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概况
2022-05-30宫乐玲吴婷陈锦红
宫乐玲 吴婷 陈锦红
【摘要】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妇科内分泌常见疾病之一。随着健康管理的普及及患者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加深,临床上探讨PCOS中医健康管理模式的论述日愈丰富。通过文献整理发现近年来相关中医健康管理主要从“治未病”理念、辨体调体、状态辨识三个方面,建立特色中医健康管理模式。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健康管理;治未病
【中图分类号】R588.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22)11-0054-05
AnOverviewsAboutExplorationofTCMHealthManagementModeinPCOS
GONGYueling1WUYunting2*CHENJinhong2
1.Fujia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uzhou350108,China;
2.XiamenHospitalAffiliatedtoBeiji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moy361000,China
Abstract:Polycysticovarysyndrome(PCOS)isoneofthemostcommonendocrinedisordersinwomen.WiththespreadofHealthManagement,patientsmoreandmorefocusontheirfits.Meanwhile,theexplorationsonHealthManagementmod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ofPCOSaremoreandmoreabundant.Recently,therearesomerelatedTCMHealthManagementshavebeenbuilt,whichbaseontheconceptofdiseasepreventiontheory,distinguishandtreatingconstitutiontypes,healthstatedifferentiationrespectively.
Keywords:PolycysticOvarySyndrome;TCMHealthManagement;TheConceptofDiseasePreventionTheory
多囊卵巢綜合征(polycysticovarysyndrome,PCO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在临床上呈现出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异质性、慢性进展的特点,以排卵障碍为基础,以月经稀发、稀发排卵或不排卵、高雄激素血症或高雄生理表现、肥胖为主要表现。且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该病患病率近年来有上升趋势,其患者发生代谢紊乱、心血管意外的风险高于正常人[1-2],临床治疗备受关注和研究。越来越多学者关注该病生活方式干预,取得了良好的进展[3-8]。
随着祖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和大众健康的需求,健康管理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中医健康管理更是“以人为本”“整体性”“个体化”为特点,治病与管理共举,恰能满足慢病的治疗原则和满足病人的需求,提前识别风险预警,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达到促进和维持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因此,目前对于PCOS的健康管理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且研究不在少数,但对其管理模式仍在起步探索阶段,本文整理理论背景及近年来研究情况,做如下分析。
1中医对PCOS的认识
中医学中并无“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概念,但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可归为中医“月经后错”“经闭”“崩漏”“断绪”等相关范畴,故是以女性月经不调为主要临床表现。《万氏妇人科》一书中,记载了与本病症状相似的描述,将其分为肥硕者、痰浊者。前者“膏脂充满,元室之户不开”,后者“痰涎壅滞,血海之波不流”,致使“有过期而经始行,或数月经一行”,甚至“为浊,为带,为经闭,为无子之病”。通过整理多囊卵巢病位证素,发现病位在肾、肝、脾为著,其次是肝经、胞宫,形成以肾脏为病变中心,涉及肝脾,痰浊、血瘀为标,虚实错杂的疾病[9-11]。
2PCOS与中医健康管理
PCOS由于其生理病理机制复杂,与多种代谢紊乱相关,且随着病程的发展,产生的近期、远期并发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女性的生命健康。因其难治愈性,可伴随女性一生,且在临床治疗方面,单纯的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往往达不到稳定的效果。因此长期的健康管理是防治PCOS、促进健康的重要途径。健康管理所提倡的防治结合、防重于治、自助为主的理念更符合PCOS的长期控制。
