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姑娘接棒种粮: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2022-05-30李瑞辉张笑颜
李瑞辉 张笑颜
她研发的田丰181小麦,千粒重约65克,远高出普通小麦千粒重约50克的水平,亩产量比一般品种增加约200斤。近年来,她在全县农户推广了30余种农作物新品种,极大地提高了农户的收入——
“说实话,我以前有段时间对种庄稼是排斥的。年轻人谁会把干农活列入自己的职业规划?女孩子更不愿意当农民。但现在,我有了不一样的想法,很为自己是个农民感到骄傲。”
7月的一个艳阳天,在濮阳市南乐县谷金楼镇后平邑村,田中华指着自己种植的大片玉米告诉记者,在她眼中,每一块地、每一棵庄稼都有鲜活的生命,它们是民之根本。而如何让土地在农民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她不断研究的课题。
父亲弃医从农,一心要填饱肚子,很重视农业科技
1982年,田中华出生在南乐县谷金楼镇一个小村庄,是家中的第一个孩子,从小目睹父亲为了让村民吃饱肚子不断做出的努力和改变:“我父亲小时候学习不错,在他那个年代算是有文化的人。他是家中老大,下面还有弟弟妹妹,家里条件艰苦,压在他肩上的担子很重。他最早是学医的,想解决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后来发觉更应该解决的是村民的温饱问题,便放弃学医,到生产队当了技术员和会计。”
田中华说,在那个吃大锅饭的年代,父亲白天靠劳动挣工分,勉强维持家用,晚上则给生产队记账。后来遭遇三年自然灾害,食不果腹的日子让父亲觉得,粮食和土地才是根本,应该在增产增收上下功夫。他开始留意各种与种地相关的知识,但凡在报纸、书刊、广播上看到或听到这方面的内容,都会收集、记录下来,甚至听到哪里有先进的种植技术或哪里的庄稼产量高,都会实地看一看。考察过很多地方后,他回到村里,提出让各生产队拼出来50亩地做试验田,专门搞农业科研。
后来土地分包到户,田中华一家5口人分到了将近4亩地,父亲便把心思全部放到了种地上。田中华回忆:“我6岁左右,父亲用纸做了一个小漏斗,在玉米地里收集花粉,然后再给小漏斗蒙上一层纱布,给其他玉米进行人工授粉。”说起这件事,田中华很自豪,因为那个时候,村民对种子没有概念,都是把上一年收获的粮食留一点儿,下一年直接种到地里,进行人工授粉制种的,父亲在村里是第一个。
“这些知识都是他一点一滴自学的。从我记事起,他就订了《河南科技报》《河北科技报》《农业科技通讯》等报刊,一有时间就看。”田中华告诉记者,授粉最好在大晴天进行,所以每年天气最热的季节,父亲都要在玉米地里忙活十几天。“到现在我都记得他在太阳下给玉米授粉的样子,身上被玉米叶子拉出一道道血痕。”得益于父亲的授粉技术,田中华家的玉米亩产量远远高于其他村民,别人家一亩地收300多斤,她家能收600多斤。
玉米打好后,田中华的父亲把优质饱满的玉米粒儿挑选出来做种子。第二年,村民们都跑到田中华家,拿鸡蛋、蔬菜或粮食换玉米种子,或者直接出钱购买。后来,村里很多人家的玉米产量都有了提高。
上初中时,田中华每到周末或节假日都去家里开的种子店帮忙,慢慢也成了“半个专家”
农村的孩子,大多是在田间地头长大的,大人干活,孩子跟着帮个忙是常有的事。六七岁时,田中华就跟着父亲下地干活了。
“那时候,我跟我爸一班儿,他刨坑儿,我往坑儿里放种子,枯燥又难熬。”但在田中华的印象中,最难熬的还是麦收时节。白天,她和大人一起拿着镰刀去地里割麦子、装车,晚上还要趁凉快扯着电灯打麦粒。
“我站在高高的麦垛上,把打成捆儿的麦子递给我爸,让他往机器里塞。我妹妹拿着簸箕接麦粒,有时候接着接着就睡着了。干活的时候真的是谁能出多少力就出多少力,不会说你年纪小,你就可以不干。”
田中华到现在都记得,有一次用人力车运麦子,父亲在前面拉,她在后面推,路过一个土坡时,她用尽全身力气,车子仍然纹丝不动,上不了那个坡儿。那时候她就想:我将来一定要买辆车,用来拉麦子。
因为勤劳肯干,又注重农业科技,20世纪90年代,田中华家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万元户。“我们家的钱,都是实打实从土地里得来的,就是靠种地和卖种子。”
有了资本,田中华的父亲决定研发、推广良种,让更多的人用上好种子。1995年,田中华上初中时,家里在县城开了一家种子店,从山东、河北等地引进优良种子,卖给农户。
