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业教育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
2022-05-30陈志强谷霞英
陈志强 谷霞英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通过深入分析贫困类型的转变、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困境等因素,探索新时代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从为贫困地区学生提供入学、就业创业帮扶服务,职业教育面向农村全面开展系统化培训,加强乡村产学研基地建设和打造农村就业创业平台等多维度切入,探讨铸魂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职教助农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乡村振兴;脱贫攻坚;职业教育;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培养
扶贫减贫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来讲都是难题。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稳健推行,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扶贫减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习近平主席在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宣告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我国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回顾十八大以来扶贫减贫治理进程,职业教育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普职教育融合等形式在反贫困实践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为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加速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需要充分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而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贫困地区持续系统地培育髙质量学生,是充分释放其内生动力的关键。
一、新时代贫困类型转变
随着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绝对贫困已经消除,但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仍然存在制约乡村发展的多重因素,贫困类型也发生了本质变化。
(一)绝对贫困转型为相对贫困
所谓绝对贫困,是指个人和家庭收人所得无法达到生存所需最低物质需求的贫困。近些年通过脱贫攻坚工作的稳步推进,已经基本消除绝对贫困,解决了生产生活资源匮乏等影响民生的突出问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目前的贫困类型主要是相对贫困,即一部分人占有资源相对较少。相对贫困具有主观性,它是社会上多数人对于生活水平低的一种主观判断,衡量标准也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相对贫困亦具有长期性,主要是由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收人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大导致。值得注意的是相对贫困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还包括人力资源、精神文明建设等各方面的不均衡。所以,新时代治理贫困的主要目标已经转型为对相对贫困的治理。
(二)生存性贫困转型为发展性贫困
随着我国扶贫工作有计划开展和前期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交通、电力、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大幅提升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生存性贫困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是受到地域发展差异影响,贫困地区发展能力、发展机会、发展条件等发展性贫困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贫困地区人民受教育程度偏低,人力资源不足,发展能力受限,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规模小,资金短缺,经济圈活跃度不够,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较差等问题比较突出,区域靠自身创造出来的发展机会相对城市差距大,自身发展条件十分有限[2]。
(三)资源性贫困转型为能力性贫困
从总体上看,我国“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已基本解决,国家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投入力度不断增加,农村大病医疗保险、农村低保制度等政策基本普及,贫困地区教育、医疗、通信等基础设施经脱贫攻坚期间升级改造,得到较大改善。但是贫困人群由于自身脱贫能力低导致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贫困人口能力性贫困问题成为乡村振兴的最大“绊脚石”。因此,必须提升农村整体教育水平,特别是要保证贫困人口享有受教育权,通过提髙知识文化水平,从而获得自身脱贫能力、发展能力。
(四)物质贫困转型为精神贫困
自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五个一批”“六个精准”切实解决了物质资源分配问题,贫困人口物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但贫困地区人民精神贫困现象却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第一,价值观扭曲,思想道德觉悟不髙。在社会全面转型、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背景下,部分贫困人口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第二,角色意识模糊,消费观畸形。拜金主义思想极端化,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等现象层出不穷,没钱时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有钱后不知道如何投资创业,更有甚者迷失本性、沉迷赌博。
二、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困境
《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实现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目标,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时代人才队伍,首先要研究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人才培育机制不健全
贫困地区缺乏系统性、持续性的人才培养计划与实施措施。目前人才培训项目大多停留在单一技术技能培养上,未能充分考虑人才成长规律,没有先导基础教育和后续深造培训,教学过程及培训质量缺乏监督和管理。有些地区存在应付式培训现象,只注重人员培训数量、开班数量,没有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也没有专门的管理平台和台账。
(二)农民参与培训积极性不高
由于受到传统农民角色和知识水平影响,农民对于发展的认知总体表现为安于现状,对新事物接受程度低,难以摆脱农民阶级局限性,进取心和奋斗心不强,存在一定畏难情绪。加上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青壮年乡村振兴主力人才倾向迁移到条件更好的城市。
(三)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務力度不够
目前在贫困地区开展的技能培训对国家助农惠农政策宣传普及、创业就业的指导明显不足。贫困人口主要从事技术含量低、工资报酬低、劳动强度大、可替代性强的工作。低收入和知识水平不足使得贫困家庭子女无法在兴趣爱好和职业倾向上有所规划发展,长大后职业选择面狭窄、创业能力低,最终从事的职业与父辈相似,形成“遗贫”效应。
