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渗透价值观教育
2022-05-30黄慧
黄慧
摘 要:语文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学科,不仅是学生学习各科知识的基础,还是他们形成良好修养的关键科目。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据着极大比重,既是学生学习与积累汉语知识的主要途径,又对培养他们的价值观有着一定作用。但在当今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不利于他们全面发展。笔者针对如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进行研究,同时制订部分有效对策。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价值观教育
从素质教育视角来看,价值观教育属于德育教育范畴,即人们对一些事件、现象、人物的看法或观念,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多个方面。高中生正处于思维发展与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有着极强的可塑性与广阔的发展空间,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一边带领他们学习汉语知识与训练技能,一边有效渗透价值观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应试教育理念淡化价值观教育的渗透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功能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树立一个公正的价值观判断标准,让他们慢慢形成属于自己的、正确的价值体系。高中语文教师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实施者,肩负着价值观教育的重任,但是眼下应试教育理念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一些教师在平常教学中依旧以语言知识的讲授、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以及解题方法与技巧的指导为主,通常忽视价值观教育的渗透,将考试分数放在首要位置,以至于在阅读教学中按照阅读理解试题的考试方式进行,着重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解读阅读文本时将侧重点放在考点上面,几乎没有考虑到价值观教育的渗透。虽然师生双方的付出都很多,考试成绩尚可,但是他们很难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学习语文的兴致在慢慢消退,不利于个人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
(二)忽视具体阅读文本价值观教育的渗透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价值取向主要来自阅读文本,价值观教育的渗透同样离不开这些文本,阅读文本本身就具备一定的人文色彩,除包含大量的语言基础知识外,还涵盖着丰富的人文素养与情怀。阅读教学只有深入到作品中,站立在文本之上,才能更好地发挥出阅读文本的育人功能,而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才可以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泉。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找准文本内容的切入点,确定好价值取向,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切实享受到人文的熏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由此推动他们健康成长与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将侧重点放在阅读文本的工具性方面,缺乏对人文性的关注,甚至脱离原有文本空谈一些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这同阅读教学的本质相悖,忽视价值观教育的渗透。
(三)阅读教学价值观判断的唯一性与绝对化
对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说,部分教师对阅读文本的价值判断通常放在自身的预设之中,并没有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与探讨,而是想方设法把他们的思维引入自己已经确定好的答案之中,使其按照既定教学思路学习,最终得出唯一的答案。这种教学模式较为固定和生硬,缺乏生成性环节的设置,没有考虑到课堂教学的动态化发展,让班内所有学生的价值判断思维变得整齐划一,扼杀多样性价值判断的可能。其实这是教师的“教”将学生的“读”进行代替,原因在于落后的阅读教学观念,教师把对文本的一种理解当作唯一的解读,且以此为基点,把价值观教学目标设定在一个固定的思维之上,导致价值观的引导指向变得唯一,不仅没有让学生真正走进阅读文本,长期如此还会局限他们的思维,影响价值判断能力的发展,心理空间也受到压缩。另外,有的高中语文教师解读阅读文本中的价值观时会出现绝对化现象,要么全部否定,批判得一无是处,要么高度赞赏,无限拔高,导致对价值观判断失度,学生很难形成多元性与辩证性的思维,而且他们建立绝对化的价值观同样存在不少问题,影响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形成、发展与完善[1]。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人与自我关系的价值理念
人与自我的关系能够归结至人格塑造方面,强调的是个人在自我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个体生命在自我成长过程中应清楚地认识自己,拥有正确的价值追求,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理念、信念与价值观念。当代高中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极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自我人格容易出现問题,以自我为中心,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注重自身的个性发展,希望被人尊重与认可。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充分考虑到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应当基于自我生命意识与生存价值的视角切入,通过解读文本让他们理性思考生命的价值,使其形成热爱生命、敬畏生命与优化生命的价值观,并引导学生感受到作者流露出的生命情怀与可贵的生命自身,使其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生命的美丽,探究生命的本质,驱使他们体会到积极进取的生命价值观,实现人与自我关系价值观教育的渗透。
(二)人与他人关系的价值理念
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人伦关系与群己关系,属于自我和别人交际中的一种关系,传统的儒家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需要建立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和谐的关系,像仁、义、礼、智、信、和等,这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的基本准则。现代社会是一个大力倡导共赢共荣、相互合作的新型社会,作为一名当代高中生,需自觉形成合作意识与协作精神,把个体奋斗同群体发展有机整合到一起,虽然十分注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些朴实的人与人交往守则,且主动运用这些观点规范自身的交际行为,在平常的生活与学习中与他人和谐发展、友好相处,不过他们也会受到一些个人主义价值倾向与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接受一些不正确的价值理念,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以至于个人道德水平不高。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极力发挥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通过正确的价值理念给予学生一种人际交往的导向,不仅要看到个人价值利益,还要重视他人的价值利益,使其借助正确价值理念实现人生意义,实现人与他人关系价值观教育的渗透。
(三)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理念
