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浸式欣赏:小学音乐教学的组织策略

2022-05-30吴婷

江西教育C 2022年8期
关键词:组织策略小学音乐

吴婷

摘   要:音乐欣赏活动中的沉浸式体验,包括学生的直接式沉浸、情境式沉浸和互动式沉浸。教师可以通过直接式沉浸让学生与音乐作品直接相遇;通过情境式沉浸让学生与音乐作品相互交融;通过互动式沉浸让学生与音乐作品多向碰撞。沉浸式音乐欣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力,发展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音乐   沉浸式欣赏   组织策略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沉浸式”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深入地感知、感受、体验音乐。沉浸式音乐欣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调动学生的音乐欣赏积极性,发掘学生的音乐创造力。一般来说,沉浸式音乐欣赏有三种主要方式,即“直接式沉浸”“情境式沉浸”和“互动式沉浸”,它们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力,发展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一、直接式沉浸:与音乐作品的直接相遇

(一)从“自然聆听”到“结构聆听”

“直接式沉浸”,是一种与音樂作品“直接相遇”的方式。聆听是音乐欣赏的重要环节,能够培养出“音乐的耳朵”。音乐聆听首先是自然性的聆听,自然性的聆听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面向作品本身,将自己“悬置”起来。例如,在《五月的夜晚》的教学中,笔者首先让学生自然聆听,并说出自己的感受,依据音乐作品本身的节奏、旋律等进行交流。其次,笔者引导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几个乐句,以及乐句之间的关系。最后,笔者引导学生进行结构性聆听,对音乐作品中的相关音乐符号进行表现,如“保持音记号”等。通过这样完整的聆听过程,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会走向深刻,从而更好地演唱、表达音乐作品。

(二)从“整体聆听”到“局部聆听”

在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从整体上聆听音乐,把握音乐的整体节奏、旋律,领略音乐作品的整体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段聆听。相较于整体性的聆听,局部性、分段性的聆听是一种更为深入、细致的聆听。例如,在欣赏《小狗圆舞曲》时,笔者先让学生整体性地聆听音乐,欣赏完后,学生认为这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歌曲,同时捕捉到歌曲的四三拍节奏特点。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局部性地聆听,细细品味音乐。有学生认为,第一段的旋律比较热烈、欢快,小狗仿佛在自由玩耍;第二段的旋律比较安静、优美,小狗仿佛在做着甜甜的梦;第三段的旋律重新变得热烈、欢快,小狗仿佛醒来了。通过这样的聆听方式,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逐步走向深刻。

二、情境式沉浸:与音乐作品的相互交融

(一)冥想:内修音乐审美

“情境式沉浸”,是指学生在音乐的旋律、内容、主题的感染下,调动自身的多种感官,如动手绘画、身体律动、语言表述等,将抽象的音乐具象化、形象化、直观化。在音乐欣赏中,学生要学会冥想,充分地调动生活经验,更好地唤醒、激活大脑,主动进行联想。例如,在教学《来和我划船》时,笔者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三个主题性的情境:一是“活力操场”情境;二是“国庆阅兵”情境;三是“湖上泛舟”情境。在引导学生聆听、欣赏音乐的过程中,笔者事先没有说出这首乐曲的名字,而是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选择一个情境。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在聆听中想象,根据音乐作品的节拍、速度、情绪等,与情境进行对接。这样能让学生更加细致地聆听,并在聆听的过程中想象作品表达的内涵。可以说,冥想对于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展示:外修音乐能量

在沉浸式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绘画来进行情绪表达。通过这种“可视化”的表达,教师能有效地“触摸”到学生音乐欣赏的内心世界。同时,借助绘画情境展示,学生能将听觉与视觉关联起来,让音乐欣赏变成看得见、能交流的符号系统。例如,在教学民歌《森吉德玛》时,笔者引导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根据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等,结合自己的聆听感受与体验,将作品的结构、旋律走向等表现出来。于是,有学生画出了三个高低不同的“蒙古包”,从而直观有效地把握音高,在音乐表现中展现了创造力。

(三)律动:融合音乐生命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律动、表演等。相较于绘画展示,这种身体的律动是一种综合性的音乐沉浸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一边唱一边做动作,通过身体的律动有效地把握音乐作品的强弱、轻重等。例如,在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这一作品时,笔者让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圈。其中,在A乐段,笔者带领大家一起随着节奏左右踏步;在B乐段,有学生听出了变化,要求先进再退;进入C乐段之后,学生纷纷开始击掌、拍腿等。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律动来表现音乐的同时,也舒展了自己的生命。在身体律动的过程中,学生完全沉浸其中,音乐作品与学生的生命融为了一体。

三、互动式沉浸:与音乐作品的多向碰撞

(一)生本互动,引导学生沉浸音乐

在沉浸式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与音乐作品对话。“对话”就是让学生以一个审视者、批判者、质疑者的姿态融入其中。学生与音乐进行“对话”,是音乐教学特有的方式。音乐本身是没有具体形象的,学生通过聆听、感受、体验,才能将其内化为音乐审美,外化为音乐能量。因此,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学生与音乐对话的机会,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欣赏。例如,在教学歌曲《编花篮》时,笔者引导学生通过特色乐句“甩腔”的学习与动作亮相,用问题启发学生与音乐作品对话,例如:“姑娘们采了几朵红牡丹?几朵黄牡丹?什么时候过小桥?什么时候下山坡?”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作品进行深入对话,形成了自身合理的解读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融合了学生的音乐感知、思考、想象,促进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度理解。

(二)生生互动,引导学生角色沉浸

互动式沉浸不仅包括生本互动,而且包括生生互动。生生互动能够多维度加深学生的音乐欣赏体验,学生会将自身的沉浸式体验表达出来,将“体验”有效转化为“经验”。教师要通过生生互动,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沉浸。例如,在教学《跳吧!跳吧!》时,笔者引导学生进行“1+1”互动交往,将自己的音乐欣赏体验表达出来。于是,学生开始两两配合,如一组学生中的其中一个学生节奏感较强,另一个学生舞蹈动作较好,如此一来,他们在交往中不仅能够沉浸于自己擅长的领域,而且对他人擅长的领域也能形成一种沉浸状态。学生之间相互对话、取长补短,能够较好地完成音乐表现任务。在生生互动中,学生能够体会到交往的乐趣,形成愉悦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音乐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客体,而是积极互动、对话、交往的主体。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直接式沉浸、情境式沉浸及互动式沉浸,让学生不仅能欣赏音乐,而且能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参考文献:

李姣.试论音乐欣赏在高师音教专业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教学的若干问题[J].中国音乐,2006(3):176-180,186.

猜你喜欢

组织策略小学音乐
基于突发事件条件下铁路行车组织问题探讨
英语学习组织策略辅导活动课设计与实施研究
高中生物互动式课堂的组织策略
谈小学英语乐学课堂模式的组织与实践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