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角色理论视角下当前社会婚姻、家庭观念现状分析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
2022-05-30杨贝
杨贝
摘 要:自1987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化。在这一时期,我国历经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从伦理社会向法治理性社会的转变。在这一过渡时期,中国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婚姻家庭价值观的变化最为显著。因此本文在大量收集并分析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中有关婚姻家庭观念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性别角色理论分析视角,总结出当前在全面三孩政策背景下,人们的婚姻家庭观念塑造等方面的变化趋势,进而就当代人婚姻家庭观念、性别平等等方面探析当前婚姻家庭价值观形成的现实原因及建议措施。
关键词:婚姻;家庭;性别角色;性别平等
一、研究背景
在漫长的封建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国建立了一整套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对男人和女人提出了不同的性别角色要求。我们今天对性别角色的一些偏见和成见,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独生子女的增多,“男女平等”的呼声在我国不断高涨,男女平等这一话题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者对“男女平等”有着很多不同的解读,在女性主义代表作《第二性》中波伏娃认为: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我们熟知的性别一词可以分为“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性别指的就是我们所知道的生理性别,一般是指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的区别。社会性别,则指的是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这是由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现代社会是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完善,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当代人们的性别角色意识也逐渐发生变化,一方面,传统观念在人们心中有着难以替代的地位,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国外的开放思想融入我们国家,许多年轻人融入了这个多元的社会,他们选择追求自由、浪漫的生活,对婚姻家庭观念有着与时俱进的想法。最近研究表明,中国人的性别角色观念在总体上趋于平等和现代,但在社会性别分工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呈现出向传统回归的趋势,男外女内的现象有所回溯。
二、文獻综述
(一)国内文献
首先是性别角色理论方面,性别角色理论是研究两性问题的重要概念,不同的学者对于中国现阶段人们的性别角色意识有着不同的观点。
邱亚君(2012)将性别角色理论分为社会性别差异、社会性别角色和社会性别制度三个方面,其中性别角色包括:性别角色期待和性别角色表现。对比国外的一些家庭责任方面相关研究,她认为社会性别差异对女性的限制影响与性别文化中的家庭婚姻责任制密切相关,女性在面临事业娱乐和家庭的选择下,往往会把家庭放在首位,主动承担抚养子女、承担家务等责任。
姜春云(2022)根据2021年发布的《全球性别差异报告》中的结果分析认为,性别角色观念现代化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我国家庭内部的母职与父职关系存在失衡,我国家庭内部的传统性别分工仍然存在。
魏海童(2016)对社交媒体中性别刻板印象进行了批判性研究,认为女性在社交媒体中被贴上了刻板化标签,只有主动打破社交媒体引导的性别刻板印象,才能够促进性别角色意识的发展。
其次关于婚姻家庭方面,不管是从作为社会行为的宏观层面或者是生理上男人、女人两性结合的微观层面来说,婚姻家庭始终是人类社会经久不衰的议题,周素(2020)将女研究生的婚恋观念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婚姻家庭观念分为:择偶标准、爱情观、家庭观三个维度,她研究认为当前人们的性别角色观念与婚恋观念息息相关,当前青年的婚姻家庭观念呈现出现代的两性平等观念和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相结合的态势。
最后关于性别平等方面,张乐(2017)在当代青年的性别角色、家庭观念及其塑造一文中通过对2012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他认为当前中国男权文化经过历史积累沉淀,形成了工作-家庭互相挤压的新形式,这种夫妻间的婚姻家庭模式是传统男权文化的复制,不利于性别平等的推广和实现。
(二)国外文献
西方关于两性性别角色意识的研究从很久之前就已经开始,对于西方女性政治经济和家庭地位的提高以及妇女思想解放运动有着深远的影响,西方研究量表的科学性以及研究对象的多样性等方面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关于性别角色理论方面,当前国外对性别角色实质含义有两种代表性的解释:首先是美国学者T.帕森斯提出的“功能特化论”,认为男性发挥着工具性功能,女性则发挥着表达性功能;其次则是心理学者D·巴卡恩提出的“生存形态论”,认为女性的角色特征是“合理性”,男性的角色特征是“能动性”。总的来说,“性别角色”是特定文化所认定的一种适合男性和女性的行为体系,它还包括那些被认为是构成男人和女人的基本态度和情感。
