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琴协奏曲《狂想曲》之演奏探析

2022-05-30姚丹丹

百花 2022年6期
关键词:狂想曲扬琴演奏技巧

姚丹丹

摘 要:我国中央民族乐团作曲家王丹红在2011年创作的扬琴协奏曲《狂想曲》旋律轻快、动感十足,一经问世便深受扬琴演奏者与学习者的喜爱。作品具有较高的技巧难度,采用狂想曲的题材形式组织而成,体现出无拘无束的艺术魅力。扬琴协奏曲《狂想曲》将我国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和现代和声、流行音乐的元素结合起来,赋予传统民族乐器新的生命力,让听众在绚烂的技巧和独具一格的音色中充分感受浪漫的旋律。本文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音乐分析,对演奏技巧及艺术处理展开研究,以期对《狂想曲》的练习起到指导之效。

关键词:扬琴;《狂想曲》;演奏技巧

扬琴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同时也是世界性的民族乐器。据文献记载,在世界范围内的其他地方也有“扬琴家族”乐器存在,如印度的桑图尔,美国的德西玛,其发音原理、乐器外形都与中国扬琴有相似之处。扬琴最早被称为“洋琴”,相传于明末清初从古波斯传入我国沿海地区,发展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在历史的不断发展进步下,扬琴在中国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之一。扬琴的发展离不开大量演奏者、创作者的努力,在400多年的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演奏家,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扬琴作品。扬琴曲的创作类型丰富、形式多样,不同的扬琴作品体现出不同时代的审美特点。

狂想曲”一词源自希腊语rhapsodia。19世纪以来,狂想曲作为一种音乐体裁,通常指具有英雄史诗般气概和鲜明民族特色的器乐幻想曲,后来狂想曲的意思扩展为没有原始材料的器乐作品。扬琴协奏曲《狂想曲》创作于2011年,作为当代扬琴创作的代表,不论从曲调还是创作理念上都体现出当代音乐的审美特点。王丹红老师敢于突破传统扬琴音乐的固有思维,结合流行爵士乐的元素和手法,在继承传统扬琴演奏特点同时,带给大家不一样的扬琴音乐体验和感受。可以说,《狂想曲》是中国扬琴原创作品发展中里程碑式的作品,为扬琴音乐艺术范畴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给扬琴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思路。

一、扬琴协奏曲《狂想曲》的创作背景

(一)作曲家简介

《狂想曲》的创作者王丹红老师是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民族音乐青年作曲家之一,她于2004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2010年进入中央民族乐团成为驻团作曲。近年来,王丹红老师屡屡接受国内外交响乐团及民族乐团的邀请,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特别在中国民族樂器创作领域,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并多次荣获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音乐奖项,如“文华奖”、CCTV全国器乐大赛最佳原创作品奖、华乐论坛青年作曲家民族管弦乐作品金奖等。她创作的民族器乐作品内涵丰富、技法娴熟,如古筝协奏曲《如是》、扬琴协奏曲《狂想曲》、民族管弦乐《长城万里》、二胡与乐队《我的祖国》等都是当今活跃在民乐舞台的优秀之作。

(二)创作背景简介

2011年4月,青年扬琴演奏家朴文琳邀请王丹红创作一首能体现扬琴难度技巧的作品,王丹红通过大量阅读文献,从作曲的角度分析乐器,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她认为扬琴属于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击弦乐器,在我国有深厚的历史和大量的受众群体,但相比其他民族乐器如古琴、琵琶而言,其文化底蕴并没有那么深厚。扬琴的优势在于音域宽广、音色明亮、转调方便、和声音响丰富,并且能够准确演奏十二平均律的作品。基于乐器本身的特色,王丹红将西方爵士风格与中国传统乐器进行了融合创新,用狂想曲的体裁构思出一首时尚、动感、具有现代审美的作品。整首作品重在突出扬琴的演奏技巧,大量利用切分音的节奏将扬琴快速竹法演奏的颗粒性表现出来,形成了绚烂的华彩炫技乐段。[1]

二、扬琴协奏曲《狂想曲》的音乐分析

作品《狂想曲》既有绚烂的炫技部分,又有悠扬的旋律,加上狂想曲的题材形式,具有扣人心弦的听觉效果。在整首作品中,最独具特色的要数节奏的巧妙运用,作品中采用的都是较为独特的节奏型,通过混合节拍将其组合,[2]动感的节奏一下子就吸引了听众。作品采用中国传统曲式结构——多段体创作而成,全曲共五部分(图1),接下来将结合曲式结构分段对作品展开音乐分析。

