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轨道交通为载体的传统色彩传承与创新应用研究

2022-05-30徐丹

美与时代·上 2022年7期
关键词:公共空间城市轨道交通

摘  要:城市轨道交通日益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巨大的人流量使得轨道交通系统成为承载传播文化的“窗口”。中国的传统色彩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认知世界的方法和对美的感知,在轨道交通公共空间中引入传统色彩是对中国传统色的活化和延续,可以美化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润物细无声”地开展社会美育。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现有的视觉识别系统以及公共空间的色彩应用分析,为公众提供更多中国传统色的体验,实现视觉艺术功能优化的效果。实现轨道交通识别系统以及公共空间中传统色的延续与活化应用,为提高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一种可行性的文化实施路径。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中国传统色彩;社会美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课题“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民间艺术赏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性研究”(2021JSJG568);2021年度江苏高校哲社一般项目“基于城市轨道交通为载体的中国传统元素传承与创新应用研究”(2021SJA0737);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思政课程“民间艺术赏析”(2021XJGKT16)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大发展,为城市居民的日常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轨道交通视觉识别系统以及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特色化设计能帮助人们拾取城市记忆,色彩因素是视觉识别体系中的重要因素,以城市轨道交通为载体的中国传统色彩的视觉系统创新应用,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与未来

根据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轨道交通分会统计,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累计有45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7978.19千米,未来20~30年,城市轨道交通仍处于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时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要求打造1小时通勤圈促进都市圈内同城化。2019年9月国务院发布《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了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的目标,其中包括:基本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构建多层次交通体系;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成;交通关键装备先进安全;基础设施规模质量、技术装备、科技创新能力、智能化与绿色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要求建设城市群一体化交通网,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融合发展;强化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提高城市群内轨道交通通勤化水平;培育充满活力的市域(郊)铁路市场。这些国家战略都为城市轨道交通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城市轨道交通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

二、城市轨道交通视觉识别系统及色彩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视觉识别系统是指通过标识指示,如图形、文字、方向指示、地图以及数字等形成统一而连贯的视觉识别体系,以此引导行人的行为,传达轨道交通设置信息。该系统旨在提升通行效率,引导行人按照正确路线行进,在城市轨道交通这一复杂的空间环境中,视觉系统的设计具有特殊性,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们服务,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视觉识别设计应该保证信息传达具有快速、方便、易于识别等特征。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引入一些国际化通用图形符号以及标志,尽可能清晰准确地选用恰当的图形、色彩、文字等元素,快速、直观、有效地传达信息,从而改进现状,实现设计优化。城市轨道交通视觉系统的核心任务是把信息尽量准确、直观地传达给受众,将大量的、纷杂的信息经过分类和重组,转化成为简明、有效的信息,并且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传达出来,是整个识别设计的关键。

城市轨道交通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体现的是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城市对人的关爱度,尤其是在城市这个规模庞大、空间复杂的环境中,视觉系统的特色化设计能帮助人们对这个城市进行记忆[1]。取样北京、上海、广州三个一线城市以及南京、杭州两个准一线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标识LOGO进行对比(如图1),北京、上海、杭州三个城市的标志符号均以圆形为基础形状,配合城市和地铁的首字母设计而来;南京地铁标识采用圆形变体,形成梅花图案,结合字母变形形成标识;广州地铁标识整体看来类似羊角,体现“羊城”特征。就设计的整体性而言,北京、上海和杭州的标志设计思路更符合目前世界各国地铁标志设计中简练、含义准确和几何化的发展趋向,属于具有现代感标识色彩的运用。除北京地铁选用蓝色以外,其他城市地铁均选择红色,只是深浅以及色号上有略微变化,区别不明显,色彩辨识度和特色度都不高。

城市轨道交通视觉导向系统中的色彩运用是以人对色彩的认知为基础,是传达地铁导向信息的一种重要方法。色彩语言通常采用“一线一色”的不同颜色对一个城市体系内的多条轨道交通线路进行区分,直观利用标识色区分线路,配合站台墙壁涂刷色带,列车厢体也涂刷与线路一致的标识色带,进而完成视觉导向系统的引导作用。

