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语言(L1)对第二语言(L2)的作用及其教学法影响
2022-05-30袁一镕
袁一镕
摘 要:关于第一语言或母语在学习第二语言中的作用一直是语言学与语言教育学领域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通过分析大量文献,并对L1对L2的作用及其涉及的领域做了进一步分析,得出需要正确理解L1对L2的作用,并在教学法中合理利用。
关键词:L1;L2;教学法
一、引言
自20世纪初以来,关于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是使用第一语言(L1)还是使用母语(MT)的问题一直被争论不休。通过第二语言习得(SLA)领域的众多理论和实证研究,对L1在L2学习中的作用的理解一直在不断发展。这个问题最早是在语言迁移理论中看到的,该理论与行为主义密切相关,它将SLA视为一个习惯形成的过程。根据语言转换理论,L1和L2之间的相似性使学习更容易,而差异则会造成干扰1(Lado, 1958)。除此之外,对比分析法(CA)被用来预测和比较这种基于差异的错误。
在20世纪早期和中期,人们普遍认为L1在L2学习中的作用是负面的2(Brooks,1960),这进一步反映在它对L2教学法的影响上,即L1不应该在L2课堂上使用。然而,通过错误分析,错误的概念化和意义有了不同的作用。正如Corder3(1967)所说,这种错误不能仅仅被看作是"需要根除的东西,而是本身就很重要"。然而,错误分析并不能准确地解释错误背后的原因,这一点后来受到了跨语言学理论的挑战。其中一个主要的批评意见是针对错误分析的,因为它完全依赖错误而排除了其他信息。此外,L1和L2之间的差异并不总是导致错误。Schachter4(1974)认为,L1和L2之间的巨大距离也可能导致准确性。在20世纪70年代,新的正统观念是,L2的学习方式与L1相同,并且独立于L15(Benson, 2002)。在Selinker6(1972)的语言间理论中,区分L1规则的转移与L2的过度泛化或利用L1的策略并不明显。于是,L1在L2教学法中的作用被重新考虑为L2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20世纪90年代,第二语言学习在社会文化背景下被仔細研究,这使L1在L2学习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二、L1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一)简要的历史概述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学习者的错误可以通过比较和对比他们的L1和目标语言的语法来进行预测。人们认为,从迁移理论的角度来看,只要有差异,就有可能出现错误。对比分析假说(CAH)的基本假设植根于行为主义理论,即语言学习包括 "习惯形成"和 "刺激-反应联系"7(Skinner, 1957)。关于CAH框架,演变出两种立场:强势与弱势的观点。前者是为了根据两种语言的比较来预测错误;而后者则是对错误进行比较,被命名为错误分析。然而,很快就出现了对CAH的反击。首先,乔姆斯基8(1959)声称,"刺激 "和 "反应 "这两个术语在应用于语言学习时被认为是空洞的,因为它不能说明特定说话者反应的刺激成分。其他的批评集中在"差异"和"难度"的区别上--因为"差异"是一个语言学概念,而"难度"则属于心理学领域。
已有许多研究对转移理论和CAH进行了评估。Dulay和Burt(1974)发现,在讲西班牙语的儿童学习英语的错误中,只有3%是干扰错误,而85%是发展错误。此外,Ringbom9(1987)表明,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下,讲瑞典语的人比讲芬兰语的人表现得更好,因为瑞典语更接近于英语这种目标语言。Schachter4(1974)发现,日语和汉语使用者在形成英语限制性条款方面的错误比波斯语和阿拉伯语使用者少,尽管他们的语言中没有限制性条款。在语言间理论中,语言学习者在学习一种语言的过程中,拥有一个既不同于第一语言又不同于目标语言的语法系统,但仍然是一种自然语言。
在语言学习中,学习者的语言会受到几个不同过程的影响。因此,在二十世纪末确立了一个新的三重论断:1)L1和L2之间的差异总是与所犯的错误有关);2)在L2学习中,错误不完全被认为是消极的;3)绝大多数的错误可以从发展的角度来解释,而不是作为L1转移的结果)。
(二)基础理论-跨语言和社会文化理论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转移确实发生了,但是它是一个比以前认为的要复杂得多的现象。如果对迁移采取比较的方法,语言距离理论可能会形成两个假设。1)差异越大等于难度越大;2)与"差异"和"部分相似"相比,L1和L2的"等价性"对L2学习来说难度最小,后者难度最大。
Benson5(2002)对当前跨语言理论的思考进行了非常简明的描述,他指出,语言转移不是错误的唯一原因,也不总是导致错误。
1).在两种语言相同的领域,它可以是促进性的("积极的转移")。
2).在L1中不存在某种结构的情况下,它可能会导致回避。
3).它可以导致不同的发展速度,要么延迟,要么加速。
4).它可以导致不同的获取途径。
5).它可能导致生产过剩。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语言迁移理论的不断发展,语用迁移的研究也是该领域中最常涉及的问题之一。它指的是以前的语用知识(MT/L1)对二级语用知识的使用和获得的影响10(Kasper, 1992)。与跨语言转移类似,语用转移也分为消极、积极和回避转移。
L1在L2学习中的作用已被广泛研究,并被作为语言转移或跨语言影响的来源。然而,正是在社会文化传统的研究中,人们注意到L1作为重要的符号学工具的使用。这在具有相同的L1背景和低水平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中尤其如此11(Anton and Dicamilla, 1999)。作为一种心理学工具,L1的使用在外部和内部平面上调解了人类的心理活动,协助学生相互界定任务的各种要素,并为彼此提供支持。此外,L1的使用还可以在外化学习者的内心话方面发挥战略性的认知作用,因为它被认为是执行任务、实现他们的目标和最终实现他们的潜在发展水平所必需的。
三、L1在L2教学方法中的作用
通过探讨学习者的L1在L2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其中一个基本原则是教师管理语言教学过程的方法。教学方法很可能受到其背后的二级学习理论的影响,如行为主义主张"模仿"和"强化"目标语言;结构主义要求操练和基于规则的教学。
一个常见的方法分类是。传统方法、替代方法和现行交际方法11(Richards & Rodgers, 2001)。传统方法包括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和听力语言法。替代方法的例子是无声法、建议百科全书或全面身体反应。功能性方法和语用学以及交际语言学习是交际性方法。Larsen-Freeman12(2000)对L1在此类L2教学方法中的作用进行了最好的总结和介绍。
