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语文要素,凸显文体特点
2022-05-30王林波
王林波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是统编本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还编排了《巨人的花园》《海的女儿》,不难看出,这三篇课文都属于经典童话,无论是中国经典童话,还是国外经典童话,都有着非常奇妙的想象。
一、前后关联,从整体上着眼进行
思考
本单元是以“中外经典童话”为主题进行编排的。教学这一单元,我们必须体现出童话教学的特点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童话故事的奇妙。
单元导语页中明确告诉我们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一是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二是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其中第一条是对阅读教学的要求,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感受童话的奇妙,另一方面还要体会人物的形象。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宝葫芦的秘密(节选)》这篇童话的学习是建立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对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四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感受到了想象的神奇,这篇童话的学习,则要在进一步感受想象神奇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第二条语文要素是对习作教学的要求,“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离不开的依然是想象。看来,这一单元的教学,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在想象中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的形象。
再根据本单元语文园地中“交流平
台”的内容,我们可以再次确定本单元教学任务,且不能到此止步,还必须从课内走向课外。
二、关注文体,在讲述中把握故事的情节
《宝葫芦的秘密》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深受孩子们的喜欢,这样有趣的故事,不仅可以读,可以听,还可以讲。因此,设计本课的教学,我们就应当让学生去讲一讲这个故事。
1.消除距离感,让讲述的内容不再陌生
面对熟悉的事物,我们的讲述往往会更自然。因此,教学时,我们要想办法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设计教学时,我们一方面可以联系已经学过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从旧知出发,引出“葫芦”;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见到过的葫芦。从已有认知和经验出发,这样能让新的学习变得亲切。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宝葫芦”可能有什么功能?想象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扫除阅读障碍,让讲述变得更加顺畅
讲好故事的前提是读好故事,读好故事的前提是读通故事,因此,设计教学时,我们首先要解决阅读障碍,也就是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学生自主练习读后,我们可以进行初读情况的检查,相机进行字词句的教学。
首先可以让学生来读第一组句子:
句子1:奶奶每逢要求我干什么,就得给我讲个故事。这是我们的规矩。
句子2:不过我有一个条件:“你爱洗就让你洗。你可得讲个故事。”就这么着,奶奶讲了个宝葫芦的故事。
句子3:不过我得提出我的条件:“那,非得讲故事。”于是奶奶又讲了一个——又是宝葫芦的故事。
读准了字音,讲述才能更顺畅。这三句话中包含着易读错的多音字“得、着”,还包含着本课要求认读和书写的生字“矩”。而且这三句话还是有关联的,第一句话中的“规矩”一词是什么意思?学生联系前文是能够理解的,王葆按照这个规矩要求奶奶给他讲故事,他会怎么说呢?后两句话正是王葆的表达。这两句话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语言多变,表达灵活,这样的表达方式是值得学习的。
课文中写到了奶奶让王葆洗脚、剪腳指甲,王葆会让奶奶讲故事。联系生活想一想,奶奶除了让王葆干这两件事,还可能让王葆干什么?这时候,按规矩王葆会让奶奶讲故事,会怎样说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仿照第2、3句来表达。这样就把字词句的学习与想象能力的训练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我们还可以出示第二组句子让学生来读:
句子1:张三想:“我要吃水蜜桃。”立刻就有一盘水蜜桃。
句子2:李四希望有一条大花狗,马上就冒出了那么一条——冲着他摇尾巴,舔他的手。
这两句话中包含着本课要学习的一个多音字“冲”,还有要求书写的生字“舔”。这个“舔”字也是本课生字中笔画较多、很容易写错的一个生字,结合句子进行书写指导,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学生读这两句话,一定会感受到想象的神奇,能为感受这篇童话故事的特点奠定基础。
除了这两组句子,我们还可以设计学生认读词语:又瘦又长、可怜巴巴、介绍介绍。这三个词语中包含着要求认读和书写的生字“瘦”,要求书写的生字“介、绍”。同时,这三个词语的构词方式很特别,也值得积累。把这三个词语的认读放到句子的后面,特别是把“介绍介绍”放到最后,是想从这个词切入到课文的学习,让过渡更加自然,因为课文的前4个自然段写的就是王葆在介绍自己。
3.紧扣关键词,让讲述变得更加亲切