其次关于婚姻家庭方面,芝加哥学派学者Linda Mealey研究(1993)认为男性在社会上对于政治、经济、社会、宗教和法律等方面相对于女性具有结构性的控制体系,父权制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父权意识控制着两性关系的很多方面,婚姻中的家庭关系,夫妻间的性别角色分工和性别意识都深受父权意识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本文将关注重点集中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中能反应出现代人性别观点、婚姻家庭价值取向、现代两性性别平等取向等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数是以李克特量表的形式展现出来,答案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逐级递增,让被访者对一系列指标性问题做出独立判断。
在有关性别角色测量指标中,调查者通过询问人们在婚姻关系中对于女性自身事业发展的看法、女性照料孩子与事业的平衡、家庭事务性别分工等方面,以此反映出当代人性别角色方面的认知水平。
在有关对婚姻家庭观念的测量指标中,调查者通过一系列现代人对于婚姻家庭生活的看法,詢问被访者的婚姻观念,以此展现出现代社会人们在婚姻家庭领域性别角色倾向以及现代人性别价值取向。
四、数据描述性分析
本文的调查数据来自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选取了各个年龄段的被访者构成了本次分析的样本,有效个案数为12582,其中男性5935人,占比47.2%,女性6647人占比52.8%。本文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录入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和数据分析的方法,探讨性别角色理论视角下塑造当前社会人们的婚姻家庭观念的诸多因素。研究结果如下:
(一)当代人婚姻观念现实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高的同时,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婚姻感念逐渐开放起来,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同,当代人对待婚姻的思想已经摒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思想,现代人在婚姻方面的性观念、生育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一, 关于婚姻中性观念这一问题,本次研究针对调查数据中关于对婚前性行为和婚外性行为支持与否的价值判断的调查结果进行探讨,结论如下:
首先,婚前性行为作为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指的是男性和女性在还没有登记结婚的情况下发生的性行为,虽然国内没有任何法律禁止婚前性行为,但是这一行为常常会受到道德保守主义者的反对以及社会舆论的谴责。周红梅关于婚前性行为有这样的解读:大多数人认为幸福美好的婚姻始终是一段恋爱的最终归宿,而只有在婚姻中的性行为才是受到法律认可并且加以保护的,性行为在美满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中才能实现其社会伦理价值。调查数据显示,有62.2%的人认为婚前性行为是不对的,有22.8%的人认为说不上对与不对,有13.3%的人认为是正确的,这说明长期以来,虽然当今社会人们的性观念得到了极大地解放,不稳定的道德观念受到很大的冲击,性态度发生很大的变化,但传统观念中对性行为的约束在人们的思想中仍然根深蒂固。
您认为婚前性行为对不对?
其次,关于婚外性行为这一概念,婚外恋被认为是对婚姻制度的极大挑战,而婚外性行为则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越轨行为,它是已婚者在婚姻之外与他人发生关系的两性关系,通常与婚外情相伴产生。在历史的长河中,婚姻与家庭的发展模式就像费孝通老先生在《生育制度》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社会之所以要有婚姻,还要建立家庭,并且用法律来保护它,用伦理来规范它,是因为需要用它来承担和完成一系列重要的社会功能。社会如果单为满足男女之间的情爱和两性关系的话,是不需要婚姻和家庭的,只要有当事人的意愿就可以了。那么为了了解当下人们对婚外性行为的看法本文收集了以下数据,调查中,有83%的人认为婚外性行为总是不对的,有8.9%的人认为婚外性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对的,有1.8%的人认为是对的,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近二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各阶层人士的婚姻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经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冲击。传统的中国是一个“性保守”的国家,传统的一夫一妻制度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财产关系和生产关系,从历史的角度看,性具有社会属性,它可以在不同的婚姻和非婚姻模式下得到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满足。但是随着人们性观念的解放,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婚外情现象,西方社会的自由开放的性观念的传播使得我国男女双方的性关系趋于随意和开放,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如今非婚性关系的增多引起了与之有关的很多社会问题,其中包括危害社会安定、妨碍公民的性权利平等、破坏婚姻制度妨碍下一代成长等等,这些问题都对婚姻家庭的建设造成了很不利的影响。
您认为婚外性行为对不对?
