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思考

2022-05-30岳新欣

出版参考 2022年6期
关键词:编辑加工质量保障

岳新欣

摘 要:严守出版导向,狠抓出版质量,已成为出版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也已成为出版单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本文以IT类引进版图书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在出版单位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质量保障 编辑加工 IT类图书 引进版

出版质量是图书的根本,也是出版社的生命线,“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出版业的核心词。每一位出版人都有责任提高图书产品质量,推动出版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文从导向意识、内容质量和流程控制这三个维度,就如何构建图书质量保障体系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做法。

一、导向正确是图书出版的首要政治责任

把好出版物内容导向关,既是党和国家对出版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出版单位和编辑人员的首要职责。虽然IT类图书以科技理论和技术应用为主要内容,但仍有可能存在导向问题,且这类问题一般较为隐晦,易被忽略。对于这类问题,出版人务必警惕,以免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一)地图

在IT类引进版图书中地图并不鲜见,尤其是在以大数据和可视化为主题的书稿中,而且涉及中国的地图很多存在问题,比如错绘国界线、台湾岛与大陆不同色、漏绘我国重要岛屿等,严重损害了我国领土主权和国家利益。为此,审稿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严格审查地图,必要时还应专门增加一个地图审查环节。对于“问题地图”,应坚决予以删改。书稿中的地图,要么采用国家地理测绘部门提供的地图,要么依照《地图管理条例》,将需要出版的地图报送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待审核批准后,在书中注明审图号才能正式出版。对编辑而言,“规范使用地图”是政治规矩,“一点都不能错”是出版底线;对新闻出版单位而言,这是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政治要求,马虎不得。[1]唯有加强地图审核,方能有效杜绝地图问题的隐患。

(二)图表、代码、数据集

在IT类引进版图书中,图表、代码、数据集堪称“标配”,往往也是问题隐患之所在。在笔者审过的一本书稿中,多个条形图错误地将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国家与其他国家并列。另一本书稿中虽未提及这三个地区,但随书附带代码的运行结果将它们当成了独立的国家。这一行为严重损害了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含有此类问题的书稿一旦出版,会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所以在审稿阶段务必仔细审查所有相关图表。针对部分图书涉及的代码、数据集等内容,应在一审阶段聘请专业人士搭建相应软件环境,运行代码和数据集并监测运行结果,以此保证图书内容质量不出问题,把好政治关。

(三)网址

网址是IT类引进版图书中一个十分常见的元素,也是政治敏感性问题的“温床”,其中很可能含有导向问题,包括上述“问题地图”和“问题图表”等。例如,笔者编辑过一本有关用户体验设计的书稿,该书附录中提供了许多网址以方便读者获取参考信息,其中就包括亚马逊加拿大网站的地址。编辑该书期间,该网站售有“港独”T恤、“港独”杯具、“藏独”产品、“台独”图书等,如若未对该网址予以处理,后果可想而知。基于此,对于书稿中的外链网址,应尽量删除,保留的建议用网站名称代替,或由出版单位的网站统一提供,这样就避免了外链网址的不可控,确保了网址的内容安全和主动管理。

二、高质量的稿件是图书出版的基本要求

要做好引进版图书,一项基础工作便是把控好稿件质量,确保原稿质量。对于IT类图书来说,要想提高内容质量,必须首先做好翻译等工作,其次是关注内容的时效性。这两点做不好,其他一切都是空谈。在此基础上,合理的版式设计可锦上添花。

(一)术语和专业名词规范

IT书稿的高翻译质量首先体现在术语和专业名词的规范性上。所谓规范,可一分为二,即一致性和准确性。一致性要求同一个词的译法在书中各处统一,但在出版实践中,术语翻译不一致的情况时有发生。要保证术语翻译一致,最简单有效的做法就是在开始翻译前就告知译者图书出版中术语一致的重要性,并请译者创建个术语表,在翻译过程中随时扩充,以便后期参照。在由两位或多位译者共同翻译一本书时,一定要有人负责统稿。

术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标准性,[2]一旦被译错,便会导致读者理解得不正确,甚至可能造成误导。为保证术语的准确性,在编辑加工书稿时,宜使用国家标准及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公布的科技名词,或者参考专业词典或其他工具书,比如《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等。对于国家标准或规范中尚未涉及的术语和专业名词,可按照行业标准的规定予以统一。采取上述做法,才能保证IT图书的“技术”性。

