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废塑料回收利用量世界第一
2022-05-30于成峰
于成峰
当前,塑料污染问题逐渐成为仅次于气候变化的全球第二大焦点环境问题。塑料一旦泄漏到土壤、水体等自然环境中,便难以降解,会造成视觉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等各种环境破坏,处置方式不当还会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给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持久性危害。其中微塑料进入食物链还可能会对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近期,为全面总结中国塑料污染经验做法,客观认识塑料污染治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会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等相关单位编制完成了中国首个《中国塑料污染治理理念与实践》的国家智库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称,经过多年努力,目前中国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废塑料回收利用体系,废塑料回收利用量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致力推行塑料全生命周期治理
专家指出,《报告》全面阐述了我国塑料污染治理的做法、成效与经验,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报告》的发布有助于社会各界全面认识和理解塑料污染,客观看待我国塑料污染治理成效,有效激励企业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到塑料污染治理当中。
《报告》显示,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1年的统计,1950-2017年期间,全球累计生产约92亿吨塑料,预计到2050年,全球塑料累计产量将增长到340亿吨,年塑料废弃物产生量约为3亿吨。
虽然塑料从材料本身讲并不能与污染物画等号,但塑料废弃物管理不当却会产生泄露,造成环境污染。特别是微塑料进入食物链极有可能对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有研究认为,摄入的微塑料将进入人体的循环系统并到达特定的组织,有可能会造成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代谢紊乱等,甚至影响DNA信息的表达和遗传。可以说塑料污染的治理刻不容缓。
除去源头减量这项主要措施外,发展塑料循环经济是当下减轻塑料污染程度的重要方法之一。《报告》也再次道出了我国发展塑料循环经济的基本路径:原料改进、减少消费、分类回收、循环利用、能源化利用等。
中國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秘书长王永刚表示:“塑料是人类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材料,将塑料从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去除,既不科学,也不现实。面对潜在的塑料污染风险,必须加强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发展塑料循环经济,为推行塑料污染全生命周期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报告》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塑料污染治理,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开展了大量工作,逐渐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塑料污染治理体系,即发展塑料循环经济,从生产、消费、流通和处置等环节推行全生命周期治理、全链条控制。
在设计生产环节,不断提升塑料性能开发替代材料、开展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在流通消费环节,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绿色消费的政策措施,推广使用可循环使用产品和替代产品,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在消费后处置利用环节,加大塑料再生利用和能源化利用,加强塑料废弃物规范处置,守住塑料环境泄露的安全线。同时,企业应全面参与塑料污染的全生命周期治理。在塑料制品生产环节,相关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研发和创新绿色替代产品和包装物。
塑料再生已成为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本土材料化回收量达1890万吨,回收率为30%,居于世界首位;2021年材料化回收量约为1900万吨,材料化回收率达到31%,是全球废塑料平均水平的1.74倍,并且实现了100%本国材料化回收利用,而同期美国、欧盟、日本的本土材料化回收率分别只有5.31%、17.18%和12.50%。
2019年我国废塑料回收利用产值达1000亿元,2021年更是达到1050亿元,同比增长33%。
笔者了解到,目前我国从事废塑料回收和再生利用的企业数量超过了1.5万家,回收网点遍布全国各地,已形成一批较大规模的再生塑料回收交易市场和加工集散地,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河北、河南、安徽、辽宁等塑料加工业发达省份。
其中广东省的佛山、东莞、汕头,浙江省的余姚、宁波,江苏省的常州、连云港,还有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和安徽省的一些城市,再生塑料回收、加工和经营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年交易额大都在几亿到几十亿元,呈蓬勃发展之势。
从全国范围看,目前从事再生塑料回收利用及加工的企业和人员数量庞大且稳定增长,他们主要以个体户和农民为主,也有一些其他行业投资商。
塑料再生行业为农村经济增长、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增加收入提供了渠道,为资源再生利用、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已成为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专家解释说,再生塑料是依据在其使用寿命结束后仍具有回收利用价值而存在的不同形态的塑料,几乎所有热塑性塑料都具有回收利用价值。在合成树脂生产过程中、在塑料制品和半成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在塑料物流过程和消费者使用后均产生再生塑料。
“行业内一般把合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塑料称作消费前塑料,把经过流通、消费、使用后产生的塑料称作消费后塑料。消费前塑料产生量小,品质稳定,再生价值大,一般在生产过程中就得到妥善处理,能够完全回用。我们所说的再生塑料一般指消费后失去使用价值的可循环利用的塑料产品,可以再生利用。塑料经过回收、集中、分类、科学合理处置后可以获得再生价值,实现循环利用。进口废塑料中有一部分属国外消费前塑料,品质较好,价值较高,可作为再生原料,应鼓励大量进口。”该专家补充道。
再生塑料来源的大类品种有塑料薄膜(包括塑料包装袋和农膜)、塑料丝及编织品、泡沫塑料制品、塑料包装箱及容器、电缆包覆料以及各种日用杂品、文体娱乐、卫生保健等日用塑料制品,其中薄膜、泡沫、包装箱及容器、编织、片材等塑料制品主要用于塑料包装。此外,还有一些其它塑料包装制品、农用塑料制品、装饰装修用塑料制品的报废率也较高。
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中国智慧
据统计,作为全球最大的塑料和塑料制品生产国,2021年,我国生产了1.1亿吨塑料,进口3397万吨,生产塑料制品8000多万吨;产生废塑料约6200万吨,回收量1900万吨,占比31%,产生价值约为1050亿元;再生塑料颗粒加工产量1650万吨,相当于减少了同等数量的石油基塑料生产。
在2011年至2020年的10年间,我国在实践废塑料回收利用上实现了5.1亿吨原油消耗、0.9亿吨固废排放、612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创造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从来没有向其他国家输送过废塑料,本土处理率达100%。而且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还对全世界的废塑料进行处理,仅在2013年至2017年间,我国处置的進口废塑料就达3660万吨,为全球废塑料污染治理作出了巨大贡献。
为此王永刚强调,塑料污染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因此我们需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全世界联合起来共同采取积极行动,形成各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参与的“塑料污染治理共同体”。
目前世界主要经济大国和人口大国都在大幅度禁止、限制、替代塑料制品使用,加强塑料废物回收。各国需要相互交流经验、加强合作,为彼此提供更多参考,这将极大加速全球塑料污染治理的进程。
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塑料废弃物收集处理基础设施很不健全,塑料回收利用率相对较低,环境风险大,成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的短板。对此,王永刚认为,应禁止“塑料废弃物”向这些不具备更好回收利用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出口。同时,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应当在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给予其适当帮助。
反观我国,通过大力开展塑料污染全生命周期治理、绿色产业体系培育、绿色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绿色消费倡导、多元共治等工作,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通过发展塑料循环经济解决塑料污染的有效路径,其实践和经验对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塑料污染治理,推动全球塑料污染治理合作,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接下来,我国还将进一步完善自身塑料废弃物管理体系,提升塑料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水平,这些都具有重要的国际示范作用。“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中国的务实行动正持续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也必将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不断贡献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