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林市乡村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2-05-30卢景润

南方农业·上旬 2022年7期
关键词:桂林市乡村振兴现状

摘 要 近几年桂林市乡村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乡村产业规模化稳步推进,产业化进程全面提速,乡村产业各具特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特色种植、加工、旅游等产业融合得到全面发展。2021年,桂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25亿元,增加值5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6%、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 993元,同比增长9.5%。分析桂林市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缺少总体规划、产业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差、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建议“从科学规划,突出特色产业发展布局;打造品牌,培植壮大本土特色产业规模;推动产业化经营,增强新型经营主体辐射带动能力;多元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构建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入手,促进桂林市乡村产业振兴。

关键词 乡村产业;乡村振兴;现状;问题;对策;桂林市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3.00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并把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进行部署。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近几年来,桂林市乡村产业振兴通过多方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乡村产业化发展步伐。基于此,结合桂林市乡村產业发展现状,剖析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  发展现状

1.1  乡村产业规模化稳步推进,产业化进程全面提速

2021年,桂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25亿元,增加值5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6%、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 993元,同比增长9.5%[1];粮食播种面积34 007 hm2,总产量179.16万t,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排名广西第二;水果种植面积264 800 hm2,产量887.4万t,水果栽培面积、产量、产值、果农人均收入等指标均为全区第一,其中沙糖桔、金桔、月柿的栽培面积、产量均居全国地市第一;蔬菜播种面积228 733.4 hm2,产量562.2万t,面积、产量为全区第二;中药材种植面积23 533.4 hm2,产量达27.39万t,其中罗汉果种植面积超11 466.7 hm2,产量约达到16.3亿个,占全国罗汉果产量的85%;食用菌栽培面积3 872.03 hm2,产量34.18万t,产值达24.21亿元,栽培面积、产量和产值全区第一。畜牧方面:生猪出栏429万头,家禽出笼1.47亿羽,肉牛出栏19.29万头,分别居全区第三;肉羊出栏22.07万只;禽蛋产量4.54万t。水产方面:水产品产量10.8万t,稻鱼综合种养面积32 333.4 hm2,稻田养鱼产量接近1.5万t。桂林已成为广西最大的集装箱养殖基地,共有养殖集装箱55个。

1.2  乡村产业格局各具特色

2021年,全市获“三品一标”认证产品303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90个,绿色食品认证76个,有机农产品认证8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29个。打造了桂林沙糖桔、桂林葡萄、阳朔金橘、永福罗汉果、荔浦芋、桂林桂花茶等一批区域公用品牌,永福罗汉果、恭城月柿、荔浦沙糖橘入选全国优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基本形成了每个县(市、区)都有1~2个主导果品或“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涌现出荔浦沙糖桔、恭城月柿、阳朔金桔、兴安葡萄、资源红提、灌阳黑李等一批特色明显的水果主产县、水果专业村屯[2]。创建各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点)2 501个,其中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40个(五星级4家),实现了特色产业县(市、区)、乡镇全覆盖,排名全区前列。

1.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

2021年,累计建成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9家,其中以力源粮油、莱茵生物、桂柳家禽、桂林吉福思为代表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产值高、辐射带动力较强。工商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7 425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8家,自治区级示范社308家,市级示范社194家;工商注册家庭农场2 516家,其中自治区级示范家庭农场183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60家。

1.4  特色种植、加工、旅游等产业融合得到全面发展

中北部毛竹、永福罗汉果、永福山葡萄、荔浦芋、荔浦沙糖橘、恭城月柿、恭城油茶、全州禾花鱼、灌阳雪梨、资源红提、资源猕猴桃、资源西红柿、兴安葡萄、平乐沙田柚、平乐石崖茶、灵川蔬菜、阳朔金橘等已经成为桂林的特色农产品。临桂腐乳、灵川狗肉、全州红油米粉、荔浦木衣架、荔浦马蹄罐头、龙胜滑石矿、兴安、资源的矿产等已经成为桂林特色产业。

2021年,全市乡村旅游业覆盖 180多个重点村,生态旅游方兴未艾。临桂、雁山、灵川地处桂林市区周边,森林茂密的山沟正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独具特色的农庄成为市民聚会的重要场所。经过多年的发展,灵川的杨梅山庄、大境山庄、临桂的十二滩、義江园等山庄,每年接待大量的市民前往度假避暑。各县城周边的度假农庄都有一定规模的发展。体育度假逐步兴起,各县都建设了自行车道;漂流、徒步都深受市民喜爱。在全国红色旅游蓬勃兴起背景下,以灌阳、全州、兴安为主线的红色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全市共建成 45个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0多个广西星级农家乐[3]。建成22个市级田园综合体,其中桂林市恭城县“瑶韵柿乡”田园综合体围绕月柿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列入自治区第一批创建试点;全州“康养大碧头”田园综合体为全国第一家荣获中国农民体协授予的“亿万农民健身示范基地”称号。

