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重建赋予心灵“绿码”

2022-05-30丁静

华声 2022年6期
关键词:绿码谣言志愿者

丁静

“每天无所事事也睡不着觉”“心情莫名烦躁”“上有二老,下有一小,工作丢了,还要半夜抢菜,感觉人生一塌糊涂”“为一点小事就能吵起来”……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对公众心理健康产生不少负面影响。一些地区疫情虽然实现动态清零,人们获得了身体的“绿码”,但仍有人困于心灵的“红码”。

特别是确诊病例和患者家属,一线医务人员和志愿者,承受了不少负面信息;一些疫区群众,出现了对未知的恐惧和焦虑;还有一些人长期关注疫情信息,产生了“共情伤害”,也需要心理重建。

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复杂严峻,各方面任务繁重。越是此时,越应该重视社会心理建设。

要构建透明、高效的信息溝通机制。谣言是恐惧的“快递员”,每当某地出现疫情,谣言往往不会缺席。此时信息公开越及时、透明度越高,人们的积极情绪越多、消极情绪越少。经过疫情的历练,大部分城市已经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官方信息发布机制,努力让真相跑在谣言前面。这就有助于降低社会的恐惧心理。

要大力畅通群众求助通道。疫情中,一些地方出现群众买菜难、看病难等问题,求助电话打不通,群众甚至自发制作“互助文档”传递求助信息。如果任由这种状态持续,公众的恐慌情绪必然放大。对此,浙江在全省各级新媒体设立“战疫求助平台”,24小时不间断接受在线咨询求助。类似的举措有助于化解群众怨气,值得提倡推广。

要加快构建邻里互助的韧性社区。本轮疫情意外让不少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认识了更多邻居。从“电梯上打个招呼”到“危难中慷慨相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现代社会依然需要建立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党员干部、志愿者下沉社区防疫,体现了党组织和社会组织强大的动员力,是个立竿见影的好办法。但社区终归是居民的社区,居民应该发挥主体作用。这需要得力的组织者,常备应急资源,注重日常培训,遇到一般灾害,社区自己就可以扛一阵。这样的韧性社区,关键时刻才能稳住居民情绪。

要在社会治理中更多考虑社会心理因素。现代社会治理,既要有行政、司法、制度的“刚性”,也要有民主协商、文化濡染、社会认同的“柔性”。治理中更多考虑社会心理因素,有助于赢得人们的理解与支持,在降低治理成本的同时,收获更好的治理效果。社会治理最终要解决人的问题,应当借疫情之机,尽快补上心理服务的短板,依托社区心理服务机构,聚焦医护人员、志愿者、老年人、困境儿童等重点人群,让大家切实感受到心理服务就在身边,让焦虑情绪得到及时缓解。

当然,社会心理建设不能仅采用简单的救治逻辑,更根本的是,要尊重、理解并依循心理行为规律开展社会治理。只有让居民知情、参与、监督,居民心里痛快了,心灵“绿码”时时在线,才能团结社会治理的最大“公约数”,绘就抗击疫情的最大“同心圆”。

摘编自《半月谈》2022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绿码谣言志愿者
志愿者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我是志愿者
黑暗中
中国红,绿码行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我是小小志愿者
谣言
谣言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