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民间艺术促进城市文化形象提升

2022-05-30陈琛

美与时代·上 2022年7期
关键词:民间艺术

摘  要:古老的南京城本是兼备山川形胜之妙,寄托无数文人墨客之思之城。然而拥有得天独厚优势的古城并没有提炼出与历史文脉相匹配的特质鲜明的文化形象。提升南京城市文化形象,重建南京城市文化自信刻不容缓。南京绒花因其悠久的历史,国内外深远的知名度,是南京民间艺术实至名归的代表,对于提升南京城市文化形象具有积极的意义。民间艺术促进城市文化形象提升研究围绕南京绒花与城市文化形象之间的关系,这一更具现实意义的话题进行探讨,以期为城市人文个性的打造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民间艺术;南京绒花;城市文化形象

城市作为人们生活的集聚地,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一座城市在自身发展演变过程中,会形成一种独特的城市文化,大到建筑文化景观,小到街头泥人摊铺都可以看作其文化体现,它是城市的灵魂所在。单霁翔曾指出:“在城市这个复杂体系的诸多要素中,文化是核心资源。”[1]城市的魅力来源于城市文化,城市发展关键在于文化内涵。然而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发展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最鲜明的表现在于各城市文化的丰富内涵被现代性异化,城市模式的差异性日益混沌。古老的南京城本是兼备山川形胜之妙,寄托无数文人墨客之思之城。然而拥有得天独厚优势的古城并没有提炼出与历史文脉相匹配的特质鲜明的文化形象。换句话说,南京古城并未给人留下清晰统一的印象,整体特征不够鲜明,进而导致南京旅游业整体较北京、上海竞争力不强。季玉群将其归结为“一种文明漂变中的泛妥协性”[2]。因此,提升南京城市文化形象,重建南京城市文化自信刻不容缓。

美国一位学者将城市看作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统一体。礼俗和传统的显性体现莫过于民间艺术。民间艺术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城市是其成长及发展的重要文化空间和实践平台。城市中蕴含的隐性精神是民间艺术发展、衍变的重要思想源泉,而民间艺术在汲取丰富文化养料之后,又反过来赋予城市以独特性和辨识度,给城市带去活力。因此,民间艺术之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它为历史和当代的互动搭建桥梁,为社会的有序发展提供无形的文化指导,并负载了城市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对于大众审美理念起到教化作用。南京绒花作为极具南京特色的一项传统民间艺术,以其独到的工艺形式为世人所喜爱。晚近十年来,绒花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面貌进入大众视野,焕发新的生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在前人对于绒花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南京绒花发展进程的梳理,围绕南京绒花与城市文化形象之间的关系,这一更具现实意义的话题进行分析,以期为城市人文个性的打造提供借鉴意义。

一、南京绒花发展进程

绒花的起源没有文字记载,吴海燕从古代唐诗中推出绒花工艺起源于唐代,认为绒花是宫花的一种,这也是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簪花风气的盛行为绒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古代妇女很喜欢佩戴簪花,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唐朝六位贵族仕女簪花戴彩的情况。明代丝织业的繁荣进一步推动绒花的发展,绒花是用丝绒制成的假花。当时云锦业的发达为绒花提供了大量材料,至此绒花有了专门的手工作坊,生产开始颇具规模。清朝时期南京经济迅速发展,民营手工业也因此得到相应发展,此时是绒花产业最为鼎盛的时期,绒花作坊琳琅满目,在南京的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形成了绒花“花市大街”。

民国时期,绒花的加工大多采用“前店后厂”的家庭作坊模式,此时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也更偏向于在服饰配饰中消费,绒花在民间得到普及。但随即进入抗日战争时期,手工艺行业瘫痪,艺人被迫失业,绒花的发展进入第一个瓶颈期。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民间手工艺的保护,手工艺行业恢复发展,绒花也不例外。此时国家针对手工艺行业提出“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和“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开始进行一系列手工合作社的典型試办。好景不长,绒花又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进入发展低潮,许多绒花艺人被迫转行以维持生计,制花产业结束了建国后第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后,虽然恢复了绒花的生产,但人们审美观念以及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绒花的社会影响力每况愈下。

21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我国掀起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浪潮。2006年,绒花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新面貌重新进入大众视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南京绒花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南京绒花不仅仅是传统手工艺的历史遗存,更承载了多年来文化的变迁,具有历史和文化双重价值。

