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的策略

2022-05-30刘红

天津教育·下 2022年8期
关键词:中华小学生融合

刘红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既可以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精神和崇高的爱国情怀,又可以拓展自身的认知视野,提升其文化意识。在现阶段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如何融入、如何推广、如何发展一直是广大教师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因此,本文作者立足实际,对网络环境下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展开探索。

小学生正处在培智巩基的关键时期,加强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的学习,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将对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品德养成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借助网络平台,可以为小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学习素材,这将保证主体的感观体验与积极动力。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其存在疑惑和偏差,难以发挥文化育人的目的。对此,本文从重要性、发展难点、融合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加强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升道德品质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延续生息的重要组成,也是民族文化悠远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会传统优秀文化的独特韵味与内在价值,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将其优良品性得以传承和弘扬,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学习,又是对自我素养的一种提升。

(二)有助于塑造良好习惯

小学生正处在夯基塑形的关键时期,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及时纠正不良的行为举止,塑造其良好习惯,养成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生活意识和文化观念。同时,以经典故事或人物传记为切入点和突破口,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学习兴趣,以此模仿其行为习惯,完善自我认知,推动自主发展。

(三)有助于树立正确导向

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加强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为其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认知渠道,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理性评判是非因果,还可以引导学生选择适宜、恰当的处理方法,更高效地解决问题,保证自身的良性发展。此外,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还可以开阔其认知视野,拓展其语言思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价值与文化素养。

二、现阶段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融合教学的发展难点

(一)两者衔接不足

目前,部分教师在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融合教学中存在衔接不足、连贯性差等问题,进一步影响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接受与理解效果,无法突出融合教学的教育价值和积极作用。同时,个别教师在其融合过程中,还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缺乏有效的延伸与链接,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难度,阻碍其认知发展。

(二)资源引用不足

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融合教学的关键切入点是资源,其课本教材与课外资源的有效结合是融合渗透的重中之重。然而,部分教师对此缺乏有效的引入手段和选用渠道,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存在一知半解、难以转化的现象,较难实现文化育人、多元开发的目标。此外,部分教师在文化资源的类型和形式上存在单一性、重复化的现象,无法使学生体会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联性。

(三)内在体验不足

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要参与者,要想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和互动效果,其学生的主观体验是关键。但在融合教学的发展过程中,大多数教师过于关注课时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教学进度,忽视学生的内在体验和情感收获,进而影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整体把握和迁移效果。

三、借助网络推进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策略

(一)以网络构建语言情景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认知阶段,传统的学习方式难以使其了解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文学科与传统文化融合教学的效果。对此,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文化为导向,构建适合小学生学习和理解的语言情景,以情促学、以景激趣,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力和体验感,另一方面,可以保证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质量,以此实现融合发展的目标。如在《走月亮》一文的学习中,作者通过与阿妈在月光下散步时的所见所感,生动描绘出如梦、如诗一般的甜美画卷。同时,走月亮又是吴地一项传统民俗,教师可以以此作为融合切入点,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一幅月下美景的田园风光,如山高、村静、塘趣、虫鸣、溪流等,进一步调动学生对其文本语言的阅读兴趣,体悟其中的浓浓亲情。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杨梅会、闹春牛、抢春水等民俗活动,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对比,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文本,使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又可以提升学生对传统民俗的认知度,这对其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产生积极作用。

(二)以网络创新融合手段

相较于以往教学,以网络为载体,更易于语文学科与传统文化的多样化融合,为教师的融合实施提供更多可能。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保证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教师可以运用网络工具,创新融合手段,改善学习形式,使学生能更直接、高效的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并有效掌握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本质。如在《梅兰芳蓄须》一文的学习中,本文主要讲述京剧艺术家梅兰芳蓄须明志、拒绝演出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考虑到小学生生活阅历不足、艺术知识欠缺等问题,为使其感受梅兰芳坚贞不屈的民族情怀,了解京剧文化的独特魅力,对此,教师可以从网络视频中搜集有关梅兰芳大师的表演资料和京剧素材,并结合文中所描述的时代背景,组织学生对其加深理解,如“梅兰芳,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艺术创始人”“京剧,素有国粹之称”“中国戏剧有京剧、越剧、秦腔、昆曲、豫剧等”等。一方面,通过图文并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梅兰芳的生平事迹,体会蓄须明志的果敢与坚贞,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艺术文化,激发其民族自豪感。

(三)以网络丰富文化资源

为推进中华传统文化與小学语文融合发展,其文化资源的有效引用是关键。同时,借助网络环境的广泛性和多元化,进一步丰富文化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渠道,这对小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此外,网络资源的引入与应用,不应局限于“教”的范围,还应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探究空间以及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网络成为学习的有力“武器”。如在《草船借箭》一文的学习中,考虑到学生已对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内容产生整体理解,并对其人物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为提升学生对我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的认知程度,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引入更多与三国有关的故事,如三顾茅庐、刮骨疗伤、桃园结义、火烧赤壁、兵贵神速等,既可以丰富学生对三国故事的储备,又可以对三国里的人物进行评测,如“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周瑜:嫉贤妒能、气量狭小”“刘备: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等,进而了解人物个性和发展过程。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其播放影视片段,使学生了解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梳理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诸葛亮的智谋与胆识。

