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习近平“人民至上观”
2022-05-30翟佳瑜
关键词:习近平;人民至上;人民群众
“人民至上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发展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历史进程,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体现出新的内涵。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105次,“人民至上”成为了一个鲜明的时代声音。
一、习近平“人民至上观”的形成基础
(一)饱含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滋养。中国共产党立足新时代,合理扬弃,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在深刻批判和摒弃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社会民本思想不足的同时,立足中华民族精神之根,大力弘扬“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汲取了传统民本思想精髓的基础上,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了“人民至上”的理念,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更适应社会矛盾的变化,也更符合人民大众的需求。
(二)传承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精髓。人民主体思想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中,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阐明了人的本质和价值,中国共产党继承其思想内核,肯定了人民是社会实践、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更加关注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更加关注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这既是唯物史观的精髓,也彰显着“人民至上观”的时代价值。
(三)发扬着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要义。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将人民至上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并随着时代发展愈加坚定。初创中华苏维埃政权时,我们党就紧紧依靠人民、积极动员人民参与到政权建设和维护中。新中国成立后,从建立三大基本政治制度,推动民主社会建设,到开展土地革命,完成三大改造,再到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经济,这都是在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也都体现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所坚持的群众观。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也正是对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弘扬和发展。
二、习近平“人民至上观”的内涵要义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收录了《坚持人民至上》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立足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生态保护等社会现实问题,再次阐述了“人民至上”理念,赋予了“人民至上”丰富的时代内涵。
(一)坚持人民至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人民谋利益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马克思明确指出人民最关心的是利益,是人民群众能够切身感受到的“生存利益”和“生活利益”。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生活从量到质转变要求的现实需求,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生产结构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问题,及时调整社会发展主要矛盾,指出解决社会矛盾的核心是尊重人民的利益,促进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完善和发展民生建设,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需要,带领中国人民精准帮扶、摆脱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从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出发来制定相关政策,始终坚持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放在首位。这无一不是对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的生动践行。
(二)紧紧依靠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依靠谁”的执政初心。我们党自觉地把“人民”作为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开展各项工作的坐标系和动力源泉。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在革命战争中浴血奋战建立起了人民政权,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极大程度提升了人民的经济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在新时代不断促进国家繁荣富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基本观点,让人民成为党执政的坚强后盾。坚持發展依靠人民,主动汇聚广大人民的聪明和智慧,不断探索和实施中国特色发展之路,充分体现出国家与人民利益的整体性,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充分展示了人民是我们实现宏伟蓝图的决定性力量。
面对世界动荡局势和不确定因素的增加,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依托人民力量,把人民利益放在政治践行第一位,推动国家社会和谐发展、稳定发展、可持续发展,不断克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风险和挑战。
(三)不断造福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追求。“人民至上观”具有明确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取向。发展是由人民群众实践推动的,发展的主体是人民,发展的结果应由人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深化拓展,也是党领导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注重效率和公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缩小我国贫富差距。始终关心群众的利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考虑群众的需求,切实做到经济发展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经济发展的利益由全民共享。
(四)牢牢根植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关系置于党的事业兴衰和党的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中共革命指出了理论和实践之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相继提出“群众利益至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等思想,持续贯彻着我国特有的群众路线政治优势,带领着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群众路线新的价值表述,指出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共产党人的天职”,赋予党的宗旨新的意义。同时,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从人民与政权的关系阐明了党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
三、习近平“人民至上观”的实践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推进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的保证。实现共同富裕,带领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追求。“人民至上观”首先关注改善物质生活水平的基本条件,关注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政策的支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等宏观政策,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改变现有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为人民进一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保障;充分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坚持让人民参与民主决策和法治进程,广泛吸收群众意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人民利益;注重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致力于发展适合人民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注重为人民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二)中国共产党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引。“人民至上观”深刻地保障了人民的利益。它是党与人民联系的重要纽带,是党执政兴国的保障,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人民至上的理念,肯定了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力量,在最大范围内激发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动性,从而激励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美好家园的建设。人民至上的理念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人民有足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能够将个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与中华民族的“中国梦”有机融合,从而有力激励人民群众追求梦想,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至上观的理念可以凝聚绝大多数人的力量,为民族复兴提供指导,是民族复兴的强大理论支撑。
(三)中国共产党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世界共同繁荣共创共建的钥匙。当前,国际社会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全球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民至上观”可以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有效借鉴。
人民至上的理念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一些发展基础薄弱、经济落后的国家提供了实现现代化的全新道路选择,为解决世界各地的各种社会问题提供了全新治理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根据世界发展总趋势,提出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世界的发展进步是靠人来实现的,我们只有把发展目标放在所有人的身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全人类共同进步、全世界共同繁荣。这充分体现了坚持人民至上对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浩.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进程及其当代价值研究,2015.
[2]冯德楠.论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2012.
[3]韦纹娟,习近平“人民至上”理念研究,2022.
[4]黄仕平,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哲学意蕴研究,2022.
[5]景艳,王祝福,习近平人民观的基本要义,2022.
[6]韩振峰,张悦,习近平人民至上观探析,2022.
(作者单位:中共翼城县委党校 翟佳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