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策略
2022-05-30李献媛
【摘要】本文基于课程思政背景,从现实意义、课程教学意义两个方面论述在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出重视语文教学基础性地位、在教学目标设计中融入课程思政、挖掘中职语文教材中不同的课程思政元素、在课后拓展中融入课程思政等有效策略。
【关键词】中职语文 课程思政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0-0038-04
“课程思政”是国家深入推進教育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这一教育理念承载着引导学生树立远大人生目标、培养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使命,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落实课程思政是每一门学科都应主动承担的责任。
就中职语文学科而言,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并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与思想品质,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语文学科的核心育人目标,也是语文学科实施课程思政的根本目的。然而,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代,部分职业学校往往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而忽略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导致学生人文政治素养较低。所以,中职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探索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积极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一、新时代背景下落实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工作的意义
(一)现实意义
一方面,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推崇以人为本、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课程思政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能有效达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价值。对中职学校来说,开展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就业创业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符合社会对中职学校人才的要求。因此,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应当积极探索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点,并且借助恰当的方式和技巧进行教学,以有效落实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另一方面,中职学校作为连接社会与学生的桥梁,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教育,还要在思想教育上进行正确的指导及引领,从而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开展思政教育能够让学生的思想及意识获得良好的发展,使其在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后,能够以正确的方式和习惯完成工作及生活,收获成功的人生。
(二)课程教学意义
语文学科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有人文知识,还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这些都是思政教育的内容。中职语文教学能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真、善、美,对生活中的假、恶、丑进行有效辨别,所以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具有开展课程思政的天然优势。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既能获得文学素养,又能够提高自身道德品质修养。
如通过教学《故都的秋》这篇文章,能让学生深刻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眷恋和思乡之情,能对学生的性情进行陶冶,同时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深厚的爱国爱家情怀。这篇散文采用的写作手法主要是情景交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勾画出文章中描写秋天特点的词语,并且对这些词语进行重点分析与鉴赏,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悲凉的心境,以及产生这种心境的原因。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培养浓厚的爱国情怀、思乡之情。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进行思政教育,更容易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个人情操、集体主义精神,实现在语文教学中完成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不仅是教学目标的体现,更是新时代教育发展赋予教师的使命,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探索有效的融入途径和教学新模式。
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重视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地位
语文作为中职学校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在教学领域中应当占据基础性地位。然而,在教学实际却依然存在这样的问题:许多中职学校、教师未能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基础作用,忽视对该学科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和创新,这就导致语文的教学质量难以有所保障。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就要求教职人员努力提高对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中职学校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一线教师对教学方式的创新以及对教学任务的科学规划,也要求教师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对中职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教师应当增加中职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实践环节,如借助教学活动知识竞赛等方式来确保中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保证学习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在教学目标设计中体现课程思政
如在设计《沁园春·雪》的教学目标时,笔者根据中职语文教学的特点,设计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一是知识目标,即品味意象,感悟词的思想境界,理解这首词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写作手法;二是能力目标,即深入体会词作的意境,体会词中具有丰富表现力的语言;三是素质目标,即感受诗人宽广博大的胸怀、远大的抱负和革命斗争的精神,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怀,从而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人生目标。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笔者进行了如下教学:首先通过PPT展现我们伟大祖国的秀丽风景、壮阔山河、悠久历史,以及历史上出现的英雄好汉、帝王将相,然后提出问题“历史上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有哪些人呢?”引导学生阅读《沁园春·雪》一词,从而导入新课。接着,通过PPT向学生展示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介绍作者在长沙求学期间从事的革命运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作的内容,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诗词的过程中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人生理想,从作者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的思想感情,这对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正确价值观都有积极作用。最后,让学生反复研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并展开联想与想象,体会词作的意境和语言之美,理解作者如何将“景”与“情”有机融合起来,创造出雄奇壮阔的艺术境界,深刻体会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课堂结束后,笔者设计了课后讨论话题:说一说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应具备哪些素质?并请举例说明。在本课教学中,笔者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教学目标的设计,然后以教学目标为引领展开教学,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宽广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人生目标。
(三)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课程思政元素
现在,中职语文教材内容体系日趋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元,教师应该选择文质优美的课文和具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内涵的课文,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这些都是引导中职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爱岗敬业,培养中职学生积极向上品质的良好载体。因此,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搜集、挖掘语文教材中含有的课程思政内容,有效实施思政教育。
1.挖掘为人处事的思政元素
