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村落农业生产性景观探究

2022-05-30荣振霆张旭冉

艺术科技 2022年8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吐鲁番

荣振霆 张旭冉

摘要:农业生产性景观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备受学者和景观行业从业者的关注。吐鲁番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地区,葡萄文化的传承使葡萄晾房成为吐鲁番农业生产活动中的代表性建筑,所形成的农业生产性景观也独具地域文化特色。文章对比葡萄晾房的几种形式,分析其作为一种农业生产性景观,作为传统村落的一部分景观元素,在当代会有怎样的传承,旨在促进吐峪沟地区传统村落中生态、生产、生活三者的和谐共生,延续其传统村落的地域文化,建设出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农业生产性景观,为吐峪沟村农业生产性景观的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农业生产性景观;葡萄晾房;传统村落;吐鲁番

中图分类号:TU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8-0-03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大部分乡土景观的地域特征逐渐淡化,如何发展乡土文化与地方经济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吐鲁番自古以来就以农业生产为核心,葡萄文化的延续使葡萄晾房成为吐鲁番农业生产活动中的代表性建筑,所形成的农业生产性景观也独具地域文化特色。文章以吐鲁番吐峪沟村葡萄晾房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田野调查研究传统村落中的农业生产性景观。

1 传统村落与农业生产性景观的内在联系

传统村落指那些形成时间较早,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拥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价值,国家发布相应政策予以保护的村落[1]。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宝贵财富。农田与传统村落息息相关,如果没有农田,农业景观和乡土文化就会缺失,农业发展也无从谈起。生产性景观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农业景观,要实现农业生产性景观在当代的传承,其核心就是保护乡土环境,在传承农耕文化的同时,应该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农业生产性景观的应用可以保护农村乡土环境,还可以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能形成双赢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2 葡萄晾房作为吐鲁番生产性景观的成因机制

2.1 吐峪沟村农业生产性景观特征[2]

2.1.1 “三面环山,沿水而居”的村落景观布局

吐峪沟古村落地处吐峪沟南出口,北有火焰山,东西方向也有山围绕,村中有一条珍贵的苏贝希沟,村子南边则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平原,这便是吐峪沟村“三面环山,沿水而居”的景观肌理。苏贝希沟纵横于吐峪沟大峡谷中,吐峪沟峡谷的尽头处有一片人工水坝,其面积约7 000平方米,其中的一条人工水渠引入了吐峪沟村中。

2.1.2 “南北为田,绕田而居”的农业景观体系

吐峪沟村的农田依据地势山脉开垦在缓坡地带,其农田均匀坐落于民居的南北两侧,使整个村落的农业景观肌理呈现出“H”形的形态布局,因此村落中的传统民居、灌溉水渠由内向外将农田分隔环抱。

2.1.3 以葡萄晾房为代表的农业生产性景观

吐鲁番气候炎热,光照充足,所以当地的葡萄产量极高。每逢入秋,葡萄纷纷下架,为了使葡萄长期保存,当地村民将其晾干制成葡萄干。正因这样,一种特殊的农业生产性景观应运而生——葡萄晾房。葡萄晾房位于村落四周及公路边上,吐峪沟村三面环山,一眼望去便能看到葡萄晾房。葡萄晾房可以说是吐峪沟村的隐形边界,吐峪沟村葡萄晾房的数量较多、样式丰富,是制作、储存葡萄干的重要空间场所,形成了村民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模式和晾晒葡萄干的农业生产性景观。

2.2 从农作角度分析生产性景观

2.2.1 葡萄文化

吐峪溝村是中国传统村落,拥有2 000多年的葡萄种植历史,村落上游和下游都是葡萄种植的农业用地,大约有400多亩,可以说这里是葡萄真正的故乡。葡萄文化与独具特色的维吾尔族民俗文化相融,为当地的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条件[3]。除了种植葡萄以外,吐峪沟村也种有哈密瓜、甜瓜、桑葚、棉花、西瓜等农作物。

2.2.2 葡萄干制作工艺——“种采晾”生产性景观[4]

吐鲁番人至今传承着“种采晾”传统生产制作工艺,结合当地良好的日照条件,形成了“种植葡萄—采摘葡萄—晾晒葡萄”的农业生产方式。这种葡萄干晾晒工艺使葡萄干可以更好地保存,整个流程对当地农业生态系统具有积极意义。

