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物、文化、旅游:华彩渭南的三驾马车

2022-05-30陈小玮张凌云

新西部 2022年7期
关键词:渭南市渭南旅游

陈小玮 张凌云

近年来,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高举旗帜、响应号召、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主题活动,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为契机,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唱响“黄河华山,家在渭南”“华夏根脉”品牌,以“文旅融合·华彩渭南”和“创亮点”工作为主攻方向,统筹推进文化、旅游和文物工作,全力打造华夏山水文脉汇聚传承地,为渭南高质量发展贡献出文旅力量。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搖篮。渭南地处黄河流域,文化资源丰富而独特,有“华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圣地、将相故里”之美誉。

渭南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1处,省级文保单位165处;拥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7项,省级109项。省级以上文保单位和非遗项目均居全省之首。这里有巍峨挺拔的华山、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态古窑址遗址群、山陕古民居的典型代表党家村、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渭华起义纪念馆,3A级以上旅游景区81家,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7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2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4个,吸引着海内外游客,是一个热度不断攀升的旅游城市。

2021年是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第二年,尽管外部环境对旅游业不是很友好,但来自渭南市文旅局数据却显示,2021年渭南市接待国内外游客726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74亿元,与上一年相比,分别增长了34.86%和34.63%,显示了逆势向好的势头。

发挥龙头项目的引领作用

2021年3月,渭南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了《加快文旅融合建设华彩渭南的实施意见》《渭南市加快文旅融合建设华彩渭南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下文简称《方案》),市县两级相继成立了文旅融合专题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结合实际印发了《考核办法》和《2021年工作计划》。紧盯《方案》中2021年工作任务,将目标任务清单化、节点化推进,从塑造文旅品牌,推进“百业+旅游”“旅游+百业”深度融合,繁荣文旅市场和优化服务质量四个方面,唱响“家在黄河太华之间”“华夏根脉”品牌,提升渭南整体形象。

“十四五”期间,渭南市共策划包装了50个重点文旅项目,总投资289.4亿元。2021年度131项任务圆满完成,创设了国家时间博物馆、富平堑城、合阳诗经苑、潼关东山景区、卤阳湖湿地科普馆等一批文旅新地标,新建澄城县壶梯山战役革命纪念馆、蒲城县包森纪念馆,新增规上文化企业9家,创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3个、市级4个。

(一)国家时间博物馆开展

稍微年长的人都还记得收音机里传来的“现在是北京时间8点整”的语音报时。其实,此北京时间并非来自北京,而是来自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国家授时中心授时部。

国家授时中心蒲城老短波台大院作为国家工业遗产的一部分,目前升级改造成了时间博物馆。该馆融科普教育、爱国教育、时间体验等为一体,以“北京时间从这里发出”为主要展题,全面呈现出“时间之城”的丰富内涵,体现“授时”这一活动对于国家国防以及人民生活的重大意义。时间博物馆现也成为一些单位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首选。

(二)蒲城槐院里历史文化街区电影博物馆迎客

电影博物馆位于蒲城县槐院里历史文化街区,是在原蒲城县电影院的基础上维修改造而成,以展示蒲城电影管理与放映历史为主、中国电影发展与技术变迁为辅,突出陕西地域影视特色,并结合影院放映功能于一体的专题性电影博物馆。游人在这里可以欣赏百年电影的发展历程,重温那个年代电影带给人们的诸多快乐。《红色娘子军》《铁道游击队》等老电影海报记录了社会变迁、历史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各种电影放映机、影片拷贝和大量的电影院实物,无声地讲述着这座电影院的昔日辉煌。

(三)富平县堑城文化旅游景区示范区一期项目开工

2021年3月25日,富平堑城文化旅游景区示范区一期项目顺利开工。该项目由富平县文化和旅游局投资建设,总投资0.35亿元。

所谓堑城,就是借助天然高阜,削四壁夯筑而成,具有防兵燹、御匪乱之功能,是冷兵器时代最有效的防御手段之一。富平堑城是全国惟一保存完整的堑城,自元末明初至1970年,也是富平县城所在地,现在叫莲湖村。这座具有六百余年历史的老城,为不规则长方形,长520米,宽350米,占地约280多亩,城垣内有三街、四门、十巷,三街即老城正街、南街、北街,其中老城正街属主街,为东西走向,是城内最长的街道。城内主要古建筑有文庙、城隍庙、关帝庙、望湖楼、图书楼、魁星楼等,其中望湖楼为清同治八年(1869)修建,后由胡景翼将军于1923年重修,为“湖山书院”所在地。图书楼由康有为题字。还有被网友称为“最牛银行”的中国人民银行富平支行原址。2013年8月6日,老城所在的莲湖村入选全国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

