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创融合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高职学历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2022-05-30张恩广谢丽娜王开香
张恩广 谢丽娜 王开香
[摘要]当前,新型职业农民专创融合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乡村产业升级与专业结构调整对接不紧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存在割裂与脱节;“双创”教师实践技能不足,专创融合教师队伍匮乏;专创融合教育的教学评价方式亟须创新。据此,文章提出涉农高职院校新型职业农民专创融合教育改革路径:聚焦乡村产业创新,优化涉农专业群结构;细分培养对象,构建“四阶段”模块化课程体系;搭建创新创业“临床性”平台,打造多方协同的乡村分院;深化教师“双园”交替实践机制,打造专创融合的師资队伍;多方联动,建立终身账户。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涉农高职;专创融合;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张恩广(1982- ),男,山东单县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谢丽娜(1986- ),女,重庆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王开香(1987- ),女,山东青岛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讲师,硕士。(重庆 40415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重庆市农业经理人社会涵养研究”(项目编号:KJQN202103502)、重庆市教委2020年科技课题“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型经营主体协同发展机制研究”(项目编号:KJQN202003508)和2020年重庆市教委规划课题“新媒体聚焦治理能力: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三治结合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SKDJ03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3-0070-06
随着深入推进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经济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农村创新创业日益成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战场”。在此背景下,培育农村创新创业人才意义重大。培育创新创业型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农村创新创业的“领头雁”,着力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增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创新创业本领,将农村创新创业事业推向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2017年,《“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指出,“支持涉农职业院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面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村基层干部、返乡下乡涉农创业者、农村信息员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等,采取农学结合、弹性学制、送教下乡等形式开展农民中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创新精神、经营能力和示范带动作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有效提高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综合素质和学历水平”①。自2019年国家启动高职百万扩招以来,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被正式纳入高职教育范畴,农业农村部联合教育部出台多项举措,制定了《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关于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的意见》,到2025年将有100万高素质农民接受高职学历教育。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不断深入,数字创新驱动正成为乡村产业发展常态,乡村创新创业逐渐进入大众视野,这势必要求新型职业农民高职学历教育更加关注创新创业教育。
近年来,诸学者围绕高职在校生专创融合教育的研究颇多,关注新型职业农民专创融合教育的研究则比较少。如何围绕新型职业农民高职学历教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期适应时代发展,助力乡村产业兴旺,成为全面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本文聚焦新型职业农民高职学历教育全过程,将“双创”教育深度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开展农业全产业链培育,重塑农业教育生态链,构建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乡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案例。
一、面向新型职业农民开展专创融合教育是实然要求
1.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新型职业农民高职学历教育是适应农村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明确指出,到2025年,培育100万名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带动1500万返乡入乡人员创业。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的重要组织部分,具备典型理性人特征,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富有创造性思维,充满创业激情,是赋能乡村产业并带动村民增收的带头人。目前,虽然新型职业农民“双创”教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整体培育质量相对较低,农村创新创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仍明显不足。因此,在新型职业农民高职学历教育过程中,需要提高其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其创业本领,使其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创业者。