2  存在的问题

2.1  缺少总体规划,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桂林乡村产业以自由式发展、家庭式分散经营为主,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缺位,缺少种植、养殖、加工等乡村特色产业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指导,很多乡村产业战略定位不准,跟风种养一度盛行,造成产业无序发展。产销对接问题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如沙糖桔产业,2018年以前效益非常好,跟风种植严重,导致面积和产量大幅提升,一度成为桂林中南部乡村的支柱产业,加上销售渠道不畅,造成效益大幅下滑,增产却不能实现稳定增收。无序发展导致的产业过度集中也加大了黄龙病扩散的风险。以罗汉果产业为例,本世纪初,全市到处发展种植,很多地方由于气候、土质及管理达不到要求,导致罗汉果品质达不到要求,损坏了罗汉果品牌,造成了市场滞销。品牌保护意识不强,特色产业品质就无法保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产品安全得不到保障,产业链不全、不长,造成特色农产品销售困难。

2.2  产业发展规模小而散

目前桂林市各县产业发展很不平衡,产业项目零乱,部分乡村尚未形成较成熟的产业体系,产业发展规模小而散。一些具有特色的乡村产业,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直未能做大做强,难以形成支柱产业,如平乐淹菜、淮山、阳朔茨菰、荔浦茭白、灵川百香果、全州禾花鱼等,产业都不大,形成不了品牌。由于项目分散、规模不大等问题,无法形成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不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产业的发展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很大,信息、市场和技术等诸多要素都会形成制约,产业规模小,受市场冲击就更大,价格大起大落,农民利益受到很大影响,失去了产业发展的信心,特色产业也就不能持续发展。

2.3  产业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发展后劲不足

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能人大户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有限,对乡村产业现代化的推动力仍显不足。国家级重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 4家。家庭农场尚未形成规模,尚无国家级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结相对松散,部分合作社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虚化现象,示范覆盖面有限。目前仍有部分乡村产业缺乏特色,处于有产无业、有品无牌,产业链条短,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欠缺,大多是出售以鲜果为主的初级产品和粗浅加工的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和科技附加值低,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市场缺乏竞争力,产业带动和辐射能力偏弱。

2.4  村集体缺少“造血功能”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没有稳定收入来源,仍有很多村集体几乎没有收入,即使有点收入的,也是依赖出租土地或林场,或者处于较低层次、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传统产业,经济结构单一,无优势产业支撑,发展前景黯淡,根本不能有效带动群众发展产业,乡村振兴需要做好的公益事业更难以开展。

2.5  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是关键,尤其是县乡基层人才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主体。农村留守人员老人居多,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劳动力短缺问题突出,从事规模经营的青壮年农民更少。农业经营主体中专业技能人才、高层次农业创新人才,尤其是开拓市场、引导生产的带领者非常稀缺。县乡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人员老化,人才严重不足,导致农业科技创新和储备能力严重不足,难以开展有效指导,农业技术普及不到位,新品种、先进技术很难推广到田头地尾,再加上成果应用主体素质低,致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新技术推广缓慢,群众基本上还是按照传统品种和传统做法操作。

3  对策建议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乡村要振兴,产业必须大发展,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品牌效应,推动优质农产品走绿色无公害发展道路,注意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以抢占新市场、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加大科技投入,做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3.1  科学规划,突出特色产业发展布局

根据产业和市场发展情况,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全市到乡镇的乡村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乡村产业发展指导和调控。例如,立足以荔浦市、永福县、阳朔县、灵川县、临桂区为中心的桂林沙糖橘产业带,以兴安县、资源县、灵川县为中心的桂林葡萄产业带,以永福县、临桂区、龙胜各族自治县为中心的桂林罗汉果产业带等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带[4],精准选择产业,构建规模适度的特色产业体系,聚力建设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现代生产要素聚集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等现代农业发展平台,突出特色,做强品牌,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3.2  打造品牌,培植壮大本土特色产业规模

通过打造高品质农产品和知名农产品品牌,实现区域品牌效应,从而通过品牌产品带动乡村产业化发展。继续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建设,加快标准化示范基地和各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点)建设,把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作为发展乡村产业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统筹推进。加大特色优势农产品的保护力度,加强桂林桂花茶、灌阳雪梨、恭城月柿、桂林罗汉果、桂林沙糖橘、全州禾花鱼等地理标志产品原产地保护。支持做大做强做优名牌产品,依托各地的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大力培育县域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推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对永福罗汉果、恭城月柿、荔浦沙糖桔等优势特色产业优先发展、优先扶持,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提高产业经营水平,提升整体规模效益,培植壮大本土特色产业规模。

