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地方文化教学
2022-05-30吴吉忠
吴吉忠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中华文化热”现象的持续升温,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教学愈发受到学界的重视,而地方文化教学目前还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从地方文化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关系、安塞腰鼓及其文化内涵以及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安塞腰鼓教学等三方面进行阐述,对具有浓郁的陕北特色的安塞腰鼓和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地方文化教学进行了认真研究,旨在为地方文化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地方文化 安塞腰鼓
文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文化教学所占比重,特別是中高级汉语教学[1]。从目前汉语教学现状来看,以太极、书法、武术、剪纸等为代表的主流性文化的教学是文化教学的最主要部分。虽然这类文化虽然很有代表性,但并不能真实全面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此背景之下,探究具有典型地域色彩的地方文化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汉语国际教育中引入地方文化的重要性
关于文化的定义,英国文化学家泰勒认为,所谓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2]。
所谓地方文化,从广义上说,是某一地区在其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与当地环境相融合体现当地特色的一种文化[3]。地方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与文化是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关系,地方文化主要包括饮食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间建筑等方面。不同地方的地方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既有共性,同样也存在着很多差异,中华文化就是由许多复杂个体即地方文化构成的有机整体。
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同样也是我们汉语国际教育的珍贵素材,将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引入到汉语国际教育中来,无论是对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是对中华文化和地方文化走出去都有重要意义。
二.安塞腰鼓及其文化内涵
近年来,由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中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逐渐显现。陕西是古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陆上的起点,同时是中华文化重要发源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
安塞腰鼓,是流行于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深受陕北地区人民群众喜爱,被誉为“天下第一鼓”。安塞也是中国的“腰鼓之乡”。
安塞腰鼓是一种集体舞蹈和体育活动,表演气势磅礴、动作豪放狂野、舞姿潇洒刚劲、气势雄浑震撼,是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民间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1.安塞腰鼓的起源及发展
安塞腰鼓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古代社会作战时的战鼓,具有传递信号、鼓舞士气、震慑敌人的作用,同时也有欢庆胜利的作用,在军队文艺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安塞位于陕北地区,自古就是北部边疆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交融触碰之地,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汉民族抵御北部少数民族重要战场,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随着国家统一、民族融合,腰鼓逐渐发展为一种民间文化娱乐活动,是人们庆祝丰收和重大节日的重要形式。
延安革命时期是安塞腰鼓发展演变和兴盛时期。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开展新秧歌运动,安塞腰鼓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得到快速发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后,亿万边区人民群众扭起腰鼓欢庆胜利,喜迎新中国到来,因而安塞腰鼓又被誉为“胜利腰鼓”、“解放腰鼓”。新中国建立后,安塞腰鼓多次赴京参加文艺汇演和汇报演出,欢快热烈的安塞腰鼓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
改革开放后安塞腰鼓进入繁荣期,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安塞腰鼓的传承发展,目前安塞腰鼓在安塞区以及陕北地区普及率都比较高。2012年至今安塞政府已成功举办6届“安塞腰鼓教练员培训班”,共有300多人取得了安塞腰鼓教练员资格[4]。长期举办安塞腰鼓教练员培训班有利于提高教练员技术水平,为安塞腰鼓的传承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近年来,这些取得教练员资格的传承人深入学校、社区、企业教授安塞腰鼓,提高了安塞腰鼓的普及率。目前,安塞腰鼓已走入了安塞区各个街道办及社区文化活动中,不少社区成立了专门的腰鼓队,各腰鼓队之间也经常进行切磋交流。安塞各中小学也开展了腰鼓进校园活动,安塞腰鼓课开课率在安塞区中小学学校已经达到百分之百,每个学校也组建了自己的腰鼓队,全区中小学生中60%以上的学生都会打腰鼓[5]。
2.安塞腰鼓的形式类别