中医健康管理是现代健康管理和中医学结合的产物,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为核心,在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的指导下,四诊合参及现代医疗检测手段相结合,从微观、中观、宏观的三观立体角度,对需求个体或群体进行健康状态的全面分析,并分以“未病”“已病”“病后”三种健康状态,提供对应的健康教育及制定相应的调治方案,达到自助为主、促进健康的目的[12]。临床上,主要通过中医健康信息采集、中医健康风险分析和评估、中医健康状态调整三个步骤进行中医特色化管理,建立长期良好的医患关系和病情信息交互,动态评估及监测。
PCOS是以月经异常为核心的疾病,防治中当以妇科月经病的诊治原则为理论基础,故PCOS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需立足于中医妇科“治未病”理念之上。
3中医“治未病”思想
3.1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内涵“治未病”来源于中医学对疾病的预防观,出自《黄帝内经》,其曰:“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其目的是使机体达到动态平衡的合象,即阴平阳秘、气畅血通和脏腑调和,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相适应[13]。中医健康管理是以“治未病”理论为出发点,通过司外揣内、见微知著,识别预警风险、发现疾病,同时围绕“未病先防、既病防传、瘥后防复”为核心内涵,在本质上实现阻断或延缓病情发生及发展的过程。在人生命状态各个阶段中,皆可发挥其不同的作用。
3.2“治未病”理论与妇科的关系妇女有其独特的生理特点。《黄帝内经》分以“七七”,后世又概以经、带、胎、产而论。血海水满而溢则为经水,泄后阴血长,血半满而阳气生,阴阳交感,其后阳气渐长,阴血渐满,而后气动血满而溢,月经按时周而复始;若已受孕,则阴血下汇以养胎元,而有“血感不足”,但“气易偏盛”的特点;产时多汗亡血,故产后瘀血内阻、多虚多瘀;至七七之岁肾气渐衰,天癸渐竭,冲任二脉衰少,故阴阳失调[13]。故较于男子,由于女子各个生命阶段的不同变化,臟腑气血尤易紊乱失衡,因而妇女“治未病”思想及养生原则必然与男子不同,也更为重要。
《金匮要略》中妇人三篇,为中医妇产科学最早专篇,其延续了《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其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在妇人篇中更践行了内经中“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千金方》一书注重产前产后相应疾病的防治,其主张孕期保养、临产以静为要和产后气血虚羸调养[14]。傅氏在《傅青主女科》中更侧重于气血调顺和情志调摄,将调畅情志的思想贯穿始终[15-16]。《妇人规》中对于妇科疾病防治的阐述颇丰,尤其是妊娠疾病论述,如在“预培其损”思想指导下防治滑胎,“以培养气血为主,而预为之地”,以补养气血为先,预防滑胎、小产为主,更是治未病的具体体现[17]。
莫子华等[13]认为应顺应生理节律,平衡阴阳,兼顾气血,使藏泻有时。夏桂成教授[18]认为经间期是阴阳交感,阴阳两者皆处于高水平时期,阴阳转化之际,血气旺盛,该时期是论治妇科未病的最佳切入点。邓月娥[19]整理妇科相关古籍,提出谨于起居,六淫慎避;调和饮食,慎食冷热;调畅情志,条达气血;适度劳逸,不伤气血;经期易感,尤重卫生的月经病防治原则。彭艳等[20]整理古籍,归纳妇人发病与脏腑失调、冲任不和、年龄增长变化有关,基于“治未病”思想,治疗以“按节律,分周期——未病先防;调脏腑,和冲任——既病防变;畅情志,节饮食——瘥后防复”三步走。
4PCOS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
4.1基于“治未病”理论构建PCOS中医健康管理基于“治未病”理念的PCOS健康管理模式,遵循“未病先防”“既病防传”“瘥后防复”的三个原则及步骤。
根据PCOS的发病特点,研究认为该病多从青春期发展而来,以初潮后月经反复不规律为特点,可能是青春期异常启动与发育亢进所致,而PCOS可能是青春期月经不调的延续及加重[21]。应从青春期起,以“未病先防”为基本原则,防患于未然。在青春期尽早地识别出青春期PCOS,针对个体进行调护,建立稳定的月经周期,同时利用起居、情志、运动、饮食等方面进行调护,并针对发生的相应症状进行调整,避免进一步发展成为PCOS[22-24]。
已确诊者,中医认为该病虚实错杂之病证,故以调经为要,调周复律,标本兼顾为基本原则[25-26]。同时,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发现其存在近远期并发症给PCOS女性带来深远影响,在治疗患者月经的同时,应重视长期并发症的筛查和管理,完善相关的必要检查,及时评估患者的健康状态,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27-28]。此外,临床上更要注重PCOS孕妇,王秀秀[29]通过Mate分析发现PCOS孕妇发生妊娠期糖尿病、子痫前期、自然流产、早产发生率高于正常组,且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升高,其胎儿发生巨大儿、新生儿进入重症监护室的发生率较高。在探讨降低体重指数对于妊娠结局影响的研究中,发现孕前减少BMI的PCOS患者不仅能够提高妊娠概率,还能将减少妊娠期并发症及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发生风险[30]。故“已病防传”的管理是PCOS治疗的重心。