第二、关于结婚后是否要孩子这一问题,中国人自古以来是重后裔的,即使现代人已逐渐淡化了"养地临老"或"传宗接代"的传统生育观念,孩子对家庭的重要性仍然是首当其冲的。在有关当代人生育观念的调查中,针对结婚后不一定要有孩子这一观点有63.3%的人选择不同意,有14.5%的人选择无所谓同意不同意,仅有21.6%的人选择同意这一选项,这说明,在当代人走进婚姻的殿堂时,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希望生育子女的,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我国是一个鼓励生育的国家,因此应当发挥生育文化中的积极作用来改变当今的消极生育环境。现代人虽然面临着就业难、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导致我国从总体上看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新生人口仍处于下降趋势,但是我们仍需要从传统生育文化中汲取营养,积极引导当代人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价值观念促进人口高质量增长。
[结婚后不一定要有孩子]以下关于婚姻的看法,您是否同意?
(二)当代人家庭观念现实分析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而婚姻是一个完整的家庭形成的必要条件。先秦的礼仪选集《礼记》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从中国古代典籍中对婚姻的定义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的目的完全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只注重于家庭的延续。家庭是社会和国家的基本单位。人们从家庭中得到爱和亲情,又因为爱而形成新的家庭,产生新的感情,家庭总是个人亲密关系的重要来源。我国的家庭模式经历了从传统大家庭模式向以夫妻为核心的小家庭模式的转变。这种把个人从大家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模式,使个人更加自由,促进了现代家庭观念的解放。
关于如何认识家庭含义的本质,不同的学者对于家庭这一概念都有自己的定义,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人口增值的观点,它们认为家庭就是指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家庭是父母子女形成的团体。中国社会学家孙本文认为,家庭是夫妇子女等亲属所结合的团体。中国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认为:"人类的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等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首先,在关于家庭中男女的性别角色方面,家庭性别角色意识主要是对男外女内传统角色分工的态度,即是否认同男性挣钱,女性养家的性别分工。在秦启文(2001)的性别角色刻板调查中,被调查者会觉得女性的重要人格特征应该是自立、善良、纯真,而社会从业者会认为应该是娴熟、文雅、善良;被调查者大部分都觉得男性的重要人格特征应该是有创造力、有幽默感、自立。调查结果显示,关于丈夫的责任就是赚钱,妻子的责任就是照顾家庭这一问题,持同意态度的有48.4%,持无所谓同意不同意态度的占11.2%,持否定态度的占40%。可见持肯定态度的多余持否定态度,这说明家庭性别角色态度刻板化倾向仍然存在,尽管中国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社会教育的普及也使得社会成员的文化程度大大提升、人们的收入不断提高,但传统的性别角色意识不但没有衰落甚至逐渐形成定型化趋势,两性社会和家庭角色选择的自由度没有随之提升。
[丈夫的责任就是赚钱,妻子的责任就是照顾家庭]以下关于性别角色的说法,您是否同意?
1.当前社会家庭性别角色观点刻板化倾向原因分析
西方女性研究极大地推动和发展了性别理论,该理论最早由美国人类学家格.如本于1976年提出。社会性别的提出是对生理性别的批判,它指出了社会制度、法律和价值观对妇女的歧视造成了政治、文化和经济上的压迫。换句话说,性别视角就是对社会或文化中的性别歧视进行发现、批判和改造。以下是基于社会性别视角下对当前我国社会性别角色观点刻板化倾向的原因分析。
(1)转型时期女性就业状况、就业模式改变
尽管我国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的改变和调整使得当代人具有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但根据市场价值准则,很多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本能的排斥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女性,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私企无论是在招聘录用还是在工资及福利待遇上都会更倾向于做出对女性不利的制度安排。这就导致了诸如女大学生就业难、女性再就业难等性别歧视问题,这种近乎公开的就业性别歧视现象,无形之间也固化了传统的性别角色态度。
(2)传统的家庭分工模式影响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一直有“男主外,女主内”的观点,中国封建时代“男主外、女主内”这种分工模式给两性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权力分配和义务承担方面往往会把女性排除在外,全都以家庭中的男性数目分配土地和担负赋税。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是这样分析社会性别角色观点的:在包括许多夫妇和他们的子女的古代共产制家户经济中,交给妇女的家务,就像由男人提供食物一样,是一项公共和社会所必要的事业。随着父权制家庭的出现,尤其是独享家庭的产生,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家务已经失去了它的公共性。它不再与社会相关。成为私人服务;妻子成为主要的家庭女佣,被排除在社会生产之外。它还表明通过性别观点,即从性别观点看社会,就会发现那些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性事实或歧视女性的事实被视为当然合理,这就导致了对女性发展、人格、利益和权利的损害,从而加剧了我国性别角色观点的性别化倾向。
(3)社交媒体对性别角色刻板化的影响