2.乡村产业兴旺创新发展的应然之路。产业振兴是全面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随着新技术、新商业、新业态不断向农业融合渗透,对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跨界配置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深度交叉融合,不断推进传统农业向“接二连三”产业链延伸,撬动“三产”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搭建新平台新载体,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拓展乡村价值新空间。深入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优化配置城乡产业资源,延伸融合农业产业链,聚焦乡村优势资源,挖掘乡村新功能价值,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提升乡村产业的层次水平,这是“新三农”发展之路。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乡村产业全面振兴的中坚力量,这对其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涉农高职院校构建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以期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创造力。
3.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一,从涉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角度看,与“双创”教育深度融合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的主体,经历市场洗涤后,或多或少拥有创新创业经验,因此涉农高职院校仅仅开设“双创”基础课程是无法满足新型职业农民诉求的。培养高质量的新型职业农民必须要有高水平的专业群,高水平的专业群必须以专创融合、校企合作的高质量为支撑,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农村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第二,从创新创业教育角度看,专创融合教育是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发展应遵循的制度安排。涉农高职的专业教育核心是让学生掌握一门农业技能或技术,而“双创”教育的关键是掌握创新创业规律,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创造力。专创融合教育是将专业教育所掌握技术打造的产品或服务,通过“双创”教育转化为商业化的产品或服务,这种教育方式符合当下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目的。
二、新型职业农民专创融合教育的实施困境
1.乡村产业升级与专业结构调整对接不紧密。专业对接产业的目的是人才培养。纵观涉农高职院校专业发展,许多涉农专业建设滞后于乡村产业新需求,对乡村产业创新创业需求认知不到位,导致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过分重视涉农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缺少工匠精神、跨界思维、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等要素的考量。长期以来,多数涉农高职院校还停留在传统的专业建设逻辑上,对区域农业产业链集群发展关注不够,与涉农经济组织合作的深度和宽度不够,又受自身资源条件限制,不能及时与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同步调整专业结构和課程体系,导致部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与涉农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组群建设衔接不到位。
2.“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存在割裂与脱节。目前,涉农高职院校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双创”教育认识存在不足,缺少对创新创业课的整体规划,仅仅将“双创”教育作为通识必修课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忽视了与专业教育的系统性融合,导致“双创”教育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与专业教学活动割裂,无法凸显其价值。例如,《创业教育的创新观察(2017创业教育报告)》显示,高校将创新创业课纳入全校通识必修课占比达74%,但开设专创融合的创业课仅为12.6%,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存在脱节。
另外,部分涉农高职院校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双创”实践教育的关注度不够,尚未搭建有效的乡村“双创”实践平台,没有将“双创”实践教学活动纳入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中,导致“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实践教学上的割裂。
3.“双创”教师实践技能不足,专创融合教师队伍匮乏。多数涉农高职院校尚未形成“理实”结合、分工明确、实践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正规军”队伍,大部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由校内的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教师、教辅人员等担任,他们对自我的角色定位模糊,缺乏“双创”实战经历,专业胜任力不强,通常表现为强理论、轻实践,容易使“双创”教育局限于“纸上谈兵”。
另外,近年来,涉农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萎缩明显,涉农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明显滞后。专业课教师对“双创”理念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忽略专业教育过程中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养成,导致专创融合的专业教师队伍极其匮乏。
4.专创融合教育的教学评价方式亟须创新。大部分涉农高职院校墨守成规,在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过程中,尚未分类考量新型职业农民的知识、技能、能力,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造成新型职业农民过度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降低了学习动力,同时也造成学校教学资源浪费。
