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灵的涂鸦

2022-05-30倪铮

美与时代·上 2022年6期
关键词:哈林凯斯

摘  要:凯斯·哈林被誉为“涂鸦艺术之父”,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最广为人知的涂鸦艺术家之一。他运用简单的线条与绚丽的色彩创造了一个个富有童真、生动活泼的符号形象,这些简单的涂鸦符号背后传递的是他纯粹的心灵体验。他的作品体现了20世纪美国社会对艺术现象的态度,并成功打破了大众文化与精英艺术之间的界限,因此风靡一时。通过对他涂鸦风格、符号形象及跨界设计的探讨,希望能对当今的艺术创作者有所启发。

关键词:涂鸦艺术;凯斯·哈林;符号形象

一、涂鸦艺术与凯斯·哈林

(一)涂鸦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美国纽约的布朗克斯区(Bronx),就像是贫民窟一般,但如今风靡全球的嘻哈文化与在其影响中萌芽的涂鸦艺术都发源于此[1]。来自非洲的黑人和来自中、北美洲的拉丁裔住民自20世纪60年代起居住此地直到今天。他们住在如贫民窟一般的公寓里,公寓外是残破的马路,杂草丛生。涂鸦最开始不过是布朗克斯随处可见的在墙面上画得歪七扭八的帮派符号,一部分拥有审美意识的人认为简陋的帮派标签十分丑陋、不美观,于是自己动手开始设计,涂鸦终于初见雏形,变得赏心悦目起来。而“涂鸦”(Graffiti)这种新颖的艺术表达形式便在这个破败、贫穷、肮脏的地方诞生了。

早期的涂鸦客通常都是社会最底层的穷人,他们充满了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想法,用着偷来的喷漆与颜料在纽约的墙上留下各种标语,创作出了许多涂鸦美术字体。但是很快这些静止的墙面就满足不了涂鸦客的创作欲了,他们开始朝纽约的地铁系统下手了,地铁车厢带着这些涂鸦作品跑遍了纽约的每个角落,接受人们的“检阅”,就像是一个流动的涂鸦绘画展,其中好似气泡一般的字母,使Phase 2这个名字在路过的人们心里留下了痕迹。

20世纪70年代初,涂鸦文化在美国纽约名声大噪,而其中最为声名显赫的涂鸦画家便是Phase 2,他原名隆尼·伍德。隆尼·伍德(Lonny Wood)是一位黑人涂鸦客,早期涂鸦客们曾在离布朗克斯区的克林顿中学不远的纽约交通局停车场发挥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随意涂鸦,因为这个停车场堆积着许多报废车厢,为涂鸦客们提供了创作空间。而隆尼·伍德就毕业于这一中学,他便是这些具有反叛精神的涂鸦客之一。隆尼·伍德创作的泡泡字体(bubble letter)就是布朗克斯街区的涂鸦风格最好的象征(如图1)。

在Phase 2之后,纽约的涂鸦风格又历经了多次转变,陆续产生了方块字体(block letter)(如图2)、狂野字体(wild style)。此外,还创造了立体字母、列车动画(利用列车的运动使一系列的动画人物活动起来)等各种独特的创意。

(二)凯斯·哈林涂鸦风格的产生

凯斯·哈林(Keith Haring)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美国正处于国力复苏的快速转型期,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各方面都遭受了巨大的冲击,民权运动发展到了顶峰。当时人们的信念便是追求爱与和平,反对暴力,期望能以此消灭资本社会所带来的不公。人们积极使用美术、音乐这一类非暴力的手段为自我和社会发声。20世纪80年代嘻哈文化与涂鸦艺术的流行使初到纽约的哈林大为震颤。哈林认为,涂鸦艺术可比拟嘻哈音乐,能够在空气中形成一种难以置信的原始能量,经由人的传递,最终跨界成一种更大的文化现象[2]。

