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蛮其体魄

2022-05-30李庆明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卫生生命体育

李庆明

根據贝塔朗菲的生物学世界观的机体论生命观,生命是贯穿人一生的活生生的运动和发展过程。既然如此,体育也必然涉及生命的生物机体从生到死的诸多领域。生命的最大主题不外乎生、死、性。因此,体育也应当包含生、死、性的教育。若略加拓展与细化,我觉得,可分为五大领域,即卫生教育、健身教育、军体教育、性爱教育和死亡教育。

2015年1月2日,苏州大学举行新生命教育研讨会,我做了题为《身体革命与生命解放——新生命教育的思考》的提纲式发言,试图从体育的角度阐述我的博导朱永新先生的新生命教育主张,并大胆提出了涉及这五大领域的新体育见解。它既是我多年理论研习的产物,也是长期教育实践探索的一个初步总结。

本篇先谈谈卫生教育、健身教育、军体教育三个方面。

一、卫生教育:保全身体,养生缮性

人的生命是大自然的一个奇迹,而人的新生命的诞生则是父母生命“创世”的一个杰作。我国台湾诗人张香华有一首描写生命诞生的诗,我常常一遍又一遍地吟哦,吟到情深处,不禁泪湿沾襟。

生命踏着血印来了,从

莽莽洪荒

悠悠日色

水流凝止

涓滴声绝处

忽而,一声初啼

石破天惊

滑下一道飞泉

缠绵的人世

剪不断、理不清哀乐

剪断脐带

剪不断母子血脉相连

爱的汁液

在母亲丰满的乳房里

是汲不尽的库藏

睡中、梦里

我已经理不清来时的路

只望见,林野一片苍茫

日正初升

孩子呱呱坠地的一刻,生命就正式开始了神奇而艰辛的行程。亲人,继而老师,乃至整个社会的第一使命就是呵护、养育、保卫、健全孩子的生命,这,就是我说的“卫生”。

但现在日常语境里流行的“卫生”一词,含义却十分狭窄,有时甚至狭窄到仅仅局限于保洁。这既不合乎它的本源意义,也缺乏它现代语境中的丰富内涵。“卫生”一词由中国道家首创,后来日本医学专家长与专斋移植了这一概念,赋予它现代性内涵,并在19世纪末再“反哺”中国。

“卫生”语出《庄子·庚桑楚》,其中有这么一段话:“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能翛然乎?能侗然乎?能儿子乎?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终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终日视而目不瞚,偏不在外也。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与物委蛇而同其波。是卫生之经已。”在这里,卫生的本义是护卫生命,而非一般意义上的保洁。对道家而言,卫生的真正目的是确保生命返璞归真、与天为一。在庄子的思想体系中,与“卫生”相类的概念还有“养生”“达生”“贵生”“抱生”“全生”等。日本专家长与专斋在欧洲期间,发现了与东方传统社会截然不同的现代卫生理念和现代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却苦于在日语中找不到一个现成的词语,能兼顾西方卫生观念与制度中公共和私人疾病防治、生命保健的双重含义,于是借用了庄子“高雅而意蕴无穷”的“卫生”一词,赋予它现代公共卫生的内涵。这一改,不仅意味着一个词语的语义转变,更重要的是搭建了一个传播和建立整套现代卫生观念及公共卫生制度的枢纽。