要想设计好一节课,细致解读文本是非常重要的。反复读课文第1~4自然段,我们会发现这部分是王葆在介绍自己,不过在表达方式上有些特别。反复读这部分文字,我们会有一种亲切的感觉,仿佛王葆在和我们面对面交流,我们眼前出现的是一个活泼可爱,甚至有些调皮的王葆的形象。是哪些词句起到了这样的表达效果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进行交流和小结。当学生发现了“我要讲的,正是……;你们也许要问……;不错,正是……;可是我要声明……;你们瞧,我是……”后,我们就可以设计学生运用这些词句进行人物介绍的环节,让学生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感受这些词句的表达效果,在讲述故事第1~4自然段的过程中感受这篇童话故事的语言表达风格。
此外,我们还应该紧扣童话故事情节反复的特点,指导学生练习讲好故事。课文第5~14自然段讲述的是奶奶让王葆洗脚,王葆让她讲故事;奶奶让王葆剪脚指甲,王葆又让她讲故事两个情节,不难发现,情节具有反复性,这正是童话故事的特点之一。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读好故事开始,在读中发现情节的反复性;接着自主练习讲故事,同桌互相讲故事;最后在全班进行展示、评议。只有让学生经历了扎扎实实的练习,最终的展示才能更加精彩。
三、聚焦表达,在想象中感受童话的奇妙
教语文,最终是要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因此,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我们要关注作者的表达方法,为学生提供语言运用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实践中掌握表达的方法。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设计教学时,我们还应时刻提醒自己:教学中应该怎样体现想象的神奇,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情节的多变。
1.在细读中发现表达方法,在
表达中体会情节的多变
课文第6~11自然段,讲的是奶奶给王葆洗脚的事情,但是我们发现,洗脚这件简单的事情进行得并不顺利,可谓一波三折,也正是因为情节波折,故事才显得好玩了、有意思了。再读这部分内容,我们会发现引号出现得很频繁,也就是说,这部分几乎都是人物的对话,作者主要就是通过王葆和奶奶的对话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的,语言描写是这部分内容的主要表达方式。
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部分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奶奶给王葆洗脚顺利吗?都出现了哪些情况?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写出了故事情节的波折,所以才更吸引人了。再读这部分内容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作者主要的表达方式:人物的对话描写。当然了,我们不能就此止步,语文学习不仅要发现写法,还要在运用的过程中习得写法。我们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除了课文中写到的,联系生活想一想,奶奶还可能会让王葆做哪些事情,王葆又会怎么跟奶奶对话。根据自己的想象,试着讲一讲属于自己的故事情节。
这样设计教学,一方面体现了对写法的关注,避免了就内容教内容,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学会了表达;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白,有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学生在想象表达的过程中又进一步体会到了童话故事情节往复的特点,可谓一举多得。
2.在想象中丰富故事情节,在表达中感受童话的神奇
童话故事往往都有着奇特的想象,正是因为想象奇特,才备受孩子们的喜爱。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就特别提到了要“感受童话的奇妙”,设计教学时,我们一定要凸显出这一点,让语文要素融入教学的过程中。
课文第15~16自然段写到了张三、李四、王五、赵六是怎样得到宝葫芦的,每个人得到宝葫芦的方式都不相同,很是奇特。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还有其他人,得到宝葫芦的方法一定是不同的,作者的表达方式一定也是有变化的。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还有其他人,比如刘一、陈二、孙七、周八、吴九、郑十,他们的宝葫芦会怎么来?学生经过想象,有了思考之后,就可以仿照课文中张三、李四、王五或者赵六得到宝葫芦的句子,说一说刘一、陈二等几个人会怎样得到宝葫芦。
课文第16自然段写了张三和李四得到宝葫芦后幸福极了,要什么有什么。这一段写得非常神奇。这样的情节想象多丰富啊,多有意思啊!教学时,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表达。
每个学生都是有自己的愿望的,我们不妨设计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愿望是什么,如果自己也有一个神奇的宝葫芦,这个愿望会怎样实现。当学生展开想象,有了自己的思考后,就可以进行表达了。通过这样的表达,学生不仅习得了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还能深切地感受到想象的奇特。
本课是节选内容,编者之所以这样编排,就是希望通过部分内容的阅读,激发起读整个故事、读整本书的兴趣。因此,我们一定要结合这一课的特点和编者的意图,将学生的阅读从章节片段引向整本书的阅读。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主动性,我们可以出示《宝葫芦的秘密》其他片段,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这可实在叫人忍不住了。我跳起来又把宝葫芦一踢。它咕噜咕噜滚着还没停下来哩,我跑上去又是一脚。它溜到了河岸边,急忙打了个盘旋,才没掉下河去。
“呃……”它刚这么叫了一声,我可已经赶到了它跟前,又是一脚踢。它一跳——不往河里,倒是往高坎上蹦。
“好!你跑?”
我像抢篮球似的,一扑上去就把它逮住——“去你的!”使劲一摔,就把这个宝葫芦摔到了河里。
是啊,王葆是多么想得到宝葫芦啊,但是得到宝葫芦的王葆竟然把宝葫芦摔到河里去了。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想要知道原因,那就去阅读这本书吧。这样,就将学生的阅读引向了课外,引向了整本书,他们不仅会开始全新的阅读,而且还会饶有兴趣地开始阅读。■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