“所有引进的种子,我爸都会提前试种,确定适合咱们这里的气候,产量可以,他才会卖。”田中华每到周末或节假日都会去店里帮忙,慢慢地也成了“半个专家”。有些农户拿着出现问题的种子或者“生了病”的作物到店里求助,大人不在的时候,她就会帮忙找出原因,并给出解决方案。
大学毕业后听从父亲的召喚回村种地,研发的田丰181小麦,千粒重约65克,远高出普通小麦千粒重约50克的水平
上高中后,田中华接触的农活逐渐减少。“从上高中开始,家里的活儿我就不咋干了,有段时间甚至对干农活有些排斥,更没想过有一天还要回家继续种地。”田中华说,她想过当歌手、主持人等,从没想过回到村里当个农民。
大学毕业后,田中华在城市里找到了工作,发展很不错。
“后来我父亲年龄大了,想让我接替他做种子培育和推广。我跟父亲感情很深,他说的话我一向都听。”就这样,2008年,田中华回到南乐县,又开始跟着父亲在田间地头转悠。除了给农户提供优质种子,他们还给农户做技术指导。
2010年,为了更好地为农户服务,田中华成立了田丰种植专业合作社。
“现在南乐县跟我们合作育种的农户分布在十几个村,种植面积上万亩。基本上每两天,我们都要把各个村跑一遍,观察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及时为农户们提供技术指导,帮他们解决问题。”
与田中华合作了十几年的种植户、种子销售商李翠霞说:“不管刮风下雨,还是下冰雹下大雪,越是天气不好,田中华和她父亲就越是往地里跑。因为特殊天气往往会给农作物造成损害,他们勤往地里跑不仅能及时解决问题,还能让农户安心。”
李翠霞告诉记者,田中华刚开始去给农户指导种植的时候,一些农户对她并不信任。那些农户都种了一辈子地,觉得自己很有经验,还想按自己的老办法种地,根本不把她说的话当回事儿,有人甚至说:“一个丫头片子知道啥?我种地的时候还没她呢!田中华听了也不生气,还是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注意事项。有些农户不听指导,结果农作物出现倒伏、不结籽儿或籽粒不饱满等情況,损失很大。”
田中华说:“有的农户在我们这里买了种子以后,因为种植方式不当出现问题,便找到我们,非说是种子的问题。每当遇到这种事情,我爸和我都是二话不说,先去地里看情况,把问题解决掉再说。不跟农户理论是非、先解决问题,是我从小就跟我爸学到的处世之道。”
说到这儿,田中华想到一件事情:“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们店里除了卖种子,还卖化肥和农药,每天要接待很多顾客。有一次,一个妇女来到店里,拿起一瓶抗倒增产液体肥料,问了问价格就走了。晚上关门后清点货物的时候,我发现少了一瓶除草剂,心想估计是有人趁我们没看见偷偷拿走了,也没在意。谁知过了两天,那个妇女来店里闹,说用了我家的肥料,玉米全部被烧死了。我一下子就认出了她,她当时只问了问价格,根本没买,肯定是顺走了一瓶与那个液体肥料包装类似的除草剂,所以出了事儿。她无法拿出票据证明她买了肥料,我们的记账单上也没有她。我当时很气愤,要和她理论,但被父亲制止了。父亲跟着她去地里了解情况后,让她赶紧打了两遍药,缓解除草剂的药效,解决了问题。”
过后,父亲跟我说:“我们损失的只是一瓶药,但农民损失的可能就是一年的口粮,只要是地里的事儿,都先解决问题再说。”父亲这番话,田中华至今记忆犹新。
如今,田丰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了500亩试验田,仍保持着以前的传统,对所有种子都坚持先试验后推广。而且,他们还扩展了服务内容,除了销售种子、指导种植,还负责收割、包装、售卖等,让农户们种田省事儿还不愁销路。
而田中华还和以前一样,经常忙碌在田间地头,除了指导农户种植,帮他们解决问题,还搞研发、做试验。她研发的田丰181小麦,千粒重约65克,远高出普通小麦千粒重约50克的水平,亩产量比一般品种增加约200斤。近年来,她在全县推广的30余种农作物新品种,很受农户欢迎。其中,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已达1.6万余亩,富硒小米种植面积已达1.4万余亩,极大地提高了农户的收入。
“天天下地,穿不了漂亮的裙子和高跟鞋。你看我这肤色,越来越黑了,都是晒的。农业这一行,把我从少女直接变成了‘爷们儿,也难怪这么大了还嫁不出去。”采访快要结束时,田中华自嘲为土地“牺牲”了自己。不过很快,她又爽朗地笑起来:“说句实在话,看到农户们收获的粮食越来越多,钱包越来越鼓,我很为自己感到骄傲。我觉得我现在做的事情,是关系民生的大事,是国之根基,也是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指示精神。”
【编辑:潘金瑞】