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摩托村医”贺星龙:在哪里当医生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哪里缺医生

2022-05-30越女争锋

妇女生活 2022年8期
关键词:村医村民医生

越女争锋

山村条件差、生活苦,年轻人纷纷奔向城市。80后小伙贺星龙却反向而行,从卫校毕业后主动放弃留在城市的机会,回到家乡当了一名村医。20多年来,他出诊超过17万次,累计行程40多万公里,服务4600多名留守老人和儿童——

卫校毕业时,他本可以在县城或省城工作,但他坚持回乡做村医:我要报答乡亲们的恩情

1980年10月,贺星龙出生在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徐家垛乡乐堂村。这里地理位置偏僻,山峦起伏,自然条件恶劣,500多名村民住着土窑洞,过着典型的农耕生活。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乐堂村及周边村落,没有一个专业的医生,村民生病后大都硬扛着,实在扛不下去了才会到医院就诊。贺星龙12岁那年,他的爷爷因为患重感冒没能及时就医,才50多岁就去世了。爸爸告诉他:“如果村里有个医生,你爷爷就不会这么早离开我们了。”贺星龙萌生了当医生的念头。

1996年,贺星龙考上了运城市一所卫生学校,为实现当医生的梦想迈出了第一步。然而,3000多元的学费让贺星龙的父母犯了愁,因为家里总共只有302元钱。就在他们作难时,前来道贺的村民经过商量一致决定:大家一起凑钱供贺星龙去上学!

接下来几天,村民们你家30元,他家50元,很快帮贺星龙凑齐了学费。贺星龙暗暗发誓: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给乡亲们看病,报答他们的这份恩情。

2000年,贺星龙从卫校毕业,县城一家他曾实习过的医院有意让他去工作,也有同学邀他一起到省城做医药营销,但他都婉拒了:“我要回家乡当村医,给父老乡亲们看病,报答他们当年供我上学的恩情。”

父亲非常支持贺星龙的决定,腾出一孔窑洞给他当诊室,又卖了家里的绵羊和玉米,为他购置了几件必要的医疗器械和一些常用药品。

可让贺星龙没有想到的是,诊所开张后却没人来看病。经过打听才知道,村民对他的医术不放心,说他才20岁,“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为了取得村民信任,贺星龙主动出击,得知谁家有病人,就背上药箱上门服务,而且免费诊治。

坚持了几个月,他贴进去不少钱,但来诊所看病的患者还是没几个。

就在贺星龙心有不甘又无计可施时,事情出现了转机。村里有位叫张立山的老人,已经卧床不起两年多,经贺星龙诊治后不但能下床了,还能慢慢走动了。老人的儿子张保俊直夸贺星龙:“别看年轻,水平高!”

很快,经口口相传,附近的村民都知道“乐堂村有个贺医生医术不错”,前来看病的患者渐渐增多。

因频繁出诊,他有时忙得一整天吃不上一口热饭,夜里很难睡个囫囵觉,但他毫无怨言:“病人就是親人,电话就是病情,病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为了能够让患者及时看上病,贺星龙印制了1000张名片,名片上除了有他的电话号码,还有一行字:“24小时上门服务,随叫随到。”这是他对患者的承诺。为兑现这个承诺,他贷款买了一辆摩托车,作为出诊的代步工具。

考虑到乡亲们挣钱不易,贺星龙处处为患者节省开支。比如同样的输液,乡卫生院收费70元,他只收35元。

医术好,收费低,还上门服务且随叫随到,贺星龙渐渐得到村民认可,也成了村里最忙的人,一天出诊十几次是家常便饭。因频繁出诊,而且不管白天黑夜随叫随到,他有时忙得一整天都吃不上一口热饭,夜里更是很难睡个囫囵觉,但他毫无怨言:“病人就是亲人,电话就是病情,病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碰上有的乡亲一时手头紧付不起医药费,贺星龙也不计较,能减则减,能免则免。大家都亲切地称他“摩托村医”,把他的摩托车称为“救护车”,有的老人甚至夸他“比亲儿子还亲”。

2016年腊月的一天早晨,索堤村村民贺润平打来电话,声音焦急:“贺医生,我孙子发高烧抽得厉害,麻烦你赶紧来看看……”简单询问病情后,贺星龙答应立即出发。妻子陈翠萍劝他:“昨晚一直在下雪,路面都上冻了,晚点儿再去不行吗?”

“救命的事哪能耽搁!我会小心的。”话音没落,他已经骑上摩托车出发了。

果然如陈翠萍所料,去索堤村的山路都是下坡,路面积雪上冻后特别滑,尽管贺星龙很小心,还是在一个拐弯处滑进了路边的排水沟,右脚和膝盖都摔伤了。但他顾不得仔细查看伤情,忍着疼痛爬起来继续赶路。等给孩子看完病,他回到诊所才给自己包扎。

谁知祸不单行,第二天贺星龙要到邻村张立俊老人家出诊,为节省时间他步行抄近道走了一条小路,结果因为积雪太厚看不到路面,一脚踩空滚下了山坡,右脚彻底不能动了。

幸好有路人经过,将贺星龙救起。他请求对方赶紧送他到张立俊家,说要先给老人看病。路人被他感动了,顾不上办自己的事,先送他去了张立俊家。

给张立俊看完病回到家,贺星龙的脚踝已经肿得像馒头。他判断自己骨折了,应该去县城的医院拍个片子,无奈大雪封山、交通受阻,他只能自己敷药后强忍着,一周后才坐班车到县医院拍片,右脚内踝关节果然骨折了。妻子埋怨他:“哪有像你这样的,为了给别人看病,把自己弄成了病号!”贺星龙赶忙自我检讨:“你说得对,我得长记性,以后可不能再这样了。”

