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大户王春荣:种地也能种出好日子
2022-05-30李瑞辉张笑颜
李瑞辉 张笑颜
2022年6月底,天气异常炎热,中午室外气温能超过40℃。6月30日中午11时许,濮阳县王称堌镇范屯村党支部书记王春荣刚从地里回来,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前天刚浇完地,我晌午去地里看看,顺便拔拔草,干点零碎活儿。”见到记者,她一边寒暄,一边招呼记者坐下,脸上看不出丝毫疲惫。
提起今年的收成,王春荣喜上眉梢:“小麦大丰收,一年的劳作终于有了收获。前几年一亩小麦也就收800多斤,今年收1200多斤,好的地块儿甚至收了1300多斤!”一提到种地,王春荣就打开了话匣子……
村里来了个“老东北”,干活一个人顶俩
在范屯村,说起“王春荣”这个名字,村民可能会愣一下神儿,但提起“老东北”,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因为王春荣是东北人,热情豪爽、吃苦耐劳,所以村里人都直呼她“老东北”。
1996年,王春荣从黑龙江省饶河县嫁到河南省濮阳县王称堌镇范屯村。一到婆家,王春荣的心就凉了半截:一家8口人住着3间土坯房,其中还有一间漏雨。
王春荣本想着河南地处中原,条件不会太差。可眼前的景象让她意外:“我娘家虽然在东北边疆,但那里土地肥沃,粮食产量高,我们早就靠种田过上了好日子。这里不光条件差,生活习惯也和我们不一样。我们那边甭管有钱没钱,吃饭都特讲究,喜欢炒几个小菜、喝点儿小酒。在这儿顿顿都是萝卜、青菜。”
农忙的时候,王春荣更体会到了种地的艰辛。“大热天,收完麦子,村里人都拿着袋子去捡掉在地里的麦穗儿,在我们东北没人这么干。我娘家种地早已机械化,可在范屯村,村民种植、收割都还靠人工。一到农忙,家里老老少少齐上阵,半个多月时间,人人都累得筋疲力尽。”
尽管生活不如意,但王春荣心想,只要有地,那就有活路。自从她嫁过来,弟弟、弟媳和丈夫都外出打工,平时家里的17亩地都靠她一个人种,从早忙到晚,几乎不得闲。时间一长,村里人都知道这个“老东北”很能干,干活一个人顶俩:“打药、浇地这些农活儿,男劳力都抵不上王春荣。”
提起老家的亲人,王春荣有说不出的愧疚:“那年我妈和我妹来看我,看到我家的光景,心疼得直掉泪。临走时,我妈把她的金项链、金戒指都摘下来要送给我。”
2004年,范屯村也开始使用机械种植,有了喷药机、小型收割机等,大大降低了人们的劳动强度。
一年赔了40多万元,她瘦了30多斤
在范屯村村民眼里,王春荣不仅有使不完的力气,还有一副热心肠。大家都知道,她家的瓜果蔬菜是“不要钱”的。
村里的困难家庭、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总能得到王春荣的特别照顾。自家的豆角、黄瓜一成熟,她就挨家送。有一次,邻居拿她一把豆角,给了她2块钱。她收下后想了想,觉得不妥,又跑到邻居家把钱送了回去:“那么多人吃我的菜我都没收钱,怎么能收你的呢!”邻居跟她开玩笑:“原来你家种的瓜果蔬菜不要钱,随便吃啊!”
