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新探

2022-05-30徐静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年7期
关键词:融合性实践性作业设计

摘要:2022年版课标出台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作业评价价值凸显,且明确“注重设计带有团队合作性质的、项目任务性质的作业”。作业设计过程中,应当凸显道德与法治作业的学科特性,强调本学科作业的实践性,巧妙融合相关学科、主题、学段以及学校其他工作,同时要抓住典型行为表现,积极探索增值评价。

关键词:作业设计;学科性;实践性;融合性;增值性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不仅明确了作业评价“是学习评价的重要手段”的意义,还提出“注重设计带有团队合作性质的、项目任务性质的作业”的要求。“团队合作性质”的作业,凸显围绕一个共同的作业任务,学生相互支持、密切合作、默契配合、共同决策和与他人协商。“项目任务性质”的作业,需要学生围绕项目任务,积极地搜集信息、获取相关知识、探讨可行方案,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现结合教学实际,谈谈道德与法治作业的设计。

一、彰显学科特性:区别于德育活动与其他学科

学科特性,是指某一学科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教育所具有的专业特性,体现其特有的课程内容体系、学科教学性质和教学方式方法。②道德与法治作业的设计,应彰显该学科的特性。

(一)区别于德育活动

部分教师在设计道德与法治作业时,由于自身兼任班主任工作,參与设计和布置学校的德育活动,而德育活动的准备和实施常常也是家庭作业、课后任务的形式,所以教师常存疑惑,道德与法治作业和德育活动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难分彼此。的确,从作业涵盖的内容来看,道德与法治学科立足于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这与少先队、学校德育活动的目标有较多的重合。然而,从细处区分,德育工作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指导文件,以党和国家以及各相关行政部门的文件通知要求为具体工作的依据。德育活动及任务强调的是方向性、活动化,目标侧重警醒、加强态度观念和行为引导,但可以非系统化、非结构化;对于年段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可以不做详细规定,各地区、各学校结合自身情况灵活开展活动、设置任务即可。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则有其特有的目标定位和目标体系,主要体现在五大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贯穿教材体系,围绕不同的主题而设,如道德教育主题、法治教育主题、国情教育主题、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主题等,按学生年段特点,螺旋上升,每个主题在不同年段均有明确的目标达成水平。此外,还涉及国家安全教育主题、劳动教育主题、信息素养教育主题、金融素养教育主题等,拥有学科特有的课程内容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要将道德与法治的作业设计与德育活动的任务相区别。

以发展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主题为例,在2022年版课标中,网络信息素养既是公民道德修养的要求,同时也是网络时代建设法治社会所不可缺少的公民素养。而且,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教育,2018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2021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六部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对此,各校都会在德育工作中加强和贯彻落实。2022年版课标从“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两个核心素养出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有梯度地安排了相应的内容,列出了细致的年段特征与要求,并给出了教学提示:第二学段(3—4年级),主要是道德教育,要求学习基本的网络道德规范,做到文明上网;分小组收集网络交往中不文明现象的资料,选取典型事例进行评价,讨论制订文明上网公约。第三学段(5—6年级),道德教育层面,要求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守社会交往、公共场所中的文明规范,了解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规则,认识规则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懂得做一个现代文明人不仅要靠规则约束自己,还需要用道德良知要求自己;法治教育层面,要求了解未成年人的权利,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学会自我保护,要结合身边的案例,学习法律知识,掌握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途径。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及相关案例,了解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等相关规定。第四学段(7—9年级),主要是法治教育,要求辨别媒体中的不良信息,了解网络环境中如何保护未成年人隐私等合法权益,以“如何筑牢自我保护的防火墙”为议题,讨论网络信息安全和保护个人隐私的方法与策略。对此,教师可采取主题班会的形式,或者举办图片展,组织学生交流分享成功经验,或者制订安全上网指导手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区别于语文、历史等学科

道德与法治与语文、历史等学科虽然同为人文性学科,都关注“人”的活动,在课程内容体系上会有所重合,但在学科教学性质和方式方法上各有不同的学科属性,体现在作业设计上也要与语文、历史等学科作业加以区分。例如,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建设美好祖国》第二框题《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戊戌变法》、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这三科三课的内容,均蕴含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意识。但由于学科特性不同,学科教学的目标、性质和方式方法不同,三科的课后作业及其完成方式也有不同。根据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目标“通过了解具体成就,懂得发扬实干精神才能创造新的辉煌”“通过典型事例,明确历史的发展、国家的成就是人民用劳动创造的,平等对待和尊重不同类型的劳动者”“激励青少年要积极发扬实干精神,主动承担历史重任”,作业可以设计为“围绕我国某一项突出成就,了解成就背后的实干故事,做好在全班分享的准备”“了解一位令你尊敬或感动的劳动者,了解他/她的典型事迹”“思考:国家发展是每个人的事,作为初中生,我们能做什么呢?”;完成作业的方式可以是资料搜集、案例分析、感悟与交流等。而根据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背诵,充分感受本文语言的特点”“学习文章融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作业可以设计为“这篇散文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富有文采和诗意,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语言美,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朗读课文第3、第4段,结合具体语句谈一谈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这篇课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语段分析”“‘古仁人与‘迁客骚人有什么不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完成作业的方式可以是诵读、言语分析、整体感悟等。根据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通过史料分析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通过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救国的艰难探索,激发学生肩负振兴中华伟大使命的责任心”,作业可以设计为“制作表格,整理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讨论戊戌变法,主要观点为:(1)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2)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一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3)戊戌变法失败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没有产生积极影响。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完成作业的方式可以是史实梳理、历史探究、因果分析等。