3.3  推动产业化经营,增强新型经营主体辐射带动能力

加快推进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探索建立综合性农业公共服务组织,加快建立多元主体、多方参与、分工协作的产业协会和产业联盟。优先保障“三农”资金要素投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积极引导金融资本投向乡村产业,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解决农业企业融资难题,加大对现代特色乡村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补贴奖励与政策倾斜力度,加大乡村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帮助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扩大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的数量,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全产业链发展,大力发展具有市场潜力和竞争力的农产品深加工重点企业,积极培育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在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方面的作用。集中力量解决产业后端链条培育,如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市场营销、品牌创建等能力建设,增加科技含量,提高附加值。以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思路推动乡村产业化经营,从而增强新型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能力。如恭城县通过实施产业发展提质、富硒柿子加工等全产业链项目,进一步做大月柿产业,新发展月柿、甜柿面积 430多公顷,开发出柿叶茶、柿果酒等产品,产品畅销韩国、俄罗斯等国家。

3.4  多元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借鉴临桂区“义水中庸”田园综合体积极探索成立村投公司,以整村资源作价,由政府担保引入社会融资作为投资本金,村集体入股分红的模式[5],积极探索“合作经济”“集体股本”“农旅融合”等多元化发展途径,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合作经济,鼓励村级组织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采取“支部+企业+基地”等形式,开展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创新集体股本,鼓励各村争取更多的项目和扶持产业发展资金,整合各类项目和资金,建立村集体股本,通过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等市场化的办法和手段,将村级集体的各类经营性和资源性资产折股量化,参股农民合作社或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参与收益分配,激活资源要素,实现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农旅融合发展,就是要将农业农村休闲旅游、农事体验、农业科普等休闲、旅游、文化产品与农业种养、农产品加工、销售融为一体,推动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深度融合[6]。依托桂林山水景观、乡村风情、田园风光、民族村寨、花海果林等地方农业、渔业资源、民族村寨与民俗文化,大力开展农耕文明传承、农事传统体验等活动,开发田园观光、赏花踏青、鲜果采摘、节庆旅游等乡村旅游产品,形成了城郊景区、周边村寨、远郊古村落、特色农业基地等典型乡村农旅融合发展格局,以农兴旅、以旅富农。生态旅游是桂林的一大特色,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桂林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有着巨大的农旅融合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地以农旅融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是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引领乡村产业化发展的典型模式。如荔浦沙糖桔休闲园区、龙胜梯田景区、灌阳县“红色记忆·梨李飘香”田园综合体等,以及阳朔县的渔火节、恭城县月柿节和桃花节、兴安县的葡萄节、龙胜县的红瑶“红衣节”、资源县的河灯节等节庆旅游品牌都是农旅融合发展的典型。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7],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范围覆盖的全州、灌阳、兴安、资源、龙胜、灵川六县,红军长征沿线迎来红色旅游大好时机,要精心策划,认真准备,用好国家政策和资本投入,鼓励居民参与生产,比如开发“红+绿+古+农”多元文化旅游景区,把红色旅游与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结合起来,将生态旅游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产业,有效推动乡村产业从单一种养向二三产业融合方向发展转变,促使村级集体、村民与资本经济红利共享,促进乡村振兴。

3.5  构建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构建与乡村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充实基层农技、畜牧、农经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基层主体为乡村产业发展服务的功能。制定和完善桂林市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管理、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提高科技人员服务乡村产业的积极性和效率。发挥乡村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充分拓展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服务功能,围绕生产、加工、存贮、销售等关键环节,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育种育苗、田间管理、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服务。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生产性服务,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基地建设和订单方式为农户提供大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全程市场化服务。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统筹行业部门、科研院所、企业等技术力量,构建“产、学、研、用”一体的联合机制,把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推广运用结合起来,推动问题攻关、技术集成和科技成果转化[8],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  桂林市統计局. 2021年市县区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EB/OL]. http://tjj.guilin.gov.cn/tjsj/jdsj/202201/t20220129_2220747.html, 2022-01-29.

[2]  张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桂林山水间唱响新时代“田园牧歌”[N].桂林日报,2022-01-06(01).

[3]  桂林市委党校第34期县处班第2调研组.桂林乡村产业振兴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21,21(4):37-40.

[4]  蒋碧娟,周凌辉.桂林市稳步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工作 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9.89%,位居全区前茅[EB/OL]. http://nynct.gxzf.gov.cn/xwdt/gxlb/gl/t6453773.shtml, 2020-09-26.

[5]  谢灵忠.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的新载体——桂林市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实践探索[J].广西农学报,2020,35(5):1-4.

[6]  刘俊.积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走广西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之路[J].广西农学报,2020,35(4):1-5.

[7]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9-12/05/content_5458839.htm, 2019-12-05.

[8]  孙志刚.加快发展乡村产业[N].人民日报,2021-02-25(09).

收稿日期:2022-03-22

作者简介:卢景润(1978—),男,广西都安人,本科,农业经济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经济研究。E-mail: ljrun@163.com。

猜你喜欢

桂林市乡村振兴现状
六点一百分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桂林中学
桂林市供水管网在线水力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初探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珍稀濒危植物在桂林市市区园林绿化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