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博物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探究

2022-05-30马姣姣

东方收藏 2022年7期
关键词:博物馆

马姣姣

摘要: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遺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博物馆作为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示人类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文化场所,在非遗的保护、研究和传承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河北博物院常设展览“乐享河北 非遗会客厅——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为例,阐述博物馆如何将非遗展览用静态展陈和动态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向公众进行展示和宣传,以达到传承和保护的目的。

关键词:博物馆;非遗展览;静态展陈和动态展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主要包括以传统口头文学作为载体的语言及表演艺术,传统民俗节庆、传统手工艺、医药、历法、体育和游艺等。非遗是人类发展史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河北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勤劳智慧的河北人民创造出多姿多彩、赓续相传的非遗。目前,河北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名册)项目6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63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90项,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任务艰巨。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博物馆的功能和职责也在不断完善扩大,通过博物馆来展示非遗,是非遗保护的重要举措。早在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就明确将非遗纳入保护与展示范围,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也成为博物馆责无旁贷的重要使命。阮成洲提出,“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承担着证实、研究、宣传和保护的角色任务,是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中坚力量”;王文彬认为,“借助于博物馆丰富的历史遗产收藏与动静结合的展示方式,可以推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以及再发展”。依托博物馆平台将非遗展览通过静态展陈和动态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向公众展示、宣传非遗文化,让非遗真正地融入人们的生活日常,能够提高社会民众对非遗的保护意识和认知度,让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

一、“乐享河北 非遗会客厅——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简介

“乐享河北 非遗会客厅——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是河北博物院的常设陈列展览,布展面积1200余平方米,也是河北省对外宣传非遗的重要窗口。按照非遗十大门类的特点及河北省非遗的特色,展览分为乡音乡韵、百艺百工、遇见非遗和诗与远方四大版块。

“乡音乡韵”版块主要以非遗元素、符号、情节,展示了河北传统的戏剧、武术、音乐、舞蹈、民俗类等项目。在项目选择上突出展示河北梆子、评剧、皮影戏、西河大鼓、木板大鼓、太极拳、吴桥杂技等,体现河北戏曲、曲艺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

“百艺百工”版块主要以非遗元素、符号、情节,通过静态展示和多媒体互动形式,展示了河北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雕刻塑作、名窑名瓷、纺染织绣、剪刻编扎等传统手工艺作品及其制作流程。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陶瓷拉坯刻花、内画绘制、布糊画、剪纸剪刻、年画印制等,让观众在欣赏静态作品的同时,也能了解其制作过程,体现出非遗活态的文化属性。

非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护非遗要与现代生活相融通,更要不断创新保护方式和手段,实现创新性的转化和发展。“遇见非遗”版块主要展示了以非遗元素、符号、情节、内容等为基础,改变或延伸原有介质载体而创造出的非遗衍生品,以及非遗传承人现场亲传亲授的传习体验活动,还有“河北非遗护照”打卡互动、非遗盲盒等内容。

“诗和远方”版块的多媒体互动,为非遗的传播拓宽了渠道、插上了“翅膀”,让非遗不仅仅在博物馆展示,而且鼓励观众置身非遗文化所在地,把河北便于参观体验的非遗场所、传统文化中心、非遗传习所、传承基地串点成线,打造成非遗游览路线。观众在参观展览时可通过电子地图、电子触摸屏,按图索“冀”,点触电子地图就会显示对应的非遗项目、传承人、食宿交通、开放时间、体验活动等游览信息。根据地图规划出行线路,携亲友赏非遗之美,体验传统手工艺实践,领略瑰丽燕赵文化。

整个展览展示了河北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历史渊源和发展,以及传统手工技艺制作过程和非遗与旅游相结合的尝试,并辅以多媒体互动、微信二维码查询,以及现场和非遗传承人学习武强年画、衡水内画、蔚县剪纸、脸谱绘制、传统纺织等,还有创新设计的特色文创产品展示及销售等。展览旨在用立体的诠释与多元化的传播手段及交流方式,鼓励观众进行积极的参与和体验,呼吁更多人认识、了解和喜爱非遗。

二、“乐享河北 非遗会客厅”非遗展厅的展示特点

(一)实物与多媒体技术结合

对于当今博物馆的展览来说,静态展示是最基本的展陈方式。大多数非遗展览也以实物展出居多,而要想让这些“静态遗产”活起来,必须与现代多媒体手段相结合。实物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也是呈现非遗的一种重要展示手段。作为一种辅助性展示手段,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契合了信息时代人们对于博物馆的新要求,通过幻灯、全息摄影、激光、影像、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虚拟现实的巧妙运用,使静态展品得到拓展,既营造生动的展示环境,又能满足观众的自主性,有助于发挥博物馆宣传、教育、科研的作用及其社会职能。“乐享河北  非遗会客厅——河北省非遗保护成果展“一方面通过搭建戏楼,复原传统民居建筑、厅堂、书房等场景以及陈列民俗文物、传统工具、原材料等实物展示,还原当时生产生活的面貌,展出了名窑名瓷、雕刻塑作、燕京忆述、纺染编织、剪刻画绘、康养生活等多位国家级和省级传承人的代表性作品,还有非遗相关的道具以及文创产品。另一方面,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多媒体互动等方式呈现沉浸式的展览形式。比如戏楼全息投影,以戏台为背景,通过投影机将动态戏曲视频投影到背景墙上浮现出动态画面。扫码听戏,手机扫描二维码,屏幕上就会出现戏曲真人角色照片和表演曲目,可以点播观看自己喜欢的戏曲视频。冰屏互动餐桌,把河北菜系的各个菜谱输入系统,点击菜品就会弹出制作这道菜的步骤和需要的食材、调料等,让参观者参与做菜过程。触屏查询,将非遗传承人的采访进行实录剪辑,参观者点击触屏中的非遗项目,屏幕中就会出现该类项目传承人的采访实录。