一期项目按照保护古城、恢复四景、合理开发、契合规划的思路,以一脉“乡愁”为主题,将莲湖小学片区做为核心点,富平剧院片区与图书馆片区作为相应历史文脉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一轴三点”发展模式,逐步恢复堑城“三街四门十巷”风貌,开发集弘扬堑城爱国主义文化、传承堑城戏曲艺术、保护堑城历史文脉于一体的高品质文化景区。该项目开工标志着富平堑城保护开发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四)其他项目建设

尧头窑黑瓷烧制技艺非遗体验展馆主体建设、市文物数字体验馆建设,《与华相宜——渭南故事》《清风弥万世  廉韵润秦东——渭南廉政文化主题展》《家在黄河太华之间》数据采集与数字化制作已完成。

突出特色品牌打造旅游新线路

渭南围绕五大特色品牌,适时推出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的旅游线路。

(一)六条红色旅游线路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渭南用好红色资源,创新展现形式,让红色历史“活”起来,推出“秦东革命星火之旅、红色初心之旅、民族信仰追寻之旅、红色革命精神追寻之旅、重走华山路之旅、新时代乡村振兴之旅”6条红色主题旅游线路。

(二)澄城县尧头镇、华山分别入选文旅部发布的10条黄河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

华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景点,澄城县尧头镇则是新近涌现的新秀。6月24日,由渭南市文化产业协会和澄城县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园区管理委员会主办的“融合创新——推动尧头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让澄城县尧头窑再次亮相于聚光灯下。

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园区地处澄城县西南十公里的洛水之滨——尧头镇尧头村。这里水系发达,矿藏丰富。充沛的水源、取之不竭的高嶺土和煤炭资源,使尧头窑成为我国北方黄河流域著名的民窑之一。尧头窑遗址面积4.5平方公里,有元、明、清和民国时期古窑址129座,古民居75处,古作坊78处,庙宇祠堂17处,瓷片堆积层3处。被专家学者誉为“纯正的土瓷,地道的黑珍珠”“黄河之精,华夏之灵”的尧头瓷全部用土法手工生产,加工过程包括泥浆、制坯、施釉、煅烧四道工序,生产分为黑窑、碗窑、瓮窑和砂窑四大窑系,烧制的产品涵盖了农村常用的盆、碗、碟、罐、瓮等日用器皿,运用刻划花、青花、铁锈花及黄、褐、蓝、酱、窑变釉等进行装饰,题材极为广泛。尧头窑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于2013年4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8月,尧头村被住建部等四部委公布为第二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今年端午期间,首届黄河·尧头窑·黑瓷文化季精彩纷呈,“非遗美食”“非遗手工”“瓷展览”“一碗千年摔碗酒”“民间民俗表演”“考古研学”及“敬窑神火塔舞会”等汇聚了黄河流域文化代表性内容,千年古瓷窑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开放首日吸引超过五千多游客,现场人潮涌动,络绎不绝。

澄城县文化旅游生态园区按照“文明之路、探索之路、复兴之路”三条主线,通过窑洞、古建筑两大文化符号打造消费场景,开展研学项目直观形象地体验民窑变迁等创新举措,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色文旅活动,着力打造黄河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先行示范区。

尧头窑是民族的,让世界看见尧头窑也是所有关注尧头窑的人的共同梦想。

(三)“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工业旅游线路

韩城古称“龙门”,始建于西周,隋开皇十八年置韩城县,有三千多年历史,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六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城之一,也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汉太史令司马迁故里。

在韩城除了可领略党家村古建民居的别样风情之外,还能感受独具特色的工业游。

龙门钢铁景区是龙钢公司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健康发展体系下,以“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为主题,以龙钢六十年厚重的发展历史为主线建设的集文化历史、生产工艺、产品展示和唱响新时代“工人伟大,劳动光荣”主旋律为一体的特色工业旅游景区。景区按“一馆一中心四景点”设计,包括龙钢展览馆、生产指挥控制中心、料场、炼铁车间、炼钢厂、轧钢厂,通过实物、图片、资料真实再现龙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流程一体化的钢铁联合企业的奋斗历程,展示了禹龙产品的生产过程,给游客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历史穿透力、文化震撼力和快乐激荡力。2018年,当工业旅游对全国钢铁行业来说还是一个陌生名词的时候,地处国家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陕钢集团龙钢公司就将其作为企业内提本领、外树形象的一个重要有效途径。经过三年的努力,实现了由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向4A级景区的跃升,这个有着六十余年历史的工业厂区成为新的城市“后花园”。