疾病控制者,月经恢复正常,相应的临床症状消失,但此时正气未复,余邪未清,尚未达到阴阳平衡,当养正邪自去,注意调理方能渐趋康复。为防止疾病反复及恶化,应注重日常起居调护,减少肥胖、血脂、血糖等代谢异常,及远期并发症的发生[24-25,31-32]。
4.2以体质辨识为核心的PCOS中医健康管理从体质论者,认为不同的体质存在相应疾病的易感性,故月经失调与多种偏颇体质相关,中医认为发为本病的主要原因有四:一者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精气神濡养不足,而气血亦亏,此类为气虚质及阳虚质;二为平素情志不畅,肝气不舒,气滞血脉,瘀阻不通而发病,此为气郁质及血瘀质;三为饮食失谨,偏嗜一味,或过食肥甘厚味、辛辣香烈之品,痰浊内聚,滞而化热灼血伤经所致,此为痰湿质及湿热质;四为久劳成疾,或房事不节,或年老肾衰,阴精不足所致,此类属阴虚质[33]。
PCOS的易感体质在既往的研究调查中显示,以痰湿质位居首列,其次是阳虚、气郁[34-35]。胥威风[36]对比各体质类型的平均初潮年龄,发现阳虚质晚于非阳虚体质将近1年,提示青春期的体质偏颇会影响患者月经初潮时间,应在青春期之前就要注重对体质偏颇的调理。通过辨体调体,可以防为主,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李修阳等[37]对痰湿质PCOS的防治思路作梳理,以防为重点,强调运动、饮食和起居管理对PCOS调体及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4.3基于健康状态的PCOS中医健康管理PCOS中医健康管理的另一种模式是基于中医健康状态学。李灿东教授[38]认为状态是健康认知的逻辑起点,把握健康状态是促进和维持健康的关键,状态的失衡是疾病发生的内因,也是决定疾病进展、方向的重要因素,也是判断病性、病位、病程阶段和病变趋势的重要因素。在状态辨识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辨识生命各个阶段的状态变化,更好地把握疾病的预后和转归,既作为健康管理疗效评价,又可作为动态调整及管理的途径及依据。
黄娜等[39]构建状态辨识的PCOS中医健康管理,以大数据为背景、互联网为载体、云计算为手段的综合服务模式,结合三观参数辨别,判别状态要素,制定个体化管理方案,以青春期防治结合、育龄期调经助孕、绝经后既病防变、情志调摄,贯穿始终,分阶段展开。汪梦洁等[40]将健康状态学与中医健康管理相结合,由小见大,又利用“整体观念”动态化、个性化把握患者的生命状态,掌握中医易患因素和发病趋势,确定个体的当前状态及演变趋势,从“治未病,重防控;法阴阳,防传变;调情志,愉精神”三级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
5结语
PCOS以月经不规律为初始症状,又以月经为症状中心,可归属祖国医学中月经不调的大范畴。建立相应的中医健康管理,当以妇科“治未病”思想为核心,调和气血脏腑,合于阴阳,遵循“未病”“已病”“病后”三阶段的防治特点。若从体质而论,应注意体质偏颇对月经病的易感性,更有侧重地预防和调治。而中医健康状态学,是动态化、辨证性地看待疾病本身,利用“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中医诊断原理把握和判断健康状态。
对于PCOS中医健康管理的研究,多处于理论层面,其原因有二:①传统医学中并无“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概念,由于该疾病的异质性,故可广泛地归为女性月经病,内容覆盖面宽泛,难以制定。②中医健康管理在我国的发展属于起步阶段,各类疾病适宜的管理模式仍在探索中,而对于PCOS中医健康管理的临床实践研究更是少之甚少。
少部分的临床研究[3,41-42]在结果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更体现了慢病化管理在PCOS的治疗上的优势。但中医健康管理的方案各具不同,临床评价标准又难以统一,故对于PCOS的中医健康管理研究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袁莹莹,赵君利.多囊卵巢综合征流行病学特点[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9,35(3):261-264.
[2]乔杰,李蓉,李莉,等.多囊卵巢综合征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3,29(11):849-852.
[3]程宝英.研究分析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干预对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7,4(8):48-49.
[4]郎秀霞.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干预对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18):99-101.
[5]丁文,郭艺红.调整生活方式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女性妊娠结局的影响[J].生殖医学杂志,2018,27(4):378-383.