作品开门见山,1-14小节由扬琴独奏的引子部分拉开序幕,将核心主题动机展示给听众,从p力度标记开始,结合动感的7/8切分节奏型,爵士乐的风格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富有动感的节奏是整首作品最难把握的要点,《狂想曲》以强烈的动感和炫技的技巧为主题,在演奏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节奏的把握。[3]从第五小节的演奏开始,对节奏型和双音的把握是演奏的重点,双手击弦的同时保证音色的颗粒性,形成一种慢慢加强的效果,至第15小节形成f的力度效果。15小节-55小节的演奏同样还是重复核心切分音型,56小节开始,使用轮音演奏三连音、五连音、六连音的音阶,此时节奏处于流线型的变化中。至77小节开始再次回到了切分音的节奏中,让作品充满新颖的同时不断的呼应主题旋律。

从88小节开始进入华彩部分,整个华彩乐段都是扬琴的独奏部分,没有任何伴奏,因此在这一乐段中更能体现出演奏的水平与对音乐的把控能力。速度从一分钟96拍开始由慢到快,随着大量十六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的演奏,到91小节快速上行的半音阶演奏下气氛带入小高峰。华彩乐段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表现形式,一般节奏自由,技巧绚烂,同时也是整首作品的点睛之处,器乐的独特性能在华彩乐段得以展现。《狂想曲》的华彩乐段自由轻灵,给予演奏者较大的自我发挥空间,在演奏的过程中,注意调整好呼吸,在连续的琶音音阶、泛音、拨弦等技巧的配合下,引导听众沉浸在音乐中。华彩乐段的自由、浪漫的音乐风格在整首作品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绚烂的华彩乐段后,音乐逐渐进入抒情的慢板部分。慢板部分以华尔兹的流线与跳跃为主要旋律,在伴奏乐器轻快的节奏烘托下,与之前的音乐呈现出对比效果,在和谐的音阶下结合扬琴的刮走技术形成了抒情的音乐风格。尽管慢板乐段在整首作品中的篇幅不长,却起到了独特的听觉效果,仿佛在热烈的夏天中吹过的一阵微风,带给听众耳目一新的感受。慢板乐段的复调音乐是作曲家精心设计的,主奏乐器扬琴和伴奏乐队互相配合、相互衬托,体现出作曲家的高超技巧。

从171小节开始,进入快板乐段,在快速的节奏下爵士乐的风格更加凸显。在演奏中,采用左手反竹突出旋律节奏型,右手正竹低音区伴奏的方式,形成一种完整的四对三的方式,在打破常规节奏重音的切分音型下,体现出别具匠心的音乐风格。整首作品发展到此,营造出了丰富的听觉效果,带给听众全新的民族器乐体验感,利用中国民族器乐演奏现代作品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在这个乐段中,还采用特别的演奏技巧来拓展扬琴的音色,例如采用反竹击弦,敲击出的声音更加圆润饱满,不容易出现杂音。通过这种演奏技巧的使用,形成了更为惊艳的演奏效果。209小节使用了两组音阶快速模进展开,至221小节处ff的强音自由延长形成了结束感,226小节重现作品的音乐主题动机,伴随着节奏的加快,音乐氛围进一步加强。

《狂想曲》的尾声在作品中占据较长篇幅,共有200多个小节,回归了主题旋律的调性。在进入尾声乐段之前,乐队间奏结束,扬琴部分的加速演奏不断地推进音乐情绪。在此时,采用的是扬琴演奏的坐音技巧,所谓坐音技巧是指保持左右手其中之一弹奏相同音位,另一只手弹奏不同音位。391小节开始,音乐出现了由扬琴主奏-与伴奏乐器协奏-扬琴主奏-与伴奏乐器协奏的重复,在不同的听觉感受中再现音乐的核心主题。470小节,扬琴采用双音重音的演奏方式,此时乐曲已经发展至结束部分,通过最后的尾声将音乐烘托到最高潮,发展至此,演奏者与听众都已经沉浸在音乐中,在旋律和氛围达到顶峰时,音乐戛然而止。

三、扬琴协奏曲《狂想曲》的演奏分析

(一)结合不同演奏技巧展示扬琴的艺术魅力

《狂想曲》作为一首当代扬琴优秀作品,将中国民族器乐与西方作曲理論进行融合,对于扬琴艺术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可以说作品有效拓展了中国民族器乐的创作方向。[4]整首作品难度较高,在演奏中需要演奏者拥有娴熟的扬琴演奏技巧,能够分析作品以及情绪,结合不同的演奏技巧来展示扬琴的艺术魅力。在作品中使用的相关技巧中,有以下几种值得演奏者关注,并多加练习。

1.快速改变竹序的演奏。扬琴演奏离不开左右手的配合,右竹法和左竹法是最基础的两种演奏方法。《狂想曲》的难度和复杂程度需要演奏者根据演奏速度来改变扬琴的竹序,这对演奏者的左右手灵活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作品107小节(谱例1)中,此处为华彩乐段,在半音阶的下行中,如果采用右手起拍,演奏中难免出现连续交叉的现象,但如果从第二拍开始使用左手起拍,则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演奏的准确度,更有利于形成流畅的旋律。