(四)采摘与乡村之旅

“渭南采摘之旅”入选文旅部、国家发改委推出的300条“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学习体验线路。渭南是沁着瓜果香甜的地方,春季的樱桃,夏季的西瓜,秋季的柿子、酥梨、苹果,冬季的冬枣,不同季节的各种果子不仅让人眼花缭乱,还让人纵享舌尖之福。

富平盛产柿子,游人可观赏富平柿饼制作,还可以去陶艺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唐定陵、中华郡游玩;蒲城盛产酥梨、水蜜桃,另有唐桥陵、龙首坝、卤阳湖景区为游览增色;白水的苹果誉满全国,还可以去仓颉庙探寻中国文字的起源;澄城唱响“澄城樱桃甜蜜蜜”口号,把“小樱桃”打造为“大产业”,游人去澄城采摘樱桃的同时,可以领略尧头窑景区的文化内涵……

(五)牡丹花海游线路入选陕西省春季乡村游精品线路

合阳万亩牡丹园位于坊镇绕镇公路南,是中资国业油用牡丹基地。每当牡丹花盛开之际,前来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赏花之余还能参观可视化工厂,了解牡丹加工,体验牡丹产品,感受牡丹文化。这个牡丹园年用工量达3万人以上,平均每年带动周边村庄农民600余户入园务工,年均增收万元以上。牡丹园附近还有灵泉古村以及福山等景点,形成一条旅游线路。2021年,这条旅游线路被确定为陕西省12条春季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全域旅游创佳绩

陕西是8个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之一,承担着为全国探索创建经验的历史使命。“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先后两批共计37个,其中渭南有韩城、大荔和临渭区。更早之前,华阴市已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并且华阴的景城一体全域旅游模式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

华阴市位于关中平原东部,秦晋豫三省结合地带,东接潼关,西连华州,南依秦岭,北临渭河,总面积676平方公里,人口20.51万,自古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厚重,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西岳华山的所在地,也是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

华阴市作为黄河流域重要节点城市,“南望华岳,北瞰黄渭”,是陕西沿黄公路和魏长城南起点,域内的横阵遗址、西汉京师粮仓、西岳庙等人文史迹,老腔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皆是黄河文化的符号。

2016年2月,华阴市被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这成为华阴破解“山上游客如流,山下很难留客”难题的最好机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启动后,华阴市在体制上进行了创新,建立了党政一把手挑重担的全域旅游领导小组,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建立“1+3+”旅游管理机制,以快速推进华阴的全域旅游建设。

围绕“大华山”旅游目的地这一发展目标,华阴市高标准编制了《华阴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华阴全域旅游总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将山上山下统一规划布局、推进产城融合、优化公共服务、创新综合管理、实施系统营销,推动旅游业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

2019年9月,华阴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这一年华阴接待游客1193.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95亿元,并荣获了“2019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和“2019中国旅游影响力年度县区”荣誉称号。2018年至2020年,华阴市连续三年入选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名单。

华阴市坚持“山上做明珠、山下串珍珠”,联动“山水林城庙”一体发展,打造“沿山沿河沿路”旅游复合廊道,全力做好“山下留客”文章,一个具有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水平的大华山旅游目的地雏形初具。围绕打造“大华山”观光休闲的承载区和旅游消费的聚集区,华阴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整合文旅资源

华阴有西岳华山、“陕西小故宫”西岳庙、道教名院玉泉院、华山御温泉等自然、人文景观210余处。除了可以游览5A级景区华山外,还有道教名院玉泉院、亚洲第一索道的华山索道、皇家养生胜地御温泉等5个3A级景区。华阴市规划建设了华岳大道-华山峪东部轴线和“一河两岸”生态旅游走廊西部轴线,综合开发了仙峪、瓮峪、杜峪、华阳川等连接景区与城区的六条峪道。新建成魏长城遗址、清心温泉、城市文化公园等一批景区景点。以华岳路为中心线,连接华山景区和中心城区这条主轴,成为一条名符其实的旅游景观大道,从过去的华山景区一个点延伸为一个山城相连的大型旅游山岳板块,拉大了华山旅游的体量。

(二)山水融合

以长涧河为纽带,全面提升“一河两岸”景观质量,包装实施涉旅综合项目,打造山城融合发展区域,实现从单一的“山水游”向“全域游”转变。2017年,华阴市实施长涧河流域综合治理,历时三年打造集防洪、休闲、旅游等功能为一体,连通华山景区、华阴城区、蓄滞洪区和渭河生态区的“一河两岸”工程。在防洪功能不变的基础上,添加了涉水景观、亲水栈道、亲水平台等,将这里变成了一个水景公园。

