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建筑公共空间设计中的诗意表达

2022-05-30刘倩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诗意博物馆

摘 要:公共空间,是指为人们提供的一个进行社会活动的共用区域。它的设计要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强调由互动给人们带来的感触,从而产生更多的共鸣。博物馆作为一个城市的公共空间建筑,是城市文化的聚集地,承载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其空间设计既要注意文化的传承,又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以苏州博物馆为例,通过分析苏州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的诗意,找到我国当代公共建筑空间设计的新方向。

关键词:公共空间设计;诗意;博物馆

当今世界处于一个高速且全面发展的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人们应接不暇地接收着新鲜事物,紧紧跟随着时代变化的脚步。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下,诗意再次闯进我们的生活,唤起人类对诗意生活的向往。“诗意空间”这一设计理念应运而生,并提出设计不应该只具有华丽的外表,更应该具有丰富的内涵,拓宽精神的边界。诗意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新的使命。因此,在当代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的意境中寻找具有诗性特质的建筑,是给当代中国建筑带来新发展方向的途径之一。

一、现代建筑公共空间的设计

建筑公共空间的设计和社会发展有着紧密联系。时代的脚步永不停息,设计造物一般由低级向高级递进,最终升华到人类的精神层面。随着时代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我们已经迈入了崭新的时代,单纯追求物质需求满足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我们更加注重生态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空间的设计也应与时俱进,应更多地重视人文环境,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后,社会兴起对效率的追求,使得建筑的设计越来越雷同,程式化的设计忽视了人文关怀,失去了个性化的特点。现代的建筑设计过多地追求功能化设计,忽略了使用者、观赏者的感受,无法满足使用者、观赏者的精神需求。

国外对于建筑公共空间的研究,持续时间长,研究成效显著,他们更多地关注公共空间中物质与空间的关系。而国内相关研究,相较于国外相对滞后,主要研究内容还集中在对城市建设的服务作用上,缺乏对于公共空间深层次的研究,缺少人文关怀的精神。这也成为我国当下建筑公共空间设计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在现代建筑公共空间的设计过程中,我们要更加重视建筑和周围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融合,要学会运用高科技媒介和灯光营造氛围、复原场景等,激发观众共鸣,加强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找到适合我国当代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的新方向、新途径。

二、诗意的本质、特征

(一)诗意的本质

诗意,是一个概念词,是一种发现、一种体验、一种想象、一种意境,也是一种表达。诗意来源于个体对于生活的体会、理解以及追求。诗意最早是诗人通过一种语言文字艺术形式,对于现实情境或者想象情境进行描述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在中国,《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是诗意的现实化表现。

诗,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本体,概括来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诗本来是以一种文本形式存在,现在诗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与精神。

意表意思、意境。前者是该物体本身的含义;后者是人为的,在思想上赋予它的一种含义。一般来说,意境是指自然景观或者文学、艺术作品中所揭示表达的一种境界、情境,就是指由个体创造出某种氛围,客体在个体创造的情境下能够从潜意识感受到主体内心深处的情感。

(二)诗意的特征

诗意具有传递性。一首《再别康桥》引得无数人争相前往,一睹康桥的容颜。

诗意具有感染性。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引得多少人不禁仰望天空的明月,回忆思念远方亲人。

诗意具有想象性。读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读者仿佛置身在这汹涌澎湃的瀑布之下,亦有望梅止渴的奇效。

詩意具有持续性。正如古人写诗绘画一般,从灵感迸发,贯穿下笔的过程,直到结束之后的耐人寻味,又如贝多芬的演奏,从开始的静止状态,到演奏时的激情澎湃,再到结束后的余音绕梁,无时无刻不迸发着诗意的韵味。

诗意具有载体性。诗意不是凭空而来的,会附着在一定的载体上。可以是有形的载体,比如环境、物品等;可以是无形的载体,例如风、气味等。

三、现代建筑公共空间设计中的诗意

——以苏州博物馆为例

中国文明数千年,对于诗性的审美意识和诗意生活的追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价值优势,无论是对本土建筑还是国外建筑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我国的建筑文化长河中,传统建筑的意境美体现出了人们对于诗意的追求。公共空间的诗意是从诗歌引入建筑空间,在建筑空间中营造意境的结果。在王昌龄的《诗格》中,他提出了“物境”“情境”“意境”,这三境也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诗意的体现。把建筑看作“物境”;观看者的行为举止作为“情境”;“情境”在“物境”的影响之下,加入个体自身的情感而产生的感受称为“意境”。我国古代的建筑师们注重人在建筑中的体验感受,他们将中国古典绘画、书法、诗词、山水、道教、风水等领域的文化相互融合,构成了中国古典建筑中诗意的设计,这也正是古人所追求的“诗意栖居”。

在诗性审美下,建筑公共空间的设计必定是用诗的美学来构造出空间的美感,依照诗的意境来营造建筑的意境。因而能够使建筑公共空间中充满诗的气韵,展现着诗的情意,最终实现公共建筑在人类生存空间中的价值。

