环系统作业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深化地理教学情境,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从生活化认知向理论认知过渡,可令学生有效掌握知识[5]。

(六)结合地理学科知识,培养学生人地协调发展观

首先,在具体教学时,教师需要为学生阐述人地协调观相关内涵,并重点分析人地协调观在处理地理问题时的关键作用。由于高中地理教材中,关于人地协调观概念的描述较少,即使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卖力讲解,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人地协调观一知半解,不能说明其内涵以及重要意义。所以,教师在日后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为学生解读人地协调观,并分析人地协调观在处理地理问题时的关键价值,突显人地协调观对人类认识及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

其次,地理教师在设置课堂教学目标时,要注重突显人地协调观。通过科学设置教学设计方案,保证后期教学活动顺利落实,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成效[6]。所以,教师在设计每一节课堂教学目标时,都要考虑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具体达成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此外,教师要善于应用人地协调观管理学生日常行为。人地协调观属于正确的价值观念,高中时期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并令学生将这种观念践行在日常行动中,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是否与人地协调观标准、要求相互吻合。

最后,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使用人地协调观帮助学生分析及解决地理问题[7]。高中地理课程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线索展开教学任务,在人地协调观指导下,拓展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思路,通过人地协调观培育学生地理素养。比如,教师需坚持理论与实际相互结合的原则,在“天文地理”课程内容教学后,开展实践活动,令学生走出教室,参加天文课程基地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将所学的基本原理应用在真实的地理情境中。学生在应用人地协调观分析问题时,可以真正感悟人地协调发展思想,充分反思自身行为,并对可持续发展道路持有认同感[8]。同时,在理论教学后展开实践活动,更有利于塑造学生地理实践素养,非常契合新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改革要求,可令学生将人地协调观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结构意识,增强学生提出地理问题、分析地理问题以及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切实强化自我思考意识[9]。教师教学地理知识时,需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拓展地理知识,切实强化地理课堂质量。要求教师把握课程与考试改革相关要求,结合具体教学大纲,设计全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方案,应用有效的手段,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

参考文献

[1]薛秀丽.普通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资源的有效利用研究[J].新课程,2022(4):8.

[2]马雪林.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6):39-40.

[3]馬明华.试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GIS技术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12):15-16.

[4]王来香.“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信息化建设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结合[J].中国新通信,2021,23(24):212-213.

[5]刘昌盛.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融合[J].中国新通信,2021,23(24):214-215.

[6]杜昊宸.“互联网+”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实践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12):47-48.

[7]马瀞孺.课程与考试改革情势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思路[J].高考,2018(36):85.

[8]张志华.课程与考试改革情势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思路[J].才智,2018(32):184.

[9]徐东衡.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6):110.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策略方法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