嘴上答应得挺好,可脚伤稍有好转,贺星龙又开始出诊了——他已把村里的13个五保老人作为自己的照顾对象,定期到他们家里去看看,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看看他们生活上有没有困难。

70多岁的五保户冯对生,自幼患右脚足内翻,行走不便,后来又患了骨髓炎,因治疗不及时病情越来越严重。贺星龙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到冯对生家出诊的情景。那天他还没进屋,就闻见一股难闻的气味——冯对生自己洗不了澡,体味重;屋里打扫不及时,卫生条件差。但贺龙星没有表现出一丝嫌弃,耐心给老人诊治、配药后安慰他:“先把病看好,医药费以后再说。”

从那以后,贺星龙便定期上门为冯对生检查、诊治、开药,从未收过一分钱。冯对生行动不便,有时病情发作生活难以自理,贺星龙还隔三岔五上门探望,送米、做饭、帮他擦洗身体,基本承担了照顾他的重担。

骨折期间连续多天出不了门,贺星龙担心老人生活上有困难,所以脚伤略有好转,便急不可待地拄着木棍去看望冯对生。冯对生感动得热泪盈眶:“我这条老命,都是靠你在维持啊!”

在贺星龙心里,五保老人比一般村民更需要关爱。因此,每逢春节,他都要把他们接到家里吃顿饭,再送每人一件新衣服,让他们欢欢喜喜过个年。

见爸爸用一双妙手为一个个乡亲解除了病痛,儿子一脸钦佩:“爸,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当个乡村医生。”

说起来可能没人相信,贺星龙给五保老人免费看病,送大米添新衣,对很多患者减免看病费用,却对自己很抠门儿,曾连续8年没添过一件新衣服。2018年秋,他去参加大学同学聚会,穿着一件灰色旧上衣,在衣着光鲜的同学们中间特别扎眼。而且,他一脸沧桑,跟那些在城里工作的同学一比,好像不是同龄人。

酒过三巡,一位当年跟他关系要好的同学借着酒劲数落他:“当初让你在城里发展,你不听,非要回山沟沟里当村医!”贺星龙嘴上说“在哪里当医生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哪里缺医生”,但心里也觉得对不起妻儿,让他们跟着自己受苦。借口上卫生间,他躲在没人的地方抹了几把眼泪。

聚会结束回到家,贺星龙给了妻子一个拥抱,歉疚地说:“这些年让你跟着我受苦了,我对不起你!”妻子立即明白了他的心思,宽慰道:“我当初嫁给你,就是图你人好,再说在哪儿过日子不是过呢!”贺星龙把妻子抱得更紧了。

其实,陈翠萍也并非一开始就支持贺星龙,曾多次对他坚持留在山村当医生提出异议。比如有一次,贺星龙瞒着她借钱在村里买了两孔窑洞,想扩大诊所规模。陈翠萍非常生气:“现在人家都到城里买房,还在村里买窑洞的恐怕只有你了!”还有一次,是儿子准备上小学的时候,陈翠萍在县城谈妥了一间门面房,要贺星龙进城开诊所,以便照顾上学的儿子。可贺星龙坚决不同意,两人吵得不可开交,后来家中长辈出面劝说,贺星龙才有所动摇。

谁知村民听说贺星龙要走,纷纷前来挽留他。年逾六旬的郝芳花提着一篮子土鸡蛋来到诊所,拉住贺星龙的手:“你不能走啊,你走了我们这些老的小的有个头疼脑热的可咋办?”贺星龙心一软,对郝芳花说:“好,我不走了。我不能对不起曾经帮过我的乡亲,不能对不起大家对我的信任。”一旁的陈翠萍偷偷抹起了眼泪,她知道说什么都改变不了丈夫的决定,也明白村里老人多,还真离不了贺星龙。

既然丈夫不愿进城,陈翠萍只好自己在城郊租了间旧民房,边照顾孩子边打工。每逢周末,她回家给贺星龙做些容易保存的食物,以便他忙着出诊、来不及做饭时应应急。

陈翠萍的退让和理解,让贺星龙深感愧疚——自己没能给妻儿创造更好的生活。确实,虽行医多年,他一直没攒下钱,却为乡亲们减免医药费、出诊费累计超过45万元。

为贴补家用,贺星龙百忙之中养了两头驴,种了10多亩玉米、4亩苹果、3亩桃,年收入1万多元,加上妻子打工的收入,生活勉强能够维持。他还因地制宜带领村民发展林果业,种植苹果、核桃等经濟林木200余亩,帮村民拓宽了致富渠道。提起他村民无不称赞,说他不但医术好,心眼儿也好。

2021年,贺星龙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面对荣誉,他说自己只是做了一名乡村医生、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

因经常背着沉重的药箱出诊,饮食又不规律,年仅42岁的贺星龙,患上了关节炎、脊椎侧弯、慢性糜烂性胃炎等疾病。但这些都无法改变他对乡亲们的承诺:24小时上门服务,随叫随到。

2022年5月1日,贺星龙为了让儿子对劳动有个切身体会,特意带上儿子一起出诊。见爸爸用一双妙手为一个个乡亲解除了病痛,儿子一脸钦佩:“爸,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当个乡村医生。”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村医村民医生
最美医生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找到稳定村医的关键环节
村医未写病历,谁之过?
《意见》出台 村医“乍暖还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