凯斯·哈林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家喻户晓的街头涂鸦艺术家,同时也是一名醉心于公益事业、富有爱心的社会公益参与者。他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雷丁市,成长于附近的库兹镇。他的父亲是一名漫画家,这对他的艺术生涯有一定的影响。哈林曾在宾州匹兹堡的常春藤专业艺术学校学习平面设计,1978年,才20岁的他在匹兹堡的美术中心举办了個人作品展,并前往纽约视觉艺术学院(School of Visual Arts)以奖学金学员的身份进行学习[3]。1978-1980在纽约的这段学习生涯对哈林的艺术思想及绘画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他独特的涂鸦风格奠定了基础。1980年,哈林璀璨辉煌的涂鸦生涯在纽约的地铁站中开始了(如图3)。从凯斯·哈林的涂鸦作品来看,他不是对早期涂鸦艺术家的涂鸦字体进行单纯模仿,而是用线性的手法来表达他天马行空的想法。早期涂鸦艺术家以字母为主,以自己的签名进行涂鸦创作或在作品中留下签名,如上文提到泡泡字体(bubble letter)、方块字体(block letter)、狂野字体(wild style)。泡泡字体通常运用两种颜色,绘制迅速;方块字体顾名思义是每个字母都像一个方块一样;狂野字体则毫无章法,字母之间随意打乱,玩味十足且十分复杂。这些字体都是涂鸦客们进行精简提炼而成的符号化形象。而哈林却不是这样,只要一支粉笔,便可以在地铁站、在空白的广告板上开始创作,他的涂鸦往往是一些粗线条组成的小动物、小人的简笔画形状,代表了他的涂鸦式符号化形象。他的涂鸦充满了各种粗线条的简笔图案,这些抽象图案没有肌理,也没有透视,却隐喻着丰富的感情,如狂吠的四脚兽、爬行的婴儿等。

二、凯斯·哈林的符号化涂鸦

(一)凯斯·哈林符号涂鸦的形成

凯斯·哈林的涂鸦作品中充满了以豪放、简洁的粗线条勾画的小人形象,这些形象没有面部表情和身体结构,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外部形态来表达各自的情感[4]。凯斯·哈林的涂鸦看上去就像天真无邪的儿童,涂鸦中的那些符号化形象简约、率真,让人感到十分熟悉。生活中所有能看到的景物都是他绘画的素材,他将一切事物都提炼为创作的符号形象,粗犷简洁的外轮廓线用鲜艳丰富的纯色填充。在他的涂鸦画中,除了舞蹈小人,便是这些充满童真的符号:有爱心、灯泡、电视、小狗、飞碟、金字塔等(如图4)。而在这些小人、动物或是物品的周围,还绘有一些短小的放射性线条,这些放射性线条使我们感受到灯泡在闪烁发光、电视在播放节目、小狗在疯狂喊叫、飞碟在发射信号、小人在手舞足蹈,其中最出名的跪趴着的小人像是在发光的婴儿一般,整幅画面显得生动有趣,富有动感。正如哈林曾说:“我尝试着像一个质数般尽量简洁地阐述事情。只要一根线条就可以转换出很多信息,在这根线中最微妙的改变便能够创造出一个截然不同的意义。”[5]当哈林在地铁的招贴广告板上创作时,这些粉笔作品十分“易逝”。而当他进行不同于在地铁站里创作的商业创作时,就会使用易保存、不易破坏的墨水或是记号笔,在画纸、木板、玻璃钢或乙烯基帆布上进行绘画。

涂鸦让哈林找到了与大众沟通的方式,他用通俗易懂的卡通形象创作了许多公益广告,并用涂鸦表达社会现象的话题,以其独有的涂鸦绘画表达社会与时代,也使人们改变了“涂鸦都是乱涂乱画、是弱者的胡乱宣泄”这种片面的看法。他在1989年绘制的《别成为垃圾猪》(Dont Be A Litter Pig)(如图5)运用卡通画一般的画面告诫人们不要随地乱扔垃圾,这样可爱的公益广告连小孩子也十分喜爱,并能更好地被接受。哈林作为一名同性恋,当他发现自己身染艾滋之后,便举起自己的画笔大胆为同性恋人群发声,不仅绘制了大量相关涂鸦作品,并为艾滋病热线设计海报警示人们注意艾滋病的预防,呼吁人们关注艾滋病,不要歧视相关人群。还创作了作品《国际出柜日》(如图6)鼓励同性恋人群勇敢面对,走出阴影。他不仅关心像随地乱扔垃圾这样的身边小事、同性恋者与艾滋病这样与自身相关的事,而且作为一名白人艺术家,他还非常关注对有色人种歧视的问题。他认为人人都是平等的,白人不应该也没有资格歧视其他有色人种。在1985年他绘制了《解放南非》(如图7)等涂鸦作品反抗当时的南非种族隔离政策以及种族歧视。还绘制了大量呼吁和平、指责战争的作品,如在柏林墙上绘制的墙体涂鸦(如图8)、《迈克尔·斯图尔特》等。

