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荣誉院士谢吉恒的风采

2022-05-30侯宪台

当代作家 2022年8期
关键词:老谢报告文学风采

侯宪台

越是成熟的稻穗,越懂得弯腰。

——作者题记

2022年5月,年逾七旬的谢吉恒,被世界汉语作家协会聘为“中外文化交流研究院终身荣誉院士”,并授予汉语文化国际传播大使。听到这一消息,作为多年的老朋友,老同事,老文友,我感到喜出望外。我深为老谢的风采所感动:“功夫不负有心人,实至名归!”

风采之一、丰厚阅历 积淀生活

谢吉恒,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之家,他靠着勤奋和诚实,爱上了文学。中学时,课余时间阅览报刊杂志和中外小说,1959年进入包头师范学习,受北京师大毕业、文学底蕴深厚的语文老师韩雪屏启蒙熏陶指点,受益颇深。写作能力提高很快,曾在全校写作征文比赛初露头角,成为佼佼者之一。

1964年参军,任部队通讯报道员。五年的部队生活,为他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源泉。先后在《人民日报》 《解放军报》 《内蒙古日报》以及军区报社发表稿件200多篇,被评为内蒙古军区优秀通讯员。

1970年从部队退伍到了中国二冶,为丰富生活,到包钢工地当电焊工。后来任企业报编辑及新闻干事,他深入生活,用手中的笔为社会主义服务,把新闻报道、文学写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976年河北唐山发生大地震,他跟随二十二冶抗震救災队伍,从草原钢城包头奔赴唐山抗震救灾现场。饱蘸激情,奋笔疾书,积极投身到为唐钢复产、新唐山建设之中。因他写作成绩突出,备受《唐山劳动日报》的青睐,他被聘任为《唐山劳动日报》特约记者。采写了抗震救灾故事及多种体裁文学作品,讴歌英雄的唐山人民,弘扬抗震精神。

为采写新闻和文学作品的稿件,经常夜深人静别人进入甜美的梦乡时,他却正在为一篇稿件绞尽脑汁,归纳材料,提炼主题,反复修改。他还在为拟好一个标题而苦思冥想、废寝忘食,有时候为提炼一个好的主题,食不甘味,寝不安歇。“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他在写作时,这是常有的事。他的写作

领域从冶金建设、钢厂,扩至矿山、地质、设计、港口、油田、交通等行业,为他的追

梦作家之路奠定了厚实的社会人文基础。

1986年被《中国冶金报》聘为专职记者,后来担任《中国冶金报》河北记者站站长。我是1987年担任《中国冶金报》记者的,属于河北记者站的同事,有幸与老谢一起共事,不管在业务上和生活上都得到了老谢不少的指点和帮助,使我受益良多。比如,一个阶段的报道要点,组织河北省钢铁企业报道战役等等,工作出色表现,记者站多次被评为先进记者站,老谢个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记者站长。

老谢在做《中国冶金报》记者期间,接地气,脚板底下练硬功,踏遍燕赵大地的大小钢厂、矿山,为钢铁人立传,写钢铁人的故事,宣传工地生活,服务工人群众,用心发现生活之美,讴歌改革开放辉煌成就。

老谢与编辑部同心协力在《中国冶金报》开辟征文协办栏目,发现、宣传、服务先进民营钢企,深受欢迎。老谢先后被河北新金钢铁有限公司、河北龙凤山铸业有限公司、河北瀛都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常州市黑山烧结点火炉制造有限公司等授予“荣誉员工”称号。

新闻职业的长期训练与特殊经历,在同龄或之下年龄的报告文学作家中,似乎使他历练成为《中国冶金报》能抓题材、能迅速出击、作品出手快、不知疲倦的一位“捕鱼快手”和“深度报道能手”,成就了老谢写作个性和风格。所以,他每年写的报道都比报社下达的指标几乎翻番。因此,他先后被晋升为记者,主任记者。2019年中国记协为他授发资深记者荣誉证书和证章。

长期新闻素质的训练和实践,使老谢具有了对社会的关注度、敏感度,一旦进入文学创作,便有胜于一般作家的强项,比如采访的专业、对题材的敏感、行动迅速的职业习惯等等。这些独特的经历,为他成为一名作家提供了广阔人文情怀和丰厚生活积淀。

风采之二、刻苦勤奋 笔耕不辍

老谢当作家的梦想,始于童年幼小心灵,50年来从未泯灭,反而茁壮成长。在经历了50多个春秋后,由“梦想、追梦、圆梦”三部曲,终于开花结果,他如愿成为知名实力派冶金作家,实现了他盼望多年的作家梦想。