(四)以网络拓展认知渠道

教学,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之意,还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热爱学习、享受学习,使“教”与“学”得到更为融洽的协同发展。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认知渠道,保证其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利用网络平台,加强文化渗透,既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为其传道、授业、解惑,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认知渠道,优化其学习方法,进一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意识,落实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的持续化发展目标。如在《北京的春节》一文的学习中,本文主要讲述北京春节的风俗民情,并突出其春节的热闹气氛。考虑到春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色彩,为使学生充分了解春节的由来和庆典习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网络平台,搜集和调查各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如割年肉、贴春联、扫灰尘、年夜饭、压岁钱等,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活动,充分体会不同地域的风俗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使学生有目的、有方法、有方向的展开自主学习活动,从而达到信息素养与语文素养的双重提升。

(五)以网络提升创新想象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发展,更应注重其创新力、想象力的培养。在以往的融合教学中,大多以文化灌输为主,缺乏对相关知识的延伸与创新,导致学生在文化理解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存在偏差。借助网络,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渠道和海量信息,还可以从文化创新的角度出发,为其引入生动有趣的网络资源和学习案例,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利用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如在《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三首古诗的学习中,这三首古诗分别与寒食节、七夕节、中秋节有关,通过婉转优美的文字表达出内在的生动情感。为更好融合传统文化,帮助学生体会传统节日的独特情感,教师可以从网络信息中找寻一些适合学生的创新案例,如手工作品、诗词创作、绘制海报等,让学生结合诗词特点,创新演绎文中情感,开发想象、内化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传统节日进行艺术表演,编创节日故事,结合实际生活,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有效学习,又使学生在语言应用方面得到积极发展。

(六)以网络感受情感内核

情感是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动因。以网络为平台,以情感为导向,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效果,保持其积极探索的求知状态,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文本语言的理解,将抽象情感转化为直观体验,更易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通过网络环境的引入与实施,还可以转变语言教学的形式,优化学生的感观体验,以此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意识。如在《竹节人》一文的学习中,考虑到“竹节人”是一种传统民间玩具,对现阶段小学生较为陌生,这导致学生在体会文章中心思想的过程中难以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对此,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将“竹节人”的图片、玩法、视频等资源引入其中,并结合生活元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竹节人”的了解,感受作者对斗竹节人的快乐情感。此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与之相关的手工老玩具,如弹弓、陀螺、毽子、竹蜻蜓等,既可以丰富学生对传统手工艺技术的认知,又可以让学生感悟身边事物的乐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以网络加强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教学实施有效与否的关键所在。在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融合教学的过程中,保持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认知力与表达力,另一方面,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感,使文化学习更和谐、高效。同时,网络技术的科学应用,还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沟通平台,打破传统教学的物理限制和外部影响,一对一、点对点,实现个性教学、协同发展的目标。其一,智慧互联。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大多以教师的讲读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既影响教师对学情的把控,又难以保证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对此,以网络信息为牵引,借助智慧课堂的功能,让学生及时反馈学习问题,上传课时报告,使教师了解和清楚学情,进而调整计划、完善细节。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特殊问题,及时推送有关课外资料,保证学习的完整性和针对性。如在《囊萤夜读》《铁杵成针》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入“闻鸡起舞”“废寝忘食”“凿壁借光”等典故,以此加深学生对其故事内涵的理解。其二,课堂共享。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共享课堂资源,丰富传播渠道,使传统文化得以多途径、多形态、多点化渗透,这无疑是对教育改革的有力推进。

(八)以网络展开实践探索

正所谓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内在动力,要想实现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融合发展的目标,教师应从实践探索入手,依托网络,为其认知发展提供实践服务。其一,趣味游戏。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设计一些极具趣味性、文化性的课堂小游戏,如“趣味组词”“文字的由来”“我知道的民俗”等,不仅能调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还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語言学习更加活泼、生动。其二,写作训练。写作是语言学习的必备技能,也是情感表达的重要工具。对此,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组织学生对其文化现象进行仿写练习,如仿照《北京的春节》写出你是怎样过春节的;根据《腊八粥》的写作特点,写一种你喜爱的事物等。通过对传统文化现象的书写,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同时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借助网络,既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保持其文化的蓬勃生机,又可以满足小学生对其传统文化的认知需要,提升其文化素养,培植其民族精神。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与学习素材,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和语文知识的学习,借此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刘  芸)

猜你喜欢

中华小学生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