当然,卫生的现代性不应与它的传统性、古典性相敌对,尽管做到这一点殊非易事。单就传统中医与现代西医而言,究竟孰优孰劣甚至孰是孰非,迄今为止依旧聚讼纷纭。不过,新体育倡导的卫生教育立场很明朗:它力求最大限度融合卫生观念的传统与现代内涵,强调既要大力传播现代公共卫生理念、知识与技术,又要理性对待卫生现代性的潜在危机,克服“极端现代性”带来的后果,防止将与现代卫生相关的科学与技术无限拔高,加以魔法化乃至宗教化的做法。因为许多疾病的流行乃至瘟疫的蔓延,实与滥用现代科技导致的生态破坏与灾难有着内在的联系。同理,在卫生教育中,我们要积极弘扬传统卫生文化的精华。古代“卫生”观念所涉及的范围、领域十分广阔宏远,包括身体的眼耳鼻舌、头脑四肢、五脏六腑、精气神形等等,所有这些方面的保养都有道可循。如何“自保”“自觉”“自愈”“自养”“自救”,古人总结了不少经验,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可以为今所用的。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杜绝另一个极端,即认为只有中国传统医学、生命知识,乃至古老巫术完美无缺,包治百病。这无疑是另一种形式的魔法化和宗教化,更是一种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当下尤其要百倍警惕,坚决抵制。传统生命思想只有与现代生命科学相互取长补短,融会贯通,进而把卫生教育全面辐射到人身安全、生命颐养、疾病防治、公共卫生以及禁止与预防儿童身体伤害及其法律保护等一系列领域,方可造福子孙后代。

由此可见,卫生教育作为体育的第一大事,其实还是有大量空白和罅漏需要我们去填补的。我虽做了近二十年的校长,但总觉得在这方面还是留下很多遗憾。不过,也有两点小小的收获。

一是特别重视教育孩子自我保护。

在深圳南山“央校”,我曾组织广泛征询师生家长意见,在此基础上编写了一套《日常生活的52个文明细节》,涉及的都是以“不可以”为基本原则的所谓“消极道德”或“底线伦理”,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不伤己”,计有9条,大部分与保护自我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不受伤害有关。与其说关乎德育,毋宁说更接近体育。例如:

保持神圣的自尊,珍惜名誉,自己不要伤害它,也不容别人伤害。

不接受陌生人的礼物,尤其是食物,因为可能有危险。

脑袋、私处等特别重要的部位要保护好。不许别人(哪怕是朋友)随便碰触、抚摸你的身体,特别是隐秘、敏感的部位。同时也不要暴露那些令人感到羞耻的部位,即使不得已必须如此,也要做得尽量不让人注意。

帮助别人时要考虑自己的承受能力,如果没有把握,甚至有威胁自己生命的危险,不要轻举妄动,可以想其他办法,比如报警、打电话求助大人。

这些要求以“每周一事”(每周实施一条行为准则)为基本单位,天天督查,奖惩结合,收效比较明显。

二是推行儿童生命安全无缝管理的“四E”模式。

考虑到校园伤害事件频仍的严峻现实,我很早就提出了建设以“儿童优先”为核心的“平安社区”“平安学校”的主张。有一段时间,我还兼任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12片区安全小组组长,尤其注重儿童平安环境建设。一次接受搜狐网专访,我大声疾呼,要确立“儿童优先”战略,建立保障儿童安全健康成长的机制。为此,我在汲取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以“四E”也即“环境”(Environment,打造安全环境)、“执行”(Enforcement,执行安全制度与法规)、“教育”(Education,推进安全教育)、“尊重”(Esteem,建立相互尊重的社交安全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儿童安全主张,并实行校园安全建设“管理无缝化”“保安警察化”“参与全员化”“辐射社区化”,多方协调,建立了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治安联防新机制,完善了安全一日一报、全员参与、事故问责与追究等制度,成立了新的由家长为主的“安全妈妈”(包括爸爸乃至爷爷奶奶)公益组织,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共建“平安学校”与“平安社区”。因为做得比较出色,2009年,学校被授予了一个十分特殊的荣誉——深圳市“安全文明标兵小区”。学校成为“标兵小区”,实不多见,足见我们学校与家庭、社区在安全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

二、健身教育:野蛮体魄,积健为雄

我老家江苏南通是国内有名的“体育之乡”“中国体育冠军之乡”,体育历史悠久,名贯海内。1917年,南通中学学生运动队参加华东中学生联合运动会,成绩卓异。后来多名学生考取北京大学,得到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赏识,他为南通中学学子题字“积健为雄”。至今,这四个字仍然镌刻在南通中学体育馆的墙面上,成为学校乃至南通的体育精神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

“积健为雄”语出唐代文论大家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原文为:“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本来“积健为雄”是用来形容“雄浑”这一诗风的,但蔡元培借来诠释体育运动的精神,也十分恰当。清代杨廷芝《二十四诗品浅解》解释“雄”为“大力无敌”。体育运动在某种意义上不就是要追求“大力无敌”,壮大、强健下一代的生命力吗?