(三)发展夜经济

策划包装“点亮西岳庙、激活岳庙街”项目,着力打造西岳庙浸入式光影秀——“宝莲灯”;情景再现金庸武侠经典——“华山论剑”等,将其打造成为全国金庸武侠第一圣地、网红夜游慢城打卡地、“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夜游经济的主力军。

(四)推出新地标

以古柏行修复工程为依托,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建设连通华山和西岳庙的历史文化走廊,打造全省文旅新地标。古柏行原是“自古华山一条道”的平原段,是华山的拜山文化和特殊的地理空間景象的体现。古柏行文化廊道景区恢复项目是对华山传统历史景观的全新再现,该项目主要以古柏行景观恢复工程为核心,围绕“慢生活、闲生活、新生活”的文化主题,打造集商贸、文化、餐饮、休闲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服务综合体,将对华山旅游产业生态圈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五)非遗进景区

2021年4月7日,华阴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华阴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华阴老腔”走进西岳庙景区,为广大游客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山上赏美景、山下品老腔,成为华阴旅游的招牌。

(六)解决交通不便的肠梗阻

以贯通市域旅游景区、构建全域旅游大环线为重点,建设形成了“四纵四横一环线”的城市路网格局。在全省率先开通免费旅游公交。

(七)以全域旅游带动乡村旅游

2017年,华阴市出台《华阴市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实施意见》,编制了《华阴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7-2030)》,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及旅游特色名镇建设,鼓励农家乐经营。结合华阴市作为全国第三批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市的机遇,按照“一镇一景一品”的原则,重点打造华山镇、罗敷镇、华西镇、孟塬镇4个特色镇。通过几年的建设,华山镇已经成为度假旅游核心镇,罗敷镇成为健康休憩疗养区,华西镇成为现代农业旅游示范区,孟塬镇成为商贸物流枢纽区。

(八)康养休闲成为新的增长点

康体养生成为旅游消费新热点。华阴市地热温泉资源丰富,早在2007年4月就开发了华山御温泉景区,成为陕西著名温泉度假旅游景区之一。依托资源优势和山岳型旅游景区的游客消费需求,重点打造康养旅游产品。陆续建成华山医养中心,体闲养生苑等养生项目。全域旅游的发展,让“打卡华山来华阴、打卡华阴不唯山”成为华阴旅游的新常态。

让文物活起来

近年来,渭南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文物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出台一系列保护规划文件,夯实专项调查,在文物考古、革命文物保护工程、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

目前,渭南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69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1处,省级文保单位165处。县级文保单位398处。可移动文物(馆藏文物)29909件(组),珍贵文物1884件(组)。面对巨量的文物保护工作,渭南市文旅局抽丝剥茧,在博物馆建设、遗址公园建设等方面让人眼前一亮,使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有清新如流的感觉,为文物保护工作积累了可借鉴的经验。

渭南市出台了首个地方文物保护法规《渭南市仓颉墓与庙保护条例》,编制了《渭南市“十四五”文物保护利用发展规划》《西岳庙保护规划》《丰图义仓(2020-2035)保护规划》,配合陕西省编制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规划》。

在确立文物保护第一的基础上,渭南市全力处理好文物、文化、旅游三者的关系,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运行、行业自律”的发展格局,努力做好文物保护、传承、弘扬这三篇文章。

(一)加强重点文物的宣传、保护、利用

渭南的魏长城遗址和唐代帝陵,都进入了全国大遗址名录。唐朝在关中的十八座帝陵有九座位于渭南境内,深藏于桥山山脉,由西向东,横跨富平、蒲城两县域,西起简陵、元陵、章陵、定陵、丰陵,东到桥陵、景陵、光陵、泰陵。其中蒲城四座,富平五座。盛世大唐的万千气象,通过帝陵的形制规模、石刻艺术,都能依循展现出来。

唐桥陵位于蒲城县城西北15公里的丰山,唐时称桥山,故称之为桥陵,入选“中国最恢宏的十大帝王陵墓”。桥陵是唐朝第五位皇帝唐睿宗李旦的陵寝,是李旦之子唐玄宗李隆基为其修建。陵区群山有“三山九峰一平台”的宏大气势,彰显着开元盛世的辉煌,53尊巨大石刻生动自然,有“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之誉。

李旦是唐高宗李治第八个儿子,武则天的第四个儿子,也是二人最小的儿子。原本皇位轮不到他,却因朝局动荡,在各方势力均衡中两次登基。他虽然于社稷天下毫无建树,但因“三让”皇位而被认为是有大智慧者,能在夹缝中求得生存之道而出名。