以上海轨道交通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为例,上海地铁(Shanghai Metro)是世界范围内线路总长度最长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截至2021年1月,上海地铁运营里程为772千米,上海地铁运营线路共19条,运营里程共772千米,是中国内地城市“第一名”。

如图2,上海轨道交通网络示意图中以颜色标识各条线路。1993年5月开通的上海1号线,选用红色为其标识性色彩;1997年开通的2号线用绿色为其标识性色彩;2000年开通的3号线选用黄色为其标识性色彩;2003年开通的5号线选用紫红色为其标识性色彩;2005年开通4号线选用紫色作为其标识色。在之后2007年至2020年的13年中,陆续开通6号线至18号线,颜色有橙色、蓝色、浅蓝色等,其中18号线选用香槟色为该线路的标识性色彩。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因线路繁多而采用“一线一色”的色彩识别方式实现了轨道交通视觉识别系统的引导作用。

以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为例,其车辆外观与站台皆装饰绿色条状贴面,车辆内饰也辅以绿色座椅、绿色拉手,亮眼的绿色有效实现了其视觉识别导向作用。就庞大的上海轨道交通线路体系来说,每一条线路识别色的区分和选择除了可以更便捷地实现其视觉导向作用,更应该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怀。截至2019年6月,上海地铁最高日客運量达1329.4万人次。2020年,上海地铁日均客运量774.51万人次,总客运量达到28.34亿人次。在人们的日常出行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元素,使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得以“润物细无声”地进入人们的视野。

三、城市轨道交通视觉识别系统

以及公共空间传统色的创新应用

(一)诗意的中国传统色彩

中国传统色彩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对世界的看法和对美的感知,很多传统色彩都有着诗意的名字。如“暮山紫”是诗人傍晚站在山前看到的颜色;“海天霞”是在大海以及天空背景下霞光泛出的红色;“青青”出自“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诗句,是提炼服装上的色彩;“窃蓝”出自《尔雅》,“窃”即浅色,却较浅蓝多出几分诗意。

2020年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主题“滋新”,会议指出中国传统色彩有着清晰的概念内核,在高级的色彩表现、丰富的色彩经验背后,需要用新思维去揭示和凝炼出潜藏其中的理性结构,正是“探源”之意。将传统色彩运用于普及社会美育和提升审美能力,重新阐扬东方色彩智慧,实现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当代生活与艺术提供传统美学支撑,这是“滋新”意义所在[2]。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发起人牛克诚表示,需要深入探寻中国传统色彩发展源流和演变脉络,用新思维去揭示其中的理性结构,激活东方色彩蕴含的古老智慧,建构现代东方色彩观念、知识结构及应用体系,使其服务于当代社会生活。同时,将传统色彩运用于普及社会美育教育,实现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当代生活与艺术提供传统美学支撑[2]。

几年前宫廷剧《延禧攻略》引发了画面中唯美的色调究竟是莫兰迪色调还是传统色的争论,研究色彩的意义是审美,审美是一个国家集体意识最好的沉淀。审美不仅是好看,更代表着秩序和文明。以传统绿色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有“石绿”“竹绿”“美蝶绿”“青矾绿”“蔻梢绿”等60余种。其色彩有近似蓝色的“石绿”,也有明艳的“芽绿”,更有接近黄色系的“新禾绿”,可供选择的颜色非常丰富。以传统蓝色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传统色彩中以蓝为名的色彩就有50多种,有“钴蓝”“釉蓝”“远山蓝”“景泰蓝”“鷃蓝”等。传统色“青”为“蓝”的近似色彩,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青色”的色谱也有“靛青”“群青”“花青”等诸多传统色彩可供选择[3]。

(二)城市轨道交通视觉识别系统中传统色彩创新应用

城市轨道交通视觉识别系统及公共空间是一整套色彩体系的设计,涉及城市轨道交通主体LOGO和视觉识别系统色彩设计,及城市轨道交通体系公共空间的色彩设计,这是一个整体的设计概念。

