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孩子为我们“生病”
2022-05-30冰宇奇
这两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家长及学校的重视,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抑郁、焦虑的现象越来越低龄化,这让我们都感到了一丝紧张。特别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有些孩子甚至会用自我伤害来威胁自己的父母。
马源文(化名)是一名初中生,刚从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出院,就来到了我的咨询室。他不太爱说话,时常都是沉默的状态。妈妈解释说是因为他做了两个疗程的物理治疗,目前对过去的事情记不清楚。在他简单的话语中,我听懂了:他只想拥有一个温暖的家。爸爸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妈妈已经再婚。据妈妈讲述,她和继父的感情很好,并且继父也很关心孩子。这次孩子病了,生父也来医院陪他。出院后,妈妈也放弃了工作,全心全意地陪伴,但孩子依旧没有什么好转。
我提出给妈妈做一次心理咨询,她非常抗拒,认为这和她没有关系,她没有“生病”。在我的一再要求下,妈妈为了孩子勉强答应了。那天,马源文搬个凳子坐在我旁边,妈妈坐在了离我们一米的沙发上。刚刚开始进行呼吸的准备,妈妈就号啕大哭起来,非常激动。我怕马源文被妈妈吓到,赶紧安慰他:没关系,妈妈一会儿就好了。出乎我意料的是,马源文非常镇定,还带着一抹淡淡的笑容。等整个过程结束之后,马源文说话了,他说早就做好准备陪妈妈去心理医院,他早就觉得妈妈生病了。妈妈哭了,他倒是放心了,从那之后,马源文的状况越来越好。
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实际上就是父母隐藏的问题,这是心理健康在临床上的一个常态。马源文的妈妈在新的生活中和丈夫是有尖锐矛盾的,她已经非常疲惫,但是她在孩子面前一直表现出夫妻关系和睦,她不希望孩子受伤害和失望。可是,她没有想到她的“努力”竟然让孩子生病了。孩子是怎么病的呢?根据人性同情原则,当我们对别人产生同情的时候,我们也将产生相同的情感。当父母处于抑郁、焦虑的状态时,孩子对父母产生了同情,从而产生了和父母一样的情感状态。父母抑郁,孩子抑郁;父母焦虑,孩子焦虑。父母释放了抑郁与焦虑,孩子自然也就不抑郁、不焦虑了。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和抑郁或焦虑的人在一起时间久了,你会特别难受,原理是一样的,就是同情原则在起作用。人性心理学里提到,我们是用别人让我们产生愉快和不快来区分爱与恨,从而忽略了别人的真实意图。父母让孩子感到的是痛苦而不是愉快,那孩子的感受就不是爱,他不会看到父母的真实意图是出于爱。没有爱的养分,小树苗就蔫了,生命就枯萎了。
当父母处于担心和恐惧的时候,孩子可能会开始害怕。其实,孩子完全能感受到你的担心和恐惧,他也会产生相同的情绪。他没有办法跟人分享这种担心和恐惧,它是一种莫名的情绪,只能把它们先藏在心里。随着积压的情绪越来越多,孩子就生病了。
我在给父母上课的时候,父母认为自己如果抑郁和焦虑可以自己调整,几乎不会想到寻求帮助,认为只要伪装得够好,就不会影响孩子;有的父母也不伪装,但是也不求救,孩子就会完全复制父母的模式,也不求救,默默承担。孩子一边在承受自己的痛苦,一边在“使劲”救赎父母,直到他无能为力的那一天。
生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是我们的态度就是对生命的诠释,父母勇敢面对生命的一切,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生命教育,也是孩子去克服一切困难的基石。
责任編辑/周小益
冰宇奇
教育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师资),中国教育电视台特邀心理咨询师,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重大课题《家校共育的政府职能与对策研究》研究工作,现任中国教育战略发展协会教育教学创新专委会重大课题研究员,长期从事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