哈林运用画笔创作了无数的符号形象引导观者热爱生活、向美好生活努力,这些符号形象传达了他自身对生活的热爱,及其赤诚之心。哈林的涂鸦并没有直接复述生活中的各种琐事,而是透过丰富的想象力和敏感的心灵,以一种现代的图像语言来表达当下的社会故事,极具当代艺术精神。

(二)符号形象的象征性

凯斯·哈林创作的“吠叫的狗”或称“狂吠的四脚兽”,这一符号形象是一个嘴巴像鳄鱼,身体像小狗的动物图示。人们认为这一符号是根据哈林的小狗创作的,但哈林却对其有不同的解释:“与其说它是狗,不如说是一只四脚兽。它是动物或自然的基本象征。……尺度常能轻巧地赋予事务不一样的意义,当动物比人大时,它代表掠食者,但当它变得迷你的时候,它却可能是人类的宠物。”[6]在哈林的绘画世界中,四脚兽可以指代所有生物,在不同的画面、作品中,都有其独特的意义。

凯斯·哈林为了纪念披头士乐队的主唱约翰·列侬(John Lennon),创作了空心小人(如图9)这一符号形象。小人胸前缺失的大洞既表明他因枪杀而离世,又表达粉丝们失去偶像后心中的痛苦与失落。在他后来的涂鸦创作中,空心小人又拥有了更多的含义,代表着穿透、理解和死亡。

凯斯·哈林最具个人特色的符号形象便是“Radiant baby”,即“发光的婴儿”(也有文献将其译为“璀璨的婴孩”,或直接称为“跪趴着的小人”)(如图10)。最初画的这个跪趴着的小人四肢比较长,在比例上和成年人比较相似。从哈林涂鸦画面描述的故事内容来看,这个跪趴着的小人表达了压迫与性爱[7]。通过查阅资料,对哈林1980年至1981年相关作品中的跪趴着的小人进行对比研究(如图11),发现这个小人四肢逐渐变短,头部与腹背线条逐渐圆润膨胀起来,使这个小人看起来像一个正在爬行的婴儿。1981年后,这个发光的婴儿便成了哈林独特稳定的标志。

发光的婴儿这一符号形象是凯斯·哈林在扁平化创作风格上的探索,运用了保罗·克利(Paul Klee)、费尔南·莱热(Fernand Leger)相似的方法,还学习了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对人物形态的提炼,他将线条提炼到了无法再简化的程度,运用板刷对勾勒出的形象进行平涂,使画面达到扁平化的效果不存在任何透视,凸显了符号形象本身。发光的婴儿这一符号形象被广泛运用于哈林的涂鸦创作之中,逐渐代替了“狂吠的四脚兽”这一符号形象,就如同他的签名一般,可知他对这一涂鴉形象以及对儿童的喜爱。在他的心里,婴儿代表了纯洁、希望和未来。他对儿童的偏爱不仅体现在了画面上,他从不在儿童的视野范围内绘制成人的题材,还会在展览中准备小孩的专属区域。“Radiant baby”既是凯斯·哈林艺术理念和艺术精神的承载符号,亦是其心中最完美的自画像。这一图示超越了性别、种族、宗教和政治,向大众展示了哈林积极乐观的艺术态度与世界观,将艺术与大众连接在一起[8]。