二、凸显实践性:将真实的生活体验带入课堂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其作业目标指向学生从知到行的转化。本学科的教学基础源于学生的生活,教学目标强调回归学生的生活,因此生活的经验和感受对于本学科价值重大。教师有必要围绕教学主题和目标,设计相关的实践作业,创设与真实生活相关联的情境,鼓励学生将真实的生活经验带入课堂。

(一)细化要求,完善过程

教师要充分理解统编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认识作业的价值,要依据教学实际改进、细化道德与法治作业,重视和完善教材中提供的调查、收集、访谈等过程性作业。

例如,二年级上册《家乡物产养育我》第一框题为《我的家乡产什么》,属于第一学段(1—2年级)道德教育学习主题,内容要求是“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和主要物产,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教学提示为“开展调查活动,制作家乡名片,交流展示家乡具有代表性的风景名胜和主要物产”。教材安排的课前调查作业,建议学生在餐桌上、到商场里发现家乡物产。对此,教师设计“家乡物产博览会”的作业,鼓励学生将现实生活中了解到的家乡物产带入课堂,让大家充分了解家乡物产,感受家乡物产的丰富与家乡的富饶。这一调查活动,需要通过两个环节达成:一是发现,二是深入探究。基于教材仅提供了简单调查作业单,以及学生常受“餐桌”影响,将物产局限于美食的现状,教师重新设计了课前调查作业(详见图1),引导学生课前通过多种途径、从多个角度了解“家乡物产有哪些”。

在学生初步了解家乡美食、手工艺品及其他物产的基础上,教师又设计“家乡物产鉴赏员”的作业(详见图2),以活动的形式,明确告知学生从哪些方面进一步了解感兴趣的家乡物产,提醒学生聚焦、深入了解其中一种,更完整地构建这一调查活动的全过程,进一步落实活动目标。

这样细化要求、完善过程的做法,让学生的作业方向更明确,作业落地过程更扎实。

(二)反思生活,从知到行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低年级教材主编孙彩平教授曾说:“在回望中实现意义的前行。”回望生活是“讓历史告诉未来,从过去的生活获得当下的智慧”①。向过去的生活学习,意味着所学要服务于当下学生的困惑,服务于当下学生问题的解决,服务于学生对更美好的未来的憧憬。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作业,应时时观照“反思生活,从知到行”,不仅落脚于“是什么”,更要明确作业的目标是通过教学、分享、讨论,真正解决“我愿意是什么”“我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例如,二年级上册《周末巧安排》中提供了“‘我的周末记录表”的作业,引导学生记录周末的生活,包括时间、内容和收获,再带到课堂上讨论。如果没有课前关于周末生活的经验和记录,学生作业的完成只能是空中楼阁,或者是浮于表面的零星感知。此时,教师就需要先让学生回顾生活,感受到周末生活的充实与收获,初步认识到合理安排周末生活的价值。而且,交流分享的目的不能止于再现生活,还需要有意识地为接下来的讨论做好铺垫,找到学生周末生活安排中的难点与困惑之处。在课前记录中,教师还可以补充“我还想做的”“我不想做的”“把想法告诉爸爸妈妈,听听他们怎么说”等,鼓励学生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想法,为接下来“周末适合做哪些事情?”“怎样合理安排这么多想做的事?”“怎样看待自己不想做而父母要求自己做的事?”“怎样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做好内容和话题的准备。

在完成了以上的讨论后,还可以让学生与父母讨论,共同制作一份周末计划表,从“什么时候”“计划做的事情”“需要注意的地方”等角度,完成“回顾生活→反思生活→感悟生活→认同观念→改进生活”这一从知到行的过程。

三、强调融合性:适当跨学科、跨领域

2022年版课标明确“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的理念,强调“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主题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张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学习,强化协同育人的功能。这旨在提醒教师关注作业的价值、目标、年段特点、评价反馈等具有多元学科属性的作业要素。在作业设计和布置的过程中,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必然具有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性。