在语法翻译法(GTM)中,课程的所有阶段都使用学生的L1和翻译技巧。然而,GTM作为一种过时的教学方法受到了猛烈的批评13(Celce-Murcia, 1991)。它将L2视为L1的改编。它很少使用目标语言,指令完全以抽象的语法规则的形式给出,从L2到L1/L1到L2的翻译。GTM的学习者在用目标语言说话或写信时常常失败。因此,Butzcamm14(2003)认为,胡乱使用母语可能是单语主义的一个不必要的副作用。
然而,在另一个极端,直接法和听力语言法都排除了L1在L2学习中的使用。他们的方法都有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这在前面已经讨论过了。此外,Miles15(2004)对单语教学法提出了批评,他认为:a.它是不切实际的;b.母语教师不一定是最好的教师;c.仅靠接触是不足以学习的。
交际性语言教学是二十世纪最流行的教学方法,它试图使"有意义的交流和语言使用成为所有课堂活动的重点"16(Richards & Schmidt,1992)。因此,它强调在二级学习中系统地、有选择地和明智地使用L1。Atkinson17(1987)认为,L1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来源,也是一个交际工具。库克18(1997)也指出,在交际性語言教学中积极使用L1可以帮助教师传达和检查对单词的理解,组织课堂,甚至维持纪律。
一个典型的方法是基于任务的语言教学(TBLT)。TBLT源于CLT的原则,侧重于使用真实的语言,确保学生用目标语言完成有意义的任务。此外,作为20和21世纪最成功的教学方法之一,在TBLT的背景下研究L1在L2学习中的作用是很有价值的。此外,作为一种新的"桥梁"元素,将L1与L2在L2教学法中紧密联系起来,语言意识(LA)被认为是解决外语学习中若干失败的重要方法19(Hawkins,1999)。这些都是关于L1与L2在语言学习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Lado, R. (1958). Linguistic across Cultures: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Brooks, N. (1960). Language and Language Learning.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World.
3.Corder, S. P. (1967).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Vol. 5(4), 161-170.
4.Schachter, J. (1974). An error in error analysis. Language Learning, 24:2, 205-213.
5.Benson, C. (2002).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ELT Journal, 56: 1, 68-70.
6.Selinker, L. (1972). Interlanguage. In Richards, J. C. (Ed.) Error Analysis: Perspectives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
7.Skinner, D. (1985). Access to meaning: the anatomy of the language/learning. SSLA, 369-89.
8.Chomsky, N. (1959). Review of Skinner, B. F.s verbal behaviour. Language, 35, 26-58
9.Ringbom, H. (1987). The Role of the First Language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0.Kasper, G. (1992). Pragmatic Transfer.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8: 3 203-231.
11.Richards, J. C., & Rodgers, Theodore, S. (2001).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2nd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Larsen-Freeman, D. (2000).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3.Celce-Murcia, M. (1991).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2nd ed.). Newbury House Publication
14.Butzkamm, W. (2003). We only learn language once—the role of the mother tongue in FL classrooms: death of a dogma. 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 28, 29-39
15.Miles, R. (2004). On native language and intrusion making do with words. The English Teaching Forum, 42, 20-25
16.Richards, J., & Schmidt, R. (1992).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pplied linguistic (3rd ed.) Longman: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17.Atkinson, D. (1987). The mother tongue in classroom: a neglected resource, ELT Journal, 41, 241-247.
18.Cook, V. (1997). The consequences of bilingualism for cognitive processing. In A. de Groot & J. F. Kroll (Eds.), Tutorials in bilingualism: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pp. 279-299).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19.Hawkins, E. (1999). Foreign Language Study and Language Awareness. Language Awareness, 8: 3&4, 12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