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活力课堂的重构策略
2022-05-30吴宙艳
吴宙艳
活力是机体或组织健康运行的表征和动力,教育活力表现为教育教学的新思维、新实践、新机制、新突破,是一种主体性和能动性的释放。在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学生古诗背得非常快,也能准确默写,但是让学生讲一讲这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自己阅读之后有哪些体会、感想,学生往往一头雾水,不知从何说起。这说明学生尚未深刻体会古诗内容,学习只是流于表现形式,课堂因此缺乏活力。而活力课堂能够有效应对上述问题,在古诗学习中引导学生切身体验,体会诗句、语意、情感、内涵,这种体验始终与学生的情感相融合,在教师“言传”基础上更有利于学生“意会”,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这样的语文课堂也必然充满活力。
低年级古诗活力课堂定义及重构意义
活力课堂概念界定
“活力课堂”有明确教学目标和实施流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互动,课堂始终保持创新活力。具体到低年级古诗活力课堂,则是根据古诗教学特点优化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始终处于互动状态,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知识内容,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自始至终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从而实现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这也是活力课堂的优势所在。
活力课堂重构的重要意义
在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中,学生对古诗意蕴、情境、内涵的理解始终是教学重难点,尤其是古诗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或情感,只有通过学生的切身体验才能形成共鸣。而活力课堂模式的重构,重点在于结合学生行为、认知、能力等特点,为学生创设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这样会增加学生的学习沉浸感,在情境中还原、再现、深化教学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在活力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古诗文本之间的情感互动更加密切,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更多的生成性内容,这些内容对于构建学生的知识基础大有裨益。总之,活力课堂能够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通过切身体验构建知识理解、传递、积累、应用的转化途径,让古诗教学充满诗情画意和人文关怀,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品质,在知识技能、情感与价值观培养中发挥更大作用。
低年级古诗活力课堂存在的问题
主体性不清晰
一直以来,教师都是课堂的“绝对主角”,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全盘接收,教师会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结合教学大纲、高频考点等设计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也以主观经验为主,很少考虑学生喜欢怎样的教学方式,喜欢这样的课堂氛围,这势必造成课堂主体性不清晰,教学效果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课堂体验缺失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总是希望能够在更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所以“填鸭式”教学随处可见,学生虽然有知识学习过程,但却很少有知识体验空间,最终导致语文学习中死记硬背,难以难受到语文学习乐趣,在学习中没有成就感和自觉性,这些都是课堂体验缺失所致,也是影响活力课堂构建的重要原因。
课堂动力不足
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一般就是读、写、背“三件套”,首先教师领读古诗,学生背诵、默写,熟练之后背写,这样的教学方式僵化呆板,学生把古诗学习视为一种负担,在完成书面作业的同时,很少思考古诗特有的韵律、美感、意境等,课堂上死气沉沉,师生互动缺乏活力,学生缺少自主探究动力,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低年级古詩活力课堂的重构与实践
创设体验情境,引导词与音乐相融合
古诗与现代语言有很大差异,精练的诗句、简约而委婉的表达方式、古朴的用字,这些都会让低年级学生感到理解困难,这就出现了古诗课堂“易学难懂”的现象,再加之低年级学生自主体验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注重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有所知、有所感、有所悟,这样才能从被动体验转向主动体验,从浅层参与进入到深层沉浸,进而陶醉在诗情画意的课堂中。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理解能力设计体验式课堂引导词,通过音乐和引导词的结合将学生带入古诗情境中。
比如在学习《小池》这一首古诗时,教师可以播放古风音乐,并以舒缓的节奏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情境:“初夏的天气暖融融的,连风都那么温柔,池塘边清冷的泉水缓缓流动,树荫倒映在水中显得天空更加晴朗柔和了。远远望去,荷叶冒出尖尖的小角,几只蜻蜓在水面上飞来飞去,它们挺在小小的荷尖上,好像也被这美丽的风景吸引了……”在音乐和教师的引导词启发下,学生仿佛看到了暖融融的初夏美景,小池上的荷花、蜻蜓、微风、树荫仿佛跃然眼前,而学生也因此快速进入课堂情境中,跟随教师一步步开启诗情画意的探究体验之旅。
寄情诵读,感悟古诗意蕴之美
诵读是领略古诗词意境的重要途径,通过诵读能够让学生体会其中的节奏美、意境美、声韵美、格律美。在诵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古诗所传递的情感。但是,在教学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朗读或背诵古诗没有抑扬顿挫,更没有情感体验,学生误认为只要“读得快”就是“熟练”和“掌握”的象征,岂不知这样的方式丝毫无法领略古诗特有的节奏美、音韵美和意境美,如果不注意就会错失深度理解古诗的机会。还有些学生认为诵读就是朗读,并未理解其中的“情、意、境”内涵。所以,教师要注重古诗诵读的开展,突出“诵读”特点,和一般背诵或朗读区别开来。教师可以为学生搜集一些古诗诵读素材,让学生体会其中的节奏、停顿、韵脚等,最重要的是体会其中的情感。
比如,在诵读中比较《静夜思》和《池上》两首诗的情感特点,学生细心揣摩、多次诵读之后领悟到:静夜思表达的是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所以诵读节奏要缓慢,感情要沉稳;而《池上》表达了作者看到孩子们嬉闹后喜悦的情感,所以诵读中要带着喜悦和怜爱来读。有了正确的情感定位,学生才能更好地感悟古诗的意蕴之美,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古诗学习积极性,让体验式课堂真正围绕学生体验展开。
诗情画意,体验古诗美丽画面
虽然很多学生很早就已经开始接触古诗词,但是,这些古诗仅以诵读为主,他们根本不了解其中的意思,所以很多学生“仰头即背,背完即了”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主要表现为很多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流利背诵,但问及这首诗的具体含义却说不清楚。这样的课堂表面看很有活力,实际上这种活力很难转化为学生的理解动力。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以结合低年级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去引导,通过“画古诗”的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内容,“画”的方式能够把抽象的诗意用形象的画面来表现,这就建立起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衔接桥梁,让课堂充满想象和活力,而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也会因此充满古典之美。