社会性别在文学作品、电影、广告等大众传媒的发展过程中被建构,对于性别的刻板印象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与社交媒体的接触下被深深烙印。格伯纳的涵化理论指出大众传媒有着一定的倾向性,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所催生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一些倾向性,人们的主观现实与实际的客观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发展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对现实的看法。当今社会手机、电视、广告、电影、文学作品、短视频app、自媒体等现代大众传媒都在无形中构建者社会性别,久而久之,性别秩序、性别角色逐渐形成,并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家庭、婚姻、伦理道德等各个领域内,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塑造了人们关于性别的价值观念。
五、结论
上述研究显示,现代人在婚姻方面的性观念、生育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代人的婚姻观念逐渐由保守走向开放,但从整体上看,当代青年对于传统的性别角色意识趋于保守,研究結果显示:当代人对于传统的性别角色认可度较高,性别角色视角下当代人的家庭观念仍保留有一定的刻板化倾向,他们对传统两性家庭分工的认同感比较强,关于当代人婚姻家庭观念产生的变化,还远远没有达到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的状况。我们的家庭关系、家庭观念和家庭中的性别角色仍然很传统,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保障能力仍然相对较低。在整个社会文明相对有限的环境下,女性的职业化和社会解放并不一定会给职业女性带来独立、幸福、健康和高质量的生活。
在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在社交媒体上还是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进行理性批判,尝试去打破旧的性别刻板印象,两性平等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取看待和处理男女角色的定位和分工,倡导男女平等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性别角色的刻板化印象,当前时代,传统的性别角色偏见通过了婚姻家庭生活以及工作等多种形式加以巩固,在现代社会,男性承受的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这就使有些男性产生了逃避心理,他们选择服从父权文化,牺牲女性的权益来换取家庭的幸福。恩格斯曾经提到:面对性别不平等,女性应该从家庭劳动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参与社会劳动,提高自己的经济地位,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应该给予相应的保障和支持,只有当女性也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才是可以实现的。在当今开放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女性需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尝试表达“独立、平等、走出家庭、进入社会、成就事业”的声音。
我国目前的性别平等正努力朝着男女携手共同发展的目标前进,这不仅是新时代女性的基本权利,更是对两性平等发展的肯定,随着女性发展新的道路的深化与推进,在婚姻与家庭生活中相信女性将会具有更为自由的选择权,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以及更为开放的思想理念。在男女平等问题上,我们不能满足于法律的规定和舆论的普遍支持。官方业绩报告中关于进展和成就取得的成就确实是巨大的,中国女性的进步和我们个人的成长就证明了这一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平等法律下不再有男女平等问题,也不意味着获得社会权利就可以等同于妇女解放。如果平等权利不能给女性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健康,反而带来更沉重的负担和压力,这种“平等”就有必需受到怀疑,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参考文献:
1.家庭性别角色态度:刻板化倾向的经验分析.徐安琪.妇女研究论丛[J]2010(03).
2.李银河.家庭与性别评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社交媒体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批判. 魏海童[J]东南传播.2016(09).
4.西蒙娜·波伏娃.第二性[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5.隐性性别制度对女性家庭角色的影响.常晓茗[J]学理论.2009,(31).
6.性别角色观念与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基于性别差异和社会变迁视角的分析.姜春云[J].兰州学刊.2022(05).
7.当代人婚姻观的现状变迁原因研究报告.
8.当代都市青年的择偶标准-基于南京万人相亲会的实证分析.风笑天,贾志科[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
9.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分析-性别角色理论在发展中的作用[J].浙江学刊,2000(02).
10.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调查,心理科学,2011(05)秦启文,余华
11.性别角色与同性恋认知: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及其性别差异.甄跃辉,焦开山.社会建设[J]2016(11).第三卷第六期.
12.当代青年的性别角色、家庭观念及其塑造-来自CGSS的数据分析.张乐.社会青年研究[J]2017(04).
13.高学历女性闪婚行为的选择性研究-以蘭州市五个高学历女性为例.巨澜.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05).
14.西方性别角色态度研究述评.郭爱妹,张雷[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15.Goldberg,S.(1993).Why men rule:A theory of male dominance.Chicago:Open Court.
16.社会性别视野下女研究生婚恋观研究.周素.贵州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4).
17.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3.
18.中国女性休闲体育行为限制因素的质性研究-基于社会性别理论的视角.邱亚军,梁名洋[J].体育科学,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