[6]张春仁,黎颖娴,李雅丹,等.生活方式干预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8,39(S1):289-291.
[7]周開吕,张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生活方式管理[J].医学综述,2020,26(24):4788-4792.
[8]郭云梅,王连红.生活方式干预在多囊卵巢综合征病人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20,18(21):2650-2653.
[9]唐培培,谈勇.多囊卵巢综合征证型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文献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7(49):66-68.
[10]史梅莹,赵燕,王天芳.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的文献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4(9):1672-1674,1678.
[11]汪梦洁,俞洁,黄娜,等.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证素特点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7(40):27-29,48.
[12]胡光芹,张晓天.中医健康管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
[13]莫子华,陈景洁.平衡阴阳与妇科治未病[J].山东中医杂志,2010,29(2):75-76.
[14]邓月娥,严世芸.《千金方》胎产病中的“治未病”特色[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4(4):29-31.
[15]邓月娥,严世芸.《傅青主女科》中“治未病”思想和方法浅探[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0(6):59-61.
[16]清·傅山.傅青主女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17]明·张景岳著,罗元恺点注.图书题名缺失[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4.
[18]夏桂成.经间排卵期是妇科未病论治的最佳时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3):161-163.
[19]邓月娥.古代妇产科文献中月经期“治未病”的思想与方法[J].福建中医药,2018,49(4):54-55.
[20]彭艳,史蓓蓓,尹艳,等.基于“治未病”思想探讨妇科疾病发病与治疗[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10):25-28.
[21]杨冬梓,陈晓莉.小儿和青春期妇科学中一个常见的问题—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5(6):5-7.
[22]李淑娟,于国庆.浅谈中医治未病在多囊卵巢综合征防治中的运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0):125-127.
[23]张丹丹,李翠萍.论“治未病”思想对防治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指导意义[J].光明中医,2010,25(6):948-949.
[24]陈佩玲.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多囊卵巢综合征防治中的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7):56-57.
[25]梁卓,王昕.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多囊卵巢综合征防治中的应用[J].光明中医,2013,28(10):2000-2002.
[26]张宁,刘家义.治未病在防治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应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11):998-999.
[27]刘佳,俞楚仪,马红霞,等.多囊卵巢综合征远期并发症及防治的研究进展[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8,37(2):172-176.
[28]谯小勇,靳松,杨业洲.多囊卵巢综合征长期并发症早防早治新策略[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20,12(2):13-18.
[29]王秀秀.多囊卵巢综合征对妊娠结局及并发症的Meta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7.
[30]伍畅.降低体质量指数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15):141-142.
[31]赵育,徐传花,李淑萍.依据“治未病”思想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的防治[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8,40(9):876-878.
[32]彭艳,黎静,郭秀蕊,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探讨[J].西部中医药,2019,32(9):35-37.
[33]金秀,张翼宙.基于“治未病”思想从中医体质论月经不调的防治[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9(3):53-55.
[34]刘静君,王东梅,蔡平平,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体质类型及其与BMI相关性的流行病学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17,36(2):106-109.
[35]郝利锋,朱太平,王丁,等.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体质类型及相关因素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92):13-14.
[36]胥威风.多囊卵巢综合征易感体质的调查分析[D].郑州:河南中医药大学,2016.
[37]李修阳,刘家义.从“治未病”谈多囊卵巢综合征痰湿体质的防治思想[J].吉林中医药,2013,33(9):873-875.
[38]李灿东,杨朝阳,林雪娟,等.体质、病理特点、证与健康状态的关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8):770-773.
[39]黄娜,俞洁,汪梦洁,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健康管理思路探索[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1):141-142.
[40]汪梦洁,俞洁,黄娜.基于状态辨识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健康管理[J].中医药通报,2018,17(3):26-28.
[41]李文意.健康管理对脾虚痰湿型PCOS患者月经、中医证候及生殖内分泌影响的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20.
[42]杜稳侠,樊江波,张格林,等.中医五步护理配合循时调经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7,23(15):123-126.
(收稿日期:2021-10-15编辑:刘斌)
作者简介:宫乐玲(1996-),汉族,女,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妇科疾病的临床研究。E-mail:455049825@qq.com
通信作者:吴涢婷(1979-),汉族,女,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妇科疾病的临床、教学、科研。E-mail:616118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