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县域教研行动与思考
2022-05-30罗立三
罗立三
摘 要:县域教研机构作为县域教研工作的主体,在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研工作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及各科课程标准的颁布,县域教研机构要进一步明确新课程实施工作职责,充分发挥研训一体工作优势,通过“厘清工作思路,落实新课程双主体推进”“以课堂转型为抓手,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指向作业改进,深化‘提质减负教研改革”“落实评价改革,优化教育教研生态”等措施,落实新课程的实施。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实施;县域教研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及各科课程标准的颁布,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绘制了未来学校的育人蓝图,完善了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考试评价等方面的要求。新课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凸显学科整合、学科育人价值。研训一体的县域教研机构应结合当下的“双减”形势要求,在如何助力学校课程改革、如何助力师生学教方式的变革、如何进行教研实践转型、如何更好地发挥政策实践主体的作用等方面提出新任务、新要求。
县域教研机构作为县域教研工作的主体,在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研工作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重点完成政策的传达、解读[1];设计实施方案,落实实施策略;跟踪政策实施结果与质量。研训一体的县域教研机构,应切实承担好实施主体的行政职责,做好为新课程深入实施而开展的课堂教学、作业管理、评价管理等系列教研工作。
一、厘清工作思路,落实新课程双主体推进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县域教研机构既承担教研工作,又承担区域师训工作。双主体行政职能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起动器,具体承担实施方案的筹划、制订,推进方案的设计、培训、实施与指导等工作。
(一)明晰新课程实施的职责与思路
县域教研机构要制订新课程实施的基本规程与流程,积极落实双主体推进策略,围绕双主体各自的工作重心开展工作,规范推进工作行为。教研工作要重心下移,深入学校、课堂、教研组、教师、学生之中,紧密聯系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指导,研究学校和课堂在新课程实施中的新问题,助力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形成在课程目标引领下的备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格局。
(二)建立教研员与学校项目联络制度
县域教研机构要建立教研员与学校项目联络制度,以更好地推进工作:积极协助学校做好新课程组织实施、信息反馈、评估督导工作,融合推动双主体实施策略;重视教研员能力的培养,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让教研员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教育理念、教育智慧、教育经验、教育方法,进行新课程教学示范、指导和引领;积极发挥信息参谋作用,收集新课程实施的最新信息,为后续的综合决策、为学校建设和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与改进咨询。
(三)做好新课程实施督导评估工作
县域教研机构要充分发挥教研联络员的督导评估作用,积极做好学校新课程实施工作评估,不断提升新课程实施质量。同时,要组织教研团队到农村薄弱学校持续开展新课程实施教学指导,帮助农村薄弱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以课堂转型为抓手,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课程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并将其贯穿于课程的各个环节。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明确了新课程的整体脉络,更从方向目标层面明确了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总体方向[2]。新课程的实施要着力于课堂教学这一关键环节,做好课堂转型,要增强教研员新课程推进者的角色意识[3]。
(一)开展课标专题研训,促进对核心素养的深度理解
县域教研机构要开展新课标专题研训,促进教师对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导向的深度认识。具体而言,可以这样操作:以大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为教研路径,形成区域、校际、学校三级一体的教研体系,促进教师在做中学、做中研;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促进其教学行为的改变,从而让学生学会从学科视角去观察世界、用学科思维去思考问题、用学科语言去表达观点和想法。以初中语文为例,衢州市衢江区教育局教研室开展了大单元教学课改实验,以学科核心概念为统摄,整合并拓展教材单元,以项目化学习和大单元评价为研究抓手,推动课堂教学的转变,以此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二)开展区校联动教研,提炼基于学习的镜面课堂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堂教学是以学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体系,而学科学习需要经历阅读、思考和表达三个基本环节才能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如何改变教师以教代学?我们实施区域教研、校际教研共同体、学校教研组的三级联动,在过程中形成可视化的教研范式。区域教研整体策划、搭建平台,组织全区“新课标理念下的新课堂”教学比武,打磨优质课,以此作为供学校教研组学习的镜面课堂。这是通过规范化教研、示范化课堂、可视化的学习成果展示推动教学改革,形成“教—学—评”一体的课堂教学。
(三)开展问题指向教研,探索师生共同发展的跨学科教学
“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片面强调学科理性,未能着眼于师生的长远发展。而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堂教学倡导在平等、合作、和谐、发展的环境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设计以项目化学习、STEAM、大单元学习等指向问题解决的跨学科的教研项目,是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有效路径。它有助于教师厘清课堂主体,转变教学关系。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双主体,以平等的方式展开对话;课堂教学建立在合作基础上,师生能够通过共同探讨教学问题、共同感受活动过程、共同分享活动体验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在情境活动、动态课堂、主体间的交互中,实现师生的协同发展。