李旦第一次登基后,即被母亲武则天软禁,后来李唐宗室发动兵变被武则天镇压,李旦主动请求母后荣登大宝,这一让换来了自己和子女的平安,也让中国有了一位女皇帝;后哥哥庐陵王李显被武则天召回,李旦又主动让出太子之位,避免兄弟相残;在儿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剿灭妄图篡位的韦皇后,李旦又让位给儿子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这才有了大唐的“开元盛世”。

李旦两次登基,在位八年,实际主政只有两年多,称太上皇四年,终年55岁。此时,正是大唐国力最鼎盛时期,儿子李隆基以空前的规格,据称动用3万劳工,历时三十三年为父亲建造了这座帝陵。

桥陵以山为陵,在山腹开凿地下寝宫,地面绕山筑城并在四面各开一门,门外各置石蹲狮一对,筑阙台一对。陵园四隅建角楼,今角楼基址尚在。据导游介绍,桥陵地宫没有遭到破坏。

4A级景区的唐桥陵文化遗址公园,占地面积8.5平方公里。现恢复了朱雀门基址原貌,修复夯土层及部分陵墙和遗址等。宽110米的神道两侧保留下来的石华表、石鸵鸟、石马、石人、石狮等53尊巨大石刻,历经千年风雨剥蚀,细节依然清晰。以守护陵寝的神兽獬豸为例,走近看,面目狰狞,但远观却仿佛是双手捧着脸庞,笑意盈盈的娃娃,甚至有些害羞。侍立的翁仲,官帽细节突出,面部表情惟妙惟肖,有的嘴角上翘,夸张地好像笑出了声音。南门的双狮一雄一雌,正面威武不可冒犯,朝向帝陵的背面,却像一只温顺的猫咪。

近年来,渭南市以唐帝陵形制规模及盛唐石刻文化艺术为核心,以桥陵为龙头,着手建设国家级帝陵遗址公园群和百里帝陵文化旅游长廊,形成与西安汉唐文化带遥相呼应的帝陵历史文化旅游区。

(二)实施一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文化遗址公园

革命文物也是渭南文物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渭南市印发了《关于渭南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9-2022年)的实施意见》,编制了《渭南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

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測绘机构开展黄河流域革命文物调查,新发现革命文物47处。实施了渭华起义司令部旧址三教堂维修、富平县米家窑地下交通站旧址、蒲城县包森故居等工程。蒲城县杨虎城旧居东院,临渭区老爷庙、王劲战故居,富平县红二方面军司令部旧址等维修工程正在实施。

渭南境内保留的魏长城城墙、敌台、烽火台共有82段109千米,起始于华山山麓朝元洞附近的陇海铁路处,依据地势蜿蜒北上,经大荔、澄城、合阳直到韩城的黄河边沿。据介绍,澄城县翟尚村段本体维修和旅游道路建设已完工,华阴段也已列入国家发改委“十四五”储备项目。魏长城华阴市城南村段已建成开放,红丰村至西关村段魏长城抢险加固工程正在实施。魏长城合阳县河西坡村段保护工程正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

在新一轮文物专项调查中,渭南市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调查13处石窟寺,其中新发现4处。完成了渭南市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田野调查。对全市古建筑壁画保护情况进行调研,调查面积达4939平方米,摸清了壁画病害问题,为下一步针对性修复提供了基础资料。开展秦岭北麓渭南市旧石器时代遗址田野调查,采集石器标本达700余件。

澄城县刘家洼遗址(东周时期)是“2018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目前仍持续开展考古发掘。将积极建设成为集科研、展示、培训和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刘家洼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此外,继续实施韩城市陶渠遗址、临渭区北刘遗址、白水县杜康沟遗址考古发掘工作。

(三)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作用

博物馆成为文物展示的载体,担负着让文物活化利用的功能。渭南市博物馆、潼关县博物馆、韩城梁带村博物馆、蒲城县惠陵博物馆等建成开馆;华州区毛家沟社区博物馆、白水县和园社区博物馆挂牌;交通、廉政等行业及民间博物馆陆续建成并对外开放。全市社区博物馆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2021年,渭南市配合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对全市16家国有博物馆、纪念馆馆藏文物进行鉴定,复核馆藏文物8000余件,调整珍贵文物等级110余件,使渭南市馆藏文物等级和数量得到整体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加强,陈列展示项目拓展提升,文化资源信息开放共享。

渭南市创新文物利用手段,积极推进“数字博物馆”“互联网+文物教育”等形式,渭华起义纪念馆加入全国“互联网+革命文物”教育平台,市博物馆、澄城县博物馆推出线上基本陈列展,文物资源信息逐步开放共享。

