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与思考并行,让数学学习更显活力

2022-05-30夏桂园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联系实践情境

夏桂园

[摘  要] 用实践丰富感知,用思考凝练体验,是缔造有效度的小学数学教学的着力点,也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的有机践行。为此,在“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脉教学内容及学生学情等实际因素,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投身于实践探索之中,以助力思考的进一步深入;还要关注知识点之间的沟通联糸,加强必要的训练,以此促进学习认知的建构,也让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更好的培养。

[关键词] 情境;实践;联系;学习思考

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具自主性的学习方式。思考则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灵魂所在,更是他们领悟知识、建构认知的力量之源。为此,在“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应抓紧抓实践与思考两个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感知,形成扎实的学习体验,在思考中升华感知,形成学习感悟,进而助推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发展观察力、实践力和思考力。

一、创设情境,引发学习思考

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是提增教学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举措。在“米和厘米的认识”第一阶段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生活现实等因素,创设富有情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观察、学习思考,从而心生疑问,提出问题,让学习充满活力。

播放视频:红太狼准备做一件新的上衣,他拿起尺子量了量,说:“长度是1米。”而灰太狼小声嘀咕着:“还是100厘米的好。”红太狼发飙了:“你说什么?1米怎么被你说成100厘米,你这个饭桶,你这个不爱动脑的家伙。”(画面音)

师:红太狼说的话对吗?灰太狼的话呢?

生1:好像红太狼的话是对的吧!不过,我也不知道1米是啥玩意,100厘米又是什么样子的?

生2:米和厘米好像都是用来表示长度的,或是高度的。

生3:是的,我以前听体育老师说过,篮球场的长度是28米。

生4:我也听说过厘米,老师测量身高时说的就是140厘米、137厘米。

生5:原来米和厘米是这样用的啊!不过1米有多长呢?100厘米又有多长呢?

生6:这个红太狼太傻了,1米不就是100厘米吗?怎么连这个也不知道呢?

生7:不会吧!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

师:看来大家都想弄明白这方面的奥秘!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米和厘米这两个表示长度的单位。大家有没有信心学好它们?

……

有效的教学不是灌输,而是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激发学生内在的需求和欲望,让他们有活力、有信心去探索,去思考,从而在活动中掌握知识的本质,建构知识的认知。在“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起始阶段,教师从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入手,让学生在充满情趣、充满挑战的情境中积极地去探索、去研究问题,从而实现学习的顺利开展。

回望教学片段,就能看出教师的匠心思考,以学生喜爱的动画片人物为原型来构思教学情境,通过相应的故事情节,让学生感知米和厘米的存在。同时,创设一个自由对话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对故事中出现的米和厘米进行思考,以及相应的观点争议。这样就会让米和厘米的生活积累以及相關的经验等得到激活,从而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诱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身于新知的探究学习之中。

二、实践体验,助力学习思考

实践是学生探究数学奥秘的强大武器,也是体现学生自主意识的重要方式。在“米和厘米的认识”第二阶段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相应的实践探究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相应的实践中获得较为丰富的学习感知,形成较为厚实的学习体验,从而实现“厘米和米的认识”的学习过程的推进,让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表象建构更加扎实,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

师:前面提到“1米到底有多长”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办法来解决它呢?

生(齐):看看米尺的样子,不就很容易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

生(齐):我们都带来了米尺。

师:不过有的同学带来的是一把长尺,写着1米;还有很多同学带来的是这种软尺,也写着1米。这两种尺是一样的吗?

生(齐):当然是一样的,它们都是1米长的。

师:是与不是,还需要实践来证明,对吧?

于是,学生开始进行比一比的学习活动,一边拉动软尺,一边用米尺来比较。

生8:比较后,还真是一样长。

生9:我看出来了,1米比我稍微矮点,但是比课桌要长点。

生10:1米大概是课桌的宽的2倍。

生11:比教室地面的瓷砖稍微长一点。

生12:大约是10拃的样子。

……

生13:教室的门宽好像是1米的。

……

师:到底是不是呢?该怎么办?

学生积极实践,通过测量更好地认识1米,建构1米的概念。

……

实践是积累感知,诱发学习思考的有利抓手。在“1米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就得抓紧这一主线,引导学生去看看、比比、找找、量量、议议,从这些具体的活动中感知1米的长度,建构1米的表象,深化对1米的认识。

审视教学片段,不难看出教师所作出的深思熟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前面导入阶段的问题,让他们对1米的学习充满期待;其次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学生拿出米尺、认读米尺就显得较为自然和顺畅。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还发现不一样的米尺,通过合作交流,相互比较,他们悟出:米尺的外形可能会不一样,但是长度是一定的。紧接着,寻找身边的关于1米的事例。从大量的直观实例中学生对1米的感知变得更加具体、真实、可视,从而在脑海中对1米留下深深的印记。

与此同时,再引导学生用米尺去测量一些实物,进一步巩固对1米的认识,让1米的学习变得更加扎实。

三、沟通联系,深化学习思考

把米和厘米进行捆绑式学习是增强学习联系的有效举措,也是沟通知识联系的重要策略。在“米和厘米的认识”后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孤立地去讲解厘米或米,而是在学习二者之后,让它们有一个较为完美地沟通和融合,从而使得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学习认知初步建构起来。

师:大家也认识了厘米,那1厘米的例子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吗?

生14:这个小正方体的一条邊长有1厘米,我量过了。

生15:这个纽扣的宽大概有1厘米的样子,稍微少一点儿。

生16:小拇指指甲的宽也是1厘米的样子。

……

师:1厘米和1米长的物品我们都找过了,那你认为1米中有多少厘米呢?

生17:这不是很简单的吗?米尺上写得清清楚楚,最大的数字是100厘米,那个地方也写着1米,也就是说100厘米是等于1米的。

师:真不错!那现在你能较为准确地量出课桌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吗?

生17:宽是45厘米,长是60厘米,都比1米少。

生18:教室门的宽是90厘米,这个瓷砖长是80厘米。

生19:数学书长是19厘米,宽是13厘米。

生20:我的身高比1米多38厘米。

生21:黑板的宽比1米多20厘米。

生22:我明白了,视频中的红太狼很笨,灰太狼的回答是正确的。

……

实践是学生获得感知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更是给他们打上学习烙印的最有效的活动。在这些较为抽象的长度教学中,教师把实践放在第一位去思考,努力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嘴说开来、脑活起来,从而使学习感知的积累变得更加理性,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奠定基础。

回望教学片段,就能清晰地看出教师的教学思考,让学生去寻找身边的1米和1厘米,回应课始视频中的问题,即1米与100厘米的关系,让整个学习成为有机的整体;同时,再度引导学生利用二者的融合,进行测量与分析,让学生对厘米、米的认识不断深化,在具体的应用中形成扎实的知识建构。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精准地研读文本,把握教学内容的本质,还要更好地解读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现实等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创设一系列的实践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有效观察、深度思考、积极互动,让他们的学习活力得到激发,让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让他们由学数学变成用数学、思数学。整个学习活动充满着无限的活力,数学课堂教学闪耀着以人为本的光辉。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深度学习、智慧学习的神圣殿堂。

猜你喜欢

联系实践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护患情境会话
探究经济管理与会计工作的联系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