三、指向作业改进,深化“提质减负”教研改革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机构负担的意见》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广大家长、学生的支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虽然没有对学生作业进行专门阐述,但其中渗透“双减”精神,也为“双减”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区于2022年4月被确定为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作业改革实验区,我们将围绕“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轻负高质”的目标,在区域教研及师训工作中推进作业整体性改革。
(一)把握问题导向,优化作业管理
我们搭建区域作业改革研究平台,各中小学以校本作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初步探索和构建“年级统筹 + 学科组指导”模式。该模式以提升作业品质为核心,以“备作业”为抓手,以学生错题库建设为手段,聚力深化作业改革。通过区域交流、专家引领、教研室的监督管理,以及实施作业预警制度,我区的作业改革正努力走上作业精、质量高、总量减的轨道。
(二)引导作业多样化,加强素质培养
我们以教研室为主体,借助教研活动、师训工作及各学科骨干教师,深研新课标,集中力量针对各学段制订形式多样的“作业套餐”。各学校学科组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统筹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小学段通过弹性作业和趣味作业,赋予作业专题性、拓展性和实践性,为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素养提升平台;初中段通过项目学习、实践活动、跨学科融合作业,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此外,各校音、体、美等学科组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设计活动类、实践类作业,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
(三)突出作业精准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前期调研显示,我区存在初中学生作业量大、训练不精准等问题。因此,我们将作业改革的主题确定为“‘双减背景下初中段的限时作业设计”,构建以教研室为管理主体、以学科教研员为各学科项目组长、以学校及教研组为实施主体的三级联动机制,以提高教师布置作业的精准度和学生作业的有效性。前期,我们提炼区域内学校现有的、较好的作业管理做法,聚焦校本作业研究,突出分层分类需求与限时要求。中后期,我们根据学科主题要求,结合阶段实验情况,开展限时作业评比和校本作业展示活动,注重在展示中改进、在总结中提高,突出成效,以点带面,推动全区的教学改革。
(四)推广假期作业生活化,提高教育温度
2021年9月底,我区开展了国庆长假的作业设计活动,各中学结合本校特点展示了丰富多样的假期作业。今后,我们将积极推进假期作业研究,坚持假期作业生活化,并凸显探索性、实践性和亲子交流性。各学科教研员要加強对假期作业质量的评价与监控;学校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假期作业管理细则和评价标准,指导和规范教师的假期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和反馈工作,加强对假期作业的过程性监控,减少重复性假期作业,提高实践性、综合化作业的比例,倡导有真实生活情境、有温度的假期作业,让假期作业融合各学科的特点,走向生活实践。
四、落实评价改革,优化教育教研生态
科学有力的评价是新课程理念落地的保障。我们应着力于评价改革,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研,逐步优化教育教研生态。
(一)营建发展性增量机制
区域教育评价改革要抓好增量评价,即要重视针对一个地区内学校、教师和学生在各自基础上进步、发展的“增加值”的评价。区域评价改革要基于一定的指标或标准,但不用统一标准去衡量区域内不同发展水平的评价对象。突破统一评价的关键在于树立“从起点看发展”的观念,从管理优化、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三个角度全面、客观、准确地开展评价,从而形成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校增量考核机制的形成、关注教师专业成长的综合评价体系。“同分不同质”“同卷不同次”“自主选题”等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二)构建联动型教学管理体系
县域教研机构要推进学校教学管理评价改革与学生学业水平评价改革的协同发展,使评价服务教学、反馈教学、促进教学。评价的形式与内容应有利于帮助教师反思与调整,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我们要始终把学生发展视作一切改革的核心,避免为考而教、以考代教的倾向,凸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始终坚持综合视野、复合构建、分步实施,强化教师基本功技能培训体系的建立和管理,规范区域层面的科学化试题命制和规范化磨题磨卷工作,重视考试管理和命题技术提升。我们要采用标准化纸笔测试、素养专项评估与实践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保障统考结果的低利害,关注学生身体素质和美育测评工具的研发,体现正确的教学导向。我们还要还原考试的学习功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充分发挥区域联动评价的诊断作用和教学反拨作用。
(三)以评促研,搭建特色化教师研训平台
县域教研机构要推动学校层面“管理+实施”的纵深师训改革。学校师训的总结性自评要按照教师培养目标,对一个学期的教学管理、教学实施、教师培养等进行全面总结。该评价形式包含形成性评价、团队化评价和社会性评价。其中,形成性评价主要针对学校的师训计划、师训实施与师训成效进行评价;团队化评价主要是指各学科教研组、各平行班团队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项目化培训的完成度和有效度进行评价;社会性评价重点关注家长反馈、专业性考试、公共服务团体对教师成长情况作出的评价。
县域教研机构要优化教师群体“线上 + 线下”智慧评价机制。在教育智能时代,借助智能技术统计、分析数据,为精准实施教学评价提供了有力支持。我们要融入“互联网 + 教育”理念,结合云端在线评价方式,打造“评价—改进—再评价—再改进”的智慧化良性循环教研持续机制。我们可定期开展随堂听课、座谈研讨、公开课展示等传统线下教学评价模式,提高培训的参与度。同时,还可借助各种平台开展多元化线上教学评价,以方便教师灵活机动地处理工学矛盾,丰富教师专业学习的路径。县域教研机构可融合评价督导、教师自评和学生参评三方数据,建立科学有效的智慧化评价机制。
总之,县域教研机构要进一步明确新课程实施工作职责,充分发挥研训一体工作优势,以研引训、以训促研,结合区域课程教学改革项目设置,运用课堂改革、作业设计、考试评价等业务抓手,全时域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李正平,王傲红.新形势下区(县)教研机构职能转型与机制创新[J].教育科学论坛,2018(34):32-34.
[2]辛涛.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推动课堂教学更新升级[J].人民教育,2022(9):27-29.
[3]崔允漷.论教研室的定位与教研员的专业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9(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