强身教育是体育的主体部分,囊括用于强健身体素质的各种运动,如田径、游泳、武术、拳击、摔跤、体操等项目。运动主要是竞技性的,但也有保健性、娱乐性、康复性的。一些难度大、挑战性强的极限运动,如蹦极、极限单车、攀岩、空中冲浪、跑酷等也逐渐进入大众体育运动的视野,越来越受青少年的欢迎。

但揆诸现实,我觉得学校体育在这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尤其在应试教育的挤压下,本来就内容贫瘠、种类稀少的体育运动也几成可有可无或作秀的项目。眼保健操、广播体操徒具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强体与保健训练,体能训练强度不大。此外,课间休息时间太短,尤其是每天60分钟的所谓“阳光体育”实在是太过局促逼仄,这样的体育运动效果可想而知:近视人数不减反增,学生体质每况愈下,早衰现象令人担忧。青年毛泽东当年在《体育之研究》中指斥的体育课程设置“多有形式而无实质”、体育教学“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精神受无量之痛苦”等问题,尤其他所描述的因德智为上而导致“偻身俯首,纤纤素手,登山则气迫,涉水则足痉。故有颜子而短命,有贾生而早夭,王勃卢照邻或幼伤或坐废”的诸多弊害与悲剧,在今天不是仍在不断上演吗?这样的体育运动,即使搞出几个体育“尖子”,多拿几块比赛金牌,对于增强整体国民的生命机能,提高未来国民的整体体质,又有何益?

久治不愈的应试教育是包括体育在内的所有教育的宿敌。要恢复体育运动的生机,健全体育运动的机制,就必须挥舞“减负”这把“奥卡姆剃刀”!在深圳南山“央校”担任校长期间,我和教育同人一道强力推进减少每节课的单位授课时间(小学35分钟,中学40分钟)、减少并严格控制教师的课堂讲授时间、减少现行课程冗余时数、减少作业时间(小学全面取消家庭书面作业,中学严格控制并大幅减少家庭书面作业)、减少测试考试(如小学低年级取消书面考试等)这五大减负行动。在学生赢得大量自由时间的基础上,我们就有可能大力拓展包括体育在内的活动时空。在体育运动方面,采取增加体育课时数、确保每天都有体育社团活动、丰富户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等措施。当然,最独树一帜的就是“体育百分”的探索。所谓“体育百分”,就是在“阳光体育60分”的基础上再做“加法”,增加每天的体育活动时间,包括起床操、跑步、广播体操、课堂操、户外运动(包括课间无特殊情况不得在教室滞留)、睡前操等,进而力争象征优良成绩的“100分”。2010年6月25日,深圳“央校”举行了“攻克最后一个堡垒”教学改革重大课题研讨会,12位教师介绍了学校以全面取消小学一至六年级家庭书面作业为突破口的“六大特色项目”“六大特色学科”的探索,其中的“体育百分”项目尤其引人注目,得到冯增俊、刘真福、李臣之、叶文梓等国内专家的高度评价。