非遗走进日常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渭南市加强非遗保护,健全非遗项目体系和传承人体系。推动非遗项目产业化,通过线上线下融入到日常生产生活中。

渭南市共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项,传承人9人;省级项目96项,传承人70人;市级项目253项,传承人501人。基本形成了以市、县级项目为基础,省级项目为重点,国家级项目为骨干的四级保护体系。

蒲城麦秆画、华阴老腔、华州皮影、富平柿饼、潼关酱菜、澄城水盆、合阳提线木偶近年来相继登上全国手工艺品交易、央视春晚、博鳌论坛等大舞台,渭南非遗文化的魅力成为吸引游客到渭南一游的重要因素。

(一)馆藏展示

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面积3230平方米,展出相关资料、服饰等实物近万件,展品覆盖国家级、省级、市级重要非遗项目223项。场馆分为七大功能展区: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传统音乐舞蹈,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杂技、曲艺,传统技艺与民俗,关中四合院。这也是西北首家数字化展馆。多数非遗项目贴近生活,无论哪个展区都让人流连忘返,久久驻足,既惊讶传统文化、技艺蕴藏的无穷奥妙,又仿佛和祖先有了交流的通道,依稀看见他们在生活中缜密的探究,掌握技艺后的那份潇洒,并默默祈祷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能好好传承下去。

渭南是有名的“戏窝子”。老渭南人的行事风格、风俗习惯深受戏曲“高台教化”的影响,因此秦东民风有着鲜明的特点。华阴老腔、合阳提线木偶、同州梆子、富平阿宫腔等17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声保护名录。

人们只知陕西安塞腰鼓名扬天下,不知渭南也有着“鼓舞之乡”的美誉。《周礼》中“六鼓四金”的古俗明确了鼓在祭祀、军事、庆典、礼仪等活动的不同用途。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是舞蹈文化的起源。渭南鼓舞达二十余种,韩城行鼓、富平老庙老鼓称为军鼓,合阳上锣鼓、大荔花苫鼓也被称为祀鼓。

自2016年6月13日免费开放以来,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已接待参观者40多万人次,举办《故事渭南》等文化沙龙活动300多场次。

(二)非遗就业工坊培养传承人

2022年6月10日,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培训学院在渭南技师学院成立。市文旅局向渭南技师学院授予“渭南市非遗传习基地”牌匾,共同向非遗传承人代表发放聘书。这意味着渭南市非遗传承正式走進高校,立足高校平台,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系统地做大做强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

2006年,尧头窑陶瓷烧制技艺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陕西省第一批非遗就业工坊,渭南市澄城县尧头窑非遗就业工坊摸索出了一条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新道路。在澄城县文化馆的支持下,就业工坊举办非遗扶贫陶瓷技艺提升班,培训当地和周边生活贫困的手艺人,目前已有68名手艺人经过培训被多家企业聘用。

渭南市合阳县第一批县级非遗工坊茂林踅面、合阳药香制作工坊、古会阁灯笼坊等14家已挂牌成立。华州区首批区级非遗就业工坊宏权影艺文化传承发展有限公司、华州区明辉竹艺文化社也举行了授牌仪式。非遗工坊的设立,在扩大传承技艺的同时,有效促进就业,为非遗文创注入新鲜活力,也是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传统村落及民俗之美

渭南全市现有传统村落85处,其中国家级33处。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历史街区11个,其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韩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个(华阴市、蒲城县)。

2020年,渭南市入选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以来,深入挖掘保护传统村落中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加强历史建筑和历史要素的保护,积极开展传统村落持续发展利用探索和实践。编制了《渭南市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

为进一步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渭南市还积极举办“正月里·新春文化大庙会”、黄河金三角面花大赛、“匠心遗韵非常精彩”的非遗网络直播、“华山风骨·渭水襟怀”工艺性剪纸等多项主题非遗活动。同时,利用民俗文化拓展乡村旅游内涵,依托农业公园、现代农业园等场地,推出秋千节、酥梨节、槐花节、桃花节、杏花节、枣花节、荷花节、油菜花节等农事节庆活动和各类古庙会活动。其中,潼关河坝会、华阴登山节、大荔下寨枣花节、合阳福山祈福节、洽川观鸟节等特色节庆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

2022年5月20日,渭南市传统村落数字化平台上线,观众可以集中观赏到传统村落的保护成果。

公共文化跨越发展

渭南市自2016年成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后,大胆探索,守正创新,公共文化建设实现了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的跨越式发展,广大群众成为直接受益人。