(二)内容的时效性

时效性是出版物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其中尤以IT图书的时效性最强,因为IT几乎是所有技术领域中更新换代最快的。然而,由于出版存在一定的周期,时效性强的内容很可能在出版周期内发生变化。一本引进版IT书刚开始翻译时,书中的技術可能还是尖端科技,待到中文版出版时,原书中的有些内容或数据可能即将或者已经过时。若不及时对这些变化加以处理,会使书稿内容失去时效性和实用性,成了明日黄花,书稿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图书销量也会锐减。[3]为了让IT类书稿与时俱进,一要严格把控图书翻译进度和出版流程;二要提醒译者关注技术动态,并在翻译过程中及时更新相关内容;三要及时请领域内的专业人士审读和把关,以期尽量体现时下最新的内容。以此,可有效保证IT图书的时效性。

(三)版式设计

IT图书和社科文艺类图书不同,具有插图多、表格多、代码多、示例多、公式多、标题层次多等特点,但其版式设计同样要遵守美学基本法则。相较而言,IT类图书的功能性和实用性重于美观性,所以应注重版面清新、体例明晰、编排合理、格式恰当、查阅方便。[4]这就要求版式设计人员把复杂的内容、烦琐的体例结构,通过不同的字体、字号、行距、行宽、线条、空白等排版技巧,清晰地呈现给读者,给读者以设计科学、悦目、合理的感受。以此,方可为“单调”的技术书增添美感,提升整体品质。

三、控制好翻译流程是图书出版的必然选择

图书流程是保障图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引进版图书,合适的译者是高质量译稿的源头,而控制好翻译流程、跟踪翻译质量是图书质量的有效保障措施,编辑加工则是对图书质量的进一步增强。

(一)译者的选择

如果将引进版图书比作大楼,那么译稿就是地基,只有地基足够牢固,大楼才能经受住风雨的考验。而要想将地基打牢,收到一份优质的译稿,找到好译者是绝对前提。[5]好译者不仅要“能翻”,还要“会翻”。所谓能翻,即能够将原文的意思大致翻译出来,只要有一定的中外文语言基础,一般的译者都可以做到这一点。会翻,则是指译文意思准确、语言顺畅,而且字里行间有一定的美感,即人们常说的“信、达、雅”,而这不仅要求译者对所译内容有较透彻的理解,还要有良好的文字功底。对于IT类图书,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通常是好译者的首选,他们对专业领域有深刻的理解,清楚该领域的前沿知识,能够保证译稿的科学性。同时,他们还需要有较为丰富的翻译经验,字通句顺,才能达到好译者的标准。找到合适的译者,对于引进版图书的后期加工来说,不仅可以让编辑少花很多精力,而且可以为图书质量提供有效保障。

(二)中耕的把握

出版流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中耕。对于引进版图书,中耕的目的在于把控翻译进度和保障翻译质量。为此,编辑要把握中耕的几个时间节点,比如合同约定的交稿时间的四分之一、三分之一、三分之二节点等。在这些节点,编辑务必要和译者核对翻译进度,抽查翻译质量。如果译者在相应节点没有完成应该完成的翻译量,编辑就需要提醒译者加紧进度,以保证按时交稿。如果译者完成了翻译量,但翻译质量欠佳,则编辑还要及时提出修改意见,供译者参照修改。在退改后仍不合格的情况下,则应果断退稿,快速更换译者,以免影响出版计划。在中耕过程中,编辑还应注意给予译者适当的帮助和支持,比如对译者提出明确的译稿质量要求,提供或推荐可能会用到的相关资料(比如出版规范、术语表、工具书等)。总之,密切关注译者的翻译进度,适时催稿,及时提供反馈,监督译者保质保量交稿,方能为后期的编加工作节省时间,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编辑加工的把控

有了质量合格的译稿之后,编辑加工环节需要仔细对照原书查漏补缺,消除政治性和知识性差错,规范文字,润色语言,提高书稿的总体质量水平和可读性。在此过程中,编辑需要跟译者反复沟通,从而解决书稿中存在的问题。编辑加工完成之后,应请译者再次审阅书稿,以确保书稿的准确性。对于某些内容没有把握能力的书稿,比如原书存在错误的情况,有必要请外部专家帮忙审读和把关,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此外,在进入二审环节之前,务必利用黑马校对软件进一步消除敏感问题和文法错误。在付印之前再次进行黑马核查,可有效消除編辑加工后续环节中引入的问题,进一步减少编校质量差错。通过对书稿进行从整体到细节,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审查、修改和完善,提高书稿的科学和文字水平,可使书稿成为达到出版要求的高质量书稿。上述这些做法,为图书质量管理提供了必要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将图书质量保障体系落到实处,必须增强政治敏感性,时刻警惕政治问题,严把政治导向关、内容质量关和编校质量关,全面切实地提高图书质量,扎扎实实地用优良的图书质量同时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单位系人民邮电出版社)

猜你喜欢

编辑加工质量保障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责任编辑如何防范版权侵权
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启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