例如《江南》是学生进入小学后接触的第一首古诗,教师可以利用“画古诗”的形式加深学生的知识记忆。教学后,老师可以布置学习任务单,让学生在任务单中画出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可以是画整首诗,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句句子来描绘。比如有的学生画的是密密麻麻的荷叶,这些荷叶高出水面,各种形态天真烂漫。学生把自己的理解用笔画出来,诗、画、意相得益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也因此更加深入。通过“画古诗”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诗文内容,将抽象的诗句转化为形象的画面。
情景表演,促进学生体验升华
古诗有非常强的画面感,但是,如果学生缺乏对古诗缺乏理解,头脑中就不會形成这种画面感,进而影响其学习效果。而体验式课堂重在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传统课堂以“视”“听”为主,而体验式课堂则注重“视、听、情、思、意”等多重感官体验的交互作用,从而体现其“身心俱到”的课堂优势。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情景表演就有这样的作用,通过情境创设、角色带入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中做”,以角色表演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在表演中还原古诗中意境,揣摩作者的情感表达与变化,同时形成活跃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这样才能深入理解古诗内容,让知识的理解更为立体。
例如在《咏柳》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唱诗”作品《咏柳》制作成微课件,作为学生的预习内容。这首古诗演唱旋律明快、简单,几遍之后学生就能记住。课堂上,教师创设多媒体情境,播放伴唱音乐,学生则表演唱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旋律做简单的动作,比如抬右手、仰头45°,仿佛在眺望一树绿柳……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学生掌握古诗节奏,品味其中的韵律特点,同时通过歌唱表演的形式与作者共情,感受春天里欣欣向荣的美景和喜悦心情,通过这种形式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心情感,这样的形式往往比教师单纯的理论讲解效果要好,促进学生综合体验的升华。
师生互动,促进课堂体验交流
体验式课堂以学生体验为核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怎样的具体体验?哪里理解困难?哪里存在歧义?哪个环节容易陷入理解误区?这些影响学生学习体验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本身表达能力有限,所以在体验式课堂教师务必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而师生互动则是双方交流、增进课堂活力的有效方式。同时,师生互动也是带动学生互动的重要契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探讨交流,或者就某个知识点进行深入探究,在互动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位置,都是观点表达者,在交流中,学生能够相互启发,取其精华,取其糟粕,融合创意,所以,这样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表达热情,课堂体验也会更加完美。
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时,先引导学生做到熟读成诵,然后,教师用现代文简单复述了这四句诗的意思,接下来,就是学生自主复述时间,也就是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情感表达出来。教师之所以只做简单复述,就是为了给学生预留更大的自主发挥空间,这样的互动才能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意识。学生的表述过程也是教师发现问题的过程,学生很容易将“毕竟西湖六月中”解释为“竟然是六月的西湖”,把“毕竟”和“竟然”混淆在一起,发现问题后,教师并没有直接纠正,而是提问其他学生:“谁还有其他想法,或者谁还认为刚才这位同学的说法还可以更好的完善?”有学生思考后回答:“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真不愧的西湖六月的风景。”另外一位学生举手:“到底是西湖六月风光,和其他季节真的不一样”……学生们纷纷表述自己的想法,课堂顿时活跃起来,而教师也适时总结引导,告诉学生“毕竟”的意思是“到底、终归”的意思,在避免学生出现理解歧义的同时,也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知识印象,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低年级古诗活力课堂重构的积极效果
低年级古诗活力课堂重构为语文教学的创新变革拓展出一条新途径,而学生则是活力课堂最大的受益者。具体效果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生的古诗学习兴趣明显增强,在古诗学习中不再死记硬背,而是开始关注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与意境,虽然低年级学生对这些意蕴情感的理解不够全面,但是从理解深度来看较之以往明显增加。比如学生会关注古诗中的用字,主动去揣摩诵读语气,思考语句的断句、顿挫规律,这些都是以往没有的。
二是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有所发展。在活力课堂导向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积极,尤其是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能够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同时也能听取其他同学的观点,在自由开放的活力课堂上,学生敢想敢说,课堂自主探究氛围更加浓厚。
三是教学资源应用更加多元化。活力课堂实现了教学资源的高效整合,从传统课堂以教、教辅为主,到活力课堂吸纳网络资源、多媒体资源、周边学科资源,“诗、书、画、诵、演、议、研”,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被引入语文课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激励作用,课堂活力也因此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在小学低年级古诗活力课堂模式重构中,学生能够“身体力行”,主动揣摩古诗中的情感意蕴和思想内涵。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巧妙引导起到了“铺展画卷”的作用,每一首古诗就像一幅优美的画卷,而教师则为学生展开这幅画卷,化身为“导游”带领学生在“画中游”,每个学生的体验不同,所看到的“画中美景”也会千差万别,但是“游览主线、目的地、目标”始终不变,在“万变”中围绕一个“不变”能够紧扣教学目标,让古诗课堂更具个性化、人文化色彩,深入理解古诗含义、情境的同时,更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表达的积极性,进而为古诗活力课堂的构建探索出一条新路,实现课堂模式的深度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