2.泛音与手指拨弦的组合运用。泛音的使用是中国乐器的一大特色,一般泛音出现在结尾处,以达到空灵、恬静的效果。如在123-125小节处(谱例2),要求泛音与手指的拨弦同时进行,出现泛音后,左手手指应当快速离开琴弦,以避免影响声音效果。

3.弹奏与滑拨的组合运用。如在132小节(谱例3)华尔兹为雏形B段旋律中,要求演奏者在交替弹奏级进上行的三十二分音符至b音,为避免音乐律动的停滞,要及时调整左手的持竹,按音级顺序与节奏拍长向下刮奏至d音,滑拨时要求音色明快流畅、生动。

4.右手正竹与左手反竹的运用。如171-178小节(谱例4),此乐段是一段轻快跳跃的双声部旋律,上声部主旋律用反竹演奏,强调切分节奏的韵律,下声部则用正竹演奏固定低音。左手演奏旋律高音时要求呈现明亮动听、干净清脆的反竹音色,而右手正竹演奏固定低音时要求音色平稳浑厚。

(二)准确把握节奏节拍凸显爵士音乐特点

扬琴协奏曲《狂想曲》是一首结构开放,主题与段落较多的音乐作品,整首作品以多形态的组合节奏型为动机展开主题写作,采用爵士音乐的基本曲调风格为特点,旋律具有独特的律动性、时尚性、色彩性。作品除了较高难度的技巧,复杂多变的节奏特点更让人记忆深刻,进一步让人们发现了扬琴的可塑性。作曲家通过分析扬琴的乐器特点,最大限度地将扬琴的颗粒性演奏音色效果凸显出来,充分将爵士音乐的元素展示给听众。作曲家凭借音乐节奏的碰撞及主题节奏的分裂与拓展强化音乐的立体感,为东方民族音乐的现代化及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作曲家一开始就采用快速切分作为动机节奏型,编排八分音符+切分音+十六分音符节奏组合,产生一股强大的、不可遏止的冲力,伴随音区的变化和音量的扩张,节奏组合换位为十六分音符+切分音+八分音符或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切分音等,为的就是打破原有的律动,使摇摆感贯穿全曲。在演奏的过程中,需要演奏者能够准确地把握节奏节拍,在不断打破节奏规律的律动下演奏作品。

(三)善于分析勤于总结,形成个人演奏心得

《狂想曲》是一首较高难度的作品,其难度不仅仅在于扬琴独奏的技巧,更在于对整体音乐风格的把握和同伴奏的密切配合。作为一名专业扬琴演奏者与教学者,在作品的练习与演奏时,都需要用心分析作品,善于分析、勤于总结。从拿到一首作品开始,首先应该先去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与意义,通过前期的案头工作,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对接下来的练习做到心里有底。《狂想曲》这首作品相对于传统的扬琴作品,其演奏难点包括贯穿全程的切分型节奏、演奏技法的运用、旋律进行中的把握和乐队配合等,这都需要在日常的练习中不断加强对基本功的训练,加强演奏技巧的把握。

四、结 语

扬琴协奏曲《狂想曲》在音乐创作上结合了传统扬琴演奏技巧和西方爵士音乐风格,体现出音乐风格的多样性,通过融入核心音乐要素、爵士乐的音调节拍、大量的现代化音乐演奏类型为作品注入新时期的血液,赋予其现代化的生命力。可以说《协奏曲》是我国现代音乐风格中充分结合西方国家音乐元素的创新型代表作品,为当代扬琴曲目的创作提供了参考。[5]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民乐人的努力,期待扬琴艺术能在作曲家、演奏者、研究者的努力下,能以创新性与开拓性的全新思维发展格局,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同时实现民族音乐的国际化发展。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 宋冰.扬琴协奏曲《狂想曲》的本体分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7,36(1):111-115.

[2] 刘音璇.点线相间丝丝入扣——扬琴协奏曲《狂想曲》的技法处理及表现特征[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8(4):81-90.

[3] 曾珠亚岚.扬琴作品《狂想曲》的音乐分析及演奏表现探讨[J].北方音乐,2019,39(20):72-73.

[4] 宋冰.从《狂想曲》看当代原创扬琴音乐的新动向[J].艺术教育,2016(7).

[5] 武迪.浅析扬琴演奏技巧的流变[J].北方音乐,2018,38(12):54-55.

猜你喜欢

狂想曲扬琴演奏技巧
应用于合重奏的扬琴音域介绍
空降战车狂想曲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罗罗布的狂想曲
小狗狂想曲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扬琴的传入与流变探析
浅谈低音提琴在演奏中的技巧问题
浅谈二胡传统作品与移植作品演奏技巧的特点及异同
秋日狂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