目前中国大部分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采用“一色一线”的方式进行整体线路的色调设计,用色相区别引导人们行进轨迹。总的来说,设计方便便捷、利于出行,达到了视觉导向系统的设计诉求。根据马洛斯的需求层次理论(如图3),在满足人们出行便捷安全的基本诉求的基础上,人们逐渐提出实现更高的尊重需求(esteem need)、认知需求(Cognitive needs)以及审美需求(Aesthetic needs)。尊重需求(esteem need)分为两类:一是尊重自己,包括尊严、成就等;二是对他人的名誉或尊重,例如地位、威望。中国传统色的引入,将提升民众的自我认同感,实现自我尊重。认知需求(Cognitive needs)即实现对知识和理解、好奇心、探索、意义和可预测性的需求,中国传统色的引入将带来更多的传统知识元素,人们在出行的过程中,耳濡目染地接收中国传统元素信息,满足人们对传统知识的感知诉求,在日常生活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审美需求(Aesthetic needs)是人们欣赏和寻找美,平衡、形式等更高层次的诉求。2019年4月,《新周刊》提出“低美感社会”这一概念,如今在不少场合确实存在失当的色彩或造型,我们称之为审美的失当,这与我们的教育错失审美有关系。蔡元培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的教育。”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人们在温饱以外的追求愈多,国外的信息量越多,我们普遍体会到高美感社会的价值[4]。引入中国传统色进行LOGO以及整体公共空间的设计,可以带来视觉审美更高层次的享受,满足民众出行更高层次的审美诉求。

就目前中国大部分城市的轨道交通LOGO设计色彩以及城市交通体系交通网系列色彩的选择来看,大都本着便捷的引导,只能初步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等基本诉求。引入中国传统色彩进入地铁视觉识别体系,可以满足人们更高的审美需求,了解古人的高级感,由传统色而生高级美,由高级美而生自豪感,由自豪感而生爱国心,扬民族文化,强民族自信。

取样上海轨道交通地铁LOGO色彩(如图4),其红色在Photoshop中的参考数值为R215 G38 B31,C19 M95 Y96 K0,采样《中国传统色》书中“丹罽”“丹雘”“洛神珠”三种红色进行比对,其“丹罽”数值为R200 G22 B29,C20 M100 Y100 K0最为近似。“丹罽”色泽红艳,颇有传统正红色感,孔颖达疏“雘是彩色之石”,王世贞有诗“飞空浥苍翠,悬沫成丹雘”。取样北京轨道交通地铁LOGO色彩(如图4),其蓝色在Photoshop中的参考数值为R3 G61 B130,C100 M86 Y28 K0,采样《中国传统色》书中“碧城”“群青”“帝释青”三种蓝色的数据进行比对,其中“碧城”数值为R18 G80 B123,C90 M65 Y30 K15最为接近,其设计图样色彩更显低调内敛,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感,“碧城”本身其色星海幽蓝,其意天上人间。《太平御览》引《上清经》曰:“(元始天尊)居紫云之阙,碧霞为城”。广州、南京和杭州的地铁标识也都可以在《中国传统色》中找到相似的红色予以替代,在现代设计中引入中国传统色对当代设计进行新的诠释,无疑是以一种新的方式传承和传递中国传统色彩美。

(三)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识别色彩中传统色彩创新应用

人们进入任何一种空间环境之后,首先關注的就是其空间整体环境的色彩元素。色彩对人们的心理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色彩在城市轨道交通视觉识别系统中的合理运用,可以增强民众对于轨道交通线路的辨识度,引导民众在轨道交通中获得更好的空间感和方向感。

轨道交通视觉识别系统还包含轨道交通线路图以及公共空间的识别设计,在轨道交通线路图上,“一色一线”的传统识别方式,其各条线路的色彩均可以采用中国传统色与其近似色进行设计和替代,以实现中国传统色的活用和延续。与此同时,与轨道交通线路图所对应的车身色彩设计以及车站公共空间色彩的设计,也可以尝试运用中国传统色演绎碰撞出传统和现代感相结合的美。

