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审题 破解考场作文题密码

2022-05-30杨丹妮

关键词:原味作文题目作文题

杨丹妮

编者按:2022年,我们全新推出“本刊策划”栏目,旨在推介辽宁省名校、名师作文教学的先进经验、成功案例及优秀成果。有名校,有名师,有主题,有解读,有方法,有指导,有佳作,有点评。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让作文教学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审题,是考生在中考写作时要过的第一关。只有先“写对”,才能谈“写好”。但考场上时间紧、压力大,很多考生匆匆读几遍作文题干就动笔,对题意理解不到位,结果要么是一叶障目,直接套作往日习作,主题偏离题意;要么是人云亦云,立意浅薄;要么是重点不清,详略不当。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快速准确地闯过“审好题”这一关呢?让我们来学习几个有效的方法吧!

一、审好核心词

“核心”的意思是中心,主要部分。一道作文题目中的核心词,往往限定了选材、立意的方向,所以迅速提取核心词、审清核心词,是审好题的首要条件。有些作文题目只是一个词语,毋庸置疑,这个词语就是核心词。如2021年沈阳中考题“惊喜”,大连中考题中的“尊重”。“惊喜”,意为又惊又喜,这就要求考生在选材时,选择一件出乎意料,又带给人喜悦的事来写;“尊重”,是一种良好的道德修养,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人格魅力。这两个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的主题。再如以“创新”“宽容”等为话题的作文题目,都是类似的情况。上述四道题目,词语本身都有明显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品质的倾向,所以在文章主题的确立上没有什么难度,而是要在素材的新颖性、典型性上仔细比较、取舍。另一种用单独词语做题目的情况恰好相反,如2021年温州中考题中的“笔记”。“笔记”限定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故事的展开要围绕笔记而行,所以选材上无须太多考量。但这个题目没有任何主题倾向,我们可以借助“笔记”表达学习知识的愉悦,说明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也可以抒发师生情、同学情,更可以从“笔记”中获得某种精神的成长。所以,对于这种无主题倾向的核心词,我们在审题时要充分打开思路,从广度和深度上挖掘,用新颖而深刻的主题,让自己的文章脱颖而出。

如果题目是短语,审题时可以从语言的结构关系入手确定核心词。如题目“我的同桌”,这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同桌”即核心词,它限定了写作对象。题目“我心雀跃”,是个主谓短语,主语“我心”和表明行为的动词“雀跃”都是核心词。“我心”明确了写作对象;“雀跃”,明确了情感。“我心”因什么而“雀跃”,就是文章的主题内容。

用具有辩证关系的词语作核心词的题目,对于我们的审题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题目“说和做”。“说”,口头表达;“做”,实践操作。两个词虽然都是题目的核心词,但并不是让你分别去写如何说、如何做,而是要在二者的辩证关系上着力:是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还是多说少做,抑或是多做少说。再如以“远与近”为话题的作文,两个核心词“远”“近”,表面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走好当下的每一步(近)才能实现人生的梦想(远);情意相通(近),天涯若比邻(远);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空间的距离,而是情感上的漠视和疏离……再如“变与不变”“敢与不敢”等题目都是这种类型。

二、审好限制词

作文题目中除核心词外,常常还有一些限制性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限定了选材范围以及素材剪裁与加工的方向、立意。如题目“美丽的插曲”,“美丽的”就限定了“插曲”的立意必须是积极向上的。偏离了这个角度,就是跑题。除了这一类的词语,还有哪些限制词需要我们格外注意呢?

1.要关注表示时间、地点、人称的词语。如题目“久违的美好”,“久违的”是时间性限制词语,指很久没有见到,这就限定了文章必须把素材加工成曾经的“美好”因某种原因消失不在,又因某种机遇而重新获得。如果少了“失而复得”的过程,直接写一件“美好”的事情,就偏离了题意。再如题目“餐桌上的故事”,“餐桌上”限制了故事发生的地点;题目“为自己赋能”中,“自己”则限定了写作对象最好为“我”,更注重个人的成长。

