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知五行”育人目标下特色德育课程的构建、实施与评价
2022-05-30胡欣
胡欣
多年来,大连市甘井子区知远小学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入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贯彻落实“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宗旨。学校以“知·行教育”理念为引领,构建并形成了完善的德育工作体系,提出并践行“知礼仪——行修品德,知读写——行增智慧,知思考——行有创新,知健体——行养身心,知自理——行能自主”的“五知五行”育人目标;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育人方式,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校在落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特色德育课程,实行科学、民主、多元的评价机制,有效构建了德育新生态。
一、学科课程:渗透思政元素,挖掘德育切入点
学校构建了“养习惯、树榜样、重体验、促个性、求发展”的特色德育课程体系。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学科落实思政课程;以德育实践为载体,内拓德育渠道,外延德育体验;以德育评价为手段,促进“知”与“行”的统一,融理论与实践,汇经典与特色,厚植育人思想,丰富育人文化,初步呈现“五知五行”立体开放的育人格局。
学校在严格落实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主渠道作用,将德育内容细化并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中,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上好语文、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的基础上,全学科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将立德树人根植于学科核心素养中。
学校在全面实施教育教学改革、促进课堂思政建设的形势下,重视德育元素的功能与价值。全体教师深入挖掘各学科教材中的德育渗透点,完善教学设计,并编辑整理成册。学科组在每月教学交流中开展德育内容的研讨,深挖课程思想内涵,探寻优化教学方式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展示中,关注德育资源的有效运用,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交流,促进良好德育效果的达成;在教学设计展示、评价中,将德育与教学内容的融合纳入考核,多角度、多策略地促进教师立足课堂,提升育人能力,拓宽育人渠道。
二、特色课程:融合德育元素,探寻育人生成点
学校围绕“知行合一”的办学思想和“五知五行”的育人目标,立足实际,积极探寻特色德育课程,强化育人实践,充分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实现隐性课程显性化、单一课程多元化。
(一)日常行为规范课
在常规管理中,学校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从习惯着力,从小处着眼,从细处着手,发现“真问题”,剖析“真案例”,下足“真功夫”,追求“真成效”。在日常教育中,学校从德智体美劳多个方面关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实行“榜样示范—常规指导—督察反馈”的闭环管理;在课堂、活动、生活中坚持规范指导、纠错矫正,实现全员教师齐参与、学校与家庭共协力、校园内外同监控,从而规范学生日常行为。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一方面,班级成立“礼仪导行队”,學校组建“文明导行队”,坚持每周开展“明理善行星级班级”评选活动,督促学生自理自律、自主自能。另一方面,班级开展“岗位轮流制”。本着“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原则,中高年级各班在班主任的指导与协助下将班级工作进行细致划分,制订“班级管理手册”,明确各项工作的职责及要求。学生组建管理团队,全员参与“岗位轮值”,每周进行工作小结,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自治性,促进学生规范行为,养成良好习惯。
(二)“明理导行”班会课
学校围绕“一条主线”(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两个延伸(课内向课外延伸、校内向校外延伸)、“三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四个策略”(知行统一、随机教育、主题明确、自省实践)的工作思路,潜心开发了“明理导行”班会课。作为“体验式”德育班会课,一是改变了以往单纯说教、讲理的形式,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主认识和体悟到自身不足,并及时反思,引导学生改变自己的行为,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二是随时随地针对学生的普遍问题开展教育,着眼于小专题、小活动、小思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三是结合学生实际,各年级均有明确的主题,如低年级以自理培养、习惯养成为主,中年级以同伴交往、诚实守信为主,高年级以规划人生、尊重生命为主,使教育更有针对性;四是将“规矩”“条约”内化于学生心中,培养学生自我约束的意识。