《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一书的作者郭浩曾在日本距离东台场不远的一个普通小学里发现,学校采用日本传统色及其典故粉饰走廊墙壁。“黄檗”“金茶”“江户紫”“御纳户色”“水缥”,一面面墙壁依次呈现出优雅的传统色彩,辅之以雅致的字体介绍它们的来历,日本以这样的传统美育影响下一代,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更易形成较好的审美意识,珍视和热爱自己国家的传统色彩。

以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路为例,该线路于1997年开通,其标志色选用绿色。1997年时选用的绿色,颜色较深,与中国传统色“翠微”较为类似。2005年,2号线更新线路车体,车身外部颜色以及站台颜色均有更新,变更为亮丽的绿色,与传统色中的“碧山”较为类似,在阳光下色彩更为艳丽,接近传统色中的“翠缥”。

“碧山”,草木萌动之转色,出自诗句“涧碧山红粉烂漫,烟萝远映霜枫”,而“翠缥”则为立夏之承色,语出《楚辞·九怀通路》“红采兮骍衣,翠缥兮为裳”。如果轨道交通配色方案以中国传统色进行装饰,辅以典雅精致的中国汉字进行解释说明,足以使得匆匆赶路的行人慢下脚步,品味中国美色,解读传统的精致,让中国传统色之美走进生活,让每一个中国人都看得见、摸得到。

目前,上海轨道交通线路共开通19条线路,1号线为红色,可替换为传统色“丹罽”,该词出自《荔枝赋》:“皮似丹罽,肤若明璫”,更有“丹罽潜胎珠玓瓅,脂肤满绽玉精神”佳句;2号线为绿色,可替换为传统色“翠缥”,明艳色彩为立夏之承色;3号线为黄色,色彩鲜艳,可替换传统色为“黄栗留”,亦作“黄鹂留”,出自“黄鸟,黄鹂留也。或谓之黄栗留。”其色其意如踏春之金衣公子;4号线为紫色,可试色“延维”,为神话中霸主之神的颜色;5号线为紫红色,可用“紫蒲”替代,紫蒲为清明之起色,其色水岸紫蒲,其意生机盎然;6号线为品红色,可用“红踯躅”即杜鹃花,语出“三月菘少步,踯躅红千层”;7号线为橙色,可用“万寿菊黄”予以替代,出自“夜来却有还家梦,喜见庭前万寿花”;8号线为蓝色,类似传统色中“云山蓝”;9号线为淡蓝色,可以取名“碧落”,其色青碧高深,其意清透空灵;10号线为淡紫色,代以“昌荣”,其色云中紫草,其意守道慕仙;11号线为棕色,代以“缊韨”,为尚礼之色,贵族之气;12号线为深绿色,可用“铜青”替代,“铜青”亦称“铜绿”,是中国画的传统颜料之一,亦有“庐山山南刷铜绿,黄金锯解纯苍玉”的诗句;13号线为粉红色,可用“桃夭”之色替代,“桃夭”为桃始华之起色,《诗经》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15号线为土黄色,其色接近传统色“如梦令”,其色出自词牌名,其意游戏旷达,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曾有两首《如梦令》千古流传;16号线为水绿色,其色接近传统色“天缥”以及“沧浪”,“缥,帛青白色也”,“沧浪之水之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都是浸入国学传统审美的好色调;17号线为浅棕色,用传统色“夏籥”替代,籥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一件关乎音律音阶的起源乃至华夏礼乐文明源头的神秘吹管乐器,“夏籥”以雅乐之文舞色;18号线为香槟色,可选用传统色“椒房”替代,《汉宫仪》曰“皇后称椒房”,白居易亦有《长恨歌》“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句。以上为目前上海轨道交通线路所选择色彩,在《中国传统色》一书或者色谱网站中皆能找到相似色进行替代。

(四)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背景装饰中传统色创新应用

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色彩在人们的直观感受中最富有表现力和感应环境心理,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设计的总体方向是把握色彩的和谐感,运用冷暖对比和色彩的明度对比实现色彩和谐的总原则,营造出舒适统一的空间色彩。