这里,我想再就司空图说的“积健为雄”,从体育角度谈点心得。南宋诗论大家严羽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认为,“雄”(雄浑)与“健”(劲健)不容混淆:“毫厘之差,不可不辨。坡、谷诸公之诗,如米元章之字,虽笔力劲健,终有子路事夫子时气象。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其不同如此。”这不仅有点钻牛角尖的味道,而且解释也不尽然。若从体育角度来审辨二字的神韵,我以为,“健”与“雄”大致可以这样理解:“健”是身体运动的过程,而“雄”则是身体运动的结果,故曰“积健为雄”。具体而言,“健”即“野蛮体魄”的自然过程,遵循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然之道。“健”的重点在“积”,有如庄子所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用现代体育的眼光来看,生命之力的积聚需要的是奥林匹克运动追求的“更快、更高、更强”的顽强生命意志。而“雄”固然有“雄壮”“雄伟”的含义,因为它的确也是体育运动追求的目标,但在我看来,“雄”的关键却在于司空图所申明的“雄浑”之义。“浑”的意思是全、大、朴,所谓“浑然一体”“浑大”“浑纯”等说的就是这些意思。雄浑是一种返璞归真、浩然大气的自由状态。“积健为雄”前面有一句“反虚入浑”,所谓“反虚”,就是回归生命自由无碍的空灵澄明之境。庄子所谓“唯道集虚”,苏轼所谓“空故纳万境”,意思就是生命一旦进入自由的境界,就必能民胞物与,与天为一,也必能如司空图紧接着所说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这才是“雄”的最高境界。“积健为雄”,意味着一旦悟得自然之道,就能包容万物,笼罩一切,有如《庄子·逍遥游》里的大鹏展翅,背负青天,气势磅礴,无与伦比。而这个“雄浑”,不也可以用来作为奥林匹克运动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同时,更倡导“团结友爱、公平竞争、相互理解”精神的一种中国式表達吗?

三、军体教育:崇力尚武,保家卫国

军体教育可以视为强身教育的延伸,但又有自己的特殊内涵。1912年2月,蔡元培发表了著名文章《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提出包括“军国民教育”在内的五育并举主张。其中的“军国民教育”实为体育,但蔡元培突出了它的军事成分,主要是考虑当时中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的境地。与此同时,也是为了打破国内军人成为“全国中特别之阶级”的局面,就“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

其实,中国文化本来是有尚武血脉的。墨家不用说了,它是源远流长的侠客文化的精神源头。儒者一向被视为柔弱之士,其实也是后来的事,他们的“至圣先师”孔子被后人奉为“文圣”,有人责其“知礼而无勇”,也全然是误解。孔子本来就倡导“知、仁、勇”,称之为“天下之达德也”。“勇”就与尚武精神有关。“知”“仁”“勇”缺一不可,可以说是文武兼修的人格主张。孔子一生奉行“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的文武之道,其本人也堪称文武全才。他身材魁梧,孔武有力,“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他臂力过人,只是不愿以力闻天下,《吕氏春秋·慎大》就有“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的记载。他是“矢无虚发”的善射高手,在一次“乡射”活动中,曾“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他奔跑也十分了得,《淮南子·主术训》说他“足蹑郊(狡)兔”,快得能追上并捕获兔子,堪称“飞毛腿”了。这些当然还只属于个人的身体素养。孔子精于军旅之学,也是没有疑问的。他主张若遇战事,应有“我战则克”的雄心,在定公十二年“堕三都”的过程中,曾指挥平定公山不狃、叔孙辄的叛乱。不过,孔子善战却不好战,更反对不义之战,所谓“子之所慎:齐、战、疾”。至于《论语·卫灵公》里提到的卫灵公问阵,孔子说“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其实并非真的“未之学”,而是因为卫灵公不善内政,穷兵黩武,孔子与他“道不同,不相为谋”罢了。更重要的是,作为大教育家,孔子倡导“六艺”之学,其中涉及军事体育的,至少有“射”“御”两项,“礼”“乐”也与军事有关,足见他对军事体育的高度重视。

曾几何时,汉唐文治武功,所向披靡,而两宋则崇文轻武,它奉行的程朱理学,更把习武任侠之风挤向了民间的逼仄之处,使国人渐渐失去“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威武血性与慷慨之气,在与异族或异国的较量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南宋灭国,明朝速衰,近现代史上演的诸多屈辱,都与尚武传统、勇毅精神的弱化乃至丢失有关。

