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学”中深度备课的有效策略
2022-05-30叶鑫成
叶鑫成
摘 要:备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它不仅要求教师要“备学科”,更要“备学生”“备学法”等。备学科内容,要求教师主动地回溯与展望;备学生学情,要求教师要主动地探寻与追问;备学习的方法,要求教师主动地唤醒与丰盈。通过深度备课,为学生语文深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深度备课
统编版语文教材是以“人文话题”和“语文要素”双元组建内容的。“人文话题”和“语文要素”是贯穿于教材单元内容始终的。可以这样说,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人文话题”和“语文要素”就构成了单元教学的相关主题。因此,实施“主题教学”是应用统编版语文教材进行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和应然之举。有效的主题教学首先依赖于教师的深度备课。备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它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备学科”,更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备学生”“备学法”。
一、备内容:回溯与展望
深度备课首先是指备学科内容[1]。备学科内容要进行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回溯,二是展望。回溯就是回溯课程标准,从而对语文主题教学内容合理定位、定向、定力。展望就是展望语文教学的目标,展望学生在这样的目标、重难点定位下,通过语文学习所形成的基本样态等。回溯与展望,是教师在语文主题教学备课中要同时展开的,是一种有张力的运动。
比如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这一单元的人文话题是“小说与生活”,其语文要素是“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回溯这样的一些问题:小说的特质是什么?我们需要让学生认识小说的哪些特质?在本单元中,《桥》《穷人》《在柏林》在情节设置、环境渲染、人物形象等方面有着怎样的关联、怎样的差异?这样的一些回溯,能让教师从整体上把握主题。同时,教师还要在展望中思考这样的一些问题:有哪些小说的情节设置、环境渲染等和《桥》这一篇小说相似、与《穷人》这一篇小说相像、同《在柏林》这一篇小说相仿?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桥》时补充阅读哪些小说?在学习《穷人》时可以补充哪些小说的阅读?在引导学生学习了本单元的相关小说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创作怎样的小说?可以引导学生怎样创作小说?通过回溯与展望,教师不仅做好了教学的知识准备,更让教师的语文阅读教学指向学生的写作,从而实现了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整合。
备内容是深度备课的前提、基础、条件[2]。可以这样说,没有对内容的深度准备,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备课。备内容不同于备教材,在某种意义上说,备内容是超越备教材的。如在上述主题教学的备课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桥》这一小说在情节上的特色,我们在备课中还准备了《爱之链》《窗》等微型小说,以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情节设置艺术。
二、备学生:探寻与追问
主题教学的深度备课第二个方面就是要备学生。备学生之“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备”,而是要求教师既要把握学生的普遍学情,又要把握学生的具体学情。普遍学情,就是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的认知规律、倾向等;具体学情,就是要求教师要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学情。相比较而言,具体学情比普遍学情更深入、更细致、更清晰、更难于把握。
备学生要处理好两方面的工作:其一是“探寻”;其二是“追问”。探寻,是对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的一种探访、回访;而追问则是对学生将要达成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先行设置。深度备课一定是“以学定教”的,一定是“以学生为中心”的[3]。在语文主题教学中,教师要由衷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发掘自己的潜质、潜能、潜力等。在语文主题教学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比如教学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走近鲁迅》,课前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鲁迅先生的影响力这么大?”我发现学生非常想了解鲁迅、认识鲁迅。为了给學生提供一个立体的鲁迅形象,我在备课中,通过影视、图片等补充了大量的学习资料。如在主题教学前,从网络上下载了关于鲁迅的纪录片,比如八集的《先生鲁迅》,以及鲁迅故居的一些照片等。在具体篇章教学中,我同样补充了相关的资料。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关于鲁迅生平的资料;在教学《少年闰土》时,可以让学生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在教学《好的故事》时,可以给学生提供鲁迅关于《新青年》解散的一段文字,进而理解鲁迅当时孤独、落寞的心情;教学《有的人》,可以给学生补充作者的写作背景资料,等等。这些资料的补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能让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解读文本。
备学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与学生积极对话、交往。只有通过对话、交往,才能了解学生的具体学情,了解到学生内心的学习需要。研究学生的语文学习接受心理,勾画学生语文学习将要达成的愿景。这就是基于学生的语文主题教学深度备课的具体工作。这就需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深度探寻和深度追问。
三、备学法:唤醒与丰盈
学法是架构学生与语文之间的一座桥梁。可以这样说,学法有效与否,直接决定着教师教学的理想预设能否达成现实。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已经生成了一些自身的学法,因此,语文教学首先就是要唤醒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学法等去进行语文学习[4]。在唤醒的同时,又要注重丰富学生的语文学法。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才能不断地从狭隘走向阔大、从狭隘走向广博。
比如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要素是“把握关键句,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针对这样的一个教学主题,教师在教学前就必须思考: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关于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通过这样的追问,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去回顾、发掘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仔细梳理我们就不难发现,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就已经学习了“借助于关键词句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在二年级下册就学会了“提炼关键信息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在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就已经学习了“通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以及结果等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等等。由此可见,学生对将要学习的主题内容并不是“零起点”,而是有着一定的经验储备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唤醒、激活学生的已有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应用已有的学法,展开本单元的学习。同时,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从而丰富学生的学法。比如在《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提取关键句“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青山不老》课文学习中,学生会抓住关键句“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来领会文章表达的主旨;在《三黑和土地》中,学生会抓住关键句“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来理解全文,从而从心底获得一种“翻身农民爱土地胜过爱生命”的真实感受,等等。抓住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语文主题学习,学生的语文学习就会如同呼吸一样自然。
学法是学习的根本大法,是决定学生学习效能的关键。学习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语文主题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揣摩学生的学法,主动研究学生的学法[5]。通过备学法,将学生的语文主题学习向深度推进,进而通过丰富学生的学法,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自能学习,让教师达到“教”为“不教”的境界。
深度备课就是积极备学的过程。在深度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研究语文学科内容,研究学生具体学情,研究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等。深度备课,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度思考、探究,更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深度拓展、延伸。通过这样的深度备课,为学生的语文深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2]高晓宇.深度学习及其培养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8(1).
[3]葛玉海.“高阶思维课堂”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J].人民教育,2019(24).
[4]李正寅.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建设的实践研究 [J].基础教育参考, 2019(4).
[5]洛林·W.安德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M].蒋小平,张琴美,罗晶晶,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21.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