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轨道交通空间设计中的色彩呈现单调性,缺乏层次感,这就要求我们对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色彩运用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在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设计中,运用“一线一色”的色彩方式实现视觉识别作用,运用对应色号实现轨道交通站台以及车体辨识度。除轨道交通对应线的色彩以外,还需要大面积的背景色构成公共空间的整体色彩体系,营造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整齐而不单调,对比鲜明而不杂乱的色彩感觉。

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色彩使用原则应以整体性为首要原则,其背景色彩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为衬托线路主色调,使其更加醒目,营造舒适的视觉环境而存在。因线路主色调有明确的识别导向作用,故不能选用同类线路主色调,避免使用对比过于强烈的高纯度对比色。另外,背景色彩因其大面积的存在,要求降低其色彩纯度,营造整体的视觉舒适感。

根据日本色研所PCCS色彩研究理论(如图5),目前中国轨道交通线路辨识色彩主要选用v类色彩,其色彩纯度处于最高级别;而中国传统色相对颜色的纯度稍低一些,处于PCCS系统中的s级别,视觉识别作用较v类色彩作用等同,但g类色彩的舒适感较v类色彩更好。参考PCCS配色理论,可以得出处于浅灰Itg色调以及深灰g色调的系列色彩更适合作为轨道交通公共空间内的背景色彩,可以满足营造和谐舒适色彩空间,突出线路主色调的需要。

参照《中国传统色》一书,处于浅灰色Itg调中的中国色有“青鸾”“皦玉”“吉量”“韶粉”“仙石”“明月珰”“藕丝秋半”“凝脂”“玉色”“黄润”“缣缃”等30余种,其中暖色浅灰色调以“凝脂”“玉色”“黄润”“缣缃”一组尤为好看。“凝脂”出自《诗经》“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是中国人最熟悉的美人肤色;“玉色”也指脸色莹洁,如玉一样纯粹;“黄润”亦称“蜀布”,是汉晋时期蜀中特产的未经漂白的细麻布,其色微黄,称“黄润”;“缣缃”乃是古代书写用的细绢色,其色浅黄。以上这组处于浅灰色Itg调中的暖色渐变色,可搭配线路主色调为冷色调的轨道交通公共空间内使用。另外一组“浅云”浅蓝基调的银白色,古纸纸色;“素彩”为月光色;“影青”始于宋代釉色;“逍遥游”为鹏鸟天际之意向,其色意自由,元气冲天。这一组中国传统色是处于浅灰色Itg调中的一组浅灰冷色调,可以作为线路主色调为暖色调的轨道交通公共空间内使用。配合雅致字体予以标识色彩名称及出处,既可以丰富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色彩层次,又可以明亮空間,达到雅致美观的效果。

《城市公共交通分类标准》中还明确:除了地铁系统,城市轻轨系统也属于城市轨道交通的范畴。在轻轨的公共空间的色彩设计的选择中,因轻轨大部分处于地面,不存在采光问题,故背景颜色可以选择处于PCCS系统中的g色调,以衬托主色调,营造色彩沉稳的氛围。

四、结语

研究色彩的意义是审美,审美是一个国家集体意识最好的沉淀,审美不仅是好看,更代表着秩序和文明。中国传统色在轨道交通视觉识别系统以及公共空间中的创新使用,必将使中国传统色彩在当代社会得以还原活化和延续,向当代人传达几千年来中国人对于美的感知,“润物细无声”地进入当代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作为宝贵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中国轨道交通作为中国快速发展的产物,承担着城市交通的重要功能,引入传统色彩,把中国大美悄无声息地带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传承文化,爱我中华。

参考文献:

[1]王丹,陶然,隋晓莹.辽宁公共交通视觉识别系统表现要素研究[J].艺术科技,2016(12):62.

[2]李栋良.探源溯流 五色弥新——“2020年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综述[J].美术观察 2020(12):29-31.

[3]中科院科技情报编委会名词室,编写.色谱[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4]郭浩,李建明.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徐丹,硕士,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动画设计、插画设计、民间艺术、视觉传达。

猜你喜欢

公共空间城市轨道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传输系统的方案选择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轨道客流短期预测
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城市更生的公共空间:香港旧城华人历史街区的保护发展经验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分析及对策
智能电网建设与调控一体化发展研究
关于汉画像石图形符号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摭谈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