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论语》,学先师,悟师道

2022-05-30何伟俊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弟子论语孔子

何伟俊

人作为个体时,重点是面对当下,做最好的自己;但作为社群人,还要传承前人,有益于后人。正如叶秀山教授所说:“我们总是在前人的指导下,为后人工作;总是缅怀着曾在,设计着将在,而努力工作于现在。”(叶秀山,《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第一版)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在传承优秀历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的伟大奠基者,是教育人的鼻祖,被后世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了解孔子,学习孔子,领悟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智慧,是当下教育人必须“缅怀”的“曾在”,是教育文化传承的根基。《论语》作为儒学元典,内涵隽永,历久弥新,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蕴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思想和智慧。教育人本来就应该是读书人,如果不品读《论语》、不了解学习先师孔子,那将是巨大的遗憾。钱穆先生对阅读《论语》传承文化的感慨很深:“《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品读《论语》,就可以学习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育思想、智慧,领悟其教育正道。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智慧主要蕴含在《论语》之中。近十几年,我反复细读、品味《论语》,读到了自己心中真实的、真情的孔子,感受到了孔子鲜活的形象,领悟到了他的思想智慧和人格魅力。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因为有了自己的真切感受,我将《论语》的阅读心得汇成了一本小书《〈论语〉里住着的孔子》(2015年2月原版,2019年11月增订版)。书中主要运用还原生活和文本语境的阅读方法,对《论语》的每一章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解读,注意整篇、整本书的联系和整体性,从文字背后感受活生生的孔子,理解孔子在政治、文化、教育、生活等方面的思想和仁义礼智信的品德追求,感受孔子的人生理想和精神追求,以及他和弟子之间诚挚的师生情义与和谐、幽默的师生关系。为了学习先师孔子的教育文化价值,我从《论语》里系统提炼了孔子七个方面的教育思想和智慧。

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是“中华第一教师”的标志。孔子能培养出众多贤能弟子,是因为其自身的好学、善学、博学和身正为范的人格魅力。孔子教育智慧的根基是“善学乐教”,策略是“因材施教”,方式是“寓教于评”,要领是“躬行而教”,价值是“教学相长”,美德是“师生情浓”,宗旨是“立德树人”。这七个方面的教育思想和智慧里蕴含着孔子的为师之道。孔子勉励自己“发愤忘食”“学而不厌”,好学、乐学,然后能“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从而“乐以忘忧”地享受教书育人的快乐,体现其“善学乐教”的教育智慧和风采。只有自己博学、善学,才能善教、乐教。陶行知先生从孔子身上领悟到:“唯有学而不厌的教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育人必须坚定这样的信念,向孔子、陶行知等教育泰斗学习,坚持“学而不厌”,终身学习,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学”者,打牢专业的根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人。

学问渊博、思想清晰是教育人的基础,但为了教育好学生,还需要灵动的策略和方法。孔门弟子众多,面对不同个性的弟子,孔子既同等关注又理性对待,运用不同的方式引导、教诲不同的学生。作为教育智者,孔子对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非常敏感。他深刻地认识并实事求是地揭示了教育的一种客观现象——“有教无类”。孔子这句话,一般理解为所有人都可教诲,不分贵贱贤愚,体现了孔子一视同仁的全民教育精神。“类”,在古汉语中亦有“类似”“标准”的意思。“有教无类”也可以理解为孔子实事求是地面对教育成效的实情——虽然有了教育,经历了教育,但各人发展的方向、层次不完全一样,成长的结果不完全相同,个性不同的弟子们不可能成为标准一致的人。正因为这样的有“教”无“类”的现象,孔子采用因材施教的策略。从事实看,孔子认为人的天赋、个性都有差异:“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教育的内容、方式不能完全统一,教育的成效不可能完全一致,只有“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个弟子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因材施教而引领、启发不同性格与天资的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面对学生的功过是非,教者的评价又很重要。孔子对弟子的评价既客观、公正,又充满诚挚的师生之情,其中寄寓着对弟子的关爱、教化和期望。“良言一句三冬暖”,孔子寓教于评,与弟子对话、沟通时的语言丰富生动,饱含真情,内涵深邃,给弟子们带去深深的启迪。在言传的同时,孔子同样注重身教,始终以自己的行为示范启发弟子们如何为人处世。其知行合一的思想以及言行一致的主张均彰显其教育智慧与境界。

孔门师生平等相处,自由交流、沟通。孔子对颜回、子路说:“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两位弟子说了自己的志向后,子路对孔子说:“希望听到老师自己的志向。”面对两位弟子,孔子亦说出自己的心愿。这样平等、融洽的对话,《论语》里比比皆是。这样的对话,既是思维的碰撞,又是情感的交流,师生间心有灵犀,双方甚至多方受益。孔门“教学相长”的价值就体现在这些坦诚而融洽的师生对话情境之中。从概念的角度看,教学相长是教育的原则,其实背后的本质是师生情深、情理交融。教师既需要理性、客观地面对不同的学生,又需要从感情上真诚关爱所有学生,与学生有心灵的沟通,让学生认同、喜欢、尊敬和信任老师。“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如果没有感情的融合,而有心理的障碍,教育的效果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孔子对弟子的品德有比较高的要求,但很尊重、关爱弟子,只要他们不违背道德的底线,都能得到宽容,但孔子对个别品德不佳的弟子会严厉指责。其实,批评与关爱不是对立的,真诚批评教育的背后就是对弟子的真心关爱。孔门师生相处,情如父子。师生情深是为师者最大的美德和欣慰。如此,孔子去世后,其形象、人品、思想在弟子们心中留下了美好、深刻的记忆。孔子能永垂不朽,其思想流传千古,正是由于弟子们对他的尊重、敬佩以及尽心竭力地传承、弘扬其思想和精神。

教育大师孔子的思想、人品并没有因为生命的终结而消失,而是永远留在了弟子们的心中,留在了弟子们编纂的《论语》里,留在了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大地上。这是其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的教育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孔子的教育以修心为本,追求做人、做事、做学问三者的融合,努力培养胸襟宽广、内心“坦荡荡”的君子,有才华、实干笃行 “敏于事” 的君子,道德修养高、“文质彬彬”的君子。

孔子对美好社会、人生和教育理想的追求路径是“下学而上达”。通过“发愤忘食”“学而思,思而学”“敏于行”“学而时习之”,在好学、乐学、善学、博学中培植生命的根本。“下学”即像树木扎根大地那样坚定,扎实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上达”即像鸟儿飞翔那样洒脱,不断提升生命的综合素养和思想、精神境界。我們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就是为了使当下的教育不断“上达”。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孔子教育思想的表达,我们并不陌生;但对教育鼻祖孔子是如何实施且做到位以获得教育价值、实现教育意义的,却可能不太了解。《论语》被称为语录体典籍,除了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等的至理名言外,里面孔子和弟子之间以对话为主的教育故事,丰满且富有理趣、情趣,蕴含着孔子的教育价值、智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领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作为教育人,我们通过细读、品味《论语》,就能对孔子的人品、教育思想和智慧有真正的理解与真切的感悟,进而吸收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教育的基因。通过“下学”品读《论语》,学习先师,领悟师道,联系当下的教育现实,努力钻研,继往开来,实现创新性发展,继而“上达”理想的教育境界。如此,我们就可以做有自己的教育主张和价值追求的智慧教育人。

猜你喜欢

弟子论语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弟子规
弟子规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扫净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