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准每一位教师的生发点

2022-05-30李吉波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名师青年教师教研

李吉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不管多么美好的教育理想、多么先进的教育理念,都要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实现。优秀的学校之所以优秀,关键在于有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在其就职演说中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真可谓一语中的。

教师的职业生涯大多长达三十余年,倘若没有科学有效的引导和干预,教师很容易陷入职业迷茫和职业倦怠,不利于其专业成长,更不利于学校的良性发展。因此,校长的职责除了引进和留住好教师,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好教师,继而通过好教师去教育和影响学生。这是一所学校的头等大事,也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和保障。

这个道理虽然并不难理解,但在实施过程中,实际状况却并不尽如人意。除了完成上级组织的各类培训,许多学校的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既无目的,又无规划,看似轰轰烈烈、场面热闹,实际上不仅没有促进教师发展,反而空耗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学校教研的目的不是造噱头,不是出风头,不是博眼球,也不是应付差事,而是踏踏实实地为教师发展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学校教研能否真正促进教师发展,关键要看是否抓准了教师发展的根本需求和生长点。

为此,我们根据教师的实际状况,进行了梯队式设计。

一、常规教研系列化

对初入教职的新教师来说,学校的一切都是陌生的。虽说他们以前一直是学生,对课堂再熟悉不过了。但不同的是,以前是自己一个人学,现在是教一群学生学,这可有云泥之别。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刚入职拿起教材时,往往都有这种感觉——“太简单了,这也需要讲,看看不就明白了”。刚上课,没几分钟就讲完了,感觉没什么内容可讲了。等到教个一年两年后,又变得满眼都是知识点——“这也要考,那也要讲”,总想面面俱到,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总感觉还没有讲全面。这就是典型的不知道教什么和不知道怎么教。

因此,对于新教师和青年教师而言,首要的不是给他们灌输多么先进的教育理念,也不是要求他们听多少讲座、听多少经验介绍,而是让他们熟悉教材、研究教材,并在熟悉教材和研究教材的过程中,转换学与教的角色,把握学生特点,学习教学方法。

而当前的状况是,新教师和青年教师往往对教材还没掌握、对学生还不了解,就两眼一抹黑,也跟着学校所谓的教研活动搞“一刀切”。听没听明白先不说,即使现学现卖,也是照葫芦画瓢,稀里糊涂。虽然有些学校也配备了所谓的指导教师,“青蓝结对”,但大多是指导几节课做做样子,既不系統,也不细致。如果任由新教师和青年教师这样“自学自悟”,野蛮生长,即使能有教师脱颖而出,那也是凤毛麟角。不但成才数量少,而且成才时间也长,不利于新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大范围快速发展。

常规教研系列化,就是专门针对新教师和青年教师而设计的(也可用在更换新教材的研究上)。在不更换教材的情况下,一个学科的教学内容是固定的,我们只需要将教研内容整体设计,按学科、年级、学期分割,每学期有计划地重点研究几个专题,连珠成串,就能有效地让新教师和青年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入门、上手。以语文学科为例,都以阅读教学为研究目标,每个年级每个学期都认真研究两篇课文,力争将这两篇课文研究透彻,打造成经典课例。那么几年下来,就能将每册教材的课文研究个遍,让所有教师对所教教材都能烂熟于心,从而在课堂上灵活处理。同样道理,精读专题、略读专题,诗歌专题、散文专题、小说专题,记事习作专题、记人习作专题、写景习作专题,读书推荐课专题、读书汇报课专题,复习课专题、写字课专题……一年两三个专题,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研究下来,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所有教师对所有教学内容就都会了如指掌、如臂使指。

常规教研系列化,就是要加强常规教研的整体规划。学校教学指导中心要按三年或五年发展规划,整体设计年度研究主题。在学校总的框架之下,各个学科教研组和各个年级教研组细致设计学期研究课题,从而构建起整个学科教研的网络,步步为营,稳打稳扎,将新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训落到实处,用三至五年的时间让新教师和青年教师把握教材、熟练教法、了解学生,迅速入门、上手、成才。做到这些,就不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浮于表面;也不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不知头绪。