2.2.3 传统晾晒方式——葡萄晾房

吐鲁番葡萄的种植、采摘、晾晒、仓储一直沿用传统的方法。为满足葡萄干晾晒和储存的需求,吐鲁番人民建造了葡萄晾房。生土建造的葡萄晾房遍布吐峪沟村全村,虽然有的组团建造在村落边界的山坡上,有的建立在民居二层,但其都有一个相似点,那就是建在高处,这也形成了一道独具特色的农业生产性景观[5]。

3 吐峪沟村农业生产景观中葡萄晾房的特征研究[6]

3.1 葡萄晾房的建筑形态

葡萄晾房的材料源于本土——生土材料,一座座生土建筑融入三面环山的吐峪沟村中。葡萄晾房大多建在山坡高处,因为高处拥有地势平坦、通风、干燥的良好条件。在吐峪沟村,只要有葡萄地存在,葡萄晾房就会存在。当地有独立的个体晾房,也有成片的葡萄晾房组合群。村民也会将晾房建在民居二层,这样不但方便管理,而且可以节省资金。制作葡萄干时,葡萄晾房可以作为农业生产用房,秋收之后又可以发挥储存和活动空间的功能。

葡萄晾房内部的承重以土柱为主,其整体高约4米,葡萄晾房以长方形为主,东西长、南北宽,这样可以保证阳光最大限度地照射,还可以避免阳光直射葡萄。晾房中的土柱拥有支撑和加固晾房的作用,人们在土柱上架起擦木,在檀条上放上木椽,在木椽上铺上芦苇并抹上草泥当作屋顶。地面则主要用草泥或者砂浆铺平抹面并铺上生土砖。维吾尔族人民在农业生产性景观建造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2 吐峪沟村常见葡萄晾房样式

葡萄晾房大多以土坯砖垒成,在四周墙壁留出孔洞以方便阳光进入。葡萄晾房大致分为两种形式:二层建筑与单体建筑。其中单体建筑是独立式晾房,常常可以在地势较高或者开阔的地方见到;二层建筑是村民们为了方便管理,直接在自己居住的建筑二层搭建的葡萄晾房,其与民居融为一体。现阶段葡萄晾房中的砖孔元素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民居中,许多民居的房顶与墙壁衔接处预留出了高度约30厘米的十字形孔洞[7]。

葡萄晾房面积最大可以达到200平方米。二层建筑搭建在民居二层,其内部格局与单体建筑类似,但是面积较小。葡萄晾房建筑非常注重功能性,以十字孔洞或正方形为主,其形态与檩子的数量和晾房的整体高度有关。

4 吐峪沟村葡萄晾房在当代传承与应用的策略

4.1 农业生产景观中葡萄晾房在当下面临的问题

4.1.1 葡萄晾房受材料影响存在耐久性的问题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持续恶化,土地资源恶化(如草场退化、盐渍化、土壤沙化、荒漠化等)现象日趋严重,这会直接导致葡萄晾房原材料的缺失。与砖混和石混结构垒成的建筑相比,土砖砌成的葡萄晾房是很难长久保存的,因为生土建筑长期被风蚀会导致结构破坏。笔者考察发现,许多葡萄晾房坍塌后就无人问津了,并没有任何维护、修缮措施,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4.1.2 当代社会影响导致地域文化缺失

随着社会的进步,吐峪沟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悄无声息地发生了改变。随着传统村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吐峪沟村的生产性质也发生了改变。人们除了种植葡萄以外,逐渐将发展重心转向了旅游业,导致传统的民族文化被忽视,导致葡萄晾房这些传统的农业生产性景观被忽视,这也是葡萄晾房损坏却没人修复的主要原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村中的年轻人大部分选择进城发展,传统的“种采晾”技术无人传承,这些变化无疑对葡萄晾房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了重重阻碍。

4.2 吐峪沟村葡萄晾房在当代传承与应用的可行性

4.2.1 保护地域文化是传承与应用的前提

吐峪沟村作为吐鲁番唯一的传统村落,人文精神传承至今,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保存良好。地域文化是一个传统村落的灵魂,葡萄晾房是当地传统农业生产性景观的物化形式,它依托吐鲁番的民族文化而存在,只要吐峪沟村传统文化继续保持发展,吐峪沟村的葡萄晾房就有传承和应用的可行性。

