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年了,“东方红一号”竟还在天上飞?
2022-05-30量子位
量子位
没想到,52 年过去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竟然还在天上飞?就在不久前,一段“世纪同框”的视频让网友惊讶不已:视频中,“东方红一号”卫星与中国空间站擦身而过,发射相差了半个世纪的两个人造天体在夜空中“遥遥相望”。
有网友感慨这两颗“星”的相聚奇迹,但让更多网友惊奇的是,“东方红一号”竟然还在天上。毕竟,美国、苏联和日本各自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都已经因为轨道、动力等原因坠毁了。
作为“两弹一星”中的“一星”,“东方红一号”承载着几代航天人的梦想和初心。而它的发射,更标志着中国对太空的探索就此拉开序幕。
宇宙中第一次有了来自中国的声音
1970 年,宇宙中第一次有了来自中国的声音——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
“东方红一号”重达173 千克,是一枚直径为1 米的球形多面体,装有4 根3米长的鞭状天线。该卫星升空后,绕地运行周期为114 分钟,在用20.002 兆赫频率播放乐曲《东方红》的同时,传送遥测参数和科学探测数据。如今每年的中国航天日,就定在4 月24 日——1970 年的这一天,“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回顾“东方红一号”的研制过程,一切都是那么不容易。20 世纪50 年代末,中国正式提出要造人造地球卫星。在此之前,苏联已经成功发射了世界首颗人造卫星。美国紧随其后,在1958 年将人造卫星送上太空。而这时候的中国,在经济、人才等方面离发射卫星的条件还相差很远。
就连在1959 年国庆10 周年献礼时,对外展出的卫星和火箭模型都是年轻学者用手工敲打出来的。
据央视报道,当时这些年轻人对火箭、卫星知识的了解,还不如现在的中学生。
而且即便做出了模型,还有一堆实际问题解决不了,比如设计参数无法抉择、测试条件差、所需生产加工设备供应不上……
中国的科学家们也不是没有想过向老大哥苏联学习,还跑到莫斯科去调研,但无奈遇冷。而且由于国力有限,他们决定先打基础,先进行火箭、高空物理探测等设备的研发。
“东风二号”中程导弹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基本上具备了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能力。在钱学森、 赵九章等人的带动下,“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工作正式提上了日程。
他们还立了一个起点更高的目标:中国第一颗卫星要在100 千克左右。当时,苏联第一颗卫星重83.6 千克,美国第一颗卫星仅有8.2 千克。卫星越重,对火箭发动机以及各设备的要求也就越高。但最终他们完成了,而且卫星实际质量达到了173 千克。
研制期间,很多困难都是用“土方法”
来解决的。比如卫星制造中的一道重要工序——铆接,因为当时卫星厂是由科学仪器厂转产,没有干过这事儿,而且也没有铆枪和固定工件的桁架,工人们就靠一把小锤,用自己的身体当桁架,将铆钉一个个敲上去。
在这种条件下,研制队伍解决了多项工艺问题,之后就来到了多个环境模拟试验阶段。
戚发轫曾是“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负责人之一,后来他回忆道,当时夏天试验的时候,因为卫星厂没有低温试验室,就穿着大棉袄去海军的冷库里进行试验。
条件是艰苦了些,但是技术始终在不停迭代。中国摩擦学学科的开拓者与学术带头人党鸿辛,就和团队一起解决了一个卫星传输的关键问题。他们选择了一种以铜为基础的导电干膜,成功解决了-100℃至100℃下超短波天线信号传输困难的问题。地球之所以能接收到“东方红一号”的音乐信号,就少不了党鸿辛团队的功劳。
信号的问题解决了,但卫星本身还要经受住极端温度变化的考验。放在当时,这还是世界公认的难题。
为此,中国科学家研制出了一套完整的温控系统来平衡卫星内部的温度,但系统正常运转需要耗费大量的电力,而卫星携带的电量很有限。最后,他们想到利用其他仪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来控制温度,再加上卫星外部材料采用的是按照温控处理的铝合金材料,如此一来,解决了耗电大的难题。
1970 年4 月24 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搭载“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完成为期20 多天的探测任务,至同年5 月14 日停止发射信号。
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 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从正式立项到卫星成功发射,中国花费的时间还不到5 年。而且时至今日,“东方红一号”仍在太空中飞行,同时期的卫星大多已坠入大气层中了。
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为何“东方红一号”仍在轨运行
这还得从当时的整个技术方案说起。
当时设计“东方红一号”卫星,主要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以及大气层密度,因而在轨道设计上,是一个近地点在441 千米左右、远地点在2 368 千米左右、与地球赤道平面成68.5 度角的近地椭圆轨道。
我们知道,卫星在太空绕地球飞行不需要动力,完全靠惯性飞行。理论上,如果没有任何阻力,就没有能量消耗,会永久飞行下去。
但实际上,太空并非空无一物,尤其是在地球近地轨道上仍然有气体存在,而且越靠近地球,气体分子越多,这也是为什么目前空间站每隔一段時间就要主动升轨的原因。
上面我们提到,“东方红一号”运行在近地点441 千米、远地点达2 368 千米的轨道上。作为比较,目前国际空间站运行在420 千米高的轨道上。由此可见,即便是“东方红一号”的近地点,也比国际空间站的轨道还高。因此,“东方红一号”在轨道上运行受到的阻力很小。
至于进入大气层(100~300 千米)烧毁解体,那也是要等到猴年马月的。
据最新数据显示,“东方红一号”卫星最新的近地点高度为428 千米,远地点高度为2 030 千米。也就是说,经过半世纪的运行,“东方红一号”的近地点仅降低了13 千米。但要发射这么高轨道的卫星并不简单,起初“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理论基础“东风四号”导弹并不具备将卫星发射到400 多千米高度的动力,“长征一号”在“东风四号”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优化,才最终成功将“东方红一号”送到指定的轨道。
而这次任务的成功,也为我国后续航天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结束,中国航天之旅才刚刚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