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
2022-05-30肖露
肖露
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体现在将蕴含其中的观念体系、价值体系和知识体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当代人的精神生活。语文是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实现道德教育的渗透。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应遵循如下原则。
1. 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交融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方面,语文课程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体,是基础学科中的人文学科;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人文气息、审美情趣、人生哲理、家国情怀等元素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需要遵循人文性和工具性同频共振的原则。其人文性体现为小学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致力于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其工具性体现为知识教育的重要性。
2. 趣味性与接受力相统一
要想在现代语文课堂上进行高效率的传统文化教育,就必须以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接受能力、个人爱好为中心建构课堂教学模式,以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与汲取优秀文化养料的积极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讲故事、做游戏、分角色朗读课文等趣味课堂活动,将复杂难懂的传统文化教育主题隐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通过构建多元化文化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吸收与消化。例如,在讲解《精卫填海》这一古典神话名篇时,教师应当结合历代文化名人对这一悲剧性传说的评价与理解,详细解说课文的主题思想,使学生深刻认识我国古代先民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精神,学习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等良好思想品德。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资源,可以使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也使语文课堂蕴含知识性、人文性和趣味性。
3. 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教师应当将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融入课程体系与不同教学阶段之中,教会学生立足于新时代背景下进行换位思考,为他们提供符合现代文明理念的道德训诫与文化观念的启蒙指导,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内化传统文化理念的个体化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原则,确保在课堂上习得语文知识与学科技能的同时,构建健康的内在人格与价值观念体系。
二、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路径
1. 品读古诗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古典诗歌具有独特的韵律美、词语美和意境美。品读古诗词是提升小学生人文底蕴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运用案例素材、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升审美鉴赏的情趣和能力。同时,可以利用创设性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创设相应的场景,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思考和热爱,或设置一些与语文知识点相关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古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古诗词的句式和语言的特点有哪些?趁机讲解古诗词的韵律和断句,引导学生在探索中萌生学习兴趣,提高分析和理解能力。
2. 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小学生的鉴赏能力
阅读,不仅能帮助小学生积淀文化,提高语文水平,还可以丰富其心智和靈魂。除了在汉字识字、诗词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阅读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增强其自信。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文章都是经过专家悉心挑选的,往往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人文光辉,萌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 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提高自身素质
小学语文教学要实现与传统文化的有效对接,就要将增加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积累作为教学突破口,让学生在领略传统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的同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这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提升自身素质是引导学生参悟传统文化精髓的关键所在。
因为时间跨度较大,距离当下的历史年份比较久远,加之语境的变迁,小学生在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基于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对古典诗词、谚语、人文故事等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传统文化的内蕴价值。此外,教师也要遵循传统文化具体的文本本意,根据学生的兴趣对教学要点进行合适的取舍和灵活的调整,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教学体验。
责任编辑 黄铭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