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西窑洞民居的现状和保护策略研究

2022-05-30杜琳琳刘刚田翟莹莹周力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杜琳琳 刘刚田 翟莹莹 周力

摘 要:豫西窑洞作为中国窑洞民居的分支之一,蕴含着历史悠久的窑洞文化。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豫西窑洞民居正逐渐消失。总结豫西窑洞的分布及类型特点,通过对豫西地区窑洞的现场调研,分析豫西窑洞逐渐衰落的原因,提出相对应的窑洞民居可持续发展的保护策略。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发扬豫西窑洞村落的地域文化和人文价值,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其进行合理的改造与开发,使豫西窑洞民居重新焕发光彩。

关键词:窑洞民居;豫西窑洞;乡村振兴

一、豫西窑洞的类型与分布

窑洞民居因受人文风俗、地貌形态、自然环境等影响,其建筑布局与构造形态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般可概括为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窑洞等三个主要类别,如表1所示。

(一)靠崖式窑洞

豫西靠崖式窑洞是人们直接在崖坡立面平行向内挖掘,这种建造形式不仅大大减少了土方量,造价低廉,又能取得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艺术效果。靠崖式窑洞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出现在坡地、土塬边缘处,称靠山式窑洞。另一种出现在沟壑的两侧,称沿沟式窑洞。靠崖式窑洞建造位置是等高线决定的,所以排列的形式多为曲线和折线。靠崖式窑洞的正面视野必须是开阔的,便于采光。每家每戶在建造窑洞时会考虑到坡度面积和山崖高度,形成阶梯式,台阶层层退让,既不会影响底层窑洞负荷,也不会遮挡视线。

(二)下沉式窑洞

下沉式窑洞历史悠久,源于原始社会的穴居文化。它是我国传统住宅建筑中的稀有种类,是窑洞民居的一种重要类型。下沉式窑洞分布在豫、甘、陕、晋四省,在各个地区也有不一样的称谓,在河南又称“地坑院”或“天井院”。豫西地区的下沉式窑洞以河南巩义、洛阳、三门峡尤为典型,它是通过在平地上向下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院落,然后在四面墙壁上挖出一个窑洞,或者在台地中央挖天井院来建造的。深度一般在6—10米,宽度在3.5—5米,一般的窑院可打7—15孔窑。地坑院房屋布局也是有讲究的,正房是长辈居住,在正北面;门房在南面,东西各有数间厢房,供晚辈居住;其余房间则用于饲养牲口、存放谷物、放置农具等。

下沉式窑院更有“北方地下四合院”的称谓,利用黄土构造特征挖掘下沉式窑洞,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建筑与大地融为一体,人在地面上基本上看不到建筑的形迹。下沉式窑洞能成为豫西传统民居的佼佼者,在于其自身具备造价低廉、使用寿命长、节省建筑材料、节约能源、防污染、防火等优势,从现代绿色生态建筑角度来看,下沉式窑洞真正算得上“原生态建筑”。

(三)独立式窑洞

这类窑洞在黄土地区分布广泛,主要出现在陕北、豫西、晋中南、宁夏、陇东地区。独立式窑洞不同于其他两种类型,它不受地形的限制,无需依山靠崖,能够自身独立。它也保持着传统窑洞民居独特的拱形屋顶、拱券式门窗,是传统窑洞中最高级的一种,也是建筑造价最高的一种。窑居者是利用土、砖或者石头搭建拱券的结构,顶层覆土,这样的建造方式既能节省木材,又能使得室内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其实质和现代生态建筑中的覆土建筑一样。豫西独立式窑洞的窑脸使用传统木材,其余建筑结构部分所用的材料仍然由土坯、砖石砌筑而成,装饰虽不华丽,但是整体造型十分考究,给人一种十分精致的感觉。