诗意空间设计在具体的空间中可以表现为直接对诗歌元素的提取与运用,也可深探诗意所表达的内涵、意境,通过艺术技巧表现结合诗境创造出具有诗意的空间,让观者产生共鸣。博物馆是一个特殊的公共空间,它不只是文化知识积累学习、休闲娱乐的空间,更是寄托情怀、寻找精神家园的场所。因此,博物馆建筑应具有主题性、地域性、文化性,要能够让观者跳出生活空间,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空间,带领着观众沿着历史的脚步,学习古人的智慧,让观者的思绪走入展馆内陈列文物的时代与情境之中,感受作者之感,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俗语讲,“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是一个处处充满着诗情画意的“人间天堂”。走在苏州的街头小巷,不禁让人想起“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驻足在寒山寺的门前,仿佛见到了《枫桥夜泊》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场景;漫步在苏州园林中,尽情体味古人留下的“谁谓今日非昔日,端知城市有山林”。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苏州博物馆新馆是美籍华人、现代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送给家乡的礼物。贝聿铭先生祖籍正是苏州,他对苏州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历史发展有深刻的了解,对故乡也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他心系祖国,关心着祖国的建设。这些都体现在了这座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建筑中。

苏州博物馆的外在保持着江南水乡民居粉墙黛瓦的传统色彩,采用以白色为底、黑色勾勒边框的形式,仿佛一幅水墨画融入环境之中。进入博物馆的大厅,透明玻璃与两侧走廊的设计犹如敞开胸怀的大自然,透过玻璃又可以与庭院相互呼应,有种画外人观画中景、画中人观画外的奇观。大厅顶部传统老虎天窗的改良设计,巧妙地引入了自然光源,又给室内带了独出心裁的光影效果,丰富了空间的层次感。

走进馆内,未见“其人”但闻其声,随声而寻,一处室内小型瀑布造景映入眼帘,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却有“水从镜面一飞下”的美妙。框景的手法在苏州博物馆室内设计中多处可见,以树为景,以窗为框(图1),分展厅对向框景。连接展厅的走廊处设置了一面玻璃墙,三面围合,在此处观景,各处的景致各不相同,观者到此处,脑海中不禁闪过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玻璃墙的巧妙设计,既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又将两个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透过磨砂的玻璃,欣赏着庭院景象,可以体会“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朦胧之境(图2)。

移步换景,每个展厅都有着别样的意蕴,体现着中国历史文明的浩瀚与多姿。观者可伴随着古人的步伐,感受着诗意的韵味。这些古今的设计元素通过融合,构成了充满苏州韵味的展陈空间。

踏着小青石,穿过竹林,眼前豁然开朗,苏州博物馆“创意山水园”闯入视线。主庭院的设计融入了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造山、置桥、安亭、植树,充满了诗情画意。坐在亭轩之中,观赏着那跃然而现的三段式构图“山水画”:以白墙为纸,以湖水为底,以片山假石为主,以拙政园中“一支红杏出墙来”为点缀。诗意尽在不言之中。此庭院设计的巧妙之处也莫过于此。

博物馆中不仅有环境设计带给我们的诗意,还有现代科技带给我们的奇妙体验。在负一层特展厅中,那片犹如星火的串串灯帘(图3),让我们从灯光的营造之中体验诗意;语音导览系统的设计,让我们从听觉之中感受着诗意;导视系统的设计,宣传页、文创产品的设计,让我们从现代设计中感受着美学的诗意。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当前很多优秀的设计都有科学技术的融入。在运用科技营造诗意方面,苏州博物馆的设计还有待改进。

四、结语

苏州博物馆作为极具特色的现代主义建筑之一,坐落在姑苏园林的身旁,置身在诗意的“人间天堂”之中。“中而新,苏而新”,它既有着现代建筑的风貌又不失诗意的设计,将传统与创新完美融合,成为当代建筑公共空间诗意设计的典范。苏州博物馆不仅仅是苏州标志性建筑之一,更是现代建筑公共空间的诗意设计从传统迈向创新未来的一座橋梁。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为我国探索中国传统建筑的活化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我国诗文化非常丰富,在将其与空间设计结合时,不能忘记诗意的本质与以人为本的设计准则。空间想要表达出诗情画意,不光要有景象的辅助,更需要倾注情感,这样才会引发观者心灵上的共鸣。同时也要学会取舍,诗意空间不是通过所有元素堆砌组合而成,要懂得挑选适合的,摒弃多余繁杂的,要懂得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艺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用创新的形式展现其意境之美,创造诗意空间。未来,诗意的空间设计会有更新更强的力量,将在我国公共空间建筑设计中占据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唐嘉佳.诗性思维在当代国内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的应用[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大学,2019.

[2]李春.贝聿铭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3]郑炜.基于中国古典诗歌视角的建筑诗性语言初探[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08.

[4]张长征,吴莹.公共空间设计:呼唤诗意与自然[J].设计艺术,2005(1):72-73.

[5]王艺彭.现代建筑空间诗学的营造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

[6]喻仲文.从诗意到欲望:现代建筑的空间叙事[J].创意与设计,2012(4):49-56,79.

[7]程学四.空间设计中文化意向的表达策略研究: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0(12):134-135.

[8]张永林.基于中国近现代建筑学发展视角下的文人建筑师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5.

[9]杨璇.当今社会背景下中国的诗意性室内设计研究综述[J].中外建筑,2019(6):70-71.

作者简介:

刘倩,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诗意博物馆
诗意地栖居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邂逅周庄,诗意盎然
博物馆里的“虎”
博物馆
被耽搁的诗意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