(一)象征文化意义

众所周知,生命的意义离不开记忆,尤其离不开社会中的“集体记忆”,“离土”的居民非常渴望通过民间艺术感受家乡温度,唤起文化记忆,绒花中所承载的吉祥、富贵等含义正是社会成员“凝聚性”所在,进而帮助社会构建起一种“无场所的记忆”[3]。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最先滋生民间文艺的土壤,也就是当地原有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人际关系早已发生变化。此种境况下,凝结在南京绒花等民间艺术中的民间信仰得到延展和创新。“如意、富贵、多子”等本是世俗人民的普遍愿望,深深根植于人类生存及生活的本能,为许多文人墨客不屑一顾,而绒花技艺率直地将其含义融入花朵的造型之中,从不忌讳表现出对这些愿望的追求,因此绒花拥有兴盛不衰的生命力。

(二)手工文化意义

机械化生产环境当下,绒花艺术中所蕴含的生活化、非功利性的美因契合人们渴望回归本真、回归自然的愿景被再度提起,人本身的创造能力显得愈加可贵,“手工”的意义被重新发现,全民手作热潮兴起。鲍德里亚认为,进入消费社会,消费者的需求由物转变为价值,从物品本身的功能性需求转变为客观制造出的象征性符码意义。在手工体验中,人们希望通过手工体验的方式补足过度依赖智能产品而产生的空白,完成一项肢体锻炼以及陶冶情操的过程。无疑,这种良性、健康的休闲文化生活是一种更能体现人的本质价值的消费模式。手工文化还意味着独特的文化品位和身份地位。季中扬曾将后工业社会中的手工制品消费看作一种标示自我文化身份认同的消费取向。最精致的礼服、最昂贵的珠宝都在于手工定制,消费精美手工艺品是人们对于时尚的追求。绒花制作的“精”和“细”正是绒花得以存续的基础,它始终坚持高品质,强调量小而工艺精,这种方式将会成为今后高端消费的所在,也为今后建立高端品牌城市形象打下基础。

三、南京绒花助力城市文化形象提升

南京绒花涵盖了民俗、艺术、文化等诸多方面,凝聚着这座城市的集体记忆,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至关重要。基于此从以下三点探讨绒花技艺是如何提升城市文化形象的。

(一)“物以载道”丰富城市文化形象内涵

民间艺术往往带有浓厚的地域特征,反映特定历史、特定民族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诉求。中国人自始至终非常注重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强调艺术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因此民间艺术造形往往隐喻着伦理道德观念,这就是所谓的“物以载道”。南京绒花在“形而下”的作品形态中蕴藏了“形而上”的道德观念,这种“道”的呈现,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众的文化心理,对于维持城市的凝聚力具有隐性的张力作用。

每逢“一事三节”,人们热爱佩戴绒花,例如端午节会佩戴“老虎驱五毒”的头饰,中秋节佩戴“玉兔拜月”的头饰。这样不仅加持了节日的丰富性,传统节日也会因绒花而有了实际的文化考究。绒花的象征意义较为美好,大多象征吉祥、富贵之意。借用鱼(与余同音)表示富足,将鱼与莲花组合,表示连年有余;蝙蝠的蝠(与福同音)表示幸福,将蝙蝠与钱币组合,表示“福在眼前”;柿子(与事同音)表示吉祥之意,柿子和如意组合成“事事如意”。通过复杂的象征体系,绒花文化寓意具有了普遍性和共享性,这其中包含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也表现出人们乐观、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对于南京城市本身而言,绒花的发展可以加强市民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市民的文化体验感、参与感。同时作品的流传还能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城市知名度,对于城市形象在创意思维的表现力上有所增益。

(二)“工匠精神”促进城市文化形象传播

机械化生产的当下,一切均以商业利益最大化为核心,“效率高,成本低”是机械化生产的最大优势。手工艺的成本与价格似乎都不具备与其抗争的条件,而手工技艺从人到物,从内到外的“工匠精神”是手工艺品最深层的内涵。