(三)凯斯·哈林的涂鸦精神及其精神性表达

涂鸦将大众文化与艺术结合在了一起,涂鸦艺术来自于社会和生活。人们可以从涂鸦的创作过程中感受到快乐,这是涂鸦艺术与传统高雅艺术所不同的地方,记录人们身边随处可见的快乐。涂鸦艺术使艺术变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正因为涂鸦精神充满了反叛、激情与冒险,涂鸦客们在街头的每次创作都是随心随性的。而哈林就有这样的精神,用涂鸦表达自己的心情与感受,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作者本人沉浸其中,观者也受其感染,从中感受到快乐。

每个人对死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与反应,在查出身患艾滋病时,凯斯·哈林虽然也害怕死亡,但他更加珍惜时间,用画家独有的方式表达死亡,在生命最后的时间里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表达自己身患绝症的心情与感受。通过1988年的作品,我们能感受到他对死亡的态度与想法,用一幅幅作品表达了即将死亡的生命与死神进行拉锯与撕扯,但即使是表达死亡的作品,即使是身患绝症不久于人世,他的作品仍然充满了乐观与积极。他通过丰富的色彩、形象有趣的卡通人物展现出了对死亡的害怕与对来世的期盼[9]。

他还成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为儿童教育与公益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创作的间隙积极投身于公益活动。在他病故以后,基金会仍然拥有保存和流通他作品的权利,一直以来致力于公益事业,为艾滋病儿童提供资金支持。他对病痛、对死亡积极乐观的态度影响了许多人,他的作品如他本人一般积极、乐观、富有爱心。哈林通过基金会与其作品的不断再生,而在精神方面得到了永生,这对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有着无限积极的影响。

三、自我表达与大众文化传播

(一)自我意识与社会现实

作家用文字表达自我,歌手用音乐表达自我,而画家用绘画表达自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其生活之中,但是艺术家却是用自我意识控制着画面的主题、构图、颜色及线条,自我意识的显现过程便是艺术创作的过程。凯斯·哈林不仅关心作品本身,也注意作品与大众的交流,大众对同一幅作品的看法必然不会完全一致,而只有不断对作品进行剖析、阐释,作品才会长久地徜徉在艺术的长河里。

哈林的绘画具有深刻的象征性,运用了东方的“符号美”、原始时期稚拙的岩画来表达他的内心,这些符号形象是他自我意识的无意识的显现,但他仍然时刻关注社会现实,用画笔批判毒品、暴力、种族歧视以及战争。他在纽约的地铁站中突破了自我的表达:“对我而言,我在地铁中的一幅与标价几千元的一幅画之间没有什么不同”。对哈林而言,艺术就是为了表达自我,艺术的价值并不能用物质来衡量,是为了将艺术家的自我精神传递给大众,哈林最关注的便是自我精神的传达,涂鸦带给了他精神上的满足。

哈林曾说:“我想我生来就是一个艺术家,我有责任为此而活。……我将尽我所能地画,为更多的人画,永远画下去。”他短暂的一生似乎就是为了涂鸦而来。他在涂鸦的世界中表达和宣泄自我的精神,传达给每一个观看其涂鸦创作的人,是观者体会到快乐并与自身的意识产生共鸣。

(二)大众参与与文化传播

涂鸦艺术与波普艺术一般,致力于打破艺术的界限,将高雅艺术向大众文化发展,艺术本就不该被束缚、框定。新时代的年轻艺术家们充满了反叛精神,誓将艺术传播到每个角落,让艺术随处可见,而不是只能在博物馆、画廊才能欣赏到,将艺术大众化、生活化,让普通人民也能感受到艺术的熏陶。

涂鸦艺术发端于街头、地铁站里,本就不同于传统艺术,具有公众性、与观者的互动性。但是当涂鸦作品离开了街头墙面、地铁这些独属于涂鸦的媒介,进入到博物馆后,虽被人认可,被归类为艺术,却失去了街头涂鸦的随意韵味。但对哈林来说,无论是地铁站中的创作,还是博物馆中的作品,没什么不同,即使他的涂鸦作品已经在各大博物馆进行展览,但他仍然热爱在街头、地铁绘画的快感,他的画面随意、自由,充满了游戏性。