二、豫西窑洞的现存问题

(一)采光不足

豫西地区人口众多,历史上战乱较多,百姓为了防御战乱,所以窑洞门窗比较小,并都砖砌窑脸。豫西窑洞之所以被现代居民放弃,是因为与现代住宅相比,传统窑洞有通风不畅、阴暗、潮湿等缺点。豫西窑洞的进深一般在洛阳地区是4—8米,而巩义地区是6—12米,室内采光和通风只能依靠窑门和窑窗。有些窑院开窗面积小且数量少,且豫西窑洞平面布局很少有专门作为客厅的窑洞,往往是卧室和客厅用矮墙做隔断,虽然前厅采光效果稍好,但是后面卧房在白天仍漆黑一片,只能利用灯具照明。在室内昏暗的环境下,居住者就无法完成一些对照明要求比较高的活动,如阅读书籍、缝补衣物、做作业等。阳光的照射不足,还会使得窑洞内部墙顶出现抹灰脱落和发霉的问题,极大地影响着居民正常的生活,导致窑洞成为“绿色环保,冬暖夏凉”与“通风不畅,阴暗潮湿”的矛盾共同体。因此,窑洞的采光将是窑洞改良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布局混乱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不用再顾虑温饱问题,希望能有一个更卫生、更舒适、更方便的居住环境,传统窑洞民居的室内布局早已不能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多数的窑洞民居还保持着“一个空间,多种功能”的使用现状,会客、休息、厨房、就餐同在一个空间内,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混淆在一起,居住者失去了隐私空间。厕所一般布置在院角,距离卧室比较远,给窑居者造成了很大的不便。现代年轻人比较注重自己的隐私,豫西窑洞民居的平面布局不符合大多数青年人的心理预期。与之相比,现代民居形式更受他们的青睐。

(三)窑居者价值观变化

交通发达,经济发展迅速,乡村产业结构单一,新媒体信息涌入,这些外在因素都导致村落在很多方面发生巨变,很多人把窑洞视为贫穷落后的象征,年轻人纷纷向往城市的生活。城市就业渠道多,收入高,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时间久了就干脆选择在城市安家。城镇化的加速使得村落的“空心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村落里老年人和留守儿童偏多,只有少数老年人会选择在熟悉的窑洞内居住,而那些被弃置的窑洞会因为年久失修逐渐倒塌损坏。大多数村民都新建起“千篇一律”的新式房屋,破坏了传统村落的景观风貌。传统的窑洞民居开始趋于衰落,随之消亡的还有窑洞村落特色的地域文化和人文价值。

三、传统窑洞民居可持续更新策略

——以莫沟村为例

莫沟村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西虢镇,处于太行山区最南端,属于黄土丘陵区,土层比较深厚。以前莫沟村生活水平不高,村民们根据当地的地形地势,寻找合适的位置打造窑洞进行居住。经济水平提高后,村民们大多都搬离了窑洞,但是莫沟村里的窑洞大多都保留着原来的面貌。2015年,莫沟村开始进行乡村改造,保护村落的生态和植被,修复传统窑洞,把莫沟打造成一个集餐饮、民宿、游乐设施于一体,生态环境优美且蕴含丰富窑洞文化的乡村旅游区。如今,经过改造设计后的莫沟村已经重新焕发光彩。

(一)完善窑洞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

传统窑洞民居仅在前面开窗,单面采光。河南在历史上战乱较多,为了起到防御作用,豫西窑洞多数都是砖砌窑脸,并且門窗很小,一孔窑洞往往只开一门或者采用一门三窗的形式,和其他地区的窑洞相比,采光和通风条件较差。根据豫西窑洞面临的采光不足、通风不好、比较潮湿的实际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改良。

1.增大窑脸采光及通风面积

一般25—30平方米的老式窑洞,窗户只有1—1.5平方米。窑洞的改造需在建筑的外立面使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门联窗,打通客厅的整体上空,使得白天的自然光线可以通过开阔的玻璃门窗进入整个室内,以客厅为中心再将光线传入其他房间,保证室内一天中都有良好的采光。