隔周一次的“明理导行”班会课实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懂的目标。游戏体验、情景再现、辩论会、推荐会等形式新颖又有意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自查、自悟,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知、情、意、行,促进了学生自我教育。
(三)节日主题活动课
学校围绕办学特色,以传统节日、校园节日、校园活动为契机,定期开展节日主题课,探索主题明确、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拓展德育渠道,实现“继承传统”与“大胆创新”并举,引导学生不断实践,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1.读书节
学校以创建“书香校园”为宗旨,开展读书节展示课程。常态化开展“每日悦读”“亲子共读”等系列读书活动,举行“经典诵读”“好书推荐”“名人故事”“诗词大会”等赛事,举办“图书置换大集”“彩绘脸谱”等主题盛会,引领学生热爱读书,懂得读书,享受读书。
2.艺术节
学校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为宗旨,开展艺术节展示课程。坚持“四个一”,即每天开展一次班班有歌声和校园集体舞活动,每周完成一部经典作品赏析,每学期举办一次小型的才艺展演、展示活动,每年度举办一次全校学生参与的艺术节。同时,举行合唱、舞蹈、器乐、朗诵、校本剧等艺术类比赛,比赛内容与特长展示相结合,打造特色,展示学生风采。
3.科技节与环保节
学校结合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开展科技节、环保节实践课程。在评选“光盘之星”和“垃圾分类监督员”的基础上,举办“华容道”“孔明锁”“百变魔方”“扑克牌搭高塔”“纸有多长”“手掷纸飞机”“环保小制作”等科技比赛,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项目,又有考验学生能力的挑战项目,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4.体育节
学校以发扬拼搏精神为目标,开展体育节实践课程,坚持每天落实“阳光锻炼一小时”,落实体艺“2+1”工程,指导学生每天锻炼,完成广播操、武术操、花样绳操,并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足球、篮球、排球等特色活动。学校定期举行竞技运动会、趣味运动会、长跑比赛、跳绳达标(挑战)赛、“校长杯”足球(篮球)赛等系列赛事,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5.劳动节
学校以校内劳动教育、家庭生活教育、社区义工活动为抓手,开展劳动节体验课程,分年段实施,低年级“生活自理我可以”,中年级“家务劳动我能行”,高年级“美味佳肴我来秀”。此外,在五六年级开展“劳动种植”体验活动,利用学校资源在种植区进行种植体验;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实行校内劳动、社会实践、家庭劳动多元教育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此外,学校利用中华传统节日,开展以节日渊源、精神内涵、文化习俗等为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赛诗会、包粽子、制作彩泥月饼等活动;师生共同进行传统文化宣讲活动,以介绍节气习俗、制作节气书签、手绘诗词配画等形式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参与非遗传承,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学校还结合“教师节”“儿童节”等节日,地球日、国家安全教育日等主题日,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实学生的校园生活,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红色基因实践课
学校借助升旗仪式、红领巾广播、班队会等活动载体,开展主题教育、仪式教育,精心设计红歌赏析、展演比赛、讲革命故事、学英烈事迹、读党史书籍等活动,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積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使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三、阅读课程:培养阅读习惯,贯穿育人核心点
学校以建设“书香校园”、培养“知读写——行增智慧”的学生为目的,以“四新”为途径开展特色校本课程,全方位为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创造条件。
(一)建立阅读课程新体系
一是设计课程总目标,分年段、分课型确定分目标,贯穿整个学段;二是整合单元教学课时,实施“经典诵读课”,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经典阅读”内容;三是编写教学指导方案,实施“名著导读课”,引领“经典阅读”过程;四是建立评价机制,编制“阅读汇”成长手册,使学生养成“经典阅读”习惯。
(二)增加阅读课程新内容
一是整本书阅读。学校以年级为单位,结合教材推荐书目,每学期确定“八本必读书”,学校统一采购,学生循环使用,延伸教科书体系。二是国学诵读。坚持每周开展一节“国学诵读”必修校本课,精选国学经典编制校本教材,以古诗词为主,纳入名篇佳句,每个年段分别以 “习礼”“孝亲”“感恩”“治学”“立志”“明德”为主题,体现德智双修。三是诗歌赏读。贴近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编制诗歌赏析读本,在赏读的基础上自创自编,引导学生感受诗风诗韵。四是绘本阅读。精选优秀儿童绘本,通过“读、讲、绘、演、创”的形式,培育儿童综合素养。
