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2022-05-30林丽平
林丽平
摘 要:高中生普遍面临着升学压力,这种压力需要较强的抗挫折能力加以应对,然而很多学生真实抗挫折能力不高,在困难面前既没有勇气,也不知如何应对。现针对这种情况,重点探讨高中体育教师如何以本学科教学为载体,进行挫折教育实用策略的落实问题,具体探索内容将涉及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及教育实践几个方面,这几方面都能说明高中体育教学接受挫折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必要性,利于学生锻炼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为学生的未来升学、就业提供心理基础巩固支持。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理念;挫折教育
研究结果显示,过重挫折感,有可能造成个体心理问题的发生,继而造成其身体健康受到损害,然而适度挫折的存在,则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机会。目前各高中针对学生所进行的挫折教育不是很充分,使各学科教育中隐含的挫折教育潜能被忽视,使学生错失身心发展良机[1]。针对这一现状,高中体育教师需要勇于承担责任,利用体育学科协调身心的优势,融入适度的挫折教育内容和方式,给学生发展创造平台与机会。
一、挫折教育
对于高中教育领域的挫折教育,现在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定义,通常认知下,可认为它包括两种含义,其一是对个体发展造成阻碍的情境,其二是受到阻碍后个体所出现的情绪反应,前者属于一种事实,后者属于一种情绪状态。而教育教学实践中,不管是事实还是情绪状态,都只是过程而非结果[2]。从理想的目标来看,挫折教育所强调的宗旨是使学生可以在挫折中,借助自身不断努力,有效克服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绪,让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造成挫折的原因有很多,可以来源于客观环境,可以来源于主观意识,大体可将挫折划分成社会的、生理的、自然的、心理的、活动的等五类因素。高中生体育学习时所面临挫折的诱因很多时候并不是单一的。教师要基于诱因的区别,进行全方位与综合性分析,突出挫折教育的科学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合理舒缓情绪,提升抗压能力,最终做到用积极的态度应对各种真实环境下的挫折。
二、高中体育引入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一)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
通过观察新课程改革要求可以发现,高中阶段教师应当将教学重点倾向于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方面,而不能仅留意考试成绩。体育教学时,利用针对性的抗挫折教育,使学生形成优良学习精神,正是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必要做法[3]。同时,该做法同样有一定的延伸性,而不只局限于某一次课堂教学,即体育教学期间的挫折教育融入,可基于课改要求培养学生,使之形成优异心理素质,若学生取得这方面的进步之后,足够的抗挫折能力将使其在未来学习时不再退缩,而是选择迎难而上,从而促进其更好地成长。
(二)与学生的特点相统一
高中生在身体和心理发展方面的特点,还有他们与之相对应的学习要求,需要挫折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入。正处在青春期的高中生,他们的思想、精神变化速度很快,正处于逆反和对抗意识突出的时期。这使其既未能全部脱离少年时的心态,又有着明显的向成年人靠拢的思维,这使得各种心理问题频繁出现。若在这一阶段能够得到来自教师的及时引导,便可以将极端心理产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不会导致其做出出格的事情。高中体育教育时,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挫折教育,是心理引导的难得机会与必要形式,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益。
三、高中体育融合挫折教育应解决的问题暨教育原则
(一)学生易于出现挫败感
很多高中生都处在学习、生活和思想等诸多方面的关键发展期,像前面所讲,这时学生在心理表现上是趋于成熟的,但是依然有诸多不够理性的特征。个别学生可能会随时有极端思想出现,在社会、家庭或学校不能对其要求加以满足时,则会使其出现不满心理、挫败感受,甚至教师偶然间的一句话,都有可能导致学生挫败心理的出现。这种易于出现挫败感受,继而影响其正常学习、生活的问题,需要由高中体育教学引入挫折教育来重点解决[4]。
(二)学生抗挫折能力偏低
广大高中生的日常生活经历以学习为主,很多都没有经历较大磨难、挫折,而当其年龄增长,升学压力加大,他們在学业上的挫败感日渐显现,各种类型的考试都有可能使其心灰意冷。学生的挫折感易于出现,而一旦出现又无法有效缓解,这种抵御挫折能力偏低的现实,需要高中体育教师给予关注,并利用本学科引入挫折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优势,对其加以处理。