渭南市现已初步形成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制度框架,出台了《渭南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渭南市关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意见》《渭南市全面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渭南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15-2020)》等一系列文化政策文件。

立足本市文化资源品类多、美誉度高的优势,渭南市文旅局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建成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一)品牌项目丰富文化内容

1、渭南市2253个公共文化场馆已全面向社会免费开放

一元剧场、四进零距、青春之梦、百姓大舞台、城市书房等文化活动品牌,深入人心,产生广泛的影响力。

7月1日,由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承办的渭水秦韵·公共文化服务“四进零距”工程惠民活动志愿文艺团队来到渭南朝阳公园,为大家奉献了精彩的综艺演出。这种身边喜闻乐见的演出,已成为渭南城乡的一道风景线,是大家生活里一种必要的“调料”。

“四进零距”工程让各类公益文化艺术活动走出场馆,走进广场公园、走进城镇社区、走进园区企业、走进乡村院场,和群众零距离接触,方便快捷的公益文化服务惠及城乡百姓。2014年5月,“四进零距”工程被审批为“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2021年,“四进零距”惠民演出102场次,累计受益群众3万多人次。

2、多场景欣赏身边的惠民演出

2022年7月6日,渭南市临渭区五里铺小学举办“文化浸润毕业季  戏曲传承助‘双减”主题活动。戏曲社团的学生们在国家二级演员、五里铺小学戏曲教师马海萍指导下练习形体动作。目前学校已形成四个戏曲传承梯队,将戏曲文化融入课后延时服务,共计17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

3月16日,渭南市大荔县文艺轻骑小分队队员们走进大荔县段家镇、朝邑镇、羌白镇、韦林镇等镇村的田间地头,为群众送上了秦腔《三滴血》、眉户《梁秋燕》以及同州梆子《黄河岸边枣花香》等选段,村民有的情不自禁地与演员共舞互动,广阔的田野里一片欢声笑语。

据了解,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大荔县剧团按照“守正创新、融合发展”的文旅工作思路,以党建引领打造“党旗红文旅融”党建品牌,组成4支文艺轻骑小分队,不断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文化志愿者团队宏秦自乐班、民众秦声、中心广场秧歌队、德庆皮影、爱乐艺术团也分别走进光华社区、人民公园、万达广场、桃园学校和渭通社区,开展文化惠民演出。

3、节庆活动品牌突出

“瑞虎闹新春  欢乐中国年”渭南市2022元宵节文艺惠民演出,一连五天,红色经典专场、折子戏专场、综艺专场、戏曲专场,赢得广大群众的好评。

通过定期举办群众文化节、阅读文化节、群众文化展演、新春文化大庙会、乡村春晚、锣鼓大赛、广场舞大赛、青年歌手大赛、优秀传统剧目展演等主题系列活动,让人民群众在特定的时间里有盼头,参与意识强,重拾故乡记忆和乡邻间的温馨场景。

渭南市组织实施精品文化交流,依托“大地情深”“春雨工程”等中省文化惠民工程,邀请国家级、省级优秀院团、文化名人、文化学者来渭南进行高品位大型文艺演出和主题讲座。

2018年以来,渭南市开展流动服务、文化下基层、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活动2800余场,服务群众465万人次。

(二)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发挥综合效应

在渭南市临渭区乐天大街,有市文化艺术中心、市大剧院、市工人文化宫,这些场馆集演出、参观、培训、讲座等功能为一体,是市民休闲游览的好去处。文化场馆集中、功能复合也是渭南公共文化的一大亮点。

1、文化场馆齐备

据统计,2018年以来,渭南市累计投入28亿元,在中心城市先后建成了市文化艺术中心、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非遗馆、市大剧院、市多功能馆、市体育中心等一批城市文化地标,5个县(區、市)完成或即将完成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的建设,提升城市品位。

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成为全市人民尽享公共文化的集聚地;市图书馆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成为建设“书香渭南”的重要阵地。

渭南市博物馆举办了《从历史走向未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革命题材丝网版画艺术展。常设《与华相宜——渭南故事》等四个线下展览,其中《百年沧桑——渭南记忆》展陈项目荣获“陕西省首届博物馆优秀展览评选”优秀奖。与此同时,市博物馆还陆续上线了数字展陈项目,制作《粉壁丹青——唐代壁画精品摹本及相关文物展》等6个数字展览。

渭南市非遗馆是西北五省首个数字非遗展馆;市大剧院成为中省市高雅艺术、精品展演的重要文化交流平台;市体育馆达到西部一流水平。

渭南市现有11个公共图书馆、11个文化馆、128个镇(街道)综合文化中心、2103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全市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26万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场馆面积达到2300平方米。