(三)拓展阅读课程新领域
音乐、美术学科分别建立“百首名曲”“百幅名画”资源库,开创“用耳朵阅读”“用心灵感受”综合立体的阅读模式,通过艺术鉴赏课培育学生的艺术素养;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与美术课相结合,开发“曼陀罗绘画”融合课,引导学生缓解情绪,放松心情。
(四)创设阅读课程新环境
1.“硬”环境
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兴趣爱好,在走廊图书架上分别摆放不同类型的书刊。一楼以绘本、拼音读物为主;二楼以童话、诗歌读物为主;三楼以名著、文集等文学类作品为主;四楼以自然、社科类读物为主。定期更新,供学生自由选读。浓郁的书香氛围让图书真正“动起来”,让孩子阅读的心“钻进来”,让育人途径“活起来”,让书香特色“亮起来”。
2.“软”环境
学校全面培养“知学习”的读书型教师,定期开展教师读书活动,创新读书成果汇报形式。开展“教师同读一本书”活动,采用主题分享、竞猜答题、诵读选段、名篇赏析等形式交流汇报,让“悦读”的方式 “富”起来;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教师主持“读书分享会”,学生打破班级、年级界限自主申报,让学生的参与性“强”起来;借助“书香教师”“最美教师”等评选活动,搭建教师成长平台,让教师的文化底蕴“深下去”,育人涵养“高起来”。
从拓展“阅读”范畴,建立“大读书观”,到挖掘“阅读”功能,实现潜力发展观;从移植“阅读”载体,到走向“全课程观”,一系列举措真正让阅读滋养每位师生。
四、环境课程:浸润文化元素,拓展育人辐射点
学校打造校级、班级德育课程品牌,推进文化育人。围绕办学理念和基本框架,结合教学楼结构特点,规划、设计、建造了楼层文化,做到一层一主题、一层一亮点,充分展现校园文化的特点。
各班级依据班风形成班级文化,开展班级文化解读与践行活动,实现“一班一品”。各班展示阵地丰富,环境布置实现“‘五有+‘一特色”,即有墙报、有图书角、有植物角、有点赞台、有防疫专区和班级特色手工作品展,形成一班一特色;班级精神文化氛围浓厚,学生参与制订班风、班训,人人知晓,人人践行;利用“足迹”手册,班级开展“日积累—周展示—月评价”活动,时间、内容、形式“三统一”。如此,使学生浸润在德育文化中,在不断的积累和反思中体验、成长、收获。
五、课程支持:注入团队元素,聚焦育人合力点
为使特色德育课程落地生根,加大课程思政的教育力度,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书记、德育主任、班主任为主要成员,全校其他教师共同参与的德育课程育人团队,围绕“一个核心”(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两个合力”(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全校师生的合力)、“三个联系”(家校联系、学校与社区联系、班主任与科任教师联系)的总体工作思路,形成了人人是德育课程设计者、实施者的良好育人氛围。
(一)教师投入德育工作,努力成为“双师”
教师全员建立育人档案,在各自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以谈心帮扶、定期反馈沟通的形式投入育人工作,担负起“育人导师”的职责,既是学生的知识导师,更是心灵导师。
(二)班主任担当德育主体,形成互助共生
班主任通过“学习交流、碰撞提升,骨干引领、助推成长,聚焦青年、专项达标,校本论坛、共话教育”的团队建设模式,开展互助成长活动,通过分层、分级、分阶段的德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专项培训管理,提高育人能力、德育践行能力和互助合作能力。
(三)家长参与德育活动,实现协作共赢
学校及教师借助“足迹”家校联系本,开展“亲子共读”“职业教育家长课堂”“教子有方”活动,以及榜样家长、榜样家庭评选等家校共育活动,积极搭建家校交流平台,培育家庭教育的沃土,吸纳家长力量作为“兼职德育教师”,承担育人工作,助推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六、课程质效:多元评价, 实现育人增长点
学校以《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为主导,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开展了“‘五知五行进步小榜样”评选活动,助推德育实践生活化、德育评价具体化、德育功能多元化。
一是设立“三级点赞机制”,班级设立点赞台,学生、教师、家长互动点赞,每周评选班级进步小榜样,分享榜样故事,鼓励学生发现亮点,学习长处;二是各年级每月评选年级进步榜样,成立“我的故事”榜样宣讲团,进行巡回宣讲,扩大影响力;三是学校组建点赞记者团,筛选典型,树立校级榜样,通过展板、校园网等媒介宣传,进一步发挥榜样的辐射作用。
学校建立了“知行合一,花香知遠”榜样奖励机制,从“知礼仪、知读写、知思考、知健体、知自理”五个方面进行评价。“五知”分别对应不同的评价内容,用五种不同颜色的花瓣作为评价工具。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征集心愿后设置不同等级的奖品,形成奖励办法。教师根据奖励办法以五色花瓣奖励学生,学生集齐五色花瓣后可以拼成“五知五行榜样花”,积攒更多花朵后可以集成“五知五行榜样花束”。榜样奖励活动成为学生最喜爱的盛典之一。每学期,学校举行颁奖典礼和礼品兑换活动。完善的奖励机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赵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