安塞腰鼓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舞蹈、武术、体操等形式,从而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魅力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在表演形式上,安塞腰鼓根据不同要求大致可从打法和表演形式两方面来分类。
从打法上来看,安塞腰鼓可分为文鼓和武鼓两种形式。文鼓动作幅度较小,以扭为主,扭中伴舞,舞中含扭,主要通过人物表情展现人物内心喜悦欢快的情感,感染力极强。武鼓则动作幅度较大,以打踢为主,重打轻扭,动作刚劲有力、豪迈奔放、铿锵有力、威猛刚烈。
从表演形式来看,又可分为场地鼓、行进鼓、舞台鼓、山地鼓[6]。场地鼓,又叫广场鼓,它有固定的表演场地。这种表演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变。表演前,腰鼓手根据表演人数选择所需场地大小,然后通过“踢场子”准备表演场地。所谓踢场子,即表演者围绕场地踢打,将场内观众逼出场外。舞台腰鼓由场地鼓演变而来,是少数鼓手在舞台上进行集中表演的形式。舞台鼓表演人数根据舞台大小大约8到12人,表演时间较短。在表演编排上,相较于场地鼓,舞台鼓更注重立体效果展现。表演方法二者也有所不同,广场鼓的表演节奏是渐进式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往往在表演快结束时达到高潮,而舞台鼓由于是短时间、集中性的表演,因此一般是以高潮开场,高低相间进行。行进鼓,又叫路鼓、过街鼓,是在腰鼓队伍行进过程中进行的表演,动作简单明快,以“缠腰鼓”、“十字步”等常见。在队伍行进过程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短时间的场地鼓表演,如二人交叉、四人交叉、天女散花等。山地鼓,是以黄土坡为表演场地,人数众多,场面气势恢宏,展现陕北汉子粗犷豪放的性格。
3.安塞腰鼓的文化内涵
从安塞腰鼓两千多年发展演变中可以发现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艺术形式的丰富性、与时俱进的时代性等特点。
首先,鲜明的地域性。安塞腰鼓起源于陕北,发展于陕北,繁荣于陕北,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安塞腰鼓是陕北地区地方文化的代表,展现了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是陕北地区人们精神生活的生动体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特色,展现了陕北人民倔强、豪放的性格和淳朴的民风。正是由于其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安塞腰鼓具有扎实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活的大众的文化。同时,安塞腰鼓中的服饰、鼓乐也具有浓郁的陕北特色。腰鼓手头上扎白羊毛巾正是陕北人民劳动时的基本装束。腰鼓服上的图案与陕北剪纸内容一样,展现了陕北人民劳动场景和图腾信仰。
其次,艺术形式的丰富性。安塞腰鼓是一种艺术欣赏性极强的文化艺术,不仅融合了音乐、舞蹈、体操、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还拥有多样的表演艺术形式、丰富表演类型。从打法上可分为文鼓和武鼓,从表演形式上又可分为场地鼓、行进鼓、舞台鼓、山地鼓。安塞腰鼓的这种极强的场地适应性,也展现了陕北人民丰富的创造性和无穷的智慧。
第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安塞腰鼓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之所以能流传到现在仍充满活力且迎来的新时代发展的新高潮,与其与时俱进的品质密不可分。从起源于战争,到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融合,再到延安时期文艺改造与红色革命文化相吸纳和改革开放后适应旅游和演出需要而进行改进,安塞腰鼓表演形式日益豐富,不仅走向了全中国,更让国际社会看到了它。
三.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安塞腰鼓教学
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进行安塞腰鼓教学是进行安塞腰鼓传播的一种新方式,笔者根据安塞腰鼓的特点及文化教学的要求提出了一些具有现实意义教学原则及可行性的教学建议。
1.安塞腰鼓教学原则
地方文化教学是文化教学的一部分,因此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进行安塞腰鼓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遵循文化教学的原则。同时地方文化具有特殊性,也要参考国内安塞腰鼓培训的特点和要求,这样才能保证安塞腰鼓教学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目标。
首先,要贯彻阶段性原则。文化的介绍是汉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学习要与学习者的语言水平相符合。要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要“适度”,针对学习者不同的不同学习水平,合理安排理论性知识教学和技能学习。在进行安塞腰鼓教学时,对于初级水平学习者,应以体验教学为主,教授安塞腰鼓动作,随着学习者水平的提高加大理论性知识学习。根据学习者汉语水平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有利于使语言和文化相协调,有利于学习者对陕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要坚持趣味性原则。地方文化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地方文化内容和当地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增强地方文化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对地方文化知识兴趣,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拓宽学生的汉语知识储备。安塞腰鼓教学同样应贯彻趣味性原则,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第三,要坚持课堂教学与学生体验相结合原则。安塞腰鼓教学与一般的地方文化教学相比,其语言要素比重较小,因此在安塞腰鼓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重视学生体验学习。
2.安塞腰鼓教学实践