2、营造一城书香

城市书房是图书馆向社区延申的重要载体,幽雅的阅读环境和人性化的服务措施是渭南城市书房的特色。

随着临渭区信达城市书房、仓程城市书房、东湖半岛城市书房、首映城市书房、福彩中心城市书房陆续开放,今年由华州区委区政府建设的渭南“十项重点工作”之一的“渭南书苑”首个城市书房——子仪城市书房也向广大市民开放。以临渭区城市书房为例,书房里开水、空调、无线网络等设施齐全,特色之一是各个书房错时开放,可以满足不同的阅读需求;二是开通临渭区图书馆和城市书房书籍通借通还服务,让大家多借书,少跑路。

2021年,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将城市书房建设纳入惠民工程,确定了“渭南书苑”城市书房名称,制定下发了《“渭南书苑”城市书房建设方案》《关于“渭南书苑”城市书房统一标识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全市城市书房建设和品牌标识。这一年,全市12家城市书房建成运营。2022年将建成城市书房15家,2023年将建成城市书房35家,切实解决公共阅读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根据《渭南市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实施方案》,渭南市因地制宜开辟“政府+企业、城市+乡村、公益+便民、文化+景区”总分馆建设模式,打造城乡一体、社会联办、一馆一特色发展模式,建成128个分馆,70个联办社会分馆,56个村、社区服务点。市级村史馆示范点20个,市级职工书屋示范点25个。全市形成了“市中心馆——县级总馆——镇办分馆、联办分馆——村社区服务点和社会服务点”的总分馆四级网络体系。

与此同时,引导社会文化组织承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陕西信达、万达集团、陕富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累计投资1500万元,资助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和服务活动,将资源配置转向基层。

(三)数字赋能文旅发展

近年来,渭南市以数字化推进公共文化资源的共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已建成了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渭南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网站建有率、微信公众号开通率均达到100%。各级文化场馆利用网站、微信平台提供掌上阅读、线上培训、公益展览讲座等免费数字资源。

以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微信公众号“渭南文旅”为例,称得上精工巨制。除了在“畅游渭南”版块,最快时间内播报全市文旅工作的进展情况,可以获得到渭南旅游的第一手信息,更为突出的是设置了“文化渭南”版块,这其中包括诗词渭南、非遗渭南、馆藏渭南、红色厚土、黄河故事。阅读这里面的每一篇文章,你可以感知制作者的用心良苦,了解渭南山水的古往今来,熟悉典故中人物的风云。总之,呈现在眼前的除了惊喜还有更多想不到,值得你保存下来,随时阅读,丰富拓展学习领域。

由渭南市富平县阿宫剧团演出的《红梢林》,被称为“一部有戏、有情、好看、好听,地域特色鲜明的主旋律作品”。6月21日,该剧在渭南大剧院精彩上演,线上线下约1.2万余人观看了演出。该剧先后赴北京、福建、江苏、四川、青海和省内的西安、延安、铜川等地开展了40余场巡演。

2021年,渭南市秦腔剧团戏曲进乡村演出394场,在秦岭云、微信、快手、今日头条、抖音、爱奇艺等16个平台上线2000余场。

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数据显示,通过“科技+文化”的方式,实施“故事渭南”“乡村春晚”“好日子唱着过”“公共数字文化墙”“公共文化云”“基层全民艺术普及”等数字推广项目。2022年春节期间,各区县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文化单位依托公众号、广电融媒体,运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开通线上展演,受到群众普遍欢迎。比如,《渭南市2022年戏曲音乐会》线上展播8天线上观看94.6万人次。

“黄河岸边过大年”活动,对渭南10个市县区春节群众文化系列活动进行编辑制作包装,从今年2月1日至10日,在市县区新媒体平台进行播放,每天推发一个县,全平台阅读点击量超过22万。全市举办线上“村晚”展播69场,参与群众6万人次。富平县“戏文之旅”在抖音、快手平台每天展播一场戏曲剧目,观看人次达13.5万。潼关县“潼”年滋味春节短视频在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展播。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家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渭南市坚持“文化铸魂、旅游强体、文物守线”,积极推进文化、文物、旅游的深度融合,多方位、多角度展现黄河魅力,讲好渭南的“黄河故事”,为创建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渭南市渭南旅游
渭南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渭南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陕西渭南:开展农资打假“百日行动”
陕西省渭南市红楼梦学会成立
果树在渭南市区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旅游
三国渭南之战
新常态下的渭南文物旅游
A Model Analysiswhich Consider Direct cell-to-cell Transmission of HIV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