(三)学生身体素质需提高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融合挫折教育,要处理的最后一个问题在于,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需要和本学科特点保持一致,即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期间,所要接近的核心目标——提高身体素质。学生身体素质各不相同,部分身体素质优良的学生,体育学科学习对他们来讲是简单的,无论是否引入挫折教育都对其影响不大,然而还有部分学生身体素质偏向薄弱,当引入挫折教育时,要留意怎样协调身体素质提升、抗挫折能力培养二者的关系,避免出现教育喧宾夺主的问题。
四、高中体育教学融合挫折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创造与挫折教育相适应的教学环境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落实挫折教育引入原则,体育教师首先应提供和挫折教育相统一的教学环境。具体实施时,有两个相互对应且相互关联的要点。
要点一:体育教师要为学生挫折教育奠定良好外部条件基础。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活动时,使学生形成受挫心理的成因比较复杂,教师需要从具体情况出发,制订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具体学生成员的教学与竞技目标,充分保证目标的针对性,尽可能使学生在努力后达到教学目标,保证适度而非过度挫折的形成[5]。例如:当进行掷铅球训练指导时,教师需要依照学生体能、运动水平,合理分配训练小组,使学生置于恰当的小组环境之内,展示出运动训练的公平性与公正性,避免由于分配不公造成的过度心理挫折出现。具体讲,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组别,使各小组内的成员运动水平保持在相似水平,又允许成员间存在一定的运动能力、运动水平差异性,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运动训练时拥有足够的自尊心,得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科学训练。
要点二:高中体育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制造挫折环境,使学生因为适度的挫折感而得到抗挫折能力训练。强调这一点的原因,在于体验挫折与形成抗挫折心理,两个概念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例如:把体育运动发挥到极致的奥运健儿们,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多于普通人的挫折,而正是因为这些挫折,还有抵御挫折的坚强意志与不懈努力,才使之最终站在了奥运赛场上。为了突出挫折教育的效果,教师要基于上面的良好外部条件,增加引入挫折的体育新环境、新内容与新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将自然环境中的烈日、风雨作用发挥出来,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给予针对性训练要求。再如,教师也可以人为制造一些训练困难,像把跳高标准向上提升10%或者15%,或者要求学生刷新由其本人创造的短跑纪录。当然笔者始终持这样的观点:在体育课堂上,最好可以给出不超出合理限度的挫折,保证挫折的适度性,这是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给予学生科学挫折教育的必然选择。
(二)选择与挫折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模式
除了教育环境的创设以外,体育教师还应以因材施教的原则为着眼点,更为灵活地应用教育模式。针对学生开展的挫折教育,所应用的教育场所与教育环境以课堂为主,教师要以课堂为中心,提前做好针对学生的全面观察和分析工作,在准确分析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后,给予因材施教原则下的教育模式支持,这将有效保证前述环境创设的最终应用效果,提升挫折教育的有效性[6]。
首先,教师要对教学方式加以调整。具体操作时,需要逐步从讲解法、示范法等传统教学方式中解脱出来,让探究法、启示法、情境法等具有动态化特点的教学方式产生应有的挫折教育功能。这种变化将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有机会利用自身的观察、思考、交流等,增强对于体育技能、运动原理的全面了解。同时教师还需借助及时的判断形式,对不同学生个性差异、性格特点了解于胸,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加以应对。例如:若学生表现为外倾型性格,那么教师可以利用比较直接的方式,直言不讳地指出他们的缺点与不足,或提出更为严格的目标要求;若学生表现为内倾型性格,则教师应当留意这部分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容易出现厌恶情绪的问题,采取相对委婉的方式给予指导,使之在受挫时自觉建立自信心。