因此,重提蔡元培当年倡导的“军国民教育”,对于恢复传统“六艺”文武合一的精神,并赋予它现代文明的全新内涵,提振民族元气,重塑未来国民,意义非凡。梁启超说得好:“尚武者国民之元气,国家所恃以成立,而文明所赖以维持者也。”军体教育的意义在这里说得很透彻了。2014年3月17日,我在宁波滨海教育集团举行的首届“挑战与成长”军事特训营开营仪式上,发表了题为《光大尚武传统,强我民族精神》的致辞,曾这样呼吁:“军训和体育是绝对不能缺少、绝对不能忽视的教育。110年前,也就是1904年,因戊戌变法失败流亡在日本的梁启超写下了《中国之武士道》,为逝去的尚武精神招魂,振聋发聩。102年前,也即1912年,现代教育的伟大先驱蔡元培先生发表了著名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率先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五育并举主张,其中‘军国民教育所体现的是一种融合了体育、国防教育、民主教育和人格教育的教育主张。今天,我要借此军训开营仪式,向同学们发出呼吁,希望你们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争取更多的训练,全力投入,不畏艰苦,野蛮体魄,磨砺意志,积健为雄,养我浩然之气,努力塑造共和国公民的健全人格。”

中小学军体教育(主要是军训)越来越受重视,但总体说来,提升改进的空间还很大。我觉得,可以在传承我国传统尚武精神与课程的同时,借鉴世界青少年军体教育的先进经验,特别是童军运动的户外生存教育与训练。

童军运动是一项按照特定方法进行的国际性青少年社会运动,创始人是英国爵士贝登堡。贝登堡从小就喜欢户外运动,尤其是野营。他19岁参军,曾到印度和南非作战前线。成为军官后,他用大量时间对部下进行军事侦察训练,创造了许多训练游戏和竞赛项目,称之为“侦察救助”。1899至1900年南非布尔战争期间,贝登堡曾率领1250人守卫在梅富根城,成功摆脱217天被围困的厄运。回国后,人们希望他能提出一个更适合男孩子的侦察项目。出于对英国青年体格衰弱、国家可能重蹈古罗马帝国灭亡覆辙的担忧,贝登堡围绕侦察条例和法规的理念,制订了一套侦察游戏,并于1907年在英国南部的白浪岛组织了一次野营训练,结果大获成功,由此引发世界性的童军运动浪潮。目前全世界已有数亿童军成员。

中国童军由曾留学美国的武昌文华书院教员严家麟于1912年创立,此后在国内迅速传播,开启民国教育现代化之先河。中国童军在抗战中曾做出过重要贡献。他们以“抗战建国,复兴民族,完成革命”为使命,用所学到的技能担任救护、宣传、慰劳、募捐、运输、通信和维持治安等工作,更有大量童子军出身的青年参军奔赴前线,奋勇厮杀,血洒疆场。

童军训练按年龄分为不同层次的课程,训练内容各国不尽相同。以美国童子军为例,课程包含这样三个层次:1.幼儿童子军课程,适合6~10岁的男孩,主要学习誓词、规定、座右铭、手势、握手和敬礼,可以参加游戏、唱歌、小品、旅行等活动;2.童军课程,适合11~17岁的男孩,内容涉及户外、体育、健康与安全、公民与个人发展、艺术等,其中,户外活动属于半军事化训练,与低龄童子军课程相比更具挑战性,包括短途徒步旅行、巡逻、露营等;3.探险课程,课程最主要的目标是获得实用性知识与技术,如海上航行安全、操艇、锚泊装置、航行规则、导航、甲板装饰等。美国有很多户外探险营地,包括森林、海洋、高山等,在那里可以学习潜水、捕鱼、野营、攀岩、射击等户外生存技能。美国童军户外生存训练可谓巨细无遗。我在深圳工作期间曾阅读并向老师们推荐过威廉姆等人编著的《美国童子军生存手册》,其中对户外训练的介绍十分具体,如怎么打绳结,怎么识别森林的各种动植物,怎么搭露营帐篷,怎么跟踪发信号,怎么驾驶独木舟、划船和远航,怎么进行身体护理,怎么进行野外急救和求生,怎么进行陆地、水上的智力和娱乐游戏比赛,等等,可谓包罗万象,颇有参考价值。美国85%以上的中产家庭都支持孩子参加童军运动。童军运动在提高美国国民素质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为国家积累了大批国防后备力量。

我相信,借鉴一切军体教育的先进经验,融合我们自身发展壮大青少年生命力量的诉求与特点,构建古为今用、中西合璧的训练体系,就一定能促进我们的军体教育迈向更高的台阶!

猜你喜欢

卫生生命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卫生与健康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卫生歌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