当然,常规教研的内容也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包括班级管理、家校沟通、社团建设等,涵盖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旨在培养新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基本能力,使其迅速成长为合格的教师,胜任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创新研究项目化

中青年教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他们年富力强,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也拥有改革尝试和自我实现的强烈意愿。但现行的学校教研活动,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学校行为:要么学校引进或申报几个课题撑撑门面,要么学校领导和学科教研组长鼓捣几个课题应付差事。教师要么依令行事,要么自行其是,完全没有自主性——兴趣寥寥,收获也寥寥。

创新研究项目化,就是变这种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模式为自下而上的扁平管理模式。由教师团队或个人根据其发展需求、研究特长、兴趣爱好等,自主开发研究项目,自主组织实施,学校只负责项目的审核、验收、奖励以及人力、资源、资金等后勤服务。这就是变“计划经济”下的“等待安排”为“市场经济”下的“主动出击”。

例如,王老师爱好阅读和写作,他想在课内外读写结合方面开展研究,开发一个与课本配套的课外阅读书目,探索几种读书推荐、交流的方式,创建一份电子版的校园文学小报。那么,他就可以撰写自己的研究方案,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然后报学校项目审批小组审批。审批通过后,王老师就可以自己组建团队,依据研究方案自主开展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他可以根据研究需要,向学校申请场地、设备、图书、资金等支持,还可以通过学校出面帮忙邀请相关社会成功人士来校演讲、辅导,以及组织各种校际交流和联赛等。学校可以根据研究报告和实际情况予以支持。研究结束后,学校根据研究方案中的预期效果对项目进行验收,并根据《创新项目奖励办法》进行奖励。同样,李老师擅长足球训练,可以进行足球社团方面的研究;张老师担任班主任,可以进行班级建设方面的研究;赵老师喜欢和学生交流,可以进行心理辅导方面的研究;周老师是中层干部,可以进行教学管理方面的研究;等等。

当然,创新项目的审核也不能过多过乱,以免增加管理成本,分散和浪费学校资源。学校要着眼师生发展,立足学校实际,认真细致地为教师进行把关和指导。当然,为避免挫伤教师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不管是通过审批的项目,还是没有通过审批的项目,教師都可以自主研究,都可以申请项目验收,并根据实际成果,获得奖励。唯一的不同就是,通过审批的项目可以得到学校不同程度的经费及资源支持,没有通过审批的项目由教师自行实施。这样,既可以保证学校资源的科学配置,又能很好地保护教师的创新积极性。

创新研究项目化,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实行目标管理,节约了管理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充分的发展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学校所有教师,无论是中层干部还是普通教师,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后勤职工,都有机会开发自己的研究项目,都有机会展示和挑战自我,都有机会实现自我价值。这使每一个人都能够主动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主动发挥自己的发展潜力,主动投入到自己所喜欢的工作中去。这样,在成功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也成功开发了学校智慧。让原先几个人的“绞尽脑汁”,变成了现在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真正实现了全员参与、集体提升。

创新研究项目化的效果如何,看看当前学校教师的精气神就知道了。

三、提升研究人性化

一所学校的底蕴,有赖于整个教师团体一代一代的积淀,也有赖于每一位凝聚着学校精神的名师。我们重视整个教师团队的协作并进作用,也不能忽视一位名师的引领带动效应。一位名师的崛起,往往带动一群优秀教师的涌现;几位名师的琴瑟共鸣,往往创建出一所学校的时代辉煌。可以说,名校成就了名师,名师也成就了名校,两者相互成就。因此,一所优秀的学校必须有发挥引领作用的名师,必须培养自己的名师,必须有培养名师的追求和举措。