新型职业农民不同于全日制在校生,他们拥有一定的培训经历,获得了一定的非学历证书,如农业部门认定的初级、中级和高级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资格证书,以及高素质农民(农业经理人)培训合格证书等。
大部分涉农高职院校尚未建立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支持新型职业农民个性化学习的制度体系,并未把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培训教育的资历成果纳入学历教育考评范畴,没有搭建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资历成果(包含SYB、GYB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转换的“立交桥”。
三、涉农高职院校新型职业农民专创融合教育改革路径
1.聚焦乡村产业创新,优化涉农专业群结构。涉农高职院校深化专创融合既是适应农业产业现代化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的活力发展,又是深化农业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举措的结果,更是发挥涉农高职院校服务乡村产业创新创业发展的能动作用的深刻体现。
第一,涉农高职院校应主动把握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的特点,认真梳理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政策等,明确地方农业产业定位和乡村创新创业基本面,为专业配置优化和专创融合提供基本遵循,以农业产业链为主线,以新型职业农民“双创”教育为突破点,优化扩招专业群结构,提高专业群适配度。第二,涉农高职院校应加大调研力度,充分运用人物画像技术,掌握不同类型新型职业农民特点,瞄准新型职业农民内在诉求,分类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参考职业技能鉴定中初级、中级、高级新型职业农民能力要求,分层设计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例如,《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明确指出,围绕生态畜牧业,着力打造生猪和草食牲畜产业链,以及推进畜牧产品加工和副产物科技创新,畜产品加工率达到6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大于80%。这要求重庆涉农高职院校主动围绕生猪和草食牲畜产业链,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重塑各专业内在关系,整合校内专业资源,将畜牧兽医、畜牧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等相关专业按照畜牧产业链逻辑组群,实现畜牧业创新需求与培养目标深度融合,真正培养在畜牧产业链上的创新创业型职业农民。
2.细分培养对象,构建“四阶段”模块化课程体系。从现代管理学角度看,新型职业农民属于创业群体,具有企业家创业精神。彼得·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指出,创业精神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双创”教育需深度融入专业教育中去,才能真正实现新型职业农民高职学历教育需求,专创融合为新型职业农民“双创”教育提供重要途径。为适应不同层次的新型职业农民高职学历教育需求,以专创融合为突破点,按照初级、中级、高级新型职业农民的素养要求,跨专业交叉融合,重组教学资源,构建“四阶段”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培养不仅具备农业生产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同时具备较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高素质农民(如图1所示)。
第一,构建专业群专创融合的基础课,使学生掌握满足农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为学生后续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以及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明确培养“学农、爱农、为农”人才的目标,将“大国三农”思政课程、创新创业理论课融入专业基础知识教育中,注重问题导向,旨在进行创新创业意识启蒙教育,激发创新创业的思维、潜能和技法,提升“双创”素质。第二,构建专业群专创融合的实践课,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群技能课中。根据具体专业课程,明确具体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开发相应的“双创”能力训练项目,以农业生产技术为切入点,围绕农产品或农业项目,按照创业实战路径,如团队组建、产品设计、成本核算、融资投资、市场营销等组织教学活动,并充分运用涉农经济组织仿真软件或创新创业电子沙盘进行项目推演,旨在锻炼新型职业农民的创新创业策划能力和运营能力。第三,创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分模块开展真项目实战。“政校企村”四方联动,打造学校乡村分院,分农林技术、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农业工程、乡村旅游等模块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例如,重庆市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重点发展生猪和草食牲畜产业,这就要求涉农高职院校在专业模块设置上重点突出畜牧养殖。因此,高职院校应以农民创业园(农业科技园)等为“双创”实战平台,开展畜牧养殖项目分析,策划、路演等实战训练,历练新型职业农民规划项目、设计项目的专业能力。第四,构建专创融合的经营管理课程体系,重点设置创业指导、品牌创建、市场营销、投资融资、质量安全、财务管理、电商运营、领导艺术等相应模块,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同时,在新型职业农民“双创”教育方面,深度推动课程改革,充分设置创业实践与产业融合课程模块,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创业需求。
3.搭建创新创业“临床性”平台,打造多方协同的乡村分院。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切实以个体职业成长为核心进行分类培养,以期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诉求。
具体来说,第一,摸清群体特征,精准分类培养。精准分类培养的前提,需要调查区域范围内的农业发展情况,摸清新型职业农民的学历水平、技能水平、工作情况和学历诉求等,进行人物画像和分层分类,分类优化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计教学模式,灵活安排教学活动。第二,搭建创新创业“临床性”平台,打造乡村分院。新型职业农民分布在不同区域,农事活动与教学活动在时空上存在明显交叉,学习者学习的机会成本较高。为破解这一难题,“政校园村”四方协同联动,政府提供政策资源和信息资源,涉农高职院校依托农民创业园(农业科技园)打造乡村分院平台,实施“园区创业实战”“田间创业实践”“村社创业咨询”等教学模式,开展灵活的专创融合的专业实践活动,实现创业帮扶到村舍、技术帮扶到产业、教学帮扶到农民的目的。第三,依托乡村分院,开展数字化教学,为新型职业农民个性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可能。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发专创融合课数字资源包,以期整合MOOC、“云上智农”等线上学习平台教学资源,实现数字教学资源与农民个性化学习无缝衔接。