道德与法治学科一、二年级的作业布置,常常会运用绘画、唱歌、种植、手工制作、劳动实践等形式,均与相关学科有融合;三至六年级更注重对学生综合分析、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经常采用调查、资料搜集与整理、项目研究、访谈、撰写感想随笔等形式,多与美术、音乐、体育、科学、劳动技术、语文、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相融合。“缅怀先祖溯家史,少年寻迹传家风—某校‘春日课程之五六年级家庭研学活动”的跨学科、跨年级作业,就以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弘扬优秀家风》和第三单元《富起来到强起来》、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为蓝本,融合了道德与法治、语文学科的内容,包含了美术、信息等学科的元素,旨在让学生在了解、探寻家史家风、缅怀祖先的过程中,习得优秀的家族传统,涵养中华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在直观感受家庭生活条件的飞跃提升时,理解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培养政治认同。

同时,学校育人是整体工程,党建、教学、少先队工作、班集体建设、基建等,看似隶属不同的职能部门,实则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相互配合,相互完善,共同构建育人体系。

此外,在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中,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学校各项工作的价值,巧妙将相关元素融入作业。例如,五年级下册《中国有了共产党》的课前及课后作业设计中,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的党员活动室—既有相关知识的简介,也有学校党员的照片,布置学生课前参观、记录学习心得或收获,为课上学习讨论做好知识储备,同时也了解校园里党员教师的情况,启发学生了解身边党员的先进事迹。

四、讲求增值性:以表现性评价为抓手

2022年版课标中提出要创新评价方式方法,“关注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积极探索增值评价,关注作业过程中的“典型行为和态度特征”,推进表现性评价。如果说增值评价是新的理念,那么表现性评价则是增值评价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也是实现道德与法治作业增值的有效抓手。在作业设计和评价过程中,教师要设计精准的典型行为表现内容、指标,开展表现性评价,以考量评价的内容或指标的增值情况。

如五大核心素养之一“道德修养”中有一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及个人修养品质,即孝亲敬长。对于这一内容,2022年版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为:第一学段(1—2年级),感知父母的辛劳,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第二学段(3—4年级),孝敬父母,尊重师长,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师长的辛劳;第三学段(5—6年级),孝敬父母,尊重师长,懂得感恩,养成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的良好品质;第四学段(7—9年级),感念父母养育之恩、长辈关爱之情,能够以感恩的心与父母和长辈沟通,能够为父母分忧解难,尊重师长。对于孝敬父母、尊重师长这一素养,看似是品德的陶冶和培养,其实也要落实到认知、思维和具体行动中。在相应的作业设计中,对于学生的增值评价要具体落实到考查和引导学生认知、思维、行动的增值上,避免空泛。比如,四年级上册《少让父母为我操心》第一课时,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了解父母在家庭生活和工作中的辛勞,产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第二课时,需要引导学生学习体谅父母,从实际行动上少给父母添麻烦。针对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师就可以设计如图3所示的作业。

对于父母平时做家务,学生大多习以为常;至于父母平时工作的辛劳,学生更是无从了解,也不太关心;父母或长辈常有的捶腰、揉肩、打盹等小习惯、小动作,学生也许从未留意,或者即使看在眼里,也未曾与父母或长辈的辛劳搭建联系。这样的作业设计,旨在提供关键线索,帮助学生对感知到的事实现象进行关联性思考,实现认知和思维的增值。

针对第二课时的目标“如何从实际行动中体谅父母,少给父母添麻烦”,教师可以提炼相关的典型行为表现,如“早上能够自觉起床”“能够自己收拾房间”“吃完饭后能够收拾自己的餐具和食物垃圾”“能够自己准备第二天的学习、生活用品”“能够自己检查作业”“能够规划自己当天的学习任务安排”“出必告、返必面”“能够耐心、愉悦地与父母及长辈说话”“愿意和父母及长辈交流学校里发生的事情”“知道哪些食物可以吃,哪些活动可以做,愿意听父母和长辈的建议和劝告”“父母和长辈不开心、不舒服时能够主动关心”等,建议学生邀请父母或长辈与自己一起,从“自己评”“父母或长辈评”的角度,实事求是地评价。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没有完全做到也是常态,教师不必苛求,更不能为了放大优秀作业而虚假评价。同时,教师可灵活安排学习前和学习后一段时间的两次作业,考查学生在这些典型行为和品质表现方面的增值和发展情况。

此外,增值性评价要关注学生典型行为表现的变化,如在道德教育中,学生道德反思、道德思辨的能力;在法治教育中,学生对于生活中规则、法律的观察能力,用规则的意识演绎相关知识和生活情境的能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文化教育中,学生搜集信息、自主参与、理解内化、积极宣传的意识和表现等。在作业完成过程中态度的认真程度、行为的参与程度、方法能力的提升情况等,也是应当关注的评价维度。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作业设计,在2022年版课标的引领下,更应向着团队合作、项目任务的方向研究和发展,以适应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在强调学科性、强化实践性、观照融合性、讲求增值性的同时,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作业设计还应与课程学业质量评价的研究一起展开,力求打通教、学、练、评的壁垒,让作业真正成为达成课程培养目标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徐静,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

猜你喜欢

融合性实践性作业设计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定格动画中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翻转课堂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实施中的融合性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探究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日语中授受动词所体现的日本内外意识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
论芬兰高等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