中老年教师在度过教师的成长期和成熟期之后,年龄渐长,业务不断熟练,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绩,荣誉和职称上也得到了满足,逐渐进入了职业的倦怠期和事业的“高原期”。他们对教育的激情慢慢减退,或自我满足,安于现状;或自我否定,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或因成长机会和支持资源的减少,心理不平衡,倍感失落,自我放弃。

提升研究人性化就是以中老年教师为主要对象,鼓励教师突破自我,成名成家。这一部分教师,早已不再需要教学常规及教材教法的培训,也不再缺乏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他们最需要的是自我突破与提升。因此,对于中老年教师,一方面,我们要认真做好“加减法”。减免备课笔记检查、学习材料抄写、常规教研活动等一些常规性的工作内容,减轻其相应的工作负担;同时增加师徒结对、名师工作室、青年教师导师团等方面的指导性工作,让其分享经验,找到自身价值,找到存在感。另一方面,我们要全面落实“读写成长计划”。

读书即思考,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既可以让人永葆激情,活力满满,又可以让人沉静下来,冷静思考;既可以不断给人以启迪,提升人生境界,又可以不断充实人的生活,丰富精神世界。写作即研究,它可以促成深度思考,使思考变得更加成熟、更加清晰、更加系统,使人变得更加深刻。任何一位名师,都是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不断读书和写作成长起来的。可以说,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决定着一名教师专业成长的深度与高度。

建一个读书吧,将阅览室、咖啡馆、多功能会议室融为一体,营造幽静雅致、舒适温馨的环境。教师可以在这里读书、写作,也可以在这里休憩、交流。出台《教师读书写作奖励办法》,鼓励教师读书购书、撰写文章、出版专著……“读写成长计划”,就是通过一系列人性化的设计,为教师创设一个温馨的读写环境,搭建一个深度发展的成长平台,激发其自我提升的自觉意识,借助读与写,帮助富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实现由骨干教师到名师、由教书匠到教育专家的蜕变,实现自身的飞跃性发展。

有的教师也许会说,教师工作这么累,哪有时间和心情读书写作?鲁迅先生早就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爱干的事情不觉得累,喜欢读写自然能找出读写的时间,关键是要拥有读写的兴趣,品尝到读写的快乐。

有的教师也许会说:撰写文章、出版专著那可是名师们做的事,就我们这样的学校、我们这样的教师,连想也不敢想。做事首先要敢想,不勇敢地去试一试,你怎么就知道自己不行?学校现在没有名师,不代表学校没有可能成为名师的教师,也不代表学校以后不会出现名师。李希贵先生曾说:“不是因为有了优点才鼓励,而是鼓励了才有优点。”换句话说,不是有了名师才鼓励,而是鼓励了才有名师。北京十一学校的“功勋教师”表彰办法,就是在老师们尚没有功勋的情况下形成的制度。制订这个制度之初,许多老师半信半疑,他们感觉功勋离自己很远;但是,仅仅经过十年时间,就有200多人次成为名副其实的“功勋教师”。

中老年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他们缺的就是一种自觉和自信;而学校所要做的,就是帮其树立自信,助其形成自觉。只要学校里有一人发表文章、出版专著,立刻就会如同一条鲜活的鲇鱼,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带动更多的教师发表文章、出版专著。只要有一人成长为名师,立刻就会有更多的人成长为名师。

当然,“读写成长计划”主要面向中老年教师,但又不仅仅面向中老年教师。新教师、青年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都可以通过“读写成长计划”来实现自我发展。“读写成长计划”对所有教师都大有裨益,只不过对处于发展“高原期”的中老年教师更为有效,更有助于中老年教师实现再次突破。

每位教师都拥有发展的渴望和可能,教师发展的梯队式设计之所以富有成效,就在于它抓准了教师发展的根本需求和生长点。

猜你喜欢

名师青年教师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