2.在室内或庭院设置天井

天井空间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理念与中国传统窑洞民居的哲学理念相同,在室内或庭院中设置天井,又与豫西洛阳地区的“天井”窑洞的建造方式相一致。建筑中天井的作用主要是解决集水、通风、采光、消防、防火的问题,建造天井是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良好途径。豫西窑洞进深较长,在天井处设置反光板,通过阳光折射增加室内的采光,可以很好地弥补窑洞建筑自然采光不好的缺陷。

(二)提升民俗文化特性和艺术性

窑洞又被称为乡土建筑,建筑外形多粗犷、朴素,但是含有丰富的建筑艺术特色和民俗文化,豫西窑洞民居中,很注重在建筑的重点部位进行艺术处理和装饰。有的还会在砖石上雕刻精美的寿字纹、十字纹、铜钱纹等多种纹样。在打造独特的豫西地域文化时,不能只在空间里布置现代的家具和装饰,而应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的居民居住环境及民俗风情,选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装饰物和传统造型的家具,取其精华部分,运用在新窑居的设计中。民间剪纸艺术在豫西地区比较受欢迎,人们通过剪纸这项艺术形式来寄托自己的情感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在新窑居的室内设计中,可以将剪纸艺术的图样等简化提炼出来,用现代的设计手法,改造出一系列具有剪纸特征的抱枕、灯具、凳子等家居产品。农耕文明更是各个民俗文化的集合体,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传统农具,放置在庭院内、道路旁,可以形成具有地域特点的景观装饰。走进莫沟村,随处可见的就是这些“天然”的景观小品。

(三)改变传统布局,改善居住环境

新窑居的改造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地考虑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以及对私密性和安全性的需求,在空间改造上,突破老窑洞的传统布局形式,不再一室多功能,将其划分为客厅、卧室、厨房、储物间、卫生间、多功能休闲空间、农家养殖体验区等功能空间,以满足每个居民的使用要求。在窑洞顶部打造一个屋顶花园,使其具备休闲赏景等功能,围栏选用传统石砖砌筑,地面因暴露在外面,选用防腐木。窑院内栽种一些树木,不仅具有观赏性,而且不同的树木代表的寓意也不同。窑居者喜爱种植石榴树和梨树,也是因其寓意表达了村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在新窑居的灯光照明设计方面,灯饰要与室内的装修风格协调统一,才不会给人一种杂乱的感觉。照明灯光通常以暖色调为主,营造出温馨、舒适的氛围,并通过建筑照明、主光源照明和定向照明三种不同的照明形式,使空间的整体照度值能够满足人们就餐和起居的需求。

四、结语

豫西窑洞民居是典型的生长在大地上的建筑,具有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生态宜居、节约资源的优势,但是目前窑洞也面临着光照不足、窑内渗水、布局混乱、现代人弃窑建房、传统文化流失等困境。在改造传统窑洞民居时,应将重点放在完善窑洞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将传统窑洞民居打造成符合现代人生活需求的生态型住宅。对于窑洞建筑外形,要尊重原来的形制,弘扬优秀民俗文化,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新奇。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豫西窑洞村落要努力发展乡村旅游,将废弃的窑洞建筑进行修复和改造,吸引年轻人回归创业,打造一个有特色的窑洞度假村,振兴乡村经济,使豫西窑洞民居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党春直.中原民间工艺美术[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2]李永文.河南地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李夏婕.豫西地区地坑院室内自然通风优化设计[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1.

[4]申璐.传统窑洞民居的衰亡与再生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

[5]刑博,张琳玉.豫西古老的民居形态:巩义窑洞[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20.

[6]尹丽,员佳乐.乡村旅游背景下的豫西窑洞民居保护与更新:以陕州地坑院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20):109-111.

[7]杨柳,刘加平.黄土高原窑洞民居的传承与再生[J].建筑遗产,2021(2):22-31.

[8]赵晓曦.乡村旅游振兴视角下豫西巩义窑洞民居改造设计研究[J].艺术研究,2021(4):157-159.

[9]赵建平.新版《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发布实施[J].北京:照明工程学报,2013(1):1-4.

作者简介:

杜琳琳,河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刘刚田,博士,河南科技大学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翟莹莹,河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周力,河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