其次,教师要调整教学手段。具体操作时,根据每名参与体育课堂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观念和家庭教育程度等的区别,科学调整运动知识技能提供时机与方案,使和挫折教育相适应的恰当负荷强度被学生所顺利接受。此做法既能够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提升运动能力,还会帮助其克服面对负荷极限所形成的挫折感,去完成强度更高的任务。例如:教师在教学时,将耐久跑同篮球运球二者相统一的做法,便会产生更为理想的实践效果,学生将因为形式的变化,切实发展自身篮球运动技能,并不断尝试挑战自身潜在能力。
(三)形成与挫折教育相适应的实践机会
个体在特定时间、空间范围内进行体育运动活动,即体育运动实践,通常可包括两个分支目标,即运动能力的获取、运动习惯的形成。运动能力中涉及跑、跳、投掷等常规能力,涉及篮球、足球等专业能力。对于高中生来讲,借助定期的、持续性的体育运动而表现出来惯常行为,就是运动习惯,其中可涉及每周运动次数、每次运动时间等。调查结果表明:高中生抗挫折能力的形成,与上述运动能力的获取、运动习惯的形成两个分支目标密切相关。由此可认为,除要利用好常规教学和训练指导形式外,还应使学生置身于和挫折教育相统一的实践中去,利用实践接近分支目标,增强抗挫折能力[7]。举例而言,教师可在体育课堂上,设置多种挫折源,像各种类型的、全部学生均能参与的随机运动测试,便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从遇到运动挫折、观察动作要领、越过心理障碍,直至找到技术方向等的全过程变化。另外,教师亦应激励学生,使之强化课堂练习,注意锻炼身体,产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在此期间,教师要以抗挫折为目标,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刺激,让学生体会到遇到挫折、接受挑战、克服困难的过程,由此产生情感上的转变。
当然,在形成与挫折教育相适应的实践机会时,教师除了要关注自身的指导功能,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之外,还应当让榜样作用发挥出来,借助榜样力量发展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在高中体育教学期间,榜样式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深化学生抗挫折方面认知的引领作用是比较显著的[8]。比如:完成肩上单手传球动作时,部分学生因为恐惧心理的存在,担心扭伤手腕而不乐于依要求完成此动作,那么教师便可以将榜样的作用展现出来,在课堂上引入乔丹、姚明等篮球运动员的事例,向学生讲述他们克服训练障碍的故事,或者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分析这些榜样的动作要点。通过教师的说明,学生将注意到,当姚明完成肩上单手传球动作时,运用持球、引臂、挥臂、出手等步骤的具体技巧是什么样的。如在持球時,学生将因为榜样的科学操作,学会正确的方法,尽量张开五指用力抓住球,并以拇指、小指压球,保证球被稳稳抓住,同时增加手腕的力度。为了挫折教育效果达到最好,榜样力量的介入是必要的,而榜样的来源不一定始终以体育明星为主,像本班教育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有较优异的表现,教师同样可使其余学生向其学习,用同伴榜样带动全体学生取得更大进步,在体育运动训练期间突破挫折心理障碍。
结束语
现在社会的竞争比较激烈,其本质在于人才素质之竞争,而学校又肩负着人才素质培养之重担,因此需要有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竞争的意识。通过各学科教育教学的平台优势,增加挫折教育的机会,是教育在这方面趋于优化的必然做法。事实证明,依靠本文所论及的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及教育实践几个方面的实用策略,将有效引导学生产生愈挫愈勇、勇往直前的思维。为此,应利用好本学科在学生身心发展方面的对接特征,通过上述几种“抗挫折能力”教育形式,给学生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创造机会。
参考文献
[1]冯晓芸.促进体育运动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资讯,2020,18(18):254-256.
[2]林亚宗.关于高中体育教学中抗挫折心理教育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8,8(12):50-52.
[3]白海云.中学生挫折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长春师范大学,2019.
[4]谢惠珍.浅析核心素养下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20(2):231.
[5]刘伟.浅析核心素养下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7):97-98.
[6]谢惠珍.浅析核心素养下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20(2):231-232.
[7]施纯长.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挫折教育:以《水平四篮球传切配合》为例[J].体育教学,2018(4):35-36.
[8]谢惠珍.浅析核心素养下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20(2):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