在新课改背景下,各科教学都肩负着价值观教育的重任,其中一项内容就是需处理好自己同社会之间的关系,使个人追求能够在社会大环境中真正实现,将自身人生境界同社会发展和谐地融合到一起,使人生价值得以体现。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是离不开集体的,作为集体的一员,应明确自身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以热爱集体为基本前提,树立以集体利益为重的思想意识,这样能够拉近自己同他人之间的关系,为实现个人目标和理想提供有力支撑。当代高中生往往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将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看得很重,十分关心国家的发展形势,希望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富强和平、经济繁荣的社会中得以实现,不过在现实社会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导致他们的思想又产生一些困惑,在这种情况下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显得很有必要。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文本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借助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之中,对价值取向给予正确引导,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其走进阅读文本、走进作者与当时的社会,感悟作品中蕴含的强烈的爱国情感。让学生在这种价值观引导下赞叹与敬佩历史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还能够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促使他们形成高尚的爱国主义品质,实现人与社会关系价值观教育的渗透。
(四)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理念
人是一种生物,生活在地球与自然界之中,属于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自然现象,怎么理解人同自然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对待大自然,这是人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的道家思想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发展、相辅共存、息息相通的。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人们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不能以主宰者的身份来定位自己,更不能破坏大自然的和谐之美,相处过程中需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与变化,尊重自然,强化同自然之间的亲和力。语文学科有着显著的人文性特征,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一种关爱的思想,关爱自己、他人、社会与自然,使其学会同大自然和谐共生,并让他们了解大自然的壮丽与美观,观察大自然的奇特与神秘,从而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理念。同时,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带领学生认识大自然的秘密,体味大自然的神奇,知道自然环境被污染的现实,目的是增强他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促使他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价值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关系价值观教育的渗透[2]。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渗透
(一)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主动渗透价值观教育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更好地渗透价值观教育,教师首先需转变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对原有教育理念加以改进和创新,要以做好汉语知识讲授与听、说、读、写训练工作为前提,刻意渗透价值观教学,把握好工具性教学与人文性教育相结合。同时,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当增加人文性教育内容,注重丰富他们的思想性情感,满足实际成长的诉求,使其接受良好的价值观教育与思想教育[3]。
比如,在展开《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阅读教学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2004年度感动中国获奖者之一袁隆平”的视频,要求学生认真聆听颁奖词,思考:为什么袁隆平能够获此殊荣?引出本节课要学习一篇有关袁隆平的人物通讯,引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认识人物通讯这种体裁,在课件中出示袁隆平在稻田中研究水稻的图片,使學生自由交流对袁隆平的了解和认识,使他们知道袁隆平的主要成就是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他对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增产做出突出的贡献。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认真阅读这篇人物通讯,结合袁隆平的具体事迹学习他身上的优秀品质,如,春节后第二天就到稻田里工作,学习他热爱且献身于农业科研事业的品质;发现“天然杂交水稻”第一代,学习他敢于探索、勇于实践的品质;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植株,学习他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的品质等。由此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使其学习袁隆平的高尚品格。
(二)深入解读阅读文本,发掘价值观教育元素
当前,各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质量都在提升,尤其是在阅读文本的选编方面,都是众多编者经过深思熟虑、层层筛选才确定的,不仅文质兼美,还有着极强的可读性与研究价值,是进行汉语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的优质素材。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应全面、深入地分析与解读阅读文本,从中发掘与提取同价值观教育相关的元素与信息,带领学生着重研究这些内容,使其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例如,在进行《百合花》阅读教学时,课堂上,教师先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一组百合花的图片,设计导语:每种花都有自己的花语,大家知道百合花象征着什么吗?学生结合个人认知讨论和交流,指出百合花有百年好合之意,代表着长相厮守的含义。教师设计衔接语:那么就一起阅读茹志鹃的《百合花》,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初读课文,交流各自获得的印象,使其讨论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讲述故事情节的,找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以及人物之间发生的事情,让他们初步了解阅读文本,且把小说分成四个部分,分别概括大意。之后,教师组织学生着重讨论小通讯员与新媳妇这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结合“带路”“借被”“牺牲”部分总结小通讯员的性格特征,结合“借被”“缝衣”“献被”部分,归纳出新媳妇的性格特征,使其发现本文表现出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人性美和人情美,借助人物形象对他们进行价值观教育,激励学生成为一个有担当、有价值、有理想的人,帮助他们明确未来的发展之路,实现价值观的培养。
(三)打造良好阅读环境,增强学生价值观体验
针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为有效渗透价值观教育,教师应创设同文本思想保持一致的课堂环境,引领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阅读情境中,使其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不仅让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浓厚兴趣,还能够让他们发现文本中的真、善、美,对其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对此,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图片、视频、动画等方式渲染阅读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增强对价值观的体验,使其深入剖析课文内容,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4]。