4.深化教师“双园”交替实践机制,打造专创融合的师资队伍。加强专创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新型职业农民“双创”教育落地生根的保障。
第一,依托农民创业园(农业科技园)和学校校园进行专创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以农业项目(创业项目)为载体,开展农业全产业链轮岗实践,提升教师解决农民创新创业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跨院校、跨行业重组专创融合的智力资源。打破传统学校二级院系人事管理建制,跨二级学院重组专创融合的师资队伍。按照专创融合课程体系,打造“理论教师、实践技师、创业导师”的“三导师”融合的师资队伍,同时也要充实职业素养、经济管理、质量安全、财务管理、风险控制、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师资。第三,进行顶层制度设计,加快推进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外引”和“内培”方式打造专创融合的师资队伍。全面落实高校人才聘用自主权,用活学校人事制度,充分挖掘农村各类“土专家”“禽秀才”“乡创客”以及农业科研部门或协会的专家,组建由学校教师、行业专家和乡土人才组成的专创融合的师资队伍。第四,建立健全“双园”交替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内生、创业园助力的“双培”模式。首先,在农民创业园(农业科技园)建立园区教师工作站,由学校教师担任首席专家,以科研项目或技术服务为依托,开展科技攻关或流程优化,让学校教师真实了解农民创业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其次,在学校建立企业导师工作站,实行“企业+高校”双导师培养制度。由农民创业园(农业科技园)的企业家和高校创新创业专家共同领衔,指导学校教师孵化创新创业项目,以及开发专创融合的课程,以此构建“双园”培养专创融合的教师流动机制。
5.多方联动,建立终身账户。管理与评价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第一,跨部门互认累积培训成果,建立学分累积制度。在国家资历证书框架下,涉农高职院校与省级涉农部门、人社部门协同联动,出台《学分置换认定办法》,建立新型职业农民个人终身学习成果账户和学分累计制度,主动与涉农部门的“云上智农”在线平台、农业教育培训信息系统、职业技能培训信息管理系统以及人社部门(就业部门)的新职业培训、技能培训等平台对接和联动,建立健全评价方式,构建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教育学分转换互认机制,用好1+X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建立跨部门组织学历认定机制。第二,专创融合是涉农职业院校开展“双创”教育的有效路径,专创融合的课程模块化是解决新型职业农民碎片化学习的主要方式。新型职业农民根据自身素质和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专业模块课程,累积获得学分和学习成果,完成相应学历教育学分认定。学校教务部门放宽学生修业年限,采取“全程分模块、一站式考核”方式,修完学校学分可申毕业。第三,涉农高职院校与涉农部门、人社部门以及省级、市级农业推广学校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联席会制度,并跨部门、跨区域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和非学历成果认定委员会,科学制订分层分类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人才方案,切实做到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能力等值兑换,提高教学评价水平。
综上所述,专创融合教育是服务乡村振兴,开展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也是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可能。
[注释]
①农业部.“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Z].2017-01-09.
[参考文献]
[1]井西曉.转换与发展: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化路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1(7):61-66.
[2]刘家富,余志刚,崔宁波.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能力探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9(2):16-23.
[3]张弛,赵良伟,李蔚佳.高职院校专创融合的多元价值、实施困境与模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1(9):50-56.
[4]仇志海.“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讨[J].教育与职业,2021(8):92-95.
[5]张宁.“互联网+”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1(9):83-85.
[6]刘义兵,朱胜晖,刘达.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民教育政策的演进与经验[J].中国农村观察,2021(4):18-31.
[7]张恩广,王开香,刘晓亮.百万扩招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改革[J].教育与职业,2021(16):79-84.
[8]陈强.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及推进策略——以新商科专业群为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2019(11):73-76.
[9]韦卫,申磊,车双龙.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定位、现实挑战与责任担当[J].当代职业教育,2021(6):27-35.
[10]祁占勇,王晓利.农村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现实困顿与实践路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126-136.
[11]张嘉程.乡村振兴经济大发展背景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教学运行机制探索[J].质量与市场,2021(15):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