2.要关注副词。如题目“其实我真的很棒”,“其实”,意思是下文所说的才是实际情况,它的作用是承上文转折。这就限定了这个题目的素材要有一定程度的对比:之前,在别人或自己眼里,“我”平淡无奇甚至是一只“丑小鸭”。经历了某一件事后,“我”发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找到了自信。所以,“其实”这个词限定了写作内容要体现自我认知的变化。再如题目“比看上去更有意思”,“比看上去”说明是在经过实践后才做出的判断;副词“更”,说明在实践前对这个人、事、物已经有了初步判断,看起来较为寻常,但经过接触、思考后,发现这个人、事、物更有意思,审题立意时一定要在这个范围内构思。另外,题目中如果有“也”“最”“还”“再”“过”“了”“竟然”等词,我们也要当心,这里往往隐含着对情节变化的要求,思考时都要仔细推敲。

三、审清寓意

有些作文题目是直白的、具体可感的;有些则是抽象的、有寓意的。在审题时要审好后者这类题目的特定含义,即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如“你是我的太阳”,“太阳”显然不是指天上高挂的太阳这个物体本身,而是有所喻指、有所象征的。“太阳”是指能够给“我”以光明、温暖,能让“我”精神品质有所成长的人、事、物,寓意审清了,文章就容易写了。再如“原味”一題,“原味”的本意是指食物本身特有的、不经过人为添加的味道。显然,题目不是要求从本意切入作文,那引申开来,没有改变人、事、物原有的独特风格或性质都是原味,如保持一种传统风俗,是一种原味;保持个人优秀品质,也是一种原味……

材料作文中,经常出现深刻的寓意。同学们需在理解分析所给材料的基础上,读出材料的言外之意,提炼主题立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如诗歌类的材料要抓住意象,由物及人,进行类比联想,探究出二者相同的精神品质。大连中考作文题曾引用艾青的诗“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诗中“火柴”这个意象在生活中很普通,“只是”“一根”两个修饰词又强化了“火柴”的普通。所以,本体——“我们”的特点必然也是普通而平凡的,这就意味着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写作的对象。“闪耀”即发光、发热、发挥作用。上下两句联系起来,这句诗的寓意可以理解为:即使我(们)很平凡,但在某件事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他人或自己带来光和热。对于哲理类的材料,审题则是对同学们思维深度、广度的挑战。如材料“夕阳从我们眼前看是落日,若从地球另一端看,它却是日出”。这则材料告诉我们,要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生活。“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视角会看到不同的风景;“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视角会看到同一个人的不同面孔;悲观消极者会从落日中看到终点和黑暗,而积极乐观者却会从落日里看到起点和光明……所以,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同学们要养成积极思考、触类旁通的习惯,这样才能不断地提升思维的品质,才能在中考考场上游刃有余。

四、追问增补

如果以“雨伞”为题目写一篇作文,你会怎么审题呢?对于这类字面信息很少的题目,我们可以采用“追问增补法”审题,即自问自答四个问题:什么事(物)(what)?关于谁(who)?怎么样(how)?为什么(why)?而且我们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把追问过程中的思维梳理清晰:

除上述方法外,对于给出导语的作文题,一定要仔细研读导语的内容。因为导语的作用就在于引导你找寻素材、确立主题、打开思路,从而降低审题的难度。如题目“舌尖上的家乡”,导语是“汪曾祺笔下的咸鸭蛋、琦君笔下的春酒……都散发着家乡的味道。你钟爱家乡的什么美食呢?”审题时,你只要回答出导语中的那个问题,就找到了写作素材:凡是富有家乡特色的小吃、饮品等都可以入文,如果你对学过的《端午的鸭蛋》《春酒》记忆犹新,还可以借鉴其写法、立意,学以致用。

俗话说,文无定法。同理,审题也无定法。在实际应用中,审题的方法不是孤立存在的,常常是几种方法灵活运用才能准确把握题意。考场上的写作时间有限,留给同学们的审题时间就更加宝贵,所以只有平日多加练习,熟能生巧,才能精准审题,决胜中考。

猜你喜欢

原味作文题目作文题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原味天下:筑梦电商 服务“三农”
初中原味英语阅读实践探究
初中原味英语阅读实践探究
你眼中的我
原味·秭归端午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撞衫”说明了什么?
2009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作文题目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