从2000年开始,老谢开始偏重文学创作,在报告文学、散文、杂文的写作上下功夫。

老谢认为,作品是作家立身之本、是作家真正的名片。一名真正的作家就要以丰厚的文学作品来赢得读者。为此,他以刻苦勤奋精神,坚持笔耕不辍。

圆梦作家的路上,充满着艰辛和苦涩。但老谢却能专心致志,矢志不渝,持之以恒。他重新审视作家定位,以冶金行业服务为依托,在报纸副刊、期刊杂志上耕耘。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为副刊撰写散文、报告文学作品近50篇10万余字,成为深耕《中国冶金报》副刊忠诚的园丁之一。并先后在《中华大地之光》《中国时代风采》《中国改革》《当代作家》等期刊撰写了大量报告文学作品。

2000年,他采写的报告文学获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报业协会奖。他历届获奖作品汇编入选《中华大地之光获奖作品选》或《中华大地》期刊发表,全国发行,影响深远。老谢被《中华大地之光》《中国时代风采》等期刊聘为特约编委,他十余次走进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参会,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2010年被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新闻文化工作者”。

为了圆作家梦,老谢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提高文学修养和文学创作上。他时刻不忘阅读欣赏名家佳作,学习名家的写作技巧,从中汲取营养。所到之处,处处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他将文学的社会属性、人性,融入笔端,深化对人性的挖掘,不断增加作品的感染力。他在如何立意、组织语言、选材、塑造人物描写及人物心理,描写环境上下功夫。这种刻苦学习文学理论,勤奋实践精神,对于一位步入古稀之年,酷爱文学,追求文化交流兴趣的人来说,是非常艰难可贵的。但是老谢是一个例外。他为了实现当作家目标追求,有一种永不放弃永不言老的情怀,有一种顽强奋斗精神,有一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意志力,有一种为了广泛文化交流做贡献的初心。所以,他竭尽全力向着文学之路的高峰不断攀登着。

近20年,老谢笔耕不辍,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先后出版了《难以磨灭的记忆》《走进红松的故乡》《丝路采风随笔》《新时代风采》等文学作品13部著作,共计500余万字。其中多部作品被国内多家图书馆收藏,作品先后参加全国文化精英大奖赛,分别获得“鲁迅文学杯”“茅盾文学杯”奖。

风采之三、文化交流 任重道远

老谢的作家之路,背后浸透着他的追求与担当,更体现着他的一份坚守和责任。尤其对广大文学爱好者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榜样。

谢吉恒说:“在新時代,一定要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作家,为把中国文化传播交流到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是一名作家的责任和担当。

作为一名作家,多年来他始终将责任扛在肩上,他的作品充满着家国情怀,读来令人热血沸腾。这些作品不仅讴歌了新时代,也尽到了一名新闻工作者和作家的职责。

多年来,老谢对为改革开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的人,怀着崇敬的心,写成一篇篇散文、报告文学,记载了企业家们奋斗的足迹,展现了企业的成长历程,成为激励人民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老谢退休被报社续聘,退休后的老谢比之前还要繁忙,除了继续为冶金报提供新闻稿件外,还要参加作家文化采风活动、撰写文学作品,老谢对新闻人物的书写和报告文学创造仍在继续。他倡导发起了“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为主题的多种文化采风活动。带领年轻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先后到黑龙江、辽宁、内蒙、宁夏、青海、河南、河北、江苏、浙江、山东、山西、湖南、贵州、台湾、广西、北京、天津、上海等20个省市、自治区参加作家文化采风活动,为年轻人选择采风角度,精心策划题目,并亲自撰写完成了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等近百篇文学力作,结集成《作家文化交流散记》40余万字,预计年底出版发行。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传播中华文化,为中华文化培根铸魂,为传播中国文化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老谢说:“我虽然退休了,我的笔永远不会退休,我的目标,是义无反顾写好钢铁人的故事,为钢铁人服务,牢记担当和使命,驱使自己坚持常态化努力,产生滴水穿石的力量,用实际行动传播中华灿烂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我会一直坚持写下去,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歌颂新时代、赞美新生活。”

这就是谢吉恒,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作家。是他的文学个性化充分表达。

如今,老谢成为世界汉语作家协会会员,聘为世界汉语作家协会中外文化交流研究院终身荣誉院士,并授予汉语文化国际传播大使。我向他祝贺的同时,着实为他高兴。因为,一个人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就会充满无限力量。

(作者系世界汉语作家协会会员)

猜你喜欢

老谢报告文学风采
学人风采
学人风采
学人风采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感恩十步远
阵痛与激情:1979—1989年的灾难报告文学
浅析如何写好报告文学
飞絮慢慢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