4.2.2 维吾尔族人民生产劳作的记忆是葡萄晾房在当代传承与应用的精神内涵

葡萄干的制作生产方式和葡萄晾房的建造技艺,都体现着独特的民族智慧情感。

4.2.3 生土建造技艺是在当代传承的核心

葡萄晾房体现吐鲁番生土民居建筑营造工艺和对周围环境适应性的建造方式,其丰富了吐鲁番农业建筑的形式,对当代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设计有很大的启发。葡萄晾房的建造技艺体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的智慧,发扬葡萄晾房的生土建造技艺,其核心就是传承吐峪沟村聚落景观和民俗风情[8]。

4.3 葡萄晾房的空间微更新策略

基于本土材料与葡萄晾房建筑形式,提升葡萄晾房高度,扩大内部空间,结合新材料,尝试采用新旧材料结合、尊重建筑的在地性、引入体验性景观的策略,实现维吾尔族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体系的有效结合。

4.4 策略功能的多元化——功能置换模式下的葡萄晾房空间体验

要想使葡萄晾房的功能多元化,就需要将其单一功能置换为多种功能。葡萄晾房的空间形态丰富,四周的墙壁开满了孔洞,在不同的时段,晾房中呈现的光感也有所不同。这种多样的空间可以让人感受到人与人、人与文化、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所以葡萄晾房是一个可以体验的、多变的农业生产性景观。

4.5 农作体验——模块化的组合方式

吐峪沟村落的建筑多采用土木结构,本方案试图将传统木构手法结合本土材料,采用模块化搭建模式建造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要的农业生产性景观,这样既可批量生产,又能节约人力物力,适合吐峪沟村这种有大量葡萄农田的环境。在设计建造的过程中,要让村民结合自己的需求改造升级。方案中所构建的农业景观构筑物有以下几类:葡萄架、葡萄晾房体验馆、巴扎集市货架。

4.6 葡萄晾房组团式更新策略

葡萄晾房的选址多为山坡的高处,其在当代的传承与应用中,除了单体建筑与民居二层建筑外,更多是组团式建造在山坡高处,有计划地排列组合,形成一个具有形式美感的葡萄干生产片区。这样既可以在秋收季节方便村民管理,也能够在其余时间供游客参观体验,了解吐鲁番地区的葡萄种植文化。

5 结语

吐鲁番农业生产型景观在当代的传承与应用中,需要本土村民、设计师通力合作,共同设计,这样既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又可以引导人们对农业生产性景观有更深入的认识,让人们了解吐鲁番农耕文化,为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传承带来新的思路。

吐峪沟村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通过建筑本身、农业产物与景观设计结合的手法,采用功能置换等微更新策略,结合本土材料与葡萄晾房文化,应用新旧材料结合、尊重在地文化、引入公共景观的策略,搭建出共生式的葡萄晾房,設计出既可以传承历史又能迎合当代社会需求的葡萄晾房环境艺术设计作品,能使当代设计方法与新疆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手法相结合,形成一种有生命的葡萄晾房农业生产性景观。这样既可以体现生土建筑的生态性、新疆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展示需求,又可以打造一个供本土村民与游客交流的空间场所。

参考文献:

[1] 杨卓琼,李健红,姜萌.泉州后龙镇土坑村宗祠、宗教空间改造设计研究[J].中外建筑,2018(6):99-104.

[2] 荣振霆.地域文化视角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特色营造设计研究[D].重庆:四川美术学院,2021.

[3] 张英杰,王万江.葡萄晾房建筑风格的传承与保护[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5):65-69.

[4] 姜丽.生产性景观中农业建筑的当代传承与应用研究[D].重庆:四川美术学院,2019.

[5] 陆易农,王元新,苗青梅.吐鲁番的葡萄晾房:不朽的生土建筑[J].建筑与文化,2008(2):82-83.

[6] 王立群.生产性景观要素在乡土景观中的再利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7] 郭志静.吐鲁番地区葡萄文化景观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20.

[8] 王玉粉,郭玲.浅析维吾尔葡萄晾房建筑特色与人文价值[J].现代装饰(理论版),2012(1):98.

作者简介:荣振霆(1995—),男,河北邯郸人,硕士,助教,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传统村落景观。

张旭冉(1995—),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吐鲁番
相逢吐鲁番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晚清吐鲁番协理台吉
吐鲁番地名新探
吐鲁番的高
吐鲁番,漫过香甜的长风(散文诗 外一章)
吐鲁番·驼铃酒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