(四)信息不够发达
很多地区农业信息、就业信息网络不发达,不能及时调整产品种类和销售方式,抗风险能力低。特别是新冠疫情以来,供需关系发生变化,销售渠道不畅,销售方式改变,产品滞销,蔬菜瓜果等农作物生产经营行业损失较大'
三、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日益增加,职业教育也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和关注。在前期脱贫攻坚战中,职业教育在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结对扶贫等方面成效显著,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继续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应从以下几个切入点探索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一)持续高质量培养贫困地区学生
高职院校要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为贫困地区学子提供更多学习机会,提升青年一代知识技能水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要加强学校与乡镇联系,定向培养一批乡村振兴后备人才。让爱农村、爱农民的青年接受专业教育,不仅能够提升个人学历水平,而且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还要做到精准助贫,坚持全面落实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学费减免、新生入学资助、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相结合的综合资助政策体系。同时,通过与企业和慈善组织合作,逐步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比例和金额,确保不因家庭经济贫困而失学一人。为贫困地区学生提供高质量就业,重点关注其在技能培训、实习、就业指导与服务、创新创业孵化等方面的实际需求,通过对贫困家庭学生“一对一”帮扶等形式,发挥党员领导干部主观能动性,帮扶此类毕业生顺利就业创业。
(二)职业教育面向农村全面开展系统化培训
为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盘活农村经济圈,职业院校除了为贫困地区定向输送技术技能人才外,对农村劳动者开展系统科学的培养也是很有必要的。乡村振兴对农村各行各业专业性人才需求量较大,如,乡村旅游业需要旅游管理、餐饮、旅游项目开发、组织宣传等专业人才来增强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农村经济圈需要金融人才搞活农村资本运作,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形成产业多样化格局,同时还需要电子商务、物流等相关专业人才,保证农村经济圈高效运作;发展农村养老和医疗服务需要养老服务管理和医疗人才,切实提高农村养老服务水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制定经过充分论证和实时修订的结合当地特色、乡村发展规划、学员具体情况等因素的培养计划,具体培训项目要做到既“接地气”又注重实效,集合各部门和乡村集体智慧,统筹协调各部门资源,将每个培训项目落实落细。不仅要注重对技术技能的系统培训,使学员达到岗位能力要求,培训过程和质量也要有完善的制度标准和监督考核体系,同时还要注重新型职业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把职业教育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教育理念有机融入到贫困地区农民培训中,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三)产学研基地扎根乡村,将论文写在祖国农村大地上
当前,多数高校为适应新时代发展,积极探索产学研融合发展改革之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需要资金和项目支持,将适合农村地区的项目,如农业科技、农业现代化、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等领域的课题扎根农村,不仅能提高研究实效性,而且能解决部分农村建设经费问题。把产学研基地搬到乡村,尤其是农林、地矿、土木、畜牧、兽医等专业学科,不仅有助于乡村产业发展,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实习中锤炼专业本领、体验风俗民情,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怀,给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型直接提供高素质人才资源。积极服务地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把论文写在祖国农村大地上,利用高校产学研优势,对推动贫困地区相关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带领乡村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作用。
(四)打造农村就业创业平台
农村人才流失很大程度与经济收入、子女教育、医疗等因素相关。随着乡村振兴推进,教育条件和医疗条件逐步改善,学校教学设施齐全,农村医保全面覆盖。此外,为把农村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留在农村,需要在职业教育阶段切实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首先,职业院校可以利用自身资源和信息优势,打造农村就业创业平台,给企业和农村搭建招商引资桥梁,与城乡政府一起推动招商引资,利用当地优势农业,吸引企业入驻。这是提升就业渠道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能够增加当地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其次,线上线下就业平台同时发力,为无地农民或农闲闲散农民提供长期或短期就业信息,引导农民本地就近就业。再次,宣传扶持政策,指导和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构建农业生产加工合作社,培育新型“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最后,共筑职业技能培训长效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等协同发展,形成健康多样的农村经济生态,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让广大农民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结语
职业院校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依据习总书记关于教育和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作为,通过多种方式帮扶贫困地区。职业教育作为新时代的一支画笔将继续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参考文献:
[1][5]谢俐,彭振宇.高等职业院校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作用与贡献一首部《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发展报告(2015-2019)》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4):5-8.
[2]唐任伍,肖彦博,唐常.后精准扶贫时代的贫困治理一制度安排和
路径选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⑴=133-139.
[3]胡斌武,季孝探,何曉颖.后脱贫时代职业教育防控返贫风险的实践效能与行动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1):6-10.
[4]文珂,袁丹丹,操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乡村科技,2020,11(23):31-32.1674-7909.2020.23.017.
基金项目:2020年张家界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张家界市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策略研究”,项目编号:zjjskl202031。
作者简介:陈志强(1982-),男,江西乐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机械设计与制造。
(责任编辑许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