2014年,王春荣当选范屯村村委会主任,并代理村党支部书记。她心想,虽说自己是外来媳妇,但村民们对她这么信任,她一定要把工作干好,带着大家把村子变漂亮。
“我们村大部分壮劳力都出去打工了,在家的都是些老幼妇孺,除了种地,没有其他经济来源。想来想去,我觉得还是把地种好了,大家的日子才能好起来。种小麦、玉米这些普通粮食作物不挣钱,想挣钱,还得种经济作物。”于是,王春荣和村里另外4个村民凑了将近30万元,又贷款10万元,流转了100多亩地,种植蓝莓。
就在王春荣满怀希望准备大干一场时,现实给了她当头一棒。蓝莓从种植到挂果需要3年,后续的投入也大,光是建冷库就花了近30万元。流转土地每亩需要1000元,再加上苗木、肥料、人工等成本,投入就更大。和她一起投资的村民觉得风险太大,打起了退堂鼓,要撤资。“大家都挺不容易的,人家想撤资,我也不能拦着。”王春荣只好凑钱退给了那几位村民。没了资金支持,王春荣也坚持不下去了。
“一年多赔了40多万元,我老公外出打工几年挣的钱都让我赔光了。有段时间,我压力非常大,天天愁得吃不下饭,瘦了30多斤。后来我安慰自己,钱没了就没了,可不能把人再折腾没了,只要好好干,好日子总会来的。”
种蓝莓前,王春荣曾种过棉花,因为没经验,收获的时候只有秧子,几乎不见棉花。如今种蓝莓又赔了钱,同样是因为没经验。她决定,改种以前种过的小麦、玉米和大豆。
见王春荣天天拼命干,没挣到钱还欠了债,村民都很心疼,一致决定流转土地给她,并将每亩1000元流转金降至300元。
去年“7·20”暴雨后,带领村民到田里排水,为今年的好收成打下了基础
“几十万元钱扔到了地里,要是就这样算了,得多心疼啊!而且村里那么多人支持我,我要是不干了,不是给大伙儿带了个坏头嘛!”王春荣要重新开始。
丈夫心疼她:“你一个女人累死累活图个啥?我打工的收入能顾得住一家人开销就行了。”可王春荣说:“我打定主意从地里找出路,不只是为自己,我还要带领村里其他女人找出路。有收入了,大家的日子就好过了。”
之后的几年,王春荣几乎天天待在地里。为了浇地,她能连续3天不睡觉。3年时间,她靠着种地的收入还清了之前的债。2020年,她又流转了100多亩地,继续搞种植。“我是党员,又是村党支部书记,活一天就要干一天,种地也能种出好日子。现在我这200多亩地,平时雇30多个妇女干活,农忙的时候需要的人更多,村里很多妇女因此增加了收入。这几年,我每年种地能收入十几万元,今年的收成好,估摸能达到30万元。”
现在种地不像以前那么辛苦了,但仍受天气制约。王春荣说,农民不怕苦,就怕天灾,每年都盼着能风调雨顺。
“去年7月20日下特大暴雨,王書记可是凭着种地经验帮了大忙。”范屯村驻村第一书记佀传盛说,暴雨下了一阵子,王书记就跑来说,如果这样的雨一直下,不仅会影响收玉米,还可能会影响之后种麦子。那时候玉米都熟了,还没收呢。如果后面影响到种麦子,那老百姓的损失可就大了。
想到就干,王春荣和佀传盛一商量,俩人开始挨家挨户组织人去地里排水。在他们的组织下,村里男女老少集体出动,根据地块儿的不同,制订不同的排水方案。该抽的抽,该挖的挖,地形复杂的地方,他们还找来挖掘机帮助排水。
本来收玉米靠机械三五天就能结束,但一场暴雨,导致地面十分泥泞,机械根本进不去,只好靠人力掰玉米,再把玉米从地里背出来。就这样干了一个多月,玉米才收完。“你还别说,田里排水之后,今年跟周围的村子比,就数我们村的收成好。”王春荣笑着说。
佀传盛告诉记者,王书记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不但干地里的活儿,村里的事也一样不耽误。“俺村家家户户门口用砖铺得整整齐齐的,用的砖都是王书记带着村里的妇女到附近的拆迁村捡回来的,足足捡了一个多月。”
王春荣也有“偏心”的时候。村里修路剩下的土,她的亲戚说要拉一车回去用,她说啥都不让。“你当村支书,我没沾过一点光,拉一点儿土你都不让,你信不信我开车撞死你!”亲戚对王春荣发狠话,但她还是不答应。可过几天,村里有个生活困难的村民来找她,说想拉点儿土用,她二话没说就答应了:“都是一个村的,真需要帮助的人,大家都应该伸手帮一把。那些不需要帮助的人,别想耍赖!我也不懂啥大道理,但只要是对村里好的事情,我都支持。”
【编辑: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