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及“工厂”(The Factory)打破了艺术与生活、商业的边界线,在大众传媒的作用下,艺术进入了公众生活中。哈林受到了沃霍尔的启发,1984年开始,他与Switch手表公司合作设计了表盘(如图12)、宣传广告海报受到了大众的喜爱,与BMW、好彩香烟等众多品牌进行跨界合作,使得哈林的符号形象更加广泛地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他希望能通过更多的渠道将自己的涂鸦符号传递给更多的观赏者,于是1986年在纽约曼哈顿开设了自己的“波普商店”(Pop Shop)。这家商店专门贩卖哈林的艺术作品,如印有哈林涂鸦符号的徽章、T恤等,为了“让来自布鲁克斯的贫困孩子们也能拥有正版的艺术作品”,店里还售卖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整个商店从墙面到天花板再到脚下的地面,都绘有哈林的涂鸦创作,走进波普商店仿佛置身于哈林的世界。波普商店不仅是哈林新的创作媒介,更是涂鸦艺术与大众对话的新世界,它能容纳不同肤色、阶层、信仰的人们,也承载着哈林将涂鸦艺术融入公众社会的期盼。哈林一直尝试将艺术与新时代年轻人的审美融会贯通,创造出新的流行文化。

即使是今天,仍然有许多品牌与他的作品进行跨界合作,无论是2011年与JOYRICH合作的泳衣系列、2013年与DKNY联名的限量香薰,还是2018年Coach的合作款手提包(如图13)。他的涂鸦符号形象的商业化实践无疑是成功的,这启发了商业品牌与艺术品进行合作,将高雅艺术与大众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得艺术能在大众生活中广泛地传播[10]。

四、结语

凯斯·哈林涂鸦艺术的符号形象表面虽简练概括,背后却蕴含着他对文化、对社会、对生活的思考及自我的表达。他从嘻哈文化与涂鸦艺术中找到了独特的自我宣泄方式,通过涂鸦与世界对话,向大众传递他的人生态度与世界观。他创造的符号形象无论是不明飞行物、电视机、灯泡还是空心小人、狂吠的四脚兽、发光的婴儿都简洁明了且童心十足。凯斯·哈林用他独创的扁平化涂鸦风格将其极具个人特色的符号形象将涂鸦从地铁拉到了人们身边,成为了商业化的快时尚产品,促进了涂鸦艺术的发展与传播,使艺术更加生活化。涂鸦艺术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最受欢迎的艺术之一,凯斯·哈林也因此被誉为“涂鸦艺术之父”,与巴斯奎亚特一起成为了载入史册的涂鸦艺术家,其涂鸦作品即使在今天也深深影响着当代的美术学者,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陆绮.纯真与自由的线条:看美国艺术家凯斯·哈林的绘画[N].美术报,2011-10-22(080).

[2]吴卫,汪奇彧.涂鸦艺术大师凯斯·哈林作品探析[J].包装学报,2014(2):41-44.

[3]叶茵.凯斯·哈林涂鸦图式符号中的公众性[D].广州:广州美术学院,2019.

[4]朱薇.凯斯·哈林涂鸦艺术符号表现性探析[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56-60.

[5]陆梦.凯斯·哈林涂鸦艺术中图形创意的象征性表现[J].美术教育研究,2017(9):24-25.

[6]徐腾飞.凯斯·哈林个案——积极乐观的卡通形象书写者[J].美术大观,2018(12):40-41.

[7]霍梦阁.凯斯·哈林涂鸦作品探析[J].艺术科技,2019(8):172.

[8]索理.凯斯·哈林的涂鸦艺术设计解析[J].大舞台,2012(11):153-154.

[9]徐腾飞.从凯斯·哈林作品看艺术创作与死亡和疾病的關系[J].美术大观,2020(7):63-65.

[10]张婉莹.涂鸦艺术大师凯斯·哈林作品探析[J].艺术品鉴,2017(4):175.

作者简介:倪铮,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研究。

猜你喜欢

哈林凯斯
涂满“空心人”
你一定在别处
你一定在别处
搞定
凯斯甘蔗收割机试用的初步观察分析
伊能静再婚“重生”
棕色的瘦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