在这里,以《归园田居》(其一)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先播放歌曲《梦田》,谈话导入,歌中唱道:“‘每个人心里有一亩田。这一亩田要拿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其实心中的一亩田是每个人的精神家园,那么在陶渊明的‘一亩田中种下的是什么?”利用音乐渲染情境,激起学生的阅读渴望,让他们回顾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使其初步领略他的精神世界。接着,教师在课件中展示一组美丽的农村田园风光图片,指出这就是陶渊明心中的“一亩田”,要求学生一边欣赏画面,一边朗读诗歌,注意读音、节奏、停顿、韵律和情感,使其结合课下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义,指导他们将本诗分成两个部分,前半部分讲述的是从何而归,后半部分讲述的是归向何处。随后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诗中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同多媒体画面相对应,选择自己喜欢的意象进行分析和研究,着重探讨作者描写的田园风格体现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使其在情境中深入体会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人生态度,借此培养他们热爱自然风光、热爱生活的价值观,并学会同大自然和谐相处,不破坏生态环境,自觉保护自然环境。
(四)善于发现教学契机,巧妙渗透价值观教育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同汉语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这些显性内容相比,价值观教育的渗透属于隐性内容,实施起来难度相对较大,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业务水平要求更高,要捕捉好时机,巧妙渗透价值观教育。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课堂上,应该结合具体阅读文本,善于发现渗透价值观教育的契机,注重同现实社会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接受的价值观教育去分析生活现象,实现理论与视角的统一,强化他们对价值观的认知。
例如,在实施《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阅读教学时,教师先播放《全国劳模张秉贵:将卖糖果做到极致》的视频,简单介绍张秉贵,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想,使其产生疑问:平凡的岗位同样能干出不平凡的事,那么张秉贵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指出张秉贵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德,已经远远超越他所生活和工作的那个时代,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光辉典范,引发他们的阅读渴望。接着,教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张秉贵哪些事迹?分别表现出什么品质?在小组内合作讨论与归纳,如,用糖哄哭闹的小孩,表现周到体贴、耐心细致的品质;给赶火车的顾客提前称糖且悉心指路,表现急人所急、解人所难、体贴入微的品质;女儿生病,依旧没有影响他的服务态度,表现爱岗敬业、公私分明、隐忍克制的品质;光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而被买得少的顾客质问后受到触动,表现自我反省、不断成长的品质等。让他们意识到张秉贵是一位诚恳耐心、细致周到、热情体贴的优秀售货员,从中理解与感悟张秉贵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之后,教师给出话题: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给你什么启发?在当代社会中该如何传承这种精神?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使其了解与学习张秉贵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德,且付诸生活实践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继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运用读写结合教学,显示自我价值观取向
对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渗透价值观教育是一大难题,教师要创新教学手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与局限性,增进阅读同写作之间的关系,运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深化价值观教育,对学生产生有力的教育作用,让他们增强对价值观的认知。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带领学生通过阅读范文增強理解能力,吸收思想营养与写作影响,再利用写作练习让他们把自身经历与体验展现出来,实现情感共鸣,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5]。
以《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阅读教学为例,这是一篇新闻评论,作者对工匠精神予以高度评价,并且针对社会上存在的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进行批评。在阅读环节,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了解新闻评论的基本写作特点,培养语言建构和运用素养,使其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掌握作者采用的论证方法与思路,促进思维发展,并让他们发掘人物亮点,储备写作素材,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采用自读和研读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作用,让他们主动传承工匠精神,体会工匠精神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之后,在写作环节,教师布置任务: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打造“工匠精神”,艺术创作需要精雕细琢,产品质量更要精益求精,请你结合“敬业、乐业”谈一谈该如何贯彻“工匠精神”?要求学生据此写一篇作文,使其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要发扬“工匠精神”,凡做一件事都要心无旁骛、全力以赴,促使他们显示出自我价值观的取向。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把握好良机,明确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主要内容,围绕教材中提供的优质阅读文本精心制订教学方案与规划,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形式与流程,将价值观教育有效渗透至多个教学方面与环节,真正发挥出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达到工具性教学与人文性教育的有机统一,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收获更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内心深受触动,帮助他们完善人格,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孙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观渗透教育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7):9.
[2]王遵雄.教书与育人: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J].求知导刊,2020(17):71-72.
[3]王海荣.价值观教育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思考[J].考试周刊,2020(92):43-44.
[4]杨涛.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37):104-105.
[5]李兴峰,刘凤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观培养策略[J].教育界,2020(21):36-37.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科关键能力培育与测评研究”(课题立项号:FJJKXB20-131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