(二)静态展览与活态展演相结合

随着博物馆展览功能的不断扩大,展览的展示方式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静态展示,而是向着多元化、趣味性、公众参与性的方向发展,这对于非遗的活态展示是非常有利的。河北博物院将文物的静态陈列与活态展示结合起来,充分展示河北省的非遗,使博物馆也能够参与到保护非遗的工作中。河北博物院在现有非遗展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活态展演,比如河北梆子、石家庄评剧、哈哈腔、乐亭大鼓等传统戏剧、曲艺的表演;唐山皮影、衡水内画、武强年画、第什里风筝、蔚县剪纸的制作和体验活动;定州缂丝、丰宁布糊画、曲阳石刻雕、秸秆扎刻等制作过程;古琴斫制技艺、制香、易水砚、手工造纸等非遗雅集;“非遗巧绣娘”现场展示汉锦、补花、文彩绣、宫绣、传统刺绣、印染、纺织等传统服饰,并在线上公开征集在非遗织、染、编、印、绣领域做出较大贡献、带动致富的能工巧匠,并大力进行推介宣传。活态展演不仅体现了非遗的内在属性,而且加强了社会参与性,通过静态展示布展和活态传承相结合的呈现方式,使后者带活了前者,观众可以看到手工艺制作的全过程,让他们参与到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这也是河北博物院在保护活态遗产中开拓性的尝试,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参与到非遗保护中。

(三)非遗和研学旅游相结合

非遗是活的、动态的,是与人及其生活相随的活态文化形态,是一种不脱离民众的程式化、模式化的生活模式。“乐享河北  活态展演”活动主要利用节假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在展厅进行表演,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还原民俗场景、现场展示传统技艺,但仍有一些非遗项目是无法在展演过程中完全展示出来的。所以,此次展览为了进一步还原非遗的本真性,在最后一个展览板块“诗和远方”设置了非遗旅游地图和非遗旅游推荐路线图,将非遗和研学旅游结合起来,使二者相得益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非遗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正是因为文化的多样和差异,才有了旅游的需求。非遗与旅游业的结合就好比诗和远方,旅游为非遗的传播拓宽了渠道、插上了“翅膀”,非遗的文化资源让旅游增加了文化底蕴,是旅游的核心资源。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不但使非遗得到传承和保护,而且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深挖非遗背后的旅游价值。

非遗旅游地图结合河北旅游资源分布、文化特色、交通路网等因素,将全省可体验可游览的非遗项目传习所、博物馆、传承基地等简介、图文等有关信息,在电子地图上进行数字化呈现。设置电子触摸屏功能区,实现对非遗资源及线路的查阅和导览。此外,游客也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查询非遗项目、传承人、食宿交通、开放时间、体验活动等游览信息。规划出7条非遗游览推荐线路,有孕育着新希望的千年运河,有一起向未来的冬奥时光,以及富有民族特色的满族风情,还有雄奇秀美的巍巍太行山和雄伟壮观的长城等,将河北各地的名山大川、名城古镇、特色非遗、地方美食等串点成线,以线出行,按图索“冀”。根据地图规划出行线路,携亲友置身非遗项目所处的文化空间,赏非遗之美、享美食风味、聆乡音萦绕、沐节庆乡愁、体验傳统工艺,领略瑰丽的燕赵文化,感受不一样的河北风情。

近年来,“非遗+旅游”成为宣传各地旅游景点和非遗文化的新方式。打造非遗网红打卡地,使游客身临其境地参与到非遗项目中,通过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官体验感受当地浓厚的风土人情,提升游客的体验度,也让非遗真正“活”起来。非遗“文创”产品的展示和售卖是本次非遗展的一大亮点,展厅内搭建了独立房屋,集中展示定瓷、磁州窑、武强年画、内画、原村土布、青铜器、剪纸、皮影、井陉拉花、布糊画等项目的文创产品。除了常规陈列外,还结合线上线下进行销售。很多非遗产品本来就是生活中的器物,将传统与时下流行的器具、快消品、IP形象等结合,不但能扩大非遗的影响力,还能使观众既看得见又摸得着,将非遗带回家。

三、结语

非遗是我国民族精神延续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构成部分。保护非遗,就是延续历史文脉、传承中华文明,是人类共同承担的责任。博物馆在保护非遗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当代博物馆在转型实践中融入对非遗的保护,拓宽了非遗保护的渠道,扩大了博物馆的功能与职责。同时,贴近生活、贴近民众,创新展陈方式及优质的服务,也必将引导观众加大对非遗的认知和喜爱。

参考文献:

[1]阮成洲.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中的作用[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6):97-98.

[2]王文彬.试论地方博物馆“非遗”展览[J].博物馆研究,2016(3):14-23.

[3]陈航宇.论景德镇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大众文艺,2013(23):3.

猜你喜欢

博物馆
开启博物馆奇妙之旅
去博物馆shopping
博物馆里的“潮应用”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博物馆之城』如何建?
博物馆里的“虎”
博物馆
流淌在水上的博物馆
去博物馆的正确打开方式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