文化教学的作用是将文化内涵揭示出来,由于安塞腰鼓是一种表演活动,属于中华才艺教学,实践性较一般的地方文化教学要强,因此在以安塞腰鼓为代表进行地方文化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应与一般的地方文化教学有所差别[7]。文化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语言教学服务,但安塞腰鼓教学不涉及陕北话教学,因此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安塞腰鼓表演动作教学。基于以上各方面因素的分析,笔者从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角度对安塞腰鼓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对安塞腰鼓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虽然动作教学是安塞腰鼓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但进行系统性的知识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举足轻重的。让学生对安塞腰鼓的历史、动作名称、服饰、音乐及文化内涵等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要让他们更深刻的认识安塞腰鼓所展现的陕北文化。
在进行文化因素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可以根据学习者语言水平和其他因素,合理选择利用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方法进行详细讲解,同时也可以采用知识竞猜等课堂活动巩固学习者对安塞腰鼓的认识。
其次,进行体验教学。当地人常用“五劲”,即能劲、狠劲、蛮劲、虎劲、猛劲,来描述安塞腰鼓表演的欢快激烈、粗犷豪放。能劲,表示安塞腰鼓表演于需要一定的技巧,需要讲究动作与表情的配合;狠劲,表示安塞腰鼓表演动作铿锵有力,摄人心魄;蛮劲,表示踢腿动作;猛劲,表示转身动作快速;虎劲,表示跳跃时虎虎生威。
安塞腰鼓实际动作教学主要包括前期简单动作教学、动作与腰鼓手表情结合和后期表演动作编排练习三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对动作掌握和掌握程度等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安排。
第三,组织安排安塞腰鼓进校园活动和赴文化区参观教学加强交流学习。组织安排安塞腰鼓进校园活动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对安塞腰鼓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和感受。赴文化区参观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全方位了解当地的语言、饮食、风土人情则更有利于留学生更好地认识安塞腰鼓的奔放和陕北人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与性格。
由于地域等因素限制,这一举措比较适合国内特别是陕西省内留学生教育,其他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通过文化交流节等活动联系组织安塞腰鼓队参加交流。而对于海外汉语学习者来说,这种机会则比较少,因此各孔子学院也可与国内的腰鼓队联系,在他们出访当地国家时尽可能安排。
3.安塞腰鼓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及应对
尽管在丰富文化教学题材与内容、使中华文化教学多样化等方面,以安塞腰鼓教学为代表的地方文化教学有着重要意义,但要想顺利推进地方文化教学仍面临不少问题。
一方面,相较于太极、书法等传播情况较好的中华文化,地方文化由于其有着独特的地域性,虽然对外传播前景很好,但目前看来受众较少,软硬件设施都严重不足,最为重要的是专业性人才严重不足,这是制约地方文化海外传播的关键因素。
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文化走出去的时间并不长,外国民众对这类文化并不了解。虽然现在地方政府支持当地的文化积极走出去进行文化交流,但因为起步较晚,影响力仍然不足。
从安塞腰鼓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可以看出这主要是地方文化传播现状的反映,因此,要真正解决安塞腰鼓教学中师资及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等国家戰略和与其他国家建立的文化方面的友好合作关系进行文化交流,加快推动地方文化海外传播,提高地方文化的海外影响力。同时,要加强地方文化人才培养。以安塞腰鼓为例,举办腰鼓培训班不仅可以培养出专业人才,还可以引导普通民众学习腰鼓,扩大群众基础,促进安塞腰鼓的可持续发展。
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进行地方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与鼓励,更需要更多的热爱汉语教学事业、热爱地方文化的汉语教师们加强学习,提高自身能力素质。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存在同质化现象,长此以往将让外国人形成刻板印象,即中华文化只有这些,这不利于新时代下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华文化。因此将地方文化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探索其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新模式,不仅有利于帮助汉语学习者提高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推广地方文化,提高地方文化的对外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徐冉.地方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开封文化为例[D].河南大学,2017:1.
[2]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11:2.
[3]骆伟,朱晓华.试论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的关系[J].图书馆论坛,2000(5):3-6.
[4]赵扬.大众文化视域下安塞腰鼓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蕴[D].湖南师范大学,2018:16.
[5]郝翻翻.新形势下安塞腰鼓传承现状与发展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7:15-17.
[6]孙双明.安塞腰鼓传承方式及其变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7:34.
[7]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142.
(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语言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