谈起绒花艺人,周家凤对绒花技艺深入而极致的追求深入人心,他从业经历极其坎坷,在经历数次职业生涯的起起落落后仍然愿意扛起绒花发展的大旗,并集中精力尝试推陈出新。除此之外,绒花艺人在坚守的过程中延续的还有修身的行为操守,德艺兼求在绒花传承人赵树宪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赵树宪是现今南京绒花唯一的非遗传承人,师承周家凤,今年他将一幅挂匾《抗疫英雄颂》赠送给江苏省援助湖北医疗队,挂匾上的梅花生机勃勃,他认为“梅花有着不畏艰险、勇敢顽强的寓意,用来象征一线医护人员最为恰当”[4]。艺无止境,手工艺人只有敬畏生灵万物、心灵富足、以德为先才能做出有温度、有情感的作品。

“工匠精神”恰恰是民间艺术在城市中最显著的体现,它代表着手艺人的精益求精、锐意进取。作为城市中手工艺文化传承的结晶,它对于社会风气起到引领的作用,并且在城市的发展中由内而外展示出一个城市独有的魅力。以“工匠精神”丰富和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从而带动城市形象的提升,最终对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数字化发展加快城市文化形象建构

绒花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界对其保护极其重视,提出静态存储式保护以及动态开发式保护两种观点,绒花的数字化发展也从这两个方面由此展开。基于静态存储式保护,位于甘家大院的南京民俗博物馆对于赵树宪予以保护,为其成立相关的工作室,对绒花的制作工艺以及历史予以梳理,并通过数字化存储使南京绒花资料以静态形式得以延续。数字化信息具备获取的便捷性、形式的多样性、资源的共享性等特征,以便后人更好的研究与利用绒花技艺。而动态开发式保护是目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较为主流的观点。顺应时代要求,提升绒花的经济价值,从而使传承人的生存得以保障,绒花技艺得以延续。《梧翊凰》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创立表明,绒花的發展积极与时代接轨,深入生活。徐浚提出开发南京绒花软件的想法,将其形态样式和制作技艺数字化呈现,用户通过此软件可以学习了解绒花的制作技艺,从中体验绒花的手工乐趣。

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介入对于城市形象在时间和空间上建构的限制予以消解,同时对于跨阶层的文化价值传播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存储、保护和发展城市文化空间中的民间艺术对于城市形象话语的呈现非常重要。数字技术与民间艺术的融合更进一步优化了城市文化形象的传播方式,也较好展示了城市本身的主题和内涵。绒花的数字化发展不仅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起到助推作用,而且可以较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从内涵层面推动城市形象的建构。绒花源于日常生活,这种创造性的转化使得绒花可以加快与现代元素的融合,与其他行业嫁接,如影视产业、动漫产业,实现绒花价值意义最大化。与此同时,现阶段大众对于电子产品并不陌生,民间艺术数字化发展可以促进数字化传统手工艺新常态的形成,文化与文化群体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从整体上推动城市形象的建构。

四、结语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千城一面”是许多城市发展面临的困境。张鸿雁曾用八个字来描述南京的文化性格:“底蕴深厚,潜力无穷”[5]。南京拥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深入探寻民间艺术的内涵可以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解决城市发展内在动力不足等问题。当然,我们必须要看到,城市文化形象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欲速则不达,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绒花的应用和实践,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南京城市文化形象的提升,尽管当前绒花的发展存在后继乏人、没有产业化开发等问题,但是蓬勃发展的趋势已成既定事实。因此,应借此机会重新定位城市文化特征,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意城市形象。

参考文献:

[1]单霁翔.关于“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思考[J].文艺研究,2007(5):35-46.

[2]季玉群.南京“人文绿都”城市形象的文化解读[J].艺术百家,2007(6):54-57.

[3]季中扬,胡燕.论中国民间艺术论中国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及其文化内涵及其当代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2015(1):205-211.

[4]苗春.匠心浇灌 非遗“绒花”绽芳华[J].决策探索,2021(1):42-43.

[5]王延信.城市精神、城市政策与城市文化软实力[J].艺术百家,2008(4):1-3.

作者简介:陈琛,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管理方向。

猜你喜欢

民间艺术
当代中国画如何用好壁画和民间艺术的资源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糖画
民间艺术演绎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民间艺术篇
传承·民间艺术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方山大鼓 民间艺术奇葩
方山大鼓 民间艺术奇葩
民间艺术视域下的畲族民歌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