如在教授《我的母亲》一文时,笔者让学生通过分享自己与母亲的故事,感悟母亲对子女的疼爱之情,让学生学会感恩,养成勤劳朴实、仁慈善良、坚强执着的道德品质,同时培养学生爱劳动的精神,鼓励学生做明事理、懂孝道的新时代人才。具体教学过程如下:在导入新课时,笔者和学生一起讨论、分享作为一名母亲的日常(照顾孩子衣食住行、陪伴孩子玩耍和学习,同时还要操持家务、认真工作);在教学中分小组讨论时,笔者提出问题,让学生回忆自己和母亲相处时的情景,然后分享自己与母亲相处的一两个印象深刻的故事,感悟母亲的不容易和对自己的疼爱之情。最后,笔者引导学生总结出如下结论:“曾经她也是个漂亮的女孩,但是为了能给我们更多的爱,为了让我们生活得更好,为了给我们做一个励志的好榜样,她选择了做一个坚强的超人妈妈,所有母亲对孩子都是这样无私地付出。”“在家里,我们有父母长辈的疼爱;在学校,有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爱护。在这么多爱的包围下,我们要学会做一个感恩的人,养成勤劳朴实、仁慈善良、坚强执着的思想道德品质,做明事理、孝敬长辈家人的新一代。”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为人处世能力,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周末回家时,至少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对父母说一句感恩的话,并用照片或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
2.挖掘爱国爱家的思政元素
爱国爱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光荣事迹,写下了无数爱国爱家的诗篇。如讲授岳飞的《满江红》一词时,笔者引导中职学生体会作者心系家国、胸怀天下、光复国家的爱国情怀,让中职学生明白人生就要有奋斗目标,活得有意义,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并能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家庭和谐做贡献的道理。为此,笔者实施了如下教学。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首先,笔者播放歌曲《精忠报国》的视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笔者提出问题:这首歌的歌名是《精忠报国》,听到这四个字,你首先想到的是谁?同时,笔者出示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关于岳飞的相关介绍,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并进一步提出“请你谈一谈对岳飞的了解”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出示资料卡片:岳飞,字鹏举,抗金名将,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收复河山,洗雪靖康之耻,因反对议和,被秦桧害死。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直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老巢黄龙府之势。但此时的宋高宗因担心救回父兄后,自己要让出皇位,所以一心议和,连发十二道金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回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
(2)反复朗读,整体把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通过多元化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首先,请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并根据注释理解大意;然后提出“同学们有没有不理解的句子?”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进一步默读课文;最后,通过播放《满江红》的范读视频,让学生模仿跟读,学习朗诵的节奏和技巧,感受词作的音乐美、语言美,从而更加深刻地整体把握词作的具体内涵。
(3)任务驱动,品悟作品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词作的内涵,笔者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①找出词中能直接表现作者感情的字词,感受作者的感情变化。②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又是如何进行表达的?从原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并结合写作背景做分析。③设计“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词人为什么‘怒?”“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词人为什么‘悲?”“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词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恨”?“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笑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四个问题,由学习小组进行组内讨论,并派代表进行展示发言。通过这三个学习任务,学生总结出如下结论:这首词表达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英雄气概,展现了岳飞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我们今天读岳飞的这首词,就是读人的傲然脊梁、读民族的浩然正气、读历史的巍然丰碑。
(4)拓展延伸,提升訓练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能力,笔者设计了如下两个课后学习任务:①大家还知道哪些爱国诗人和表现爱国的诗句?教师出示诗句,学生读后再说一说自己知道的爱国诗句。②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有国才有家,国破家亦亡,那么生在和平年代,青少年应该如何爱国呢?
3.挖掘大国工匠精神的思政元素
大国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执着追求和精益求精的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如用袁隆平、钟南山、曹德旺、柳传志等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优秀人物传记感染学生,让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那种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吃苦耐劳、认真钻研的精神,精益求精、孜孜以求的精神。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通过播放《大国工匠》的精彩片段导入课堂,展示袁隆平、钟南山、曹德旺、柳传志等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优秀人物的事迹,并提出“说一说对以上人物的认识和他们对国家所做出的贡献”“你是通过哪些渠道知道的?他或他们有哪些事迹让你印象深刻、让你感动?”等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进行探究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设计如下学习任务: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这些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人物的付出,我们今天的生活又将会是怎样一幅场景?他们身上具备了怎样的精神和优秀的品质?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培养自己具备这样的优秀品质?最后,笔者引导学生总结出如下结论:中国的发展和壮大不止有这几位大国工匠的付出,还有许许多多各行各业有名的、无名的具有工匠精神的行业精英的默默付出,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建设者,也必须要把这样的大国工匠精神传承下去,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培养自己吃苦耐劳、认真钻研的精神,精益求精、孜孜以求的精神,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在课后拓展中落实课程思政
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方向有所不同,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也应该有所侧重。高中教育更注重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中职教育偏重于学生技术技能的掌握,更注重学生技术技能的提升。因此,中职学校的语文课程要为学生专业发展服务,在作业的布置上应遵循灵活多样的原则,让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完成作业,实现拓展延伸,让学生既能有效学习课程知识,又能增长眼界和见识,提升综合能力。
如布置《职业》的课后作业,笔者做了如下设计:首先,让学生对自己所向往的职业进行观察、体验,观察内容包括职业特点、职业所面对的人群、职业所应具备的技能和业务能力,并思考“自己适合从事什么类型的职业?为什么?自己在知识储备和技能应用方面还有哪些缺失和不足,应该通过哪些方面的努力去完善和进步?”等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体验,笔者提前联系能够提供观察岗位的家长,让学生能在不影响其工作的情况下进行职业观察、体验。其次,在完成观察任务后,笔者要求学生完成一篇职业观察或者是职业体验的心得体会,并根据自己对职业的感悟拍摄一段视频,谈一谈自己对职业的看法,理解什么是职业规划、什么是高尚的职业道德。学生通过班级群的应用“作业”上传视频,通过班级群查看自己及其他同学的视频,接着,笔者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批改,并将其中一两个有典型意义的视频拿出来让学生、家长一起讨论。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能让学生深入观察、体验相关职业,了解职业发展方向、岗位工作需求,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创业提供方向,又能让学生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得到职业精神、企业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工匠精神和正确的职业态度。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是连接社会与学生的桥梁,对学生的培养除了专业技能的教授,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政教育,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保证向社会输送的人才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过硬的专业技能。对中职语文课程而言,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意义,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改革教育模式,让课程思政落在细处、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新荣.高职语文课堂融入思政教育的探究[J].品位·经典,2020(2).
[2]杨眉.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改革探索[J].智库时代,2019(41).
[3]王芳.高职语文课堂融入思政教育的探讨[J].才智,2020(11).
[4]朱秀梅.中職语文课堂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J].黑河教育,2021(3).
作者简介:李献媛(1977— ),广西岑溪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语文教学。
(责编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