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的“全”与“偏”
2022-05-30程磊磊
程磊磊
沈括是历史上著名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不仅精通文、理、商、法、工、农、医等所有学科,而且在外交和军事上也有卓越表现。他所撰写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就是这样一位千年一遇的全才,却在做人和做官两方面严重偏了科。
沈括与王安石本是世交。沈括父亲的墓志铭是王安石写的,在王安石当政时,沈括是支持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成员,也深得王安石信任,得以担任三司使要职,负责管理全国的财政大权。但在王安石第一次下野后,他却开始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户马法”提出异议,认为边境养马不一定具有战斗力,还增加财政负担;又指出“免役法”存在严重的弊端,应变更“所有人都需要上缴财物”的规定……这些明显不合时宜的举动,引起了新党人员强烈不满,说他这是“小人行径”,是“墙头草”,是为了取悦旧党而急于跳出来反对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复相后也对沈括开始不满,以为他倒向旧党,从此不再信任。
第二件事便是在苏轼蒙冤的“乌台诗案”上,有人认为沈括才是“告密者”。沈括与苏轼原是旧识,他们曾同在崇文院任职,常有诗文往来。
据南宋王铚《元祐补录》记载,沈括曾奉旨去调查两浙农田水利工程,当时苏轼任杭州通判。沈括到了杭州,与苏轼谈论旧情,把其新作抄录了一份。回到京师后,沈括就用附笺的方式,把认为是诽谤的诗句详细“注释”,交给了皇帝,揭发苏轼在诗文中“愚弄朝廷”“无君臣之义”,由此引发了“乌台诗案”,御史台当即奉旨奔赴湖州抓捕苏轼。
第三件事——兵败永乐之役,彻底暴露了沈括性格上的懦弱。遇事妥协,不敢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最终给他的仕途画上了句号。灵武之役后,沈括、种谔建议朝廷经营横山,筑垒蚕食,使西夏不得越沙漠为寇。宋神宗于是派給事中徐禧作为钦差大臣,前往鄜延负责筑城之事。但是,徐禧“素以边事自任,狂谋轻敌”,推翻了沈括等人先筑古乌延城的提议,力言先筑永乐城。
沈括起初不赞成,认为永乐距离后方太远,恐怕孤立无援,徐禧不听。性格懦弱的沈括遂选择了妥协,一切由徐禧专决。结果,永乐建城不久就被西夏攻陷,事后,作为一路之帅的沈括被以“措置、应敌俱乖方”问罪,形同流放